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十四史精华(第五卷)
10891100000015

第15章 柳崇巧审疑案

北魏柳崇,河东解县人,为人端方雅致,颇有气量,也颇有学行。他初出仕时,任太尉主簿,尚书右外兵郎中,不久就在官场中崭露了头角,引起了上层统治者的重视。

当时,河东、河北二郡长期为了辖境问题发生争执。由于有争议的地区有富饶的盐池,又有一条十分重要的有名通道——虞阪。因此,两郡的官吏和百姓,都不愿意将那块地区割让出去。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里,郡与郡之间、百姓与百姓之间,纷纷攘攘,争讼不休,一直闹到京城的御史台以及其他有关部门。魏孝文帝久闻柳崇善于处理此类复杂事务,便派他去审理这一专案。他通过仔细考察争议地区的历史归属和现实情况,妥善做好两郡官民的疏导工作,平稳地处理了双方多年的纷争。两郡的官民上下,都表示愿意停止诉讼。这桩麻烦案件的办妥,更加提高了柳崇的声誉。

后来,他升迁为河北太守。他刚到河北郡上任,就发生了一起郡民张明丢失马匹的案件。县令费了好大力量,也没有查出盗贼,却抓了十几个行迹可疑的嫌疑犯。但究竟谁是盗马贼,仍然难以断清。案子就这样送到了郡里。柳崇也觉得漫无头绪,难以审理。想来想去,他考虑好了一个可以试试的办法。

柳太守把那十多个嫌疑犯逐一叫上堂来,先是一个个从头到足仔细观察,然后开始同他们逐个谈话。可是,他一个字也不提张明丢马、捉贼破案的事。他和颜悦色地向他们问长问短,问他们家住哪里,家里有几口人,父母还在不,有兄弟几个,子女几个,又问他们在家以何为生,今年农村收成怎样,交纳多少赋税,家里的日子过得如何,等等。嫌疑犯们一开始都十分紧张,经过同太守一番平静、和缓的对话,心里没有鬼的人,言谈不再拘束,情态也逐渐自然、放松起来。多数人随问随答,侃侃而谈,看不出有什么心理负担。但柳太守也发现有两三个人神情诡秘,故作矜持,说话吞吞吐吐,生编硬造,显然是为了掩盖自己身上的某种不肯让人知道的东西。

经过对嫌疑犯们的辞色的细微观察,柳崇的心里已经明白大半。然后,他才开始转入审案正题。他集中力量对那几个表现极不正常的人进行严厉审问。在他的凌厉而有力的追问下有两个人的精神防线终于崩溃,再也无法抵赖,只得承认是他们合伙盗走了张明的马,为首的贼人叫吕穆,尽管他奸猾狡黠,到底还是暴露了真正面目,受到了国法的惩处。柳崇的智谋干练,使得郡内匪人畏服,社会秩序帖然安定。

(《魏书·柳崇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