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谚语(第一卷)
10890900000047

第47章 bù(1)

不冷不热不做,寒冷冰冻靠哪个?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不贪人田地,只贪人精智。

不自反省,看不出一身病情。

不斩首,令难行。

不蹈无人之室,不入无人之门。

不嚼碎,不知味。

不安心,不知事;不虚心,不成事。

不出血汗,不能吃饭。

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

不读一家书,不识一家字。

不曾吃过猪肉,听见猪子叫过。

不养儿不生气,不种荞麦不污地。

不能靠天吃饭,全靠两手动弹。

不为丧德事,自有好儿孙。

不动锅台砸不了碗。

不渴了,不打井。

不端人家的碗,不受人家的管。

不站人前,不落人后。

不动笤帚地不光,不动锅铲饭不香。

不信蛇是冷的摸一下。

不学行,就学走;才上楼梯三步,就想一脚登天。

不磨不练不成佛。

不磨不练,不成好汉。

不踏实的人,就像水上浮萍。

不晓撑船嫌溪弯。

不知足者,富贵亦忧。

不知自家生得丑,反而怨镜子。

不系鱼死,就系网破。

不算账不明,无计划不行。

不发不出汗的财。

不塞城门塞狗洞。

不卖后悔药。

不剃头,多晚也是个带毛僧。

不认金银能过,不认人不能过。

不仁不君子,不毒不丈夫。

不费灯芯也费油。

不实心,不成事;不虚心,不知事。

不但色能迷人,人才亦能迷人。

不戴合茎花,不得到仙家。

不落海底不知大海深,不生子女不知父母恩。

不出骨头不出核,又卖盾牌又卖刀。

不舍三五子,难出幽州城。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不请是个闲和尚,清到就是一尊佛。

不指着这窝鸡下蛋。

不借一脑借百脑。

不擦胭脂自然红。

不知道天文地理,就别当仙人。

不贤妻,顶趾鞋。

不走小路不背,不占便宜不亏。

不对知音不可弹。

不修今生修来世。

不该死,五行有救。

不犯王法不怕官。

不贵尺璧,而宝寸阴。

不喝酒,不抽烟,三年积下无数钱。

不舍生油,怎能炼下熟油。

不恼杀人的,只恼递刀的。

不与天争,要与人争。

不务正业的人,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

不巧不成书。

不住回头房。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患父不慈,子贤亲自乐。

不孝怨父母,欠债怨借主。

不论包裹得多么巧妙,臭东西总是要出臭味的。

不穷千家,不富一户。

不好烧的灶坑好冒烟,不听劝的人好发癫。

不登高山,不见平地;不经锻炼,不会坚强。

不怨天,不尤人。

不花力气不能登高山。

不瞧吃的,但瞧穿的。

不淌血汗,不配吃饭。

不惜粮食,饿死笔直。

不通秀才,生皮蜡烛。

不因渔夫引,怎得见波涛。

不熟不得巧;熟能生巧,巧能生华。

不愁力小怕孤单。

不言的背后,正有难言者在。

不来不去,乐得和气。

不拄哀杖不掉泪。

不短人,不少人,喝口凉水也上膘。

不借由你,借了由我。

不放蜈蚣去,要放一条蛇。

不舍金弹子,打不中巧鸳鸯。

不毒不成财主,不累不成枯痨。

不记当初娘养我,但看今朝自养儿。

不义之财,如汤泼雪。

不有空城计,退不了司马懿。

司马懿小传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司马懿少年时和著名隐士胡昭关系很好。因与同郡的周生等人结怨而被谋害,胡昭知道后立刻涉险寻找,在崤山渑池之间找到周生一行,请求他们放过司马懿,周生开始不肯,但胡昭哭泣的诚意最终还是感动了他,救下司马懿。

公元二〇一年,郡中推举他为上计掾。时曹操正任司空,听到他的名声后,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见汉朝国运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病,身体不能起居。曹操不信,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司马懿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

公元二〇八年,曹操为丞相以后,使用强制手段辟司马懿为文学掾。曹操对使者说,“若复盘桓,便收之”。司马懿惧之,只得就职。曹操让他与太子往来游处,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

公元二一五年,曹操征讨张鲁,司马懿随军。他对曹操说:“刘备用诡计俘虏了刘璋,蜀人未归附而又争夺遥远的江陵,这是破蜀的机会,不可错过。今若在汉中陈兵示威,益州就会震动不安,再进兵威逼,蜀兵势必瓦解,趁这个好机会,事情是可以成功的。圣人不能违时,也不能失时。”曹操说:“人苦于不知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未从其计。

公元二一七年,曹丕被封魏王太子,公元二一九年司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时司马懿“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曹丕所信任和重用。司马懿与陈群、吴质、朱铄并称“四友”。

此后,司马懿更是常谋国事,多出奇策。不久,司马懿转为丞相军司马。他指出荆州刺史胡修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奢,都不应驻守边防,曹操未予重视。同年六月,刘备继取汉中后,派孟达、刘封攻占汉中郡东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势力有所扩展。七月,孙权欲攻合肥,魏军大部调动淮南防备吴军。镇守荆州的关羽,乘此机会率主力北攻荆襄。围魏将曹仁,水淹于禁七军,斩庞德。胡、傅二人果然乘机降蜀。

一时间关羽声势“威震华夏”,因汉献帝在许县,距樊城很近,曹操感到威胁,为避关羽锋芒,一度准备迁都河北。司马懿和曹椽蒋济及时劝阻说:“于禁被水军所淹,不是战守上的失误,对于国家的大局并没有大损失,为此而迁都,即是向敌人示弱,又会使淮河汉水一带人心不稳;刘备、孙权外亲内疏,现在关羽坐大,孙权必定更不高兴,把这事告之孙权,使他牵制关羽,则樊城之围自解。”曹操从其计,孙权果然派吕蒙袭取江陵,关羽被其俘杀。

公元二二〇年,曹操去世,朝野危惧,司马懿管理丧葬诸事,内外肃然。

同年,曹丕即魏王位,司马懿受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当时孙权正率军向西。朝臣们认为樊城、襄阳缺乏粮,不能抵御吴军,请召守将曹仁回驻宛城。司马懿则表示:“孙权刚刚打败关羽,正是他想和魏国结好的时候,一定不敢为患。襄阳是水陆交通要地,不能放弃。”曹丕没听其建议,命曹仁放火烧毁二城。后来孙权果然没来入侵。曹丕悔之不及。

公元二二一年,免去督军官职,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

公元二二二年和公元二二四年,曹丕两次伐吴,都以司马懿镇守许昌,并改封司马懿为向乡侯。二二五春二月,转任抚军大将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司马懿辞让,曹丕说:“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

同年,曹丕又大兴水军攻吴,仍命司马懿留守,“内镇百姓,外供军资”。临行,下诏书给司马懿说:“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后曹丕由广陵回师洛阳,又下诏对司马懿说:“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于是司马懿留镇许昌。

二二六年五月,曹丕驾崩,享年四十岁。临终时,令司马懿与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为辅政大臣。曹丕对太子说:“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魏明帝即位,改封司马懿为舞阳侯。

孙权得知魏文帝去世后,于八月出兵攻魏。命吴左将军诸葛瑾部兵分两路进攻襄阳,亲自率军进攻江夏郡。孙权一路为魏军所败,遂撤兵而走。而诸葛瑾则被司马懿击败,并斩杀吴将张霸,斩首千余级。十二月,升任骠骑将军。

公元二二九年,蜀丞相诸葛亮第三次出兵攻魏,并占据武都、阴平二郡。公元二三〇年,魏明帝决定兴师伐蜀。升司马懿任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大司马曹真一起伐蜀。

公元二三一年二月,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第四出进攻魏,包围祁山贾嗣、魏平部,并以木牛流马运输粮草。魏明帝对司马懿说:“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派他西驻长安,都督左将军张郃、雍州刺史郭淮等防御蜀军。司马懿留部将费曜、戴陵率4000人守邽,自率主力西救祁山。张郃劝司马懿分兵驻扎雍、郿两地,以作大军后镇,司马懿不同意,他说:“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于是挺进喻麋,对战诸葛亮。

公元二三三年,安定保塞匈奴大人胡薄居姿职等叛,司马懿派遣胡遵等追讨并破降。

公元二三五年,司马懿升任太尉,累增封邑。蜀将马岱入境侵扰,司马懿派牛金迎击,斩蜀军千余人。武都氐王苻双和强端率领其属下六千余人来降。

公元二四四年春,大将军曹爽欲立威名,不听太傅司马懿劝止,力主伐蜀,魏帝从之。结果为蜀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王平所败,魏军被阻于兴势,后方也军粮供应不上,牛马骡驴大量死亡,蜀涪县及费祎援军亦相继到达。曹爽见不能胜,被迫听从司马懿的劝告,于五月率大军退还。遭蜀军截击,魏军苦战,始得退回,失散、伤亡甚众。

公元二四八年三月,黄门张当把内庭才人石英等十一人送给曹爽,曹爽、何晏乘机与张当勾结,谋危社稷。

公元二五〇年春,魏帝命司马懿在洛阳立庙。司马懿久病,不任朝请,每遇大事,天子亲自到他府中去征询意见。

公元二五一年八月戊寅,司马懿去世于京师,享年七十三岁。当年九月庚申,司马懿被葬于河阴首阳山,谥文贞,追封相国、郡公,司马孚秉承他的遗愿,辞让郡公和殊礼,遗命简葬,作顾命三篇,敛以时服,不树不坟,不设明器。谥号后改为文宣。

司马懿装病夺权

三国魏朝景初三年,魏明帝死后,他的劝子齐王曹芳继承帝位。根据魏明帝的遗嘱,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懿共同辅助年幼的皇帝执政。

起初,曹爽因为司马懿德高望重,又是自己的前辈,每逢有国家大事,不敢独断专行,都要请司马懿决断。后来,曹爽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大量任用自己的心腹,把司马懿手中的权力慢慢地垄断到自己手中。司马懿因曹爽是皇亲,对他抢权的行为,一时也无可奈何。于是,他就声称有病,在家休息,不问政事,以躲避曹爽的锋芒。

不过,曹爽知道司马懿是个老谋深算的人,并没有因他称病放松对他的警惕。

正始九年,曹爽的心腹李胜将出任荆州刺吏,曹爽就让他去司马懿家告别,以便借机探测一下司马懿的动静。

司马懿一听说李胜前来辞行,就明白了他来的真实用意。他让两个侍女挽扶着自己,从床上坐起来。李胜进屋后,司马懿拿衣服时,手不停地颤抖,结果衣服掉到了地上。

接着,司马懿指指口,示意口渴了,侍女又送上一碗粥。他在喝粥时,粥汁大部分顺着嘴角流下,胸前和被子上,弄得一塌糊涂。

看到司马懿如此衰弱不堪的病态,李胜装模作样地哭着说:“现在国君还年幼,天下的大事还要依靠您处理。我只听说您旧病复发,没想到您竟病得这么严重。”司马懿长喘了一口气,说:“我年老沉疾,危在旦夕。你要到并州赴任,并州离北方胡人很近,请你自己照顾自己,多加小必。我恐怕不能再见到你了。”李胜听了,忙纠正说:“我是赴我出生的本州,不是并州。”司马懿仍故作昏聩的样子说:“我说的就是并州呀。”李胜大声说:“我的本州,不是并州,是荆州。”

司马懿这才装作听清的样子说:“这回我听清了,是你出生的本州荆州”你到那里,要争取建立功勋。我怕不能和你再相见,现在让我的两个孩子和你交个朋友罢。说完,把司马师、司马昭两兄弟叫出来,与李胜结为朋友,求李胜在他死后多多照顾,说着说着,又鸣咽起来。

其实,这时司马懿的身体状况很好,他是故意装出耳聋眼花,病入膏盲的样子迷惑李胜的。可李胜并不知自己受了蒙蔽,从司马懿家出来,又去见曹爽,对他说:“司马懿语言错乱,嘴接不住粥水,指南为北,肯定活不长了。”曹爽听了李胜汇报,从此不再对司马懿保持警惕。

第二年初春,年幼的国君曹芳按惯例到高平陵去祭祀祖先,曹爽兄弟也毫无顾忌地随驾离开都城。他们一走,司马懿立即从病床上爬起来,在城中调动兵马,先占据了武器库,控制了都城。接着,司马懿率军屯驻在洛水浮桥一带。

司马懿派人给曹爽信,信上说;“我以前从辽东归还时,先皇曾叫曹爽你、现在的幼帝和我坐在他的龙床上,拉着我的手,对他死后的国家未来感到担忧。如今,大将军曹爽背弃先皇的遗嘱,败坏扰乱国家的制度,专权拔扈,破坏军规,把持禁卫军,在官员的安排上,任人唯亲,以致人心不服,并感到恐惧。现在皇太后命令我罢免曹爽兄弟的官职,自回家中,不得在都城外逗留,否则军法从事。”

曹爽见信,手足无措。大司农桓范劝他招集兵马。计伐司马懿。可曹爽认为司马懿只是要他交出兵权,并没有杀他的意思;而且家眷都在都城里,他丧失了兵权,仍然可以作个富翁逍遥自在,就没有采纳桓范的建议。

司马懿等曾爽兄弟回到自已家中,就征集800民工,在他们家四周筑起高楼,监视曹爽兄弟的行动。曹爽不知司马懿将怎么处治自己,就给他写了一封信,说家中没有粮食了,请给予接济,进行试探。

司马懿接信后,给曹爽送去了粮食和肉脯,曹爽见此,认为司马懿不会伤害自己,又安下心来。一可司马懿在这段时间,把宫廷中曹爽的势力全部消除了,然后他以谋大逆的罪名,把曹爽等人也给杀了,为司马氏篡夺魏国的政权,铺平了道路。

不玩不笑,不成老少。

不尝黄连不知苦。

不显山,不露水。

不出一斗汗,不吃一饱饭。

不严不能成器,过严则生不虞。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不到黄河不死心。

不忍一时有祸,三思百岁无妨。

不求实际和真相的人,只有瞎子。

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儿孙个个贤。

不受挫折,不长知识。

不受一番冰雪苦,哪得梅花放清香。

王安石视梅花为斗士

与苏轼同样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他对梅花也有着难解的情怀。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更是一名政治家,他的变法提议是我国历史上,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

当时的王安石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但是由于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只能长期与变法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进行争斗。

与闲逸的林逋和豪放的苏轼不同,王安石是个出了名的怪脾气,他性格又直又硬,做事急躁而缺乏耐心,认准了一条路就不回头,容不下别人的半点意见,因此他被人称作“拗相公”。虽然他的变法是出于好意,最后结局还是以失败告终了。

王安石怪得很可爱,他对自己所坚持的事情有一种孩童般执拗,即使得罪再多人,与再多人格格不入,他也在所不惜,这样的性格和在冬天独自盛开的梅花简直极为相似。

在这样一位政治家眼里,梅花不是静立于园中的红颜知己,也不是和自己相濡以沫的绝代佳人,而是和自己一样虽不得志却仍然坚韧不拔的斗士。

有一天,年过半百的王安石在家中郁闷地踱来踱去。当时的他,已经历了两次辞去宰相之职再两次复任了,推行新法遇到的阻力和反对声让他简直心力交瘁。对于这样一个做事坚定又十分固执的改革者来说,当时的前途是十分渺茫。

王安石不想再次放弃,也不愿意再一气之下直接拂袖而去,但他对政治早已心灰意懒了。对于他来说,自己犹如笼中之兽,变法就像困兽犹斗,可能新主张会再一次被推翻,也可能这最后一次就会成功。

叹了一口气,王安石把目光向花园中投去。他看见自家园中的墙角处,被雪覆盖的枯寂土壤上,有一棵花树仍然焕发着勃勃生机,那纷飞的雪花也没能掩住润泽的棕色树干,断枝处还有新抽出的嫩芽。但奇怪的是,这棵树似乎空荡荡的,没有花朵也没有果实。

王安石按捺不住,披了件衣服就匆匆走出门去查看。庭院之中寒风阵阵,那棵植物却依然挺立,小小的身躯却有着十足的硬气,才一人多高的细长枝条,在风雪中有着巍巍然泰山般的霸气,看上去既好笑,又让人心生敬佩。

王安石凑近了一点看,还是没有半点头绪。满树枝都是团团积雪,望上去是一树的雪白,没有一丝花朵果实的影子。

“花匠往我院子里种的这是什么东西呢?”王安石有点纳闷地想。

这时,寒风又起。王安石猛然闻到一阵清香。他恍然大悟,更仔细地望向树上的朵朵积雪。果然,是白色的梅花。

看着被风吹得微微颤动却依旧傲立、绽放清香的雪中梅花,王安石想到了自己所处的极为相似的孤立无援的处境。

王安石深知,白梅花虽酷似积雪,却不能和积雪混为一谈。积雪始终会掉落枝头,在地上堆积,最终也不过或被阳光所消逝,或化成一滩泥水而已。

王安石知道,白梅花虽然有着无瑕美玉般的冰清玉洁,却永远不会被阳光消逝,或被寒风所动摇,即使看上去酷似积雪,但是,淡雅香味总会让明眼人把它们区别开来的。感慨之下,王安石写下了一首诗: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魅力。

当时年过半百的王安石,在北宋时期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却得不到支持,他的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因此深得王安石的心意。

是的,梅花千姿百态,温柔娇媚,却能盛开在风雪之中。每到寒冬,梅花便如顽皮仙女,悄然飘落,在风雪之中,她们的娇媚别有韵致。含苞的娇羞欲语,脉脉含情;乍绽的潇洒自如,落落大方;怒放的赧然微笑,嫩蕊轻摇。

梅花有的娇小玲珑,憨态可掬,像初生婴孩般可亲;有的青春洋溢,热情奔放,似亭亭玉立少女般可爱;有的超凡脱俗,端庄大方,如持重贵妇般可敬。她们或仰、或倾、或倚、或思、或语、或舞、或倚戏秋风,或笑傲冰雪、或昂首远眺,奇姿异态纷呈,简直美不胜收。

梅花娇美却不柔弱,清香却不俗媚,不与百花争时光,不和群芳斗艳丽,这种高风亮节也吸引着自古以来的很多诗词大家对她们的盛赞,因为他们从梅花身上看到了不争世俗、不媚君王的自己影子。这样说来,梅花整个被拟人化了,又被赋予了高洁品质。

不受苦中苦,难得甜中甜。

不打不成交。

不打不成相识。

不打扮,不漂亮;打打扮扮赛婵娟。

不打落水狗,提防咬一口。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不当懒汉,能吃饱饭。

不当和尚,不晓得头冷。

不拿秤,怎知斤和两。

不怕不识货,只要货比货。

不识银色不算病,不识人色算大病。

不识好人心,狗咬吕洞宾。

不识字像瞎子,识了字添本事。

不理不答,叫化没法。

不冷不热,不成世界;不热不冷,不成年景。

不进山门不受戒。

不进深山,难遇老虎;不做事情,难犯错误。

不杀杨广不煞戏,杀了杨广没戏唱。

不讲不笑,不成家教;不讲不笑,不成世道。

不入龟门,不生鳖气。

不懂装懂,永世饭桶。

不懂远近厚薄,不识眉眼高低。

不帮和尚,不帮尼姑。

不畏官军,但畏粮屯。

不服天管服人管。

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不恨自己绳短,只怨别人井深。

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不管自己头上雪,尽管他人瓦上霜。

不管斗,只管升。

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不管你有罪无罪,只怕瘟官朱笔一挥。

不说不笑,阎王不要。

多种多样的民间阎王

那是在佛教传入我国之后的汉桓帝、汉灵帝时期,关于佛教的记载才逐渐翔实,史料也逐渐丰富。那时西域的佛教学者相继来到我国,如从安息国而来的安世高、安玄,从月氏国而来的支娄迦谶、支曜,从天竺而来得竺佛朔,从康居国而来康孟详,使中原的佛事活动逐渐兴盛起来。

在佛教中,阎王也称阎罗王,或称阎罗大王、阎魔王。阎魔即琰摩、琰摩罗,意译为“缚”,缚有罪之人也,原来是古印度神话中管理阴间的天王。

佛教兴起后,我国吸收了阎罗,将它作为佛教的鬼王。唐代和尚慧琳《一切经音义》卷5说,阎罗王又称平等王,主司生死罪福之业,管理八热八寒地狱及其他附属的小地狱,率领地狱、饿鬼、畜、人、天等五道之中的鬼卒,追捕罪人,判断罪恶等。

佛教传入我国后,佛教中的一些神被民间信仰加以改造后吸收和采纳。后来,随着道教的进一步兴起,阎王的信仰与我国本土宗教道教信仰相互影响,演变出具有汉化色彩的十殿阎王。

这种说法源于唐代,相传玉帝册封阎罗王,由阎罗王统率地狱和五岳卫兵。地狱又分为十殿,十殿各有其主和名号,称地府十王,统称十殿阎王。

“十殿阎罗”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民间信仰。所谓十殿阎罗,就是说有十个掌管地狱的大王,分别居于地狱的十殿之上,因此称为十殿阎罗。按民间说法,这十殿阎罗分别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卞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轮回王。

第一殿是秦广王蒋,二月初一日诞辰,专司人间夭寿生死,统管幽冥吉凶、善人寿终,接引超升;功过两半者,送交第十殿发放,仍投入世间,男转为女,女转为男。恶多善少者,押赴殿右高台,名曰孽镜台,令之一望,照见在世之心好坏,随即批解第二殿,发狱受苦。

第二殿是楚江王历,三月初一日诞辰,司掌活大地狱,又名剥衣亭寒冰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在阳间伤人肢体、奸盗杀生者,推入此狱,另发入到十六小狱受苦,满期转解第三殿,加刑发狱。

第三殿是宋帝王余,二月初八诞辰,司掌黑绳大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阳世忤逆尊长,教唆兴讼者,推入此狱,受倒吊、挖眼、刮骨之刑,刑满转解第四殿。

第四殿是五官王吕,二月十八日诞辰,司掌合大地狱,又名剥剹血池地狱,另设十六小地狱,凡世人抗粮赖租,交易欺诈者,推入此狱,另再判以小狱受苦,满日送解第五殿查核。

第五殿是阎罗王包,正月初八日诞辰,前本居第一殿,因怜屈死,屡放还阳伸雪,降调此殿。司掌叫唤大地狱,并十六诛心小狱。凡解到此殿者,押赴望乡台,令之闻见世上本家,因罪遭殃各事,随即推入此狱,细查曾犯何恶,再发入诛心十六小狱,钩出其心,掷与蛇食,铡其身首,受苦满日,另发别殿。

第六殿是卞城王毕,三月初八日诞辰,司掌大叫唤大地狱,及枉死城,另设十六小狱。忤逆不孝者,被两小鬼用锯分尸。凡世人怨天尤地,对北溺便涕泣者,发入此狱。查所犯事件,亦要受到铁锥打、火烧舌之刑罚。再发小狱受苦,满日转解第七殿,再查有无别恶。

第七殿是泰山王董,三月二十七日诞辰,司掌热恼地狱,又名碓磨肉酱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阳世取骸合药、离人至戚者,发入此狱。再发小狱。受苦满日,转解第八殿,收狱查治。另外,凡盗窃、诬告、敲诈、谋财害命者,均将遭受下油锅之刑罚。

第八殿是都市王黄,四月初一日诞辰,司掌大热大恼大地狱,又名恼闷锅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在世不孝,使父母翁姑愁闷烦恼者,掷入此狱。再交各小狱加刑,受尽痛苦,解交第十殿,改头换面,永为畜类。

第九殿是平等王陆,四月初八日诞辰,司掌丰都城铁网阿鼻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阳世杀人放火、斩绞正法者,解到本殿,用空心铜桩,链其手足相抱,煽火焚烧,烫烬心肝,随发阿鼻地狱受刑。直到被害者个个投生,方准提出,解交第十殿发生六道,即天道、人道、地道、阿修罗道、地狱道和畜生道。

第十殿是转轮王薛,四月十七日诞辰,专司各殿解到鬼魂,分别善恶,核定等级,发四大部州投生。男女寿夭,富贵贫贱,逐名详细开载,每月汇知第一殿注册。凡有作孽极恶之鬼,着令更变卵胎湿化,朝生暮死,罪满之后,再复人生,投胎蛮夷之地。凡发往投生者,先令押交孟婆神,酴忘台下,灌饮迷汤,使忘前生之事。

虽然说阎罗的信仰与佛教的传入有关,但它早就中国化了。在我国民间有种说法:“人之正直,死为冥官。”死后成为阎罗的主要有韩擒虎、严安之、郄惠连、寇准、范仲淹、韩琦、包拯、林衡等人。韩擒虎是隋代的猛将,严安之、郄惠连则是唐人。

隋唐时代,做冥官的标准除了正直,还有就是严明、至忠、至孝。严安之在唐玄宗时作京兆尹“以强明称,民吏畏之。”郄惠连因事父至孝,有“至行”,被玉帝册立为“司命主者”的阎罗王。

到了宋代,阎罗都由名臣任之,而且都是有风骨,有作为,刚直清廉的名臣,政治家寇准、文学家范仲淹、著名丞相韩琦、官臣包拯、知县林衡等都是宋人。这5人中,林衡名位较低,在秀州知州任上去世。据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在《夷坚丙志》卷一说他“平生仕宦,以刚猛疾恶自任”,是个敢作敢为的清官。

值得指出的是,包拯之为清官,最为民间称道,而他作为阎王,在民间也流传最广。寇准、范仲淹、韩琦等死后为阎罗,民间流传并不广,但包拯之为阎罗王,则妇幼皆知。清代藏书家翟灏在《通俗编》云:

今童妇辈翻言平反冤狱,辄称包龙图,且言其死作阎罗王。

不仅如此,民间传说还称,包公活着的时候,就开始管理着阴间事务,所谓“日断人间,夜断阴间”。据说包公有一只“游仙枕”,他只要头枕这只仙枕,就可进入阴曹地府。

清官死后为阎罗的民间传说,具有特殊意义,大可玩味。阎王是地下世界的最高主宰,按常理,与它对应的应是阳世的帝王。然而在我国,却没有听说哪个人间帝王死后成为阎王,阎王的存在原本是民间的安排。民间百姓不能选择阳间的帝王,却可以选择阴间的主宰。这显然反映了百姓的价值观念与情感诉求。

民间的阎王信仰以及清官为阎王的传说,除了表现出百姓对清官的肯定与敬仰,以至崇拜,显然还表现了百姓对彼时人间的官僚体制,对贪官横行,正义难以施行的现实社会的不满。同时,还反映了民间百姓对公平、正义的美好社会的希冀与追求。

不说远近,单说腿顺。

不种田不知千辛苦。

不种今年竹,哪有来年笋。

天宫的玉竹来到了人间

相传古时的凡间是没有竹子的,竹子只生长在王母娘娘的御花园中。每天受仙霖甘露的竹子,长得俊秀挺拔,神仙们都十分喜爱仙竹,特别是王母娘娘,更是对竹子宠爱有加,便派仙女每天悉心照料。

有一年的花朝节,花神下凡去找百花庆祝生日,王母娘娘也在蟠桃会上乘兴多喝了几杯百花露便醉了。这百花露喝上一杯,神仙也得醉三天,更何况多喝了好几杯呢?

平时侍候在王母娘娘身边的金童和玉女闲来无事,就想趁机溜到人间凑个热闹,也去给花神祝寿,好好游览一番人间美景。为了给花神献上贺礼,玉女带上了一棵小小的、透明的竹子,爱玩的金童则随手牵走了被王母娘娘囚在笼中的九头鸟。

金童和玉女到了人间之后,看到了很多以前没有见过的东西,觉得十分开心。花神接过玉女递上的玉竹,十分喜欢,左看右看地看不够,就顺手将玉竹插在了坚硬的地上。

小小的玉竹在安逸的沉睡中醒来,它东张西望,发现这里不是仙境,有些惊慌。但是由于年纪小又爱玩,它很快就适应了新环境,便沉浸在花神生日贺宴的欢乐气氛里。

由于玉竹从小受仙女照顾,又是喝仙露长大,因此是无色的。当它注意到身边的花朵各有颜色之后,很羡慕它们,就恳求花神赐给它一种新颜色。花神平日里就喜欢文雅不争风头的绿叶,就将竹子染成了青葱的绿色。

竹子得到新颜色后眉开眼笑,为了多看看人间这个陌生的世界,它就拼命拉长自己的身体,一节一节地向上蹿去。它长得越高,视野就越开阔,颜色就越翠绿。

再说金童,因为一时贪玩,他将手中捧好的九头鸟弄丢了。九头鸟虽然曾经是只神鸟,但是因为它总和鸣蛇来往,因此渐渐染上了妖气,变成了妖兽,王母娘娘怕它祸害人间,才将它囚禁在笼中。

金童知道丢失九头鸟便闯了大祸,他虽然着急,却不敢告诉任何人,也没有找到逃脱的九头鸟。这时,天宫里传来王母娘娘呼唤侍女的声音,金童和玉女就急忙告别花神,匆匆地回天庭去了。

花神看着挺拔秀气的玉竹,怕它孤单,就又返回天庭向玉女要了几棵,也栽在地上和玉竹做伴,然后离开了。玉竹看到同伴后,急忙和它们凑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讨论人间的景色,对一切都新奇不已。

随着时间流逝,到了尧和舜的时代。竹子越长越多,越长越茂盛,就渐渐出现了竹林。美丽清幽的竹林赢得了无数人的喜爱,它们笔直的躯干尤其引人注目。

而九头鸟则偷偷跑到了湖南的九嶷山上,为了隐藏踪迹,它变成了一条长着9个头的恶龙。这条恶龙经常到湘江来戏水玩乐,以致洪水暴涨,庄稼被冲毁,房屋被冲塌,人们叫苦不迭,怨声载道,人们没有办法。

舜帝是位关心百姓疾苦的好首领,他得知恶龙祸害百姓的消息之后,饭吃不好,觉睡不安,一心想要到南方去帮助百姓除害解难,惩治恶龙,于是他就告别了自己两个妻子娥皇和女英,带着三齿耙走了。

娥皇和女英虽然出身皇家,又身为帝妃,但她们深受尧舜的影响和教诲,并不贪图享乐,而总是关心百姓的疾苦。她们对舜的这次外出,是依依不舍。但是,想到为了给湘江的百姓解除灾难和痛苦,她们还是强忍着内心的离愁别绪,欢欢喜喜地送舜上路了。

自从舜帝走后,娥皇和女英一直在家焦急等待着他征服恶龙后凯旋。可是,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燕子来去了几回,花开花落了几度,舜帝依然杳无音信,她们担心极了。

娥皇想:“莫非他被恶龙所伤,还是病倒他乡呢?”

女英想:“莫非他途中遇险,还是山路遥远迷失方向呢?”

她们两人思前想后,觉得与其呆在家里久久盼不到音讯和见不到归人,还不如前去寻找。于是,娥皇和女英迎着风霜,跋山涉水,到南方湘江去寻找丈夫。

翻了一山又一山,涉了一水又一水,她们终于来到了九嶷山。她们沿着大紫荆河到了山顶,又沿着小紫荆河下来,找遍了九嶷山的每个山村,踏遍了九嶷山的每条小径。

这一天,娥皇和女英来到了一个名叫三峰石的地方,这里耸立着三块大石头,旁边有翠竹围绕,还有一座珍珠贝垒成的高大坟墓。她们感到十分惊异,便问附近的乡亲:“是谁的坟墓如此壮观美丽呢?三块大石为何险峻地耸立呢?”

乡亲们含着眼泪告诉她们:这便是舜帝的坟墓,他从遥远的北方来到这里,辛辛苦苦帮助我们斩除了九条恶龙,使我们过上了安乐的生活,可是他却鞠躬尽瘁,流尽了汗水,淌干了心血,受苦受累病死在这里了。

“舜帝病逝之后,湘江的父老乡亲们为了感激舜帝的厚恩,特地为他修了这座坟墓。九嶷山上的一群仙鹤也为之感动了,它们朝朝夕夕地去南海衔来一颗颗灿烂夺目的珍珠,撒在舜帝的坟墓上,便成了这座珍珠坟墓。这三块巨石,是舜帝除灭恶龙用的三齿耙插在地上变成的。”

娥皇和女英得知实情后,难过极了,两人抱头痛哭起来。她们悲痛万分,一直哭了九天九夜,把眼睛都哭肿了,嗓子也哭哑了,她们流出血泪来,最后死在了舜帝的旁边。

娥皇和女英的眼泪,洒在了九嶷山的竹子上,竹竿上便呈现出了点点泪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还有血红血红的,这便是“湘妃竹”。

湘妃竹的竹子上有的像印有指纹,传说是娥皇和女英擦眼泪之后摸竹子时印上的。有的竹子上鲜红鲜红的血斑,便是两位妃子眼中流出来的血泪染成的。后来的唐代诗人刘禹锡曾作诗词吟咏这个传说:

斑竹枝,斑竹枝,

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

潇潇深夜月明时。

从此,湘妃的斑竹泪使竹成为了女子对于爱情坚贞不渝的写照。

不想送人情,只想吃喜酒。

不想人的,舍不了己的。

不养花蚕着好丝。

不下水,一辈子也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也不会操船。

不上高山,哪知平地;不吃稗子,哪知粗细。

不上高山,不见平川。

不自量力的人,就如夸父追日。

夸父小传

夸父是中国上古时期汉族神话传说人物之一,在中国神话传说及东方神话之父袁珂所著《中国神话传说》中非常精彩。在黄帝时期,北方大荒中,有座名叫成都载天的大山,居住着大神后土的子孙,称夸父族。夸父族人都是热心公益,善于奔跑,身怀巨力的人。因为他们长的个个身材高,力气大,所以又称巨人族。他们仰仗这些条件,专喜替人打抱不平。夸父族的人帮助蚩尤部落对抗黄帝部落,但是后来被黄帝打败。

历史上的夸父应该是战死的,他是共工之曾孙。黄帝打败蚩尤,击败榆罔后,欲图中原,与共工展开激战,共工部族败,被黄帝所围,夸父不忍心看到全族覆亡,于是组织突围,并自行断后。逃至函谷关时,被黄帝部将应龙射杀,但共工已经逃走了。黄帝后人为丑化夸父,把其说为是自不量力的追日者,才会有许多传说说夸父是一位“精神病患者”,喜欢在太阳下“裸奔”,最终到了太阳落下的地方,喝干了黄河、渭水的水,想去雁门关大泽饮水并在途中渴死了。

夸父逐日

远古时代,在我国北部,有一座巍峨雄伟的成都载天山,山上住着一个巨人氏族叫夸父族。夸父族的首领叫做夸父,他身高无比,力大无穷,意志坚强,气概非凡。

那时候,世界上荒凉落后,毒蛇猛兽横行,人们生活凄苦。夸父为了本部落的人们能够活下去,每天都率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夸父常常将捉到的凶恶的黄蛇挂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作为装饰,引以为荣。

有一年,天大旱。火一样的太阳烤焦了地上的庄稼,晒干了河里的流水。人们热得难受,实在无法生活。夸父见到这种情景,就立下雄心壮志,发誓要把太阳捉住,让它听从人们的吩咐,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一天,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就从东海边上迈开大步开始了他逐日的征程。太阳在空中飞快地转,夸父在地上疾风一样地追。夸父不停地追呀追,饿了,摘个野果充饥;渴了,捧口河水解渴;累了,也仅仅打盹。他心里一直在鼓励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阳了,人们的生活就会幸福了。

他追了九天九夜,离太阳越来越近,红彤彤、热辣辣的太阳就在他自己的头上啦。夸父又跨过了一座座高山,穿过了一条条大河,终于在禺谷就要追上太阳了。这时,夸父心里兴奋极了。可就在他伸手要捉住太阳的时候,由于过度激动,身心憔悴,突然,夸父感到头昏眼花,竟晕过去了。

他醒来时,太阳早已不见了。夸父依然不气馁,他鼓足全身的力气,又准备出发了。可是离太阳越近,太阳光就越强烈,夸父越来越感到焦躁难耐,他觉得他浑身的水分都被蒸干了,当务之急,他需要喝大量的水。于是,夸父站起来走到东南方的黄河边,伏下身子,猛喝黄河里的水,黄河水被他喝干了,他又去喝渭河里的水。

谁知道,他喝干了渭河水,还是不解渴。于是,他打算向北走,去喝大湖的水。可是,夸父实在太累太渴了,当他走到中途时,身体就再也支持不住了,慢慢地倒下去死了。

不自畏者招祸。

不自满者受益。

不自是者博闻。

不在被中眠,安知被无边。

不在宅子不在坟,但在有福人。

不在哪儿摔跤,不知哪儿路滑。

不在精细伶俐,只在谆谆善诱。

不图便宜不上当。

不图大骡大马,只愿细狗还家。

不图庄来不图地,只图有个好女婿。

不图今年竹,但图来年笋。

不图一时乱拍手,只求他人暗点头。

不问不访,蚂蟥听水响。

不可孤立,孤立则危。

不可面是背非。

不可一口两舌。

不可不存时时可死之心,不可不行步步求生之事。

不可有而无,只可无而有。

不可倚着篱笆靠着墙。

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不恨绳短,只怨井深。

不得渔夫引,怎能见波涛。

不问做不做,只问该不该。

不问有钱没钱,剃个光头过年。

不听老人言,一世苦黄连。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不要因不知道而害臊,要因不学习而害臊。

不要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要极渴而饮,饮不过多。

不要忧来不要愁,自有晴天对日头。

不要姐儿俊,只要姐儿心。

不要拔掉锥子忘掉痛。

不要屋宽,只要心宽。

不要骑两头马,不要喝两头茶。

不要丢掉劣马去找好马,应当骑着劣马去找好马。

不要胆小如鹤,要学鸿雁之志。

不要单看人家的外表,要看他的心好不好。

不要做阿斗的军师,宁可帮有本领的人背马鞘。

不要气,不要恼,气气恼恼人快老。

不要千样会,只要一行行。

不要掉下下巴骨来打住脚背。

不要见风就是雨,大事小事自作主。

不要养草藏蛇,应该除茅灭虎。

不要离题说废话。

不要慌来不要忙,没有日头有月光。

不要在猫身上找五条腿。

不要等拳头落在头上再去躲。

不要颜色,只要贤德。

不要经验,等于瞎子看不见。

不要到山中看老虎,猫儿就是现师傅。

不要夫妻千担粮,只要夫妻能商量。

不信且看席前酒,杯杯先敬有钱人。

不信直中直,须防人不仁。

不信神,但看雷霆;不信药,但看曲芍。

不信神,闷死人。

不信神,不信鬼,全靠的胳膊腿。

不看鱼情看水情。

不看鱼面看水面,不念僧面念佛面。

不看人面看佛面。

不看你待我,只看你待人。

不见兔子不撒鹰。

不见棺材不掉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不见所欲,其心不乱。

不见黄河心不歇,不到长江步不停。

不见黄河心不忧,见了黄河脸忧愁。

不见大海眼不宽。

不见不识,不做不会。

不见其人,先观其友。

不能只听原告告,不听被告诉。

不能治家,岂能治国。

不能点点打在鼓当中。

不能只看圆的,不看瘪的。

不是我狗,不听我叫。

不是冤家不聚头。

不是知者不与谈。

不是不报,日子未到。

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不是好道来的钱,好日子不长远。

不是垃圾不上堆。

不是打虎手,过不去景阳岗。

不是把式不出乡,不是肥土不栽秧。

不是你的财,不落你的袋。

不会做官看前样。

不会做鞍,旁边有样。

不会说话的人,不一定不会做事。

不会烧香得罪神,不会讲话得罪人。

不会念经,休当和尚;不会绱鞋,休当皮匠。

不会精打细算,枉有家财万贯。

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

不做贼,心不惊;不食鱼,口不腥。

不做风波在世上,自无冰炭在胸中。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

不为良相,宁为良医。

不为祸始,不为福先。

不为一虱烧棉袄。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不知水深浅,切莫急下水。

不知地理,寸步难行。

不知者不为罪。

不知心中事,但听口中言。

不吃黄连,不知道药苦。

不吃黄连,不知糖甜。

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不吃羊肉嫌膻臭,吃着狗肉背骂名。

不吃苦中苦,哪有甜中甜。

不吃酒者脸不红,不做贼者心不惊。

不到江边不脱鞋。

不到时辰不生,不到时辰不死。

不到船翻不跳河。

不到黄河心不死。

不到长城非好汉。

不到乌江不尽头。

不得名师真传,难得精湛技艺。

不会啼的公鸡,白长红冠子。

不挨一拳,不长一着。

不探深山,采不到人参。

不登高山,不知天高。

不攀雪峰怎能采到雪莲。

不学蜗牛爬,要学千里马。

不称不知道,一称心开窍。

不能硬逼公鸡下蛋。

不能把人像水似的一眼看到底。

不能吃了药等病。

不能伸着头让人揪辫子。

不能因为一棵歪树,就要砍倒整个森林。

不织网的蜘蛛捉不到虫。

不走万里路,哪来铁脚板。

不管狼换几张皮,要学猎人看仔细。

不光彩的收入不如光彩的支出。

不要把善良看作愚蠢,不要把谦虚当成懦弱。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不可偏听偏信。

不蹚河不知水深浅。

不相处不知人心眼。

不种田不知农民苦。

不做则已,一做到底。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不以成败论英雄。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说明人们做事,如果不下决心,不身历险境,不经过艰苦的努力,是不能达到目的的。出自《后汉书·班超传》:“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

东汉时候,班超跟随奉车都尉窦固和匈奴作战,建立了功劳。后被派出使西域,他首先到鄯善国。国王广早知班超的情况,对他十分敬重,但隔一个时期,一下子变得怠慢起来。班超召集同来的三十六人说:“鄯善国王最近对我们很冷淡,一定是北方匈奴也派有人来笼络他,使他犹豫不知顺从哪一边。聪明人要在事情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发现它的产生原因,何况现在事情已经十分明显了。”

经过打听,真的是这样。于是班超又对随行的人说:“我们现在处境十分危险,匈奴使者才来几天,鄯善国王就对我们这么冷淡,如果再过一些时候,鄯善国王可能会把我们绑起来送给匈奴。你们说,我们应该怎么办?”当时大家坚决地表示愿听他的主张。他便继续道:“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现在剩下的办法,就是在今天夜里用火攻击匈奴来使,迅速把他们杀了。这样一来,鄯善国王才会真心诚意归顺汉朝。”

这天夜里,班超就和他同去的三十六个随从,冲入匈奴人住所,奋力死战,用少数人力战胜了多数的匈奴人,后来就达到了预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