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不是天生的,他们的竞争意识也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后天的奋斗中逐渐形成的。弱者也有自己生存的方式,只要愿意学习,在实践中磨炼自己,不要因为弱小而不敢竞争。如果你是弱者,你不妨聪明地保护自己,暗中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勇敢地投入到竞争中,在强者的夹缝中寻找广阔的天地。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故事。
香港《快报》记者曾慧燕是一个温文尔雅、秀丽端庄的姑娘,在当年香港报业工会举办的“年度最佳记者比赛”中,夺得了三项“最佳记者”的金牌。这位连中三元的姑娘,年仅27岁。曾慧燕曾是广东省吴川县城的一个“待业青年”,从“待业青年”到“最佳记者”之间的道路,应该说是漫长的,而她只用了四年。
曾慧燕经历坎坷,在“文化大革命”中,她的父亲被打为“右派”,母亲移居香港。小学毕业时,全县城的中学都对这个“右派”的女儿关上了大门。她跑遍了县里有关部门,直到第二年才以社会青年的身份挤进县城中学。后来,她读完高中,留城待业。之后,高考恢复,她满怀信心地参加了考试,成绩超过了录取线,但父亲的“帽子”却使她榜上无名。
一年后,曾慧燕来到母亲身边。她白天上工,晚上自修英语,并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写些杂感式的小文章,向报纸投稿。她的第一篇文章是在香港《明报》“大家谈”专栏上刊出的,这对她鼓舞很大。从此,署名“曾慧燕”的文章便经常出现在报刊上。
在香港居住两年后,香港《中报》刊出招聘广告,她将自己的经历和发表过的文章寄给《中报》,这成为她走入新闻圈的第一步。她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说:“到《中报》上班的第一天,老板给两份工作让我挑选:一是资料员,一是校对。我认为校对工作对我今后的事业会有好处,通过这项工作,我可以掌握自己所不熟悉的知识。”校对是香港报馆中地位最低的工作,工资也比资料员少300元,而曾慧燕却选择了校对。
在校对的同时,《中报》为曾慧燕和她的另一位同事开辟了一个名为《大城小景》的专栏,让她们每天撰写一篇短文,这个机会磨炼了曾慧燕的笔锋,活跃了她的思想,为她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矗
正当曾慧燕的工作渐入佳境时,《香港日报》创刊。经《中报》老板推荐,她转入《香港日报》做了正式记者。履职后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调查内地外流人才在港的情况。编辑部要求她每天采访一人,写成千字左右的文章并配上照片,由《乡情版》刊出。这对初出茅庐的记者来说,无疑是一次考验,但是曾慧燕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她采访了100人,并将其中30人的材料编辑成《外流人才列传》在港出版,这不仅在香港读者中引起了轰动,而且引起了内地有关部门的重视,曾慧燕也因此而成名。
心灵悟语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并无绝对的强弱之分,面对人生中的激烈的战争,我们需要的不是畏畏缩缩,而是勇于去和他人竞争的意识。面对这种情形,就需要我们去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