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现代机枪传奇
10895100000002

第2章 机枪

机枪科技知识

机枪是带有枪架或枪座,能实现连发射击的自动枪械。

机枪带有两脚架、枪架或枪座,能实施连发射击的自动枪械。机枪以杀伤有生目标为主,也可以射击地面、水面或空中的薄壁装甲目标,或压制敌火力点。

通常分为轻机枪、重机枪、通用机枪和大口径机枪。根据装备对象,又分为野战机枪、车载机枪、航空机枪和舰用机枪。轻机枪装有两脚架,重量较轻,携行方便。

战斗射速一般为80~150发/分,有效射程500~800米。重机枪装有稳固的枪架,射击精度较好,能长时间连续射击,战斗射速为200~300发/分,有效射程平射为800~1000米,高射为500米。

通用机枪,亦称两用机枪,以两脚架支撑可当轻机枪用,装在枪架上可当重机枪用。大口径机枪,口径一般在12毫米以上,可高射2000米内的空中目标、地面薄壁装甲目标和火力点。

加特林多管式机关枪——多管式机枪起源于15世纪、16世纪的多管式机枪以及后来的的多管炮。美国著名机械师理查德·杰丹·加特林于1862年发明了手摇式多管重机枪。

加特林把6至10根枪管并列安装在一个旋转的圆筒上,手柄每转动一圈,各枪管依次完成装弹、射击、退壳等动能。一个熟练的射手,每分钟可发射约400发子弹。

加特林机枪是世界上第一支成功的多管式机关枪,虽然它后来被其它的新型机枪所取代,但它的结构原理至今被作战飞机和军舰上的多管速射炮所应用并保留着“加特林机关枪(炮)”的名字。

马克沁重机枪——美国工程师海勒姆·斯蒂文斯·马克沁出身贫寒,通过勤奋自学而成为知名的发明家。1882年,马克沁赴英国考察时,发现士兵射击时常因老式步枪的后坐力,肩膀被撞得青一块紫一块。这说明枪的后坐具有相当的能量,这种能量来自于枪弹发射时产生的火药气体。

马克沁正是从人们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后坐现象中,为武器的自动连续射击找到了理想的动力。马克沁首先在一支老式的温切斯特步枪上进行改装试验,利用射击时子弹喷发的火药气体使枪完成开锁、退壳、送弹、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实现了单管枪的自动连续射击,并减轻了枪的后坐力。

马克沁在1883年首先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动步枪。后来,他根据从步枪上得来的经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他的枪管短后坐自动射击原理。

他还改变了传统的供弹方式,制作了一条长达6米的帆布弹链。为机枪连续供弹。为给因连续高速射击而发热的枪管降温冷却,马克沁还采用水冷方式。马克沁在1884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够自动连续射击的机枪,射速达每分钟600发以上。

马克沁重机枪首次实战应用是在1893—1894年南中非洲罗得西亚英国军队与当地麦塔比利——苏鲁士人的战争中,在一次战斗中,一支50余人的英国部队仅凭4挺马克沁重机枪打退了5000多麦塔比利人的几十次冲锋,打死了3000多人。

马克沁重机枪获得成功后,许多国家纷纷进行仿制,一些发明家和设计师针对马克沁重机枪的原理和结构进行改进和发展。

1892年,美国著名枪械设计家勃朗宁和奥在利陆军尉冯·奥德科莱克几乎同时发明了最早利用火药燃气能量的导气式自动原理的机枪,这种自动原理为今天的大多数机枪年采用。

美国枪械设计师B·B·霍奇基斯所设计的1814型机枪是最早的气冷式机枪,这种机枪取消了水冷式机枪上笨重的注水套筒,使机枪较为轻便。

轻机枪——最早的机枪都很笨重,仅适用于阵地战和防御作战,在运动作战和进攻时使用不方便。各国军队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紧随步兵实施行进间火力支援的轻便机枪。

丹麦炮兵上尉乌·欧·赫·麦德森,在马克沁发明重机枪后不久,即开始研制轻机枪。在18世纪90年代,麦德森设计制造了一挺可以使用普通步枪子弹的机枪,定名为麦德林轻机枪。该机枪装有两脚架,可抵肩射击,全重不到10公斤。

麦德林机枪性能十分可靠,口径和结构多变可适应不同用户要求,因此是当时军火市场上的热门货。

在1901年,意大利的吉庇比·佩利诺也曾研制出一种性能非常出色的轻机枪,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意大利当局决定对其严加保密,为了不走漏风声,竟下令不准生产佩利诺机枪,却从国外订购大批性能劣于佩利诺机枪的重机枪装备意大利军队。

直到1916年,意大利军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吃到了缺少轻机枪的苦头之后,才匆忙将佩利诺机枪投入生产装备军队。

轻重两用机枪—轻重两用机枪又称通用机枪,它既可以成为轻机枪,因便灵活,紧随步兵实施行进间火力支援;又可以成为重机枪,发挥射程远,连续射击时间长的威力。

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在这次大战中,水冷式重机枪显示了很大威力。所以在1919年美、英、法等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凡尔塞和约中,明文禁止德国对任何水冷式重机枪的研制。

希特勒建立德国纳粹政权的初期,既要重整军备,发展新武器,又要掩人耳目,避免列强的制裁。所以德国在发展轻机枪的幌子下,研制了一种新型的机枪。这种枪改水冷为空气冷却,枪管装卸非常简便,用更换枪管的办法解决因连续射击而发生的枪管过热问题,供弹方式既可用弹链,又可用弹鼓,既可配两脚架,又可装三脚架。

这种MG-34式机枪装在两脚架上,配上弹鼓,就是轻机枪;装在三脚架上,配上弹链,就是重机枪;若在高射枪架上,又可作高射机枪用。并还能安装在坦克和装甲车上。这是世界上第一种轻重两用机枪。它后来改进发展为MG-43轻重两用机枪。

MG34的兄弟MG42,生产与1942年,与MG34相比,MG42造价低廉,火力凶猛,射速超过每分钟一千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共生产100万支。火力凶猛的MG42通用机枪给盟军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恐慌。号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好的机枪。

MG-34式机枪于1934年研制成功,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显示了它的优越性,使得其它国家纷纷效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制出了多种两用机枪。如今,轻重两用机枪已经是基本取代了重机枪的地位。

SIG710系列机枪

概述

SIG710系列机枪共有三种型号:SIG710-1、SIG710-2和SIG710-3。它们在许多方面都和Stgw.57自动步枪相同,所以有时会被认为是Stgw.57的变型枪。但准确地说,SIG710系列机枪其实是SIG公司根据德国在二战结束时研制的MG45机枪改进而成的。而MG45是著名的MG42通用机枪的改进型,又称为MG42V。但它们的自动方式并不相同:MG42为枪管短后座,而MG45却采用枪机延迟后座。

SIG710-1(又称MG57-1)基本上和德国MG45完全相同,其外观特点是:长方形枪管护筒侧面有纵向开口以便能从后方取出枪管,前面有消焰器。该枪的枪管固定方式和更换枪管的方法与MG42的相类似。

SIG710-2(又称MG57-2)去掉了长方形的枪管护筒,枪管正上方装有提把,提把兼作枪管固定栓。而且枪管更换方式也不同于前者,枪管系从前方取出。

SIG710-1和710-2可发射德国6.5mm毛瑟弹、德国7.92mm弹以及7.62mmNATO枪弹。这两种机枪结构复杂,而且机加件多,不利于大量生产。

SIG710-3是该系列机枪的最新型号,与前两种型号相比,它的改动较大。首先,它只生产有7.6251mmNATO口径;其次,它采用的冲压件较多,因此重量减轻。从外观上看,SIG710-3重新配用方形枪管护筒,但长度只有枪管长的一半左右,而且成锥状,同时在四个结合面上有加强筋。

此外,该枪还有一个特点,即能够发射枪榴弹,这在一般机枪上是很罕见的。但发射枪榴弹时需用空包弹,而且弹链上每装一发空包弹后均应留出一个空链节。另外还得配用发射榴弹的专用瞄具。

SIG710-3也是一种通用机枪,它配用两脚架可作为轻机枪使用,配三脚架后则为重机枪。该枪理论射速800~950发/分。

SIG710-3详述

SIG710-3机枪的枪管主要有两种:一种为普通枪管,重2kg,可装简单的消焰器或榴弹发射插座,另一种为特制的2.5kg重的枪管,其寿命为前者的两倍,也可以安装消焰器或榴弹发射插座。此外,还有一种1.9kg重的发射空包弹的枪管。这几种枪管上都装有水平的提把,更换起来非常方便。

该枪作重机枪使用时,配用带缓冲装置的L810型三脚架。L810三脚架重10.2kg,射击时的稳定性好,而且可以作射向和火线高低调节,火线高度的调节范围是300~700mm。摇架左侧可装瞄准镜或红外瞄具。行军时三脚架可以折叠。

SIG710-3除具有制造精良、坚实可靠的优点外,与德国MG42/MG3相比,它还具有重量较轻、长度较短(枪管长基本相同)、射击时的稳定性好等优点。

枪弹击发后,高压火药气体一方面推动弹头沿枪管向前,同时还推弹壳向后,使弹壳抵压在枪机的弹底窝平面上。在火药气体压力的作用下,弹壳也要向外膨胀,紧贴弹膛内壁。通常,弹壳各个部分的硬度是不同的,硬度从瓶颈部到弹壳底部逐渐增大。

弹壳的壁厚也是从前到后逐渐加大。因此在高压火药气体作用下,弹壳瓶颈部的膨胀往往会超出其弹性限度,而产生永久性变形;可是在膛压下降之后,弹壳的其余部分却能恢复原来的形状,脱离弹膛的内壁。显然,对于采用枪机后座的武器(或称自由枪机式武器)而言,上述现象的出现是非常不利的。

因为在采用这种自动方式的武器中,弹壳必须在高膛压下后座,以带动整个自动机完成自动循环。假如弹壳和膛壁之间摩擦力很大,那就必然妨碍弹壳运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弹底间隙过大,则弹壳底部就会发生胀壳,甚至会出现弹壳横断的危险。

为了减小这种摩擦力,而同时又要有足够大的压力推动枪机后座,于是在弹膛内壁开了数条纵向槽。当弹壳开始向后运动时,从弹壳口部逸出的气体进入上述槽内,借以部分地抵消作用于弹壳上的膛内压力。此时,弹壳相当于在气膜中浮动,由此还减少了弹壳和弹膛的接触面积。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纵向槽终止于弹膛的第一锥体,因此弹膛的密封性并没有受到破坏。

采用弹膛开槽的办法以后,既使得弹壳能自由向后运动,又使枪机端面所受到的作用力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数值上。

一般说来,采用枪机延迟后座是为了防止弹壳在膛压过高的情况下过早地开始后退。因此除了在枪机部分采取相应的措施外,最好还应缩短枪管长度,使膛压能迅速下降,但这又会降低弹道性能。

7.62mmNATO弹的膛压约为3520kg/cm2,在弹头飞出枪口前,膛内平均有效压力大约是1575kg/cm2。而枪膛截面积为0.48cm2,所以后座力大约是750kg。由于710-3机枪的枪机重795g,因此如果不加延迟机构,则开锁速度至少是13.7m/s。显然,这个速度是相当大的,它不仅会损坏武器,而且高压气体还会伤害射手。

SIG710-3的枪机有三个主要部分:一是带闭锁滚柱的机头;二是支撑楔铁的机体;三是机体套筒。击发瞬间,楔铁被机体推向前,使闭锁滚柱向外,卡入机匣的闭锁槽内。

击发后,火药气体推动弹壳向后,机头开始后座。机头的运动通过滚柱传给机匣,机匣的反作用力又要使滚柱缩回机头之中。由于滚柱被向里挤,于是通过楔铁前端的斜面迫使楔铁后退,机体亦随之向后。但是它们的运动却要受到机体套筒的惯性和复进簧力的阻止。由于楔铁斜面的作用,因此机体的后座距离比机头的长,即产生一个相对于机头的加速度。当闭锁滚柱完全脱离机匣闭锁槽之后,在膛内后效期压力的作用下,整个枪机后座。

采用上述延迟机构之后,枪机的平均后座速度降低到3.2m/s左右,这就避免了过早开锁的危险。

枪机后座,压缩复进簧。当复进簧完全被压缩时,枪机撞击缓冲器,然后开始复进。由于闭锁滚柱受到机匣中导轨的制约,仍然置于机头之中,因此机头和机体是通过楔铁一起复进的。一旦枪弹完全入膛,滚柱便被挤入机匣的闭锁槽中。但此时的机体既具有动量,又受到复进簧力的推动,故继续推楔铁向前,楔铁撞击自由浮动的击针,打击底火,击发枪弹。

在SIG710-3的自动机中,套在机体上的机体套筒所起的作用是非寻常的。当枪弹底火受到击针打击时,机体已经复进到位,而机体套筒却要继续向前运动5mm。机体套筒此时所具有的动能有两个作用:1、如果出现迟发火,则可以防止枪机可能出现的反跳;

2、当击发后膛内火药气体压力开始升高时(向后的压力随之增大),机头必须首先抵消机体套筒向前的动量,然后才能开始后座。这种前冲作用尽管很小,却能起到延迟枪机开锁的作用。

SIG710-3的发射机构是直接从德国MG42的发射机构发展而成的。在这种发射机构中,射击停止后击发阻铁向上的运动受到严格控制,以确保枪机(其运动是非常迅速的)下突出部和阻铁头的接触面完全贴合,避免卡断阻铁头。

阻铁控制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所述:阻铁解脱杆由扳机带动,而同时它又在自身簧力的作用下力图向前运动。扣压扳机后,阻铁尾上抬,阻铁头与枪机下突出部解脱。在解脱杆簧的作用下,解脱杆向前,其凸齿与阻铁尾卡合。刚松开扳机时,由于阻铁尾被解脱杆凸齿顶着,故只能稍稍下落,因此阻铁依然不能立即上抬。

然后,扳机向前旋转恢复原位,带动解脱杆上抬,使之进入枪机往复运动的路线上。在复进的过程中,枪机从解脱杆正上方通过。后座时(指击发枪弹之后)枪机则压倒阻铁解脱杆,使得解脱杆凸齿离开阻铁尾,阻铁尾便自由落下,阻铁头上抬而进入枪机运动的路线上。由于枪机在后座时压倒阻铁,所以当枪机再次复进时,阻铁上抬,与枪机下突出部完全卡合。

采用这种控制装置之后,可以避免枪机下突出部和阻铁的卡断。但是当枪机在前方位置装定保险时,万一阻铁解脱杆被解脱,那就会出现危险。

该枪的手动保险机的轴横穿过机匣,它能阻止阻铁头被压倒。如前所述,只要解脱杆不被推向后,阻铁头就不会上抬,所以装定手动保险前,必须先使枪待发。

SIG710-3的供弹机构与德MG42机枪的供弹机构很相似。机体套筒顶部有一滚轮,卡入拨弹杆的导槽内,拨弹杆装在受弹器盖上。当枪机往复运动时,通过滚轮带动拨弹杆绕其轴在受弹器两侧之间来回摆动。

拨弹杆前端连接有双臂杠杆,双臂杠杆的枢轴在其中心附近。当拨弹杆左右摆动时,带动双臂杠杆围绕中间轴转动,进而带动内、外拨弹齿(拨弹齿均有弹簧)。内、外拨弹齿分别置于中心枢轴的两侧,所以它们的运动方向总是相反的,即如果内拨弹齿向里运动,则外拨弹齿就向外运动,反之亦然。

当枪待发时,弹链中的第一发枪弹定位于阻弹齿上。扣压扳机后,枪机复进,机体套筒上的滚轮在拨弹杆导槽内运动。滚轮首先沿导槽的直线段运动,在此期间,枪机把枪弹推出弹链,而拨弹齿保持不动。

当枪弹离开弹链后,滚轮进入导槽的曲线段,迫使拨弹杆向右运动。此时,连接在拨弹杆前端的双臂杠杆旋转,内拨弹齿向外空回,外拨弹齿则向内,由此提起弹链,并拨动弹链中的第二发弹。

第一发枪弹击发瞬间,第二发弹同时为内、外拨弹齿抓住。当枪机后座时,滚轮一开始仍然在拨弹杆导槽的曲线段中运动,由此带动拨弹杆横向移动,不过此时的方向是向左。于是,内拨弹齿向内,将第二发弹拨至阻弹齿处,而外拨弹齿则向外(左)空回,准备抓住第三发枪弹。

这种双程输弹、单程进弹的供弹机构的特点是结构简单、动作平稳。特别是在枪机加速度和减速度明显减小,致使作用于拨弹齿和弹链上的力也随之减小的情况下,能确保供弹动作连续平稳。由于机体套筒滚轮没有弹簧,所以在关闭受弹器盖之前,必须使枪待发,以便将滚轮和拨弹杆导槽对正。

这就是说,当该枪在行军状态时,如果枪上装有弹链,则无论如何也不能使枪机在前方位置,否则在使枪待发的过程中会损坏供弹机构。

SIG710-3供弹机构还有两个特点:一是带动供弹机构动作的能量储备比较大,在特种条件下动作可靠,二是比较实用,既能使用美国M13型可散弹链,也能用西德的不散弹链,但需要更换压弹板和导弹板,整个更换动作所需的时间不到一分钟。

该枪的枪管更换方法比较好。按压枪管护筒右侧的固定栓,手提提把,向上向后拉出枪管。不仅可以单手操作,而且更换枪管所用的时间也比一般机枪短得多。枪管提把绝热良好,所以即便枪管灼热,也仍然可以迅速卸下进行更换。

准星为刀形,装在准星护圈内,护圈与准星整个地装入枪管护筒的燕尾槽中。该枪采用弧形表尺,表尺刻度从100m到2000m,以100m为增量。由于准星是装在枪管护筒上的,所以归零校正比较困难,高低归零校正必须更换准星。由此看来,准星装于枪管上,战场使用比较方便,但更换枪管困难,而准星装在枪管护筒上,虽然更换枪管方便,但归零校正却困难。

分解步骤:1.使枪机闭锁,打开受弹器盖;2.按压枪托连接部下方的两个卡笋的前端,并转动枪托,向后拉出枪托,缓冲器、复进簧、复进簧导杆及套管也一起卸下;3.将机柄向后拉,分解出枪机;4.拔出扳机座固定销,卸下发射机座;5.压下枪管固定栓,取出枪管。

若需进一步分解枪机,则只须把枪机中的两根连接销推出。闭锁滚柱是由一个刚度很小的钢丝弹簧支撑的,用手指便可卸下。受弹器盖通过一扁头销与机匣相连接,当该销变形或需要校准受弹器盖的位置时,可拔出该销。供弹机构的分解步骤是:一边转动压弹板销轴,一边向前推,卸下销轴,取出压弹板;压下拨弹杆枢轴端的片簧,取出拨弹杆;最后卸下拨弹齿。

SIG710系列机枪数据

全枪长:1143mm;

枪管长:559mm;

空枪重:9.25kg;

枪口初速:790m/s;

理论射速:800-950RPM;

有效射程:800m。ZPU系列机枪

1949年,伊热夫斯克枪械师弗拉季米诺夫研制出压倒西方主流0.50口径(12.7毫米)的ZPU系列14.5毫米口径高射机枪,能够射击2000米内的空中目标和1000米内的地面目标。该枪50年代初开始装备部队,直到近年来俄联邦军队在车臣进行的作战中也经常出现它的身影。

2001年底,日本海上保安厅在东海水域与所谓的“********船”发生枪战并击沉该船,在次年9月打捞出水后发现该船赫然配备有一挺ZPU-2型高射机枪及31发子弹,与此前交火中弹的日本船只上遗留的弹痕吻合。

该枪自动方式为枪管短后坐式。为了提高射速,装有膛口助退器。闭锁方式为机头回转式。闭锁时,机头的断隔螺与枪管上的断隔螺扣合。供弹方式为弹链供弹,属双程进弹、单程输弹。改变供弹机构中几个零件的位置,即可反向供弹,便于多联安装。

发射方式为连发射击。击发后,枪管与枪机一起后坐,走完自由行程时,加速器上的外滑轮在机匣上的开锁加速槽上滚动,迫使机头回转,实现开锁。同时,由于加速器的作用,加速枪机体后坐,从而使枪机体进一步带动机头一起后坐,并完成其他自动动作。

四联枪架由底座、托架、摇架、方向机、高低机、平衡机及瞄准具平行架等组成,整个枪架与炮架构造相接近。该枪采用光学瞄准具,由斜距装定器、斜距修正器、航路航速装定器、平行瞄准器、航路确定器、高射瞄准镜以及平射瞄准镜等组成。此外,在枪身上尚有机械瞄准具,准星为圆柱形,表尺为正切型U形表尺。

其枪身重49.1公斤,枪管长1346毫米,内有8条右旋膛线。该枪发射苏联14.5毫米枪弹,包括有穿甲燃烧弹、穿甲燃烧曳光弹,发射穿甲燃烧弹时初速为990米/秒,战斗射速150发/分(单管),有效斜射击距离为2000米。

ZPU系列高射机枪可多管联装,枪架上装有轮子,便于用汽车牵引,机动性好,配有光学瞄准镜,大大提高了射击威力。以最受欢迎的四联装高射机枪为例,它是将4挺ZPU-1高射机枪的枪身装在一台四轮车体架上,其瞄准镜与枪架实现整合,枪架安装在四轮双轴车座上,可用卡车牵引,瞄准镜安装在枪架上,其上装有照明装置,可在夜间进行瞄准射击。

自ZPU系列14.5毫米口径高射机枪列装苏军以及东欧国家部队后,极大地提高了其地面部队的有效作战空域,增强了对空作战的能力,但14.5毫米高射机枪仍存在着体积大、过于笨重的缺点,只能以牵引方式在公路上或在平坦的地形上遂行作战任务,一旦遇到山地、丛林、峡谷等复杂地形时则显得极不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