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从1931年至1945年进行了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前6年为局部抗争,后8年为全国抗战。在局部抗战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是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积极策划制造傀儡政权,以便进行殖民统治。1931年11月日军将溥仪自天津日本租界秘密挟持到东北。1932年2月,关东军在沈阳成立以张景惠为委员长的“东北行政委员会”,负责筹建“新国家”。9月15日,日本政府发表声明,正式承认“满州国”。1934年3月,日本扶持溥仪“执政”改称“皇帝”,改年号为“康德”。
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人民实行残酷的军事镇压、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迫使东北人民奋起抗争。1931年9月28日在北平成立的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有力地推动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九·一八”事变后,一部分爱国军队,如辽宁的唐聚五、邓铁梅,吉林的李杜、王德林,黑龙江的马占山、苏炳文等和农民自卫武装“大刀会”、“红枪会”等纷起抗敌,总称东北抗日义勇军,曾给日军以相当大的打击。但是这些义勇军成分复杂,纪律松散,各自为战,国民政府又拒不援助,因而至1933年夏在日军集中兵力进攻下,大部陷于失败。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始终坚持抗日斗争。1932年至1933年间先后建立了磬石、东满、珠河、宁安等7支主要的抗日游击队,在抗日武装斗争中逐渐发展壮大,于1936年初分别发展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至第七军,组成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赵尚志为正副总司令,李红光为总参谋长,全军共约3万人。
到1937年抗战爆发时,东北抗日联军已发展到11个军,共4.5万余人。总司令赵尚志,参谋长李红光,政治部主任李兆麟。第一军军长兼政委杨靖宇;第二军军长王德泰,政委魏拯民;第三军军长赵尚志,政治部主任冯仲云;第四军军长李延禄,政治部主任黄玉清;第五军军长周保中,政治部主任胡仁;第六军军长夏云杰,政治部主任兰志渊;第七军军长陈荣久,第八军军长谢文东;第九军军长李华堂,参谋长李向阳;第十军军长汪雅臣,政治部主任王维宇;独立师长祁致中,后扩编为第十一军。1937年为迎接全国抗日高潮,适应东北游击战争发展的新形势,东北抗联将所属各部先后改编为第一、二、三路军。第一路军由抗联第一、二军组成,总司令兼政委杨靖宇,副总司令王德泰;第二路军由抗联第四、五、七、八、十军组成,总司令兼政委周保中,副总司令赵尚志;第三路军由抗联第三、六、九、十一军组成,总司令李兆麟,政委冯仲云。
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迅猛发展,严重打击了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日本将关东军增至10余万人,伪军扩充至约10万人,并加紧推行“三年(1936—1939年)治安肃正计划”,加强军事“讨伐”,妄图将抗联大部消灭于三江平原。
转战于辽江、辽南地区的第一路军游击区迅速缩小。到1939年,主力分别转移到辉南、长白、抚松、和龙和安图境内。1939年9月,日伪出动7万人实行“大讨伐”,第一路军即分编小部队活动,以缩小目标保存实力。10月,被日伪包围在原始森林,杨靖宇率部与敌人周旋三个月,最后只剩下300人,突围时只身陷入敌人重围,1940年2月23日在蒙江县保安村英勇牺牲。
东北抗日联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继续坚持抗日斗争,成为牵制大量日军困在东北的重要因素之一。活动于哈长路东侧、牡丹江流域、松花江右岸、乌苏里江左岸的第二路军,为冲出敌人的合围圈,1939年2月,第四、第五军向五常、舒兰旧游击区西征,其余部队坚持宝清、饶河斗争,牵制敌人掩护西征。西征队进入日军控制较严的地区,日军极力反扑围堵,西征队连续作战伤亡很大,一部转入五常县分散活动,第四军坚持到11月末,军长李延禄等牺牲,第五军一师突围东返。10月,该师进至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岸边与日军遭遇,展开激战。随师行动的第五军妇女团八名女战士在指导员冷云率领下,主动承担掩护大队突围转移任务。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毅然背起重伤的战友,投入急流翻滚的乌斯浑河。
活动于松花江下游的第三、六、九、十一军,除留下一部分坚持原地游击战争外,主力于1938年6月向小兴安岭远征,开辟新游击区。同年底,先后到达海伦地区。1939年春,第三路军在朝阳山一带建立了根据地。他们转战30余县,战斗频繁,取得许多胜利。
1941年冬,抗联部队人员锐减到千余人,斗争形势更加恶化。东北地方党组织决定抗联缩编为一个旅,旅长周保中,副旅长李兆麟,转入苏联边境地区整训和学习。同时派出13个支队到延吉、和龙、汪清、宁安、敦化等敌伪统治薄弱地区,搞小群游击战争,一直坚持到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出兵东北,为迅速解放东北全境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