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鬼谷子全书(第七卷)
10891300000007

第7章

一〇、诸葛亮迁延待变

却说孔明闻鲁肃到,与玄德出城迎接,接到公廨,相见毕。肃日:“主公闻令侄弃世,特具薄礼,遣某前来致祭。周都督再三致意刘皇叔、诸葛先生。”玄德、孔明起身称谢,收了礼物,置酒相待。肃日:“前者皇叔有言:公子不在,即还荆州。今公子已去世,必然见还。不识几时可以交割?”玄德日:“公且饮酒,有一个商议。”肃强饮数杯,又开言相问。玄德未及回答,孔明变色已“子敬好不通理,直须待人开口!自我高皇帝斩蛇起义,开基立业,传至于今;不幸奸雄并起,各据一方;少不得天道好还,复归正统。我主人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玄孙,今皇上之叔启不可分茅裂土?况刘景升乃我主之见也,弟承兄业,有何不顺?汝主乃钱塘小吏之子,素无功德于朝廷;今倚势力,占据六郡八十一州尚自贪心不足,而欲并吞汉土。刘氏天下,我主姓刘倒无分,汝主姓孙反要强争?且赤壁之战,我主多负勤劳,众将并皆用命,岂独是汝东吴之力?若非我借东南风,周郎安能展半筹之功?江南一破,休说二乔置于钢雀宫,虽公等家小,亦不能保。适来我主人不即答应者,以子敬乃高明之士,不待细说。何公不察之甚也!”

一席话,说得鲁子敬缄口无言;半晌乃日:“孔明之言,怕不有理;争奈鲁肃身上甚是不便。”孔明日:“有何不便处?”肃日:“昔日皇叔当阳受难时,是肃引孔明渡江,见我主公;后来周公瑾要兴兵取荆州,又是肃挡住;至说待公子去世还荆州,又是肃担承:今却不应前言,教鲁肃如何回覆?我主与周公瑾必然见罪。肃死不恨,只恐惹恼东吴,兴动干戈,皇叔亦不能安坐荆州,空为天下耻笑耳。”孔明日:“曹操统百万之众,动以天子为名,吾亦不以为意,岂惧周郎一小几乎!若恐先生面上不好看,我劝主人立纸文书,暂借荆州为本;待我主别图得城池之时,便交付还东吴。此论如何?”肃曰:“孔明待夺得何处,还我荆州?”孔明日:“中原急未可图;西川刘津暗弱,我主将图之。若图得西川,那时便还。”肃无奈,只得听从。玄德亲笔写成文书一纸,押了字。保人诸葛孔明也押了字。孔明日:“亮是皇叔这里人,难道自家作保?烦子敬先生也押个字,回见吴侯也好看。”肃曰;“某知皇叔乃仁义之人,必不相负。”遂押了字,收了文书。宴罢辞回。玄德与孔明,送到船边。孔明嘱曰:“子敬回见吴侯,善言伸意,休生妄想。若不准我文书,我翻了面皮,连八十一州都夺了。今只要两家和气,休教曹贼笑话。”

肃作别下船而回,先到柴桑郡见周瑜。瑜问日:“子敬讨荆州如何?”肃曰:“有文书在此。”呈与周瑜。瑜顿足曰:“子敬中诸葛之谋也!名为借地,实是混赖。他说取了西川便还,知他几时取西川?假如十年不得西川,十年不还?这等文书,如何中用,你却与他做保!他若不还时,必须连累足下,主公见罪奈何?”肃闻言,呆了半晌,日:“恐玄德不负我。”瑜曰:“子敬乃诚实人也。刘备枭雄之辈,诸葛亮奸猾之徒,恐不似先生心地。”肃日:“若此,如之奈何?”瑜日:“子敬是我恩人,想昔日指囷相赠之情,如何不救你?你且宽心住数日,待江北探细的回,别有区处。”鲁肃踞蹐不安。

一一、不贪为宝

“不贪为宝”形容清廉不贪,操守高洁。

此典出自《左传·襄公十五年》:“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僇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这段话意思是说:

春秋时期,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美玉,他把美玉献给子罕。子罕是一个清廉不贪的人,不愿意接受这块美玉。献玉的人说:“我把这块玉拿给玉工看过,玉工认定它是个宝物,所以我才敢把它拿来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求钱财视为宝物,你把美玉视为宝物。如果您把美玉给了我,我们两个人就都丧失了自己的宝物。还不如您自己留着美玉,我严守自己不贪图钱财的操守,这样我们各自都会保守着自己的宝物。”献玉的人听了,连忙叩头,告诉子罕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却带着如此珍贵的玉璧,必然为盗所害,不能越过乡里。我把它送给您,是请求免于一死的。”子罕把美玉留在自己的乡里,派玉工替献玉的人加以雕琢,等献玉的人卖出玉璧,变得富有之后,才让他回到自己的家里。

一二、海不扬波

“海不扬波”比喻天下太平,好像大海风平浪静,没有一点波涛,也比喻人民生活非常安定,社会秩序非常良好。

此典出自《韩诗外传》五:“久矣,天之不迅风疾雨也,海不波溢也,三年于兹矣,意者,中国殆有圣人,盍往朝之。”

周成王时,周公摄行相事,处理国政,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领国都非常敬仰,纷纷来朝贡。

交趾国越裳氏也派了使臣重译来中国朝贡,向周公赠献珍禽白雉。周公很谦虚地说:“我国并没有恩德加给贵国,何况有道德的人,是不贪图享受物质的,况且我们又没有好的政令设施,哪里敢把你们当臣属看待呢?”重译说道:“我来的时候,我们国王黄考对我说:‘如今天下已没有猛烈的风暴和连绵不断的阴雨;灾难也好久没有看到了,海不扬波也有三年了,我想中国一定出圣人啦!我们应该去朝贡。’”使臣朝贡完毕,在回国的途中迷失了方向,周公赐他一辆指南车,并派人给他当向导。

一三、幸灾乐祸

“幸灾乐祸”是指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看到别人发生了灾祸,不但不援救,还将它当做是一件高兴的事。

此典出自《左传·僖公十四年》:“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

春秋时,晋国内乱,晋公子夷吾逃奔秦国,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又护送夷吾回国做君王,就是晋惠公。惠公在离开秦国之前曾许诺回国后送给秦国五座城作酬劳,但等到进入晋国国境,他立刻改变主意,不肯交割城池给秦国的使者,秦穆公想到他们的姻亲关系,没有派兵去强夺。后来,晋国又发生两次灾荒,秦国都及时救济。

第二年冬天,秦国也闹灾荒,就派使者到晋国请求买粮,然而晋惠公却不肯答应,还想趁此机会攻打秦国。晋国有个大夫庆郑说:“忘记人家的恩惠是无亲;人家有灾难却幸灾乐祸,是不仁;舍不得把东西给人,是不祥;激怒临国,是不义。四种美德都失掉了,又怎么能保住国家。”而惠公始终不听劝告,还以很不礼貌的态度对待秦国的使者。秦国上下群臣哗然。秦穆公便亲自率大军攻打晋国,晋国大败,惠公也被俘虏。

一四、熊性恶血

这则寓言讽喻兄弟自相残杀,必然导致灭亡。

此典出自《燕书》。

阳都山非常幽深,有好多熊在那个地方聚集。

熊天生厌恶流血,一次,一只熊偶然渡过峡谷,荆棘刺伤了它的肋部,血流出来,像一条潮湿的线。熊急忙用爪子去抓它,血流得更多了,然而熊还是不停地抓,最后把那个地方抓成了一个洞,血如泉涌般源源不断地流出来。熊没有办法把血止住,就剜开肉皮,血更加涌流不息,最后熊竟然抽拔出自己的肠子和肾脏而死去。

一五、鸡口牛后

“鸡口牛后”比喻宁可在小局面中独立自主,也不愿在大局面中任人支配。此成语也写作“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此典出自《国策·韩策一》:“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曰:……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夫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

当时韩国实力衰弱,害怕遭到强大秦国的侵略,会被秦国并吞,因此韩王为了忍辱求全,便接受了秦国的屈辱条件,并表示向秦王臣服,以求维持现状。苏秦为了要劝韩王摆脱秦国的控制,认为虽然国小,也要争取独立自由的国际地位,因而说出“鸡口牛后”一句话,一方面讥讽韩王向秦国臣服,即如牛后一样;另一方面促请韩王振作,争回自己的国际地位。

鸡口是鸡用来进食的器官,牛后是牛用来排泄粪溺的部分,二者相比,恰成一个极端强烈的对比:因为鸡的身体很小,牛却是庞然大物,用来进食的口虽小,可以有机会尝到各种食物的美味;而排泄粪溺的器官虽大,却是动物身体上最污秽的部分。因此一般人都会抱着“宁为鸡口,毋为牛后”的信念。

一六、鸡犬升天

“鸡犬升天”比喻一个人得到好处连带周围的人也可沾光。

此典出自晋代葛洪《神仙传·刘安》:“时人传八公、安临去时,余药器置在中庭,鸡犬舐啄之,尽得升天。故鸡鸣天上,犬吠云中也。”

汉代淮南王刘安喜好道术,他虽然身居诸侯要职,却非常尊崇道人方士,因此,他的门下有数千名方士。后来,有八位方士来见刘安,并向他传授道术,以使刘安全家白日升天。

当时有人传说,八位方士和刘安一家人在升天之际,把炼丹药用的器皿放在庭院里,鸡犬吃了以后,也得到了升天的道术,都跟着刘安升天了。因而,人们听到鸡在天上鸣,狗在云中叫。

一七、棘刺母猴

“棘刺母猴”这个典故说明:不管骗子如何掩饰,总是会露出破绽的。

此典出自《韩非子》:“燕王征巧术人。卫人曰:‘能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悦之,养之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郑有台下之冶者谓燕王曰:‘臣为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之端。王试观客之削,能与不能可知也。’王曰:‘善。’谓卫人曰:‘客为棘刺之?’曰:‘以削。’王曰:‘吾欲观见之。’客曰:‘臣请之舍取之。’因逃。”

一次,燕王招揽天下能工巧匠。

一个卫国人前来应召,自我吹嘘说:“我能把细小的棘刺尖端雕成一只母猴。”燕王一听,非常高兴,便用五乘的俸禄供养他。

过了一段时间,燕王对那个卫国人说:“我想看看您雕刻的棘刺母猴。”那个卫国客人煞有介事地说:“大王要想看它,必须提前半年不进内宫,不能喝酒,也不能吃肉,选择雨过日出,似晴似阴的一瞬间,才能看到这个棘刺母猴。”燕王听了,觉得难以实现,只好继续供养他,却一直看不到他的作品。

后来,一个在宫廷干活的郑国铁匠知道了这件事,便对燕王说:“我是打制刻刀的工匠。据我所知,所有小巧的物品都要用刻刀削刻,而要刻的东西都必须大于刻刀的刀刃。现在,那个卫国人说的棘刺尖端,其实连刻刀的刀锋都容不下,又怎么能雕出东西来呢?所以,请大王只要观察一下那个卫国人的刻刀,就能够知道他能不能雕刻了。”燕王恍然大悟,说:“有道理!”

于是,燕王召来那个卫国人,问:“你用什么东西在棘刺上雕刻母猴呢?”那个卫国人回答说道:“用刻刀呀。”燕王说:“那让我见识一下你的刻刀吧。”那个卫国人说:“请允许我回房间把它取来吧。”于是,他便乘机逃走了。

一八、季子投师

“季子投师”讽刺了盲目推崇、幼稚可笑之人。

此典出自《权子·吾师》。

商季子特别爱好道学,他带着很多盘缠,游学四方,只要碰上戴黄帽子的道士,便会施礼求教。

一个狡诈的骗子为了谋取他的旅资,就骗他说:“我是一个得了真传的道士,只要你跟着我云游,我就传授给你。”于是季子便真诚地跟着骗子走了。骗子一直没有找到下手的机会,而季子又不时催促他传道。

一天,两人来到江边,骗子一见机会来了,就骗他说:“道就在这儿了!”季子忙问:“在哪儿?”骗子说:“就在这条船的桅杆顶端,你只要亲自爬上去就能得到了。”季子把钱袋放在桅杆下,急忙抓住桅杆往上爬,骗子在下面连声催喊道:“上!上!”季子爬到桅杆的顶端,无法再往上爬了,恍然大悟,抱着桅杆高兴地欢呼:“得道了!得道了!”骗子乘机拿着钱袋逃走了。

季子从桅杆上下来后,依然欢跃不止。旁观的人说:“傻瓜,那是个骗子,早把你的钱拿走了!”季子说:“那是我师傅,这也是他在教我啊!”

一九、齐王筑城

“齐王筑城”说明人们办事情、想问题,既要考虑长远利益,也要注重眼前利益,要把二者结合起来。

此典出自《艾子杂说》。

齐王临早朝,回头对侍臣们说:“我们国家处在几个强国中间,年年苦于调度战备,现在我想抽调一批壮丁去修筑一座大城,从东海开始修筑,经太行山,接轘辕山,下武关,曲折蜿蜒四千里,这样就可以与各强国隔绝,使秦国不能觊觎我国西方,楚国不得偷犯我国南方,韩国和魏国不可牵制我国左右方,这难道不是一件很伟大的事吗?让老百姓去修筑大城,虽然暂时有一些劳累,但以后就不再有远征和遭受侵犯的祸患,可以一劳永逸了;老百姓听见我下达这个命令,又有谁不欢天喜地地来参加呢?”

艾子回答说:“今天早晨下大雪,我来赴早朝的时候,看见路旁有一个老百姓,光着身子,都快冻僵了,却还望着天空在唱歌。我觉得十分奇怪,便问他缘故。他对我说:‘这场大雪顺应了时令,正高兴明年人们可以吃到贱价的麦子,可是我却要在今年就冻死了。’正像筑大城,等到大城筑完了,不知道享受永久安乐的是什么人呢!”

二〇、擒贼先擒王

“擒贼先擒王”比喻作战要先除首恶或主要敌人,也比喻做事要抓关键。

此典出自《红楼梦》第五十五回。

凤姐因争强斗智,操劳太过,心力亏损,不能理事,因而家中琐碎之事,一应由李纨协理。李纨为人温顺,王夫人怕她逞纵了下人,又派探春合同李纨裁处。王夫人仍不放心,又请来宝钗会同照管。凤姐儿虽在病中,但自恃强壮,想起什么事来,便叫平儿去回王夫人。凤姐儿想,探春、宝钗事事明白,语言谨慎,知书识字,这比我更厉害一层,但她们是初次管理家务,怕难制服下人,因而对平儿道:“俗话说,擒贼必先擒王。他如今要作法开端,一定是先拿我开端,倘或他要驳我的事,你可别分辩,你只越恭敬越说驳的是才好。千万别想着怕我没脸。和他一强,就不好了。”平儿不等凤姐说完,就笑着说道:“我已经这样做了。”

二一、权宜之计

“权宜之计”比喻为适应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变通办法。

此典出自《后汉书·王允列传》:“允性刚棱疾恶,初惧董卓豺狼,故折节图之。卓既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王允是一位志向远大的人,自幼诵习经传,演练骑射,一心想为朝廷效力。他十九岁当上郡吏、豫州刺吏。

王允被朝廷派去讨伐黄巾起义,一次,打败敌军,搜出一封信件。信件是朝廷中常侍张让写给黄巾起义部将领的,王允将这件事禀报了皇帝,皇帝把张让痛骂了一顿,张让叩头辩解,最后不了了之。因此王允遭到张让的报复,张让借故把他关进牢狱,想治他死罪。

朝廷司徒杨赐,素知王允性情孤傲、清高,受不了严酷的刑法,派人告诉他:“现在你裁在张让手上,难以活命,别再受罪了,设法早点结束自己的生命吧!”一些同僚好友也捧着毒药流着眼泪送给王允。

王允夺过药碗,狠狠地摔在地上,愤然地喊道:“我是朝廷的臣子,获罪就应该伏刑以谢天下,岂有自己喝药求死的道理!”

王允面无惧色,走出牢门上了囚车。满朝大臣全都非常同情他。

大将军何进、太尉袁隗、司徒杨赐一块去请求皇帝,免他一死:“我等身为朝臣,不敢沉默,王允受朝廷之命诛逆安境,时间还不满期限,就取得很大的成绩,州境安定,功劳显著,本应加爵封赏,而今以奉事不当,受以大刑,恐怕有亏众望,臣等请陛下免他一死,以昭忠贞之心!”

皇帝无奈只好免了王允死罪,第二年才放他出来。当时汉朝廷宦官专横,王允担心又一次遭厄运,就隐姓埋名,迁居到远离京都的地方。

汉献帝即位后,朝廷又封他为太仆、尚书令。他与太将军何进等人,利用美人计收买吕布,借吕布之手杀掉了董卓。除掉董卓以后,王允觉得大患已经被除去,天下就会太平了,就不去考虑下一步的行动,后来被董卓部将杀害。

二二、姜维求计避祸

三国蜀汉时期,当姜维在祁山一带同魏将邓艾殊死战斗时,后主刘禅在成都,听信宦官黄皓的话,贪恋酒色,不理朝政。朝中大臣因后主荒淫,对国家前途不免忧心仲仲,一时之间,贤人逐渐离去,而小人却乘虚而入。当时有个名叫阎宇的右将军,什么功也没立,只因善于巴结宦官黄皓,居然爬得很高。他听说姜维在祁山战斗不利的消息,便求黄皓对后主刘禅说:“姜维一次又一次出兵都毫无建树,可以让阎宇代替他。”后主自然听从,便派出使臣,携了诏书,召回姜维。姜维正在祁山进攻魏军的营垒,忽然之间一天连来三道诏书,命他班师。他无可奈何,只好从命。

回到汉中以后,姜维安排好人马,便同使臣一起到成都去面见后主。可后主一连十天都不上朝。姜维心中十分疑惑。这一天来到了东华门,正好遇见秘书郤正。姜维问他:“天子要我班师,你知道是什么缘故吗?”正笑着回答:“大将军怎么还不知道,这是黄皓为了让阎宇立功,请求朝廷,发出诏书召回将军。后来又听说邓艾善于用兵,估计阎宇不是他的对手,这事才又搁下不提了。”姜维一听此言,不由大怒说:“我一定要杀掉这个奴才!”正制止他说:“大将军继承诸葛武侯的事业,责任大,职权重,怎么能那么感情用事?如果闹得天子都容不下你,那可就不妙了。”姜维很感激地说:“先生的话很有道理。”

第二天,后主与黄皓在皇宫后花园设宴饮酒,姜维领几个人直接进来。早有人向黄皓通风报信,黄皓慌忙躲到花园的一角。姜维来到亭下,叩拜后主,流着泪说:“臣将邓艾已围困在祁山,陛下接连降下三道诏书,召我回朝,不知陛下是什么意思?”后主默默不语。姜维又说:“黄皓奸邪狡猾,专擅朝政,与东汉末年那些祸乱国家的宦官没什么两样。只有早早杀掉此人,朝廷才可以安宁,中原才可以恢复。”后主笑着说:“黄皓不过是一个供使唤的小臣,就算他专权,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你又何必把他放在心上?”姜维叩头说:“陛下今日不除黄皓,灾祸很快便会降临了!”后主说:“爱一个人便愿意他活下去,恨一个人便要他死,你怎么连一个宦官也容不下?”说着便命人到花园一侧去找来黄皓,让他向姜维叩头请罪。黄皓哭鼻子抹眼泪地说:“我不过是伺候皇上罢了,并不曾干与国政。将军千万不要听信外人的传言,想要杀我。我这条小命就掌握在将军的手里,还请将军可怜可怜我。”说罢,又是叩头,又是哭号。

姜维愤愤而出,见郤正,将这些情况详详细细地告诉了他。正说:“将军将有大祸临头了。将军若有个三长两短,国家也就完蛋了。”姜维说:“请先生教我保国安身的办法。”正说:“陇西有一个地方,名叫沓中,那里土地十分肥沃。将军何不仿效诸葛武侯屯田的事,上报天子,前往杏中屯田?这样,一可以收获粮食以供军中之用,二可以夺取陇右大片土地城池,三可以使魏国军队不敢对我汉中轻举妄动,最后,将军在外握有兵权,谁也不敢算计你,可以避祸。这就是保国安身的办法,将军应早早去实行。”姜维大喜,道谢说:“先生的话真是金玉良言。”

第二天,姜维上表后主,要求去沓中屯田,仿效诸葛亮,后主答应了,他便回到汉中。

二三、歇后郑五

唐代人郑綮,以进士登第,才华横溢,滑稽幽默。唐昭宗(李晔)时期,郑綮历任监察御史、庐州刺史等职,光化初年任宰相。

郑綮擅长写诗。他写的诗,大多数都是嘲讽人物、讥刺时政,有时故意离开诗词的格律。例如,他离开庐州,与当地人告别时,吟诗道:“唯有两行公廨(官署)泪,一时洒向渡头风。”显得那么幽默滑稽。因此,当时人把他的诗称作“郑五歇后体”。所谓“歇后”,即是隐语,如,讥笑人无耻,只说:“孝悌忠信礼义廉”,而不明说无“耻”。人们把他称作“歇后郑五”,由此可知,他是非常滑稽幽默的。

光化初年,唐昭宗回到宫内,感到各种政务都不令人满意,郑綮经常撰写诗篇进行嘲讽,宦官时常在皇上面前朗诵他的诗作。唐昭宗看到他能直言不讳地批评时弊,觉得他非常有胆识,就在常见大臣的花名册旁边批注道:“郑綮可任礼部侍郎、行宰相职。”中书省掌管文书的官吏就跑到他家去参拜,郑綮笑着问道:“诸位先生大人误会了,即使天下人都不认字,宰相之职也轮不到我郑五来做。”官吏们说:“这是陛下的旨意,明天就会下达正式任命的诏令。”郑綮把手一拱,说:“如果真是这样,可要笑死人了。”第二天,皇帝的任命果然下达了,亲朋好友都赶来祝贺,郑綮挠着头皮说:“我歇后郑五当了宰相,当前的政事可见一斑了。”他多次上表婉言辞让,都没有得到允许。自从进入宰相府管事之后,郑綮忠心耿耿地遵守为相之道,不再开玩笑了。

二四、日夜劝说李世民

正值突厥侵扰乌城,李建成推举李元吉为将,又密谋请李世民一起到昆明池去送行,想因此把他杀害。尉迟敬德得知了他们的计谋,与长孙无忌立即去告诉李世民说:“大王如果不赶快警惕起来,就恐怕被他们所害,国家就危险了。”李世民叹息说:“现在他们二人不顾骨肉之情,要灭弃父工。这种危机,是大家都知道的。寡人虽然受到极深的猜忌,祸在眼前,但念于同胞之情,始终不忍动手。想等他们先动手,然后以国家大义去讨伐他们,你们认为如何?”尉迟敬德说:“人都是怕死的,但大家以死相随大王,这是上天授予的。如果天给的都不去争取,那就会反受其害。虽然保存了仁爱之小情,却忘了社稷之大计,祸难临头而不害怕,将要死了而安然处之,这失去了人臣不逃避祸难的气节,缺少先贤大义灭亲的勇气,这是我没有听过的。依臣的愚见,请先把他们杀了。大王如果不听我的话,请让我逃命,我不能叉着双手让人杀戮。况月从失败中争取成功,是贤明者的高见;转祸为福。是智谋之士的机智之处。我尉迟敬德如果现在逃亡,长孙无忌也想一同逃去。”李世民还犹豫不决,长孙无忌说:“大王今天不听尉迟敬德的话,就可以肯定敬德等人不再为大王所有。今天事情失败之后,该怎么办呢?”李世民说:“寡人所说的。不可全部否定,你们再想想办法吧。”尉迟敬德说:“大王现在处事有疑虑。这是不明智的;临难不决,这是不勇敢。大王纵使不听从我的话,也请自己决定下来,您拿国家怎么办?拿性命怎么办?况且在外面的八百多勇士,现已全部人宫,全副武装,已经造成了决战的气势,大王您还有什么话好推辞!”尉迟敬德又与侯君集日夜向李世民劝说,然后才定下了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