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种植:作物栽培耕种
10897500000008

第8章 棉花的传入与推广

棉花是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棉花的原产地在印度河流域,从那里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地。我国棉花栽培历史悠久,约始于公元前800年,我国是世界上种植棉花较早的国家之一。

棉花传入我国之后,在不同的时代发展状况也是不同的,从开始进入我国到各区域的种植有一个历史的过程。棉花的种植在我国的农业史和经济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棉花原产于印度的印度河河谷。我国是世界上种植棉花较早的国家之一。据战国时成书的《尚书》记载,我国战国时期就有植棉和纺棉的。

《尚书·禹贡》中有“岛夷卉服,厥篚织贝”之载,古今不少学者认为“卉服”就是指的棉布所制之衣,故作为沿海地区向不出产棉花的中原的贡品。

棉花传入我国,大约有3条不同的途径。一是印度的亚洲棉,经东南亚传入我国海南岛和两广地区。二是由印度经缅甸传入云南。这两条路径的时间大约在秦汉时期。三是非洲棉经西亚传入新疆、河西走廊一带,时间大约在南北朝时期。

棉花通过以上3条道路传入我国之后,长期停留在边疆地区,未能广泛传入中原。851年,著名的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在其《苏莱曼东游记》中,记述在今天北京地区所见到的棉花还是在花园之中作为“花”来观赏的。唐宋的文学作品中,“白叠布”、“木棉裘”都还是珍贵之物。北宋末年棉布主要还是在岭南地区生产的。棉花传入我国后,它的名字曾经有很多变化。宋元以前的文献记载中,都是“古贝”、“吉贝”、“古终”、“白叠子”等字眼。

我国本来是没有“棉”字,但有“绵”字,而“绵”是指丝绵,传统意义上仅指天然蚕丝绵。我国的丝织业在古代是很发达的,由绵变为棉,可能在唐宋之间。

南宋中期以前,文字中已有“木”字旁的“棉”字了。而在北宋初,则应仍作“木棉”。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对于木棉的释名,也是“古贝”,书中记载:

木棉有两种,似木者名古贝,似草者名古终,或作吉贝者,乃古贝之讹也。

可能是跟宋代的一些书籍记载有关。

事实上,棉花现在的名字是从宋末开始使用的,宋以前用的是它的古名字,到元朝是一个过渡,像元代的书中有的是“绵”,有的是“棉”,到了明朝的时候一般都用“棉”字,清代普及使用。

我国种棉初期及其地域,在入宋以后,闽南各地种棉的比较多。种棉业普及发展时期是从元开始的。元初提倡农业,诏修《农桑辑要》,当时参与修纂之事者,如苗好谦、畅师文、孟祺等,都主张推广种棉,他们大谈种棉的好处。

元代初年,元世祖忽必烈诏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可以看出当时对棉花种植的重视,自此棉之种植渐广。

元政府大规模向人民征收棉布实物,每年多达10万匹,后来又把棉布作为夏税之首,可见棉布已成为主要的纺织衣料。

元代王桢的《农书》注重推广种棉花,详细记录了种棉的具体方法,也使得棉花在我国的种植进一步扩大,棉织品也进一步发展。

根据王祯《农书》记述:

一年生棉其种本南海诸国所产,后福建诸县皆有,近江东、陕右亦多种,滋茂繁盛,与本土无异。

这说明一年生棉是从南海诸国引进,逐渐在沿海各地种植,进而传播到长江三角洲和陕西等地的。

元初的黄道婆改革家乡的纺织工具和方法,生产较精美的棉布,推动了松江府一带手工棉纺织业的兴起,也对长江三角洲的植棉业起了促进作用。这一时期棉花的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也日趋进步。

到明代时大部分人知道了种棉的方法,这为棉花进一步普及奠定了基础。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初,即令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又税粮亦准以棉布折米”。可以看出当时政府对棉花种植的重视。

从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可知当时植棉和棉纺织已遍布全国。

明代经济学家邱浚在《大学衍义补》中说,棉花“至我朝,其种乃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

据明代农学家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4句话,通称为“十四字诀”,总结了明末及以前的植棉技术。

当时,长江三角洲已进行了稻、棉轮作,这样就可以消灭杂草、提高土壤肥力和减轻病虫害;很多棉田收获后播种黄花苜蓿等绿肥,或三麦、蚕豆等夏收作物,创造了棉、麦套作等农作制,使植棉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

明代晚期,种棉业不但普及全国,而且人们根据一些标准可以判断它的优劣,知道选种的技巧。由于棉花的种植,使江南经济走在全国的前面。棉花为明代的农业生产开创了新局面。

清代的棉花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所种的面积也有所增大,价格也是很高的。经济作物的种植受市场供需关系及价格上下的影响,棉花的价格高,种植就较多。当时凡是能适合种棉花的地方,都有棉花的种植,并且品种不一样。

清代大规模引种陆地棉的是湖广总督张之洞,他于1892年及1893年两次从美国购买陆地棉种子,在湖北省东南15县试种。

明清时期植棉业主要分布在三大区域:一是长城以南、淮河以北的北方区。包括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五省。明代山东、河南两省产棉量最丰富,冠于全国。而清代则北直隶有很大发展。山西、陕西次之。

二是秦岭、淮河以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南直隶、浙江、湖广、江西数省。其中以南直隶松江府产棉最富。湖广、浙江稍次,江西又次之。长江三角洲南岸的松、苏、常三府和北岸的泰州、海门、如皋都是重要产棉区。

三是华南、西南地区。包括两广、闽、川、滇,这里是最早植棉区,但在明清时产量不高。

我国棉纺业的发展和历史上各个时期棉花种植面积扩大与产量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换言之,棉花的传入和推广,催生了我国棉纺业的产生和发展,在我国棉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