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发展前沿报告
10894800000012

第12章 当时的“前沿”(1981~1995)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市场的主体地位

“背景简介”1980~1981年,中国经济改革,特别是城市和传统工业领域的改革才刚刚起步,与此有关的理论讨论集中在两大问题上。一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究竟是什么?二是工业生产资料究竟是不是商品?20多年后重提此事,似乎当时的人们太幼稚可笑、太“小儿科”了。但是,如果稍有点历史的眼光,就应理解,中国的改革就是从这些看似幼稚的讨论中艰难起点的。须知,要从当时坚如磐石般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其理论观念、政策主张中撕开口子,突出重围,谈何容易!人们最初遇到、想到的问题,自然是上述最基本的、使计划经济最终陷入困境的问题。因而,这绝非“小儿科”,而是一系列重大突破的开始和序幕,同后来的任何进展相比都毫不逊色。

此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为西北五省区第一次物资经济理论讨论会提交的会议论文,也是我从事经济研究工作20多年来的第一篇作品。当时还仅仅是西安西北大学经济系二年级研究生。今天再看,只能算作一篇“在校生的习作”。此文从自圆其说的角度看,态度是认真的,自身逻辑是严谨的,并且初步展示了文字表达方面的功力,特别是独立提出了在现代实体经济中,在每年创造的物质产品总量里,占有绝大比重的是生产资料产品,而不是日常生活中直接感受到的消费品,关注生产资料流通具有更深层的缘由。但要命之点也十分显眼。这就是,当时的这位作者,对市场机制、竞争机制及其同动态化的商品供求关系还缺乏起码的了解,因而为了自圆其说,过多受制于当时“计划派”主流思想的影响,忽视了计划调拨天然排斥市场机制的本性,硬要向人们证明“计划调拨的生产资料也是商品,也形成市场,哪怕这个市场并没有直接由市场机制来调节”。而这种情况在当时竟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过去认为全民所在制企业之间交换的生产资料不是商品,被排除在市场之外。这样一来,从总体上看,市场似乎是以消费资料为主体,生产资料市场仅仅由全民所在制与集体所有制之间的交换关系形成,它与消费资料市场相比,处于从属地位。实际上,这是把生产资料市场与消费资料市场地位看颠倒了,混淆了前资本主义市场即消费型市场与大生产条件下生产型市场的区别。这种认识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例如,没有把市场问题纳入政治经济学中,而是归结到商业经济学中,而商业经济学恰恰是以消费型市场为研究对象。于是,作为处于主体地位的生产资料市场问题,基本上被人为地取消了。

近年来,由于承认生产资料是商品,实行了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自主权,允许企业在一定范围内自购、自销一部分生产资料,人们开始注意生产资料的市场问题,但仍有很大的局限性,以消费品为主体的市场观念继续存在。目前,许多文章里所说的作为商品进入市场的生产资料,是指企业自由购销的计划外的或长线、积压产品。这部分的比重只占全部生产资料产品的20%~25%,其余由国家计划调拨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的和紧缺的生产资料(占总量的70%~75%),仍然不是商品,仅仅是分配问题,与市场无关。这样,我们还是看不到由大生产决定的生产型市场状况,看到的只是消费型市场。同时,我们会发现,生产资料是商品的理论也遇到了矛盾。

同样一种生产资料,用于计划调拨不是商品,用于自由交换则是商品;短线产品不是商品,积压产品是商品;同一个企业可能由于计划调拨与自由交换并存,于是这个企业既生产产品,也生产商品;由于长线和短线可能互相转化,时过境迁之后,昨天是产品,今天则变成商品,而昨天是商品的,今天又变成产品。商品变成了没有概念可以随意规定的东西了。人们从分析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经济关系中得出的生产资料是商品的结论,遇到市场问题时,重新发生了危机。

这种混乱,不是出在生产资料是商品的理论上,而是出在对市场的片面理解上。把计划调拨的生产资料排除在市场之外,必然引起这种混乱。

我们知道,和商品经济一样,市场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市场的性质取决于商品经济的性质,市场在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计划调拨本身并不能决定生产资料是产品还是商品,计划调拨的性质取决于生产的性质,在商品经济下,计划调拨的对象只能是商品,只有在商品经济消亡了,在未来的产品经济条件下,计划调拨的对象才是产品。商品也是可以通过计划来调拨的,建国30年来,消费品不是一直作为商品来进行计划调拨的吗?它并没有因为实行计划调拨就改变了商品的性质。可见,计划调拨正是在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的一种表现形式。生产资料计划调拨关系的总和形成社会主义生产资料的计划市场,它同计划指导下的、由自由交换关系形成的生产资料自由市场,共同构成完整的生产资料市场。计划调拨(有时也称为分配调拨)在现阶段为什么属于市场范畴,为什么形成计划市场?我认为:

1.分配调拨是有计划、有组织的交换形式,是流通领域的概念。

分配调拨不是分配领域,而是交换或流通领域的概念,包含在流通过程之中,因而是再生产的媒介。关于分配与交换两个范畴的区别,关于分配调拨的实质及其归属问题,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同志的意见是很正确的。他认为,分配调拨只是物资技术装备的供应形式,完全不是政治经济学上所说的分配,而是属于交换的范畴。参见《社会主义经济的若干理论问题》第207~208页。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这种分配,是通过计划,把已经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商品)重新组织进入生产过程中去,这种分配完成的是交换的职能,分配是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上的分配,而不是政治经济学意义上价值、收入上的分配,调拨是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上的运动,结果是使用价值的交换。马克思说过:“交换过程使商品从把他们当作非使用价值的人手里转到把它们当作使用价值的人手里,就这一点说,这个过程是一种社会的物质变换。一种用劳动方式的产品代替另一种有用劳动方式的产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22页。分配调拨本质上恰恰是从使用价值出发,这与交换的本质是吻合的,职能是相同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分配调拨是有计划、有组织的生产资料交换,是生产资料交换的基本形式。因而,生产资料分配调拨关系的总和形成生产资料的计划市场。

2.计划调拨在现阶段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生产物的运动,而且包含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

生产资料计划调拨不仅是使用价值的运动,同时又是价值的运动(形态变化);不仅是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媒介,同时又是生产关系再生产的媒介。因此,计划调拨不仅是从使用价值出发,仅仅考虑有计划按比例规律的要求,而且要从价值出发,要考虑商品经济固有规律——价值规律的要求。计划调拨不是无偿调拨,它必须以合理的计划价格作为调拨的依据,调入一方要向调出一方支付相应的货币(银行转帐)。每一调拨过程的完成,不单是实物的运动过程,而且同时是商品转化为货币的过程,是生产资料商品价值实现的过程。而实现,正是市场的基本职能。因此,计划调拨过程是社会物质变换过程和企业相互物质利益实现过程的统一,是实现生产资料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过程的统一;计划调拨是不断组织生产资料商品转化成为货币的一种复杂的经济系统,这正是计划市场的实质。当我们承认生产资料是商品之后,我们就应承认计划市场。所谓计划市场,就是按照计划价格,通过计划调拨,组织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以及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之间)进行生产资料交换所形成的经济关系的总和;是指令性计划调节的市场,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基本的经济循环系统。

基于上述看法,可以确认,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市场是存在的,它由计划市场和自由市场两部分构成,以计划市场为主,自由市场为辅。二者的比例关系,取决于国家组织计划经济的能力。从总体上看,生产资料市场在整个市场体系中占主体地位,是实现社会劳动的基本部分,完成同消费资料市场不同的职能(同后者又有密切的联系)。这就是生产资料市场结构、地位、职能作用的基本含义。

这样,我们看到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市场就同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所决定的市场类型相一致了,同全部生产资料产品都是商品的理论完全吻合了。

需要补充的一点是,强调生产资料市场的主体地位,引出生产型市场的概念,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并不矛盾,并不是主张片面发展生产资料生产和交换。承认生产资料市场主体地位的客观性,努力解决好它的问题,并不是要主张削弱消费资料市场,而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市场的需要。如果我们不认识生产资料市场的地位,不努力解决存在的大量问题,最终必然要影响到消费资料市场。

确认生产资料市场的主体地位,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理论上:

(1)提出了改变传统的市场观念的问题。长期以来,理论界一直把消费资料市场看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的主体部分,以消费型市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而把生产资料市场作为一个次要问题来看待,因而对生产资料市场的重视程度是很不够的。直至流行“尤重生产资料生产,尤轻生产资料流通”的奇怪逻辑观点。近年来,由于承认了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交换的生产资料也是商品,因而对生产资料流通的看法有所改变,但是大多限于强调生产资料流通在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从市场本身的角度去研究,所以生产资料市场的地位问题并没有解决,消费型市场的观念继续存在。确认生产资料市场的主体地位,还了社会主义市场的本来面目,从而为重视和搞好生产资料市场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2)使生产资料是商品的理论同市场理论统一起来,克服了理论上隐藏的一个矛盾。否则,生产资料是商品的论点与分配调拨的生产资料不是商品、不形成市场的论点之间的矛盾,就会引起一系列的混乱。

(3)过去只是片面的、单纯地研究消费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这一市场的主体部分被忽视了,因而两部类商品互为市场的内在联系被割裂了。搞清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资料市场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这就为从总体上论证社会主义统一市场提供了可能。

在实践上:

(1)有利于进一步组织好生产资料市场。实践证明,在我国实行生产资料商品的完全自由贸易是行不通的。由分配调拨方式形成的计划市场,不能取消,只能改善。因为生产资料市场是统一市场的主体,计划市场又是生产资料市场的主体,因此要搞好生产资料市场,从而搞好整个市场,基本点在于搞好生产资料的计划市场,自由市场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是有前提的,因而是从属的。主张商品经济而又片面认识市场的人,往往是要把分配调拨取消,把种种弊端归罪于分配调拨本身;主张非商品经济的人,强调分配调拨对象不是商品,因而要按产品规律办事。这二者都是不足取的。如何按商品而不是按产品组织分配调拨,还研究得很不够。我初步设想,一是能否吸收商业部门按经济区域组织消费资料市场的某些作法,来组织计划分配调拨;二是在调拨中处理好企业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按等价原则办事,适当调整不合理的调拨价格;三是要搞好生产资料市场总量上、结构上的供求平衡,不留缺口,略有余地;四是要讲究调拨技术上的合理性,以保证大生产的均衡性,同时减少企业库存。

(2)有利于当前的调整。当前调整的任务之一,是扭转机械加工能力大大超过原材料供给的局面。在大生产条件下,由于机器设备数量增加,效率提高,单位时间加工量迅速增长,这就决定了生产资料中机器设备和原材料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建立,不能是同步的,只能是异步的,后者的增长速度应快于前者的增长速度。反映在市场上,就要求原材料市场的扩大速度快于机器设备的扩大速度。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原材料优先增长才能求得与加工能力平衡的规律性,造成原材料市场的长期紧张,使很多企业开工不足,已有的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所以,在当前调整中,应重视生产资料市场发展规律中的上述特点,大力组织货源,满足原材料市场的迫切需要。

(本文原载于《物资经济》1981年创刊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