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谚语(第一卷)
10890900000001

第1章 序言

谚语是汉语词汇宝库里的璀璨明珠,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劳动、生活丰富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在我国历史上,从东汉的崔寔、宋代的周守忠、明代的杨升庵到清代的杜文澜等,以至民国以后的史襄等,都有过对谚语的归纳与整理,为谚语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谚语是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是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不仅语句鲜活灵动,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

谚语是一种民间流传的熟语,通常指一些含有丰富的知识、经验,有思想,有教育意义的俗语。它是人们生活经验与智慧的结晶,简练明白而言简意赅,大多反映人们的生活实践与经验,一般都以口语方式表现,都是经过口头流传下来,非常形象生动。

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四类:

一是气象谚语。气象谚语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等。

二是农业谚语。农业谚语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农事经验,如“枣芽发,种棉花”、“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等。

三是生活谚语。生活谚语是人们根据卫生保健知识概括而成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等。

四社会谚语。社会谚语泛指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持家治国等方面应注意的事,如:“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等。

我国谚语的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范围之大、历史之久、运用之广,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最独有的。这些谚语,像满天星斗,难以数计,仅见于清代《古谣谚》从古籍中辑录出来的就有近3000条。而在清代以后形成和整理出的新谚语,也许远远就不止这个数目了。

谚语类别繁多,不胜枚举。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词汇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

谚语不仅可以使我们增强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的生动性,还具有很强的启迪性,可以使我们增长许多知识,懂得许多生活的道理。

谚语是一种长期以来在人们口头流传和相沿习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形式简洁而意义精僻的固定短语,它结构严谨,表现性强,十分具有诙谐幽默的口语色彩,历来为人们喜闻乐用。在讲话或作文中,准确恰当地运用一些谚语,会使语言幽默而生动。

这本《中华谚语》在吸收了其他谚语工具书的优点和近年来谚语研究一些最新成果基础上编辑而成的,并增设了人物小传、典故故事等内容,丰富了阅读趣味,拓展了知识视野,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使用,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