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发现了一只很罕见的昆虫,如获珍宝,马上抓在手里,接着又发现了第二只这种昆虫,他马上把第一只昆虫放在嘴里含着,腾了手来抓第二只。又有一种说法,物理学家卢瑟福在实验中测出了宝贵的数据,当时手头没纸,助手要去找纸,卢瑟福马上在自己雪白的衬衣上记录下数据。
所以,机遇是常常光顾目光敏锐,动作迅速的人。
有些人常常用“等待条件成熟”为自己拖延行动作借口。事实上,“等待条件成熟”,条件永远也不会成熟。
改革开放初期,下海经商,有各种文化和观念上的阻碍,有各种主观和客观的条件限制,风险很多。但是,就是在这个时候,那些有胆略“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快就攫取了资本积累的第一桶金。等到现在各种条件成熟了,有观念上的转变,有政策上的鼓励,还有许多保险措施为你解除后顾之忧,大家欢呼踊跃,纷纷奋不顾身地投入商海中。但是这时候的商海哪里是遍地黄金,可能连狗粪都给人捡光了。
现在谈管理的文章很好笑,作者本身就是象牙塔里长大的书呆子,动辄人云亦云、鹦鹉学舌地说“原来靠冒风险捞得第一桶金的人不行了”,要依靠“科学的、规范的管理”才行。但是,现在的管理理论也不完全成熟,各种管理学说众说纷纭,对什么是“科学的、规范的管理”也是语焉不详。我不是要否定“空降部队”、职业经理人的作用,也不是要否定MBA教科书的作用,毕竟他们可以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新的思考模式,带来一些新的空气。但是,战尝商尝市场竞争怎么说也是一种博弈,是少数人胜多数人。院校里批量生产出来的MBA,只是一种毛坯。如果把毛坯当作是经历了跌打滚爬的磨练,经历了战火的熏陶和挫折和失败的淬炼的成品,那就是一种误解。“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一心”就是个人素养、学识、胆略、才能的结合结晶,这不是院校可以批量生产出来的。它是少数人可以战胜多数人的根本原因。
洞察秋毫,抓住先机,是取胜的关键。其他条件,在启动之后,可以缺什么补什么,一边进行一边创造条件,边干边催熟。
这里的所谓“先机”,就是事情成功的关键,或者说是切入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发”,是“势如破竹”中的竹节,是“木桶理论”中最短的那一块木板,是我们平常讲哲学时的“主要矛盾”。抓装先机”之后,其他条件,将会由于事件的启动而成熟起来,而且也只有在事件启动之后,我们才会发现原来预想中的许多条件根本就是不必要的。
很多时候,所谓的“先机”事实上可能并不是关键,也不是一个什么切入口,它在客观上并没有任何特别重要的意义。但是,它是一个心理上的关口,是心理上的“先机”。就好像哥伦布所说的:“对,很容易,大家都能做,只是在第一个人做了之后。”这“第一个人”要迈出了第一步,就需要心理上的“先机”。
用20/80法则可以说明这个道理。所谓先机,是可以造成80%结果的那20%原因,而抓住了这“20%原因”的,就是芸芸众生中的20%,甚至是远少于20%的少数。当条件成熟到每个人都觉得毫无风险,可以奋身投入的时候,已经无羹可分。相反,潜在的风险陡然增大。
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些伟人,其实很质朴,有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并不完美,但在他的身上,必须一种很强烈的个性,而这种个性,就是他成就伟业的最根本的东西。他在终其一生的奋斗中,不断完善,不断补充。而一些大家用传统观念看起来似乎很完美的人,往往却一无所就,因为他太细致了,太谨慎了,太机巧了。他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在头脑里为自己准备了一个极其完美的模式,然后按照这个模式不断地准备,不断地完善自我,然后呢?改变模式,再准备,再完善,不断地准备、完善。一辈子就在这等待和准备中过去了。
瞅准突破口或者说是切入口,抓住转瞬即逝的宝贵机会,然后奋不顾身,轻骑突进,马上行动,这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