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有句俗话,叫做“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一个人在社会上行走,免不了要有低头说抱歉的时候,面对这样的情况,不同的人通常会采取不同的态度。
有些人自认为自尊心比较强,所以羞于将“对不起”三字说出口。然而,事实上,这三个字的分量并没有那么重。
人生在世难免会犯错误,小到在拥挤的公交车上踩了别人一脚,大到在工作中出现失误,无论我们做错了什么,又或者因何犯错,第一步就是要懂得道歉。
所以说,道歉,也是一项专门的学问,我们姑且可以称之为“谢罪学”。
通常我们为了表达礼貌,会习惯性地把“对不起”这三个字挂在嘴边,但实际上,它可能只是一个避免麻烦的口头语——对于一些不足挂齿的小失误、小冲突,你觉得根本没必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在这样问题上,于是干脆先把“对不起”说出来,以免别人纠缠。
这是人的本能,也是职场上的生存之道。真心实意的道歉,是一种负责任的处世态度,表面工夫的道歉,则是一种圆融处世的技巧。只有将两者融会贯通的人,才够资格被称为“职场达人”。
在很多时候,道歉不过是一种策略,只是为了展现一个人有担当的态度,与道歉的内容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道歉虽然未必用得上一片真心,但一定要表现得足够真心。因此,在用语、动作、表情上,仍然要展现适度的歉意,以免道歉的效果大打折扣。
(1)进退得宜
对方在发脾气时,不能急于开口,但也不可以随便离开现场,“等对方冷静下来再解释”是绝对行不通的。所以宁可站着白白挨骂,也不要让人觉得你是在逃避,以免造成难以扭转的负面印象。
(2)掌握先机
在对方指责之前先开口道歉,可以大事化校此外,人有种很微妙的心态,认为只要道歉了就没有必要再抓着不放。因此,善用人性,在一开始时就先抛出对方最想要的答案,后续的责难与追究自然会减少许多。
(3)理由可以有,借口不能有
一般来说,领导较能接受的失误原因是“理由”,而非推脱的“借口”。所以,当别人问起你失误的原因时,千万别不等别人开口就先急着辩白。
仔细观察一下生活我们就会发现,主动认错非但不丢人,往往还能收获到更多的善意与理解。这一点不仅对初入职场的新鲜人有用,对资深的管理者也同样适用。
西汉后期,汉成帝执政以后,启用自己以前的亲信,尤其重用自己以前的老师张禹,并封他为安昌侯。但张禹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实际上贪婪淫奢。位高权重之后,他对奢侈生活的追求更是登峰造极,人民都对他深恶痛绝。
朱云是当朝的一位官吏,是个敢怒敢言的硬汉子,他的这种性格朝中上下更是众所周知。他查实了张禹的种种罪行之后,立即上书求见皇帝。
朱云当着满朝公卿的面慷慨陈词:“现在朝廷有些大臣,只图一己之利,上不能辅佐君主,下不能益于百姓,惹得民怨沸腾,微臣请陛下杀一儆百,斩一奸佞之人,以平民怨,以儆效尤!”
成帝好奇地问:“哦?竟有此等事!不知你要斩的奸佞之臣是何人?”
朱云上前一步,毫不犹豫地说:“恕臣大胆,就是安昌侯张禹!他……”
正当朱云打算一一陈述张禹的罪状时,成帝大声断喝,顿时龙颜大怒:“你这个逆臣,简直是不知天高地厚,居然敢以下犯上,公然在朝堂上侮辱我的老师!罪在不赦!来人拿下!”
两边的侍卫立即奉命捉拿,朱云一路挣扎,拉至金銮宝殿前,朱云死死地抓住栏杆不放,不料竟将栏杆折断。他大声呼叫道:“我能到九泉之下与已故的忠臣为友,也没有任何的遗憾!现在陛下任恶人大行其道,日后还能以圣明自居吗?”
汉成帝怒火正旺,听着叫声更烦,又下令道:“拉出去,斩首!”
在一旁几次欲言又止的左将军辛庆忌摘去官帽,解下将军的大印,双膝跪地,对皇上说:“陛下息怒!陛下息怒!朱云这个人素来狂放不羁,说话做事喜欢直来直去,相信您也有所耳闻。今日他进谏也是为民着想,并无恶意。如果他所言属实,那岂不是杀错了;如果他是信口雌黄,也罪不该死!陛下何不查明真相后再做判决呢?今日我愿以死相救!”
说罢,连连叩头,磕破了额头,染红了地面。汉成帝想想觉得有理,平息了怒气,收回了成令,并派人查证张禹之事,不再追究朱云。
后来,有人提议把折断的栏杆修整翻新,汉成帝连忙阻止:“栏杆勿修了,把那些坏的部分收拾一下就行了。我要让大臣都知道朱云和辛庆忌不计自己得失、直言进谏的事迹。这种人是我一直都需要的啊!我差点犯下一个不可挽回的错误!”
世上没有谁是永远正确的,对于汉成帝这样的“高管”而言,能够及时转变观念,吸取教训,控制自己,虚心纳谏,并以栏杆勿修,以示警戒,更是难能可贵。如果你拥有这样一位主管,恐怕也很难不与他共同奋斗。
智慧人生
俗话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事业中,我们难免会有失误的时候,这时候我们需要向别人真诚地说声“对不起”,可能矛盾就很容易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