书城励志心灵鸡汤激扬人生全集
10904300000036

第36章 坚持梦想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小时候成绩特别糟糕,全班共有35个孩子,他的拉丁文却考到第32名。连他的母亲都怀疑他是个笨孩子。

后来,巴尔扎克总算跌跌撞撞地成了大学法学系的一名学生。父母要求他一边上学一边到一家律师事务所锻炼当书记员,因为他的父母想让巴尔扎克长大后做律师。

巴尔扎克当了两年的书记员,突然有一天,他将律师事务所的案卷文稿推到一边,拿出了有生以来第一次反抗的勇气,坚定地向众人宣布:“我对当律师毫无兴趣,当一名作家才是我想要的!”

“毫无兴趣!”父亲知道后,恼怒得快要跳起来了,“你感兴趣的是什么?是文学!搞文学谈何容易,我看你也不是搞文学的料!”

“那不一定!”巴尔扎克摇摇头,十分自信地说,“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他的信心和努力。”

“信心和努力?那好,从现在起,我给你两年的时间,如果搞不成文学,就得学习法律,你敢答应吗?”

“敢!”巴尔扎克毫不犹豫地回答。

事已至此,巴尔扎克没有任何退路了。于是,他跑到外面租了一间破屋当写作室,租金每月5法郎。他从家里搬过来一张木板床和一张遮上破碎皮革的小橡木桌,另外还有两把旧椅子,他自己动手给斑驳的墙糊上纸,再找一个空瓶子做烛台。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巴尔扎克开始了他的梦想之旅。

写作开始了,但他却不知道该从何入手。他先写了一本哲学著作,失败了;接着他又把精力转向历史古典剧。他不分昼夜伏案写作,动辄三四天不出房门。冬天手冻麻木了,也不离开桌子,他用旧毛毯盖住两只脚,用妹妹给的旧披肩围住肩头,继续写下去。闭门写作期间,他远离一切娱乐活动。没过不久,作品写出来了,然而又失败了。他还是不服输,于是动手改写历史小说,结果与先前没什么两样。一次次的失败,不但给了巴尔扎克一连串的打击,同时也使他的父亲对他失去了原有的信心。

突然有一天,父亲跑来劝说儿子,让他回去工作,没想到巴尔扎克断然拒绝了父亲的提议。父亲暴怒之下,断绝了他的经济来源。此时的巴尔扎克,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因为没有了父亲给的生活费,他只能四处向熟人借钱,但借来的钱是有限的。为了节省开支,有时他一天只能买一个面包来吃。

为了增长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他开始拼命阅读世界文学名著,广泛地接触社会和了解人生。图书馆和书店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总是来得最早,离开得最晚。有一次,他在图书馆里翻阅资料,边看边记,没有了时间概念。图书馆的人员下班时也忘记和巴尔扎克招呼一声。第二天早上,图书馆的人员来上班,发现了还在边看边记的巴尔扎克。读书和写作使巴尔扎克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巴尔扎克的生活就是一篇连续不断的工作故事,他自己说过:“我从来没有一次只工作两三个小时的时候。”他每天写作十几个小时。不受人打扰的大块时间正是巴尔扎克所需要的,因此从晚上1点开始才是他的工作时间。

巴尔扎克一旦工作起来就达到痴迷的状态,直到写得手指痉挛才稍事休息,接着又写下去。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已经把生命投入到这个坩埚里,像炼金术士投入他的金子一样。”在一连工作五六个小时后,筋疲力尽的巴尔扎克与干最重的体力活的工人没什么两样,然而这不是工作的结束,他要借助又浓又黑的咖啡,重新发动他生命的机器。为了能使自己的神经赶得上那种有增无减的紧张劳动,他把咖啡煮得愈来愈浓。

巴尔扎克对自己辛劳、紧张的生活是这样描述的:“下午6点钟睡觉,半夜起床,然后一连16小时我都在埋头写作。当中只留一小时吃饭的时间。我发誓要获得自由,不欠债,哪怕是欠一文小钱,即使把我累死,我也要坚持不懈地干到底!”

1829年,他写了《舒昂党人》一书,初步显示了一位伟大作家的才气。1831年,他发表了长篇小说《驴皮记》。巴尔扎克从此名震文坛,时年30岁。

心灵悟语

拥有人生梦想很重要,坚持自己的梦想更重要,不要因一时的幸运而故步自封,更不要因一时的挫折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从来都是那些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并时刻校准自己前进方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