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墨宝:书法传世名作
10897400000007

第7章 自创“柳体”为后世楷模

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形成了自己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

柳公权历经唐德、顺、宪、穆、敬、文、武、宣、懿十帝,官至太子太师,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河东郡开国公。

柳公权于人生、书艺都具儒家风范,柳公权的“笔谏”,成为后世士大夫的一种“典范”。

柳公权用笔之道,富有深刻哲理。穆宗李恒问他用笔之法,他回答“心正则笔正,笔正则可法矣”。一语双关,寓意深刻,穆宗听了,顿时政容,悟其笔谏之意。

柳公权性刚毅正直和超尘脱俗的佛道风范,都熔铸于柳书的风骨之中。柳体之路在柳公权面前,久已名家林立。如何超越前人,如何在新的历史时空创造出一种新的书体来,这是柳公权面临的严峻挑战。

他并不畏缩,而是以积数十年的不倦磨炼之功,广泛熔铸,终于创造出自具新理异态的“柳体”,在我国书法艺术领域独树一帜,一展风采。

柳公权书学上的成功,决非一蹴而就,他24岁时已书碑《河东节度李说碑》;此碑由郑儋撰文,但或可想象其为年少妍华之书。

820年,43岁时柳公权书《左常侍薛苹碑》;824年,柳公权47岁时书《大觉禅师塔铭》等。虽然这些书迹都已不存,但可以看到他20多岁时的书艺已为社会重视,否则是不会被这些权贵所青睐的。

柳公权在50岁以前的作品,后来只有《洛神赋十三行跋》、《金刚经刻石》可睹风采。从中可见其学锤繇、王羲之的书体,仿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陆柬之的体态。

柳公权50岁以后的作品,据《金石录》记载,有:《涅槃和尚碑》、《李晟碑》、《王播碑》、《将作监韦文恪墓志》、《太清宫钟铭》、《升玄刘先生碑》、《大唐回元观钟楼铭》、《赠太尉王智兴碑》等。

柳公权50岁以后,只有《李晟碑》、《大唐回元观钟楼铭》以及墨迹《送梨帖跋语》,可见其楷书概貌,虽能看到又有进境,但尚未大成。

60岁以后的10年中,柳公权的书法进入鼎盛时期,如丽日当空。随着他阅历的增加,笔力变得更加浑厚,他60岁之后的作品中,文献中记载有《冯宿碑》、《检校金部郎中崔稹碑》、《淮南监军韦元素碑》、《义阳郡王苻磷碑》等将近20通碑,而以《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为柳体的典型,声名最为卓著。

《神策军碑》时柳体已大成。它一变中唐肥腴之风,用笔骨力深注,爽利快健,以方为主,济之以圆,且在蹲锋与铺毫之间显示瘦硬劲挺之线条,这便是“柳骨”。

“柳体”在笔画之间已有自家面目,横之长者瘦挺舒展,横之短者粗壮有力;竖画较之横画为粗,以为主笔,求其变化;其撇,长者轻,而短者重;其捺必重,显示矫健力度;其钩、踢、挑必顿后回锋迅出。柳体在结字上,也似颜真卿书正面示人,左右较均衡,但纵长取势,且中密外疏。

在整体书风上,柳体如“辕门列兵,森然环卫”。柳体法度森严,面目又变颜体之肥,而为清劲挺拔,瘦硬通神,在唐晚期以一种新的书体及其劲媚之美引起了人们对柳体的赞赏。

70岁以后的10年中,柳公权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此阶段书碑记载很多,据历史所载,柳公权在70岁时书写《商于新驿记》、《山南西道节度使王起碑》等,71岁书有《牛僧孺碑》、《太子太傅刘沔碑》,73岁书《普光王寺碑》等近10通。

从以上这些碑中,可以看到柳公权似乎想继《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淋漓尽致地表露柳体之后,再辟一新的境界。欲以淡拙渗透笔法,以平易渗透结体,以古雅渗透气韵。因此中期那种刀切钢铸般的用笔就有所收,抛筋露骨的结体有所隐,森严峻峭的风棱有所敛。

清代著名书法家杨守敬对此悟识尤深,说道:

《苻璘碑》、《魏公先庙碑》、《刘沔》、《冯宿》皆敛才就范,终归淡雅。

他甚至认为,“《高元裕》一碑,尤为完美”。

虽然《苻璘碑》、《冯宿碑》都为70岁前所书,但70岁以后的变化,其思想之根早已潜伏于彼。不过“柳骨”已经过数十年千锤百炼而成,柳公权也终未能再化出全新的另一番面目来。

80岁以后的8年中,柳公权让生命与书艺交互滋养:生命在书艺创作中前行,书艺又为生命润色辉映。他至87岁仍书有《太子太保魏谟碑》。

从其代表作品《复东林碑》可以看到他以生命最后一段晚霞映染在碑的字里行间。那种风采已不是朝阳般的充满蓬勃生机的光辉,也不像灼灼当午的炎日,而是一片灿烂的晚霞;笔锋的利铦转入内部,气韵与自然贴近,通篇之旨趣与大化亲和,是宗匠晚年的心智所悟,老笔所致。

柳公权就像一位得道之人向青山深处走去,攀上极顶,又终于消逝在山坳里,将书魂凝刻进书学的峰峦中。

柳公权成功的桂冠既是由辛勤刻苦的荆棘编成,又是站在巨人的肩头上去摘取的。他善于吸取书艺大家的智慧与成果,变化成自己一家书艺。

柳公权最初学钟繇书,《金刚经》中可见一斑,唐代时的书法家大多数学习“二王”的书法,但是柳公权学王羲之与王献之的书法能够做到取其神而离其形。

明代著名书法家、收藏家董其昌最是柳公权的知音,他从柳公权学王书中看到其形与王离,神与王合,悟用笔之古淡,由柳法而趋右军。

其实从柳公权的行草书札中,可以看到一些作品不仅得王的血脉、风神、韵趣,且字形结体也类王书面目。从王书中汲取书学营养,是柳书生命源泉之一。

后来,柳公权的书法从欧阳询、褚遂良两人书法中吸取了很多优点,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宋代著名书法家、画家米芾认为,柳公权从师于欧阳询。而清代著名学者康有为说:“诚悬则欧之变格者。”

清代名人康有为认为,崔浩是瘦硬派,其后褚遂良、柳公权、沈传师均属此派。柳公权的书法与欧、褚密切,即如《沂州普照寺碑》系后人集柳书成之,然刚健含婀娜,乃与褚公神似焉。欧书的筋骨显露,结体谨严,褚书用笔的蹲锋纤劲、流利秀美,给了柳公权有益的启示。

柳公权最终可以获得“柳体”的名声,是与另外一位楷书大家颜真卿分不开的。柳公权从颜真卿的书法中所得最多,正是因为受到了有着“颜筋”之称的颜真卿楷书的指导,他才创立了流传千年的“柳骨”。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文坛领袖苏轼说道:

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

北宋书学理论家朱长文说道:

柳书,盖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一家。

柳公权的书法学习颜真卿,主要是首先学习颜真卿书写时的法度。颜真卿楷书在笔法、结字方面,法度甚备,柳在此基础上损益,使之更加完备,并形成了自己书法的特色。

其次,他学颜真卿书法中雄媚之书风。变颜真卿书风雄中有媚为自己的秀中有雄。他是学颜真卿人格与书品的结合。颜真卿的高尚人格与颜书的风格二美并具,字里行间都能看出来颜真卿高尚的人格。柳公权经过仔细地体会,终于完善了自己的书法,也是达到了书美、人美契合的典型。

最后,他学习颜真卿书法中的变法精神。颜真卿在王羲之书法的境界之外,另外开拓恢宏境界,所达到的成就不仅可以与王羲之比肩,而且还为盛唐创立属于自己时代的书风,奏响了盛唐书法的新声音。

柳公权在学习继承的基础上,又对颜真卿的书法加以改变,终于创造出来了的新的书体,丰富了大唐的书法文化。柳公权在学习上是非常广泛的,他不仅仅向其他书家学习书法技巧,同时他也向民间书艺,例如从北碑汲取养料。

柳公权能够化身为书法巨人,既需一颗慧心,取质、取量、取度,炼形、炼神、炼韵,加以冶铸,又需要不凡的身手,刻苦的磨炼,尤要以自己的性灵和人格去化入。柳公权之所以成就了柳体,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送梨帖》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献之所写,整体字形体势纵长:如“三”字三横写成三点,几成纵势,如高山坠石。“百”字长引第二笔,体势奇特。“殊、佳”亦呈长纵之势,两字右偏旁峻拔神纵。

《送梨帖》“今梨三百”4字,字距平均。初看变化不大,细品仍见匠心,“梨”字书写行中见草,缓中见疾,上端“利”字左侧为行书书写,掠笔左出后,即原路回锋,长曳其笔,外拓挥洒出弧线。动与静的关系、点与线的关系在“梨”字都得以体现。“晚”字外紧内松,末笔呈章草笔意。

《送梨帖》的书风与《鸭头丸帖》的侧锋纷批和《鹅群帖》的潇洒跳宕不同,却与怀素所书《苦笋帖》相似,均开合有度、闲雅淡逸。《送梨帖》左右结构的字如“晚、殊、佳”大开大合,旷阔畅达。灵秀之处在于点的处理,如拓本“梨”字首笔长啄、“雪”首笔短勒、“佳”字右偏旁首笔短点,最显著的是“三”字,勒笔全作侧笔。点在长线牵引的笔势中,呈现爽朗醒活之意。

柳公权从小学习二王的书法技法,终于在笔法大成之后再一次看到了王献之的作品,结合自己的理解,对自己的书法做出了改进,进一步让自己的书法水平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