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华家训(第五卷)
10889800000008

第8章 王錱家训

[撰主简介]

王錱(1825—1857),字璞山。湖南湘乡人。清朝著名湘军将领。清咸丰年间,募集乡勇,跟从湘军统帅曾国藩,后因两人意见不合,自成一军,转战湖南境内。王錱善于指挥,每临战斗,要先会集部下将官,让他们各自讲解战法,然后定计再战。官至按察使。后又援战江西,号称虎将。王錱注重个人修养,喜爱读书,著有《王壮武公遗集》。

为人一定要立志

[原文]

弟自迩日来[1],笃志向道[2],识力文章,俱有进境,兄甚喜之。每接阅手书,三复不置。特所为忘人己而扩充其量,化成见以通其变者,似尚未能用功。取法乎上,乃得其中。孟子愿学孔子,虽终不及孔子,然是何等志量。吾辈立志不可不如是也。兄自迩来,颇日自刻责,见得无时无地不有过,尤丛集思,欲一一检点而痛改之,而十分不能寡其一二,每翘企洙泗之“四毋”[3],未尝不为之喟然叹也[4]。忆六月十六日夜宿一书房,有所感悟,偶书数语,以志向往。云:“圣人之心坦然无一物,而万物皆具于其中。具万物者,义之集也;无一物者,欲之净也。夫惟其无一物,是以能其万物也。”附录一览,吾弟以为然否?

——节录自《王壮武公遗集》

[注释]

[1]迩日:近日。迩,近。

[2]笃志:专心致志。

[3]翘企:翘首企足。形容殷切地盼望。洙泗:即洙、泗二水。二水自今山东泗水县北合流西下,至鲁国首都曲阜北,又分为二水,洙水在北,泗水在南。洙、泗之间,是春秋时期著名教育家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后世因以洙泗代称鲁国的文化和孔子的“教泽”。四毋:孔子主张的戒绝常人的四种毛病,即毋意(不揣测)、毋必(不武断)、毋固(不固执)、毋我(不自以为是)。

[4]喟然:叹气的样子。

[译文]

弟自最近以来,专心致志地学习事理,见识和文章都有进步,我对此感到很高兴。每次接到你的来信,看了两三遍还舍不得放下。只是感到你在忘却别人和自己去扩大充实气量,改变对事物固有的主观看法来了解、适应事物的变化规律方面,好像还没能达到一定的水平。把最优秀的东西作为榜样和法则来学习,还只能学到它的中等程度。孟子立志学习孔子,虽然最终赶不上孔子,然而这是何等的志向和气量!我们不可不这样立志。我近来每天自己责备和反省自己,发现自己无时无地没有过错,因而更加集中精力思考,想要一一地加以检点并痛下决心改掉这些过错,但十分过错里面还不能减少其中之一二。每每殷切地盼望自己能做到孔子所主张的“四不”(不揣测、不武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没有不为此而感叹。想起六月十六日晚我睡在一间书房里,有所感慨和领悟,偶然写了几句话,用来记下自己的志向。这几句话是:“圣人的心平静得似乎没有一物,但万物都存在于他的心中。存有万物,也就是心中装满仁义;没有一物,也就是心中没有私欲。正因为心中平静得没有一物,所以才能够在心中存有万物。”我把它附带抄录下来给你看看,弟弟认为对不对呢?

[评析]

王錱在这封家信中告诫弟弟:“取法乎上,乃得其中。”所以要立定志向向最优秀的人和事学习。同时,要经常反省自己,一旦发现过错,就要一一加以检点并痛下决心改正。这种循循善诱、简单明确的教育子弟的方法,值得后人借鉴。

应做到眠起有节并喜怒有制

[原文]

弟见兄近日所行事,必以为极苦,而兄视之实不甚苦。近日,笔墨虽无进境,然颇敏捷。书信作禀,倩人钞存底稿[1],每两人分写之,彼以为太促,我以为甚暇,数千言可立马以俟。讯供问案,细察诸物,尚少尤悔。食量较常有加,武艺亦且过人。而保养精神,则虽极忙之日,必闭目静坐移时,眠起有节,喜怒有制,故用之不至乏竭。此则近日所乐为吾弟告者。请吾弟代禀二亲与伯兄,一同慰之;并告各相知契友[2],一同慰之也。来书“谨慎”一层,极宜佩服。盖古圣贤之所以战兢惕厉者,非畏祸而恶死也。以为必如是,而后可云尽道耳,不然毋论。知命者,不计其死生,况天方厚佑荫我国家,而欲大治平之,岂肯忍令璞山获祸而殒命哉[3]!

——节录自《王壮武公遗集》

[注释]

[1]倩人:请人。

[2]契友:情意相投的朋友。

[3]璞山:即王錱。

[译文]

弟弟看到我近日所做的事情,必定认为我很艰苦,而在我看来并不是很苦。近来,我的文章虽然没有什么进步,然而写起来却很敏捷。写信与写公文,我请人抄写留存底稿,每次两人分别书写,对方觉得太仓促,我却觉得很轻松,几千字可以很快就写完。所以我审讯各种案子,仔细考察各种事物,尚无过失与懊悔。饭量较平常有所增加,武艺也还算过人。而在保养精力神志方面,虽然在极其忙碌的日子里,也一定要闭目静坐一会儿,睡眠起床有规律,欢喜恼怒有节制,所以精力用起来不至于疲乏衰竭。这是我最近以来所乐意告诉弟弟的事情。请弟弟代我禀告父母和长兄,使他们都得到安慰;并转告各位情意相投的朋友,也使他们都得到安慰。你来信谈到对于“谨慎”的见解,很值得佩服。古代圣贤之所以小心翼翼的原因,不是畏惧灾祸和害怕死亡。他们认为必须这样,才能够谈得上做到完全符合事理,否则就谈不上。懂得穷达之分的人,不会计较自己的生和死,况且上天正在保佑和庇护我们的国家达到大治太平,怎么会忍心使我遭到祸害而丧命呢?

[评析]

王錱在这封家信中告诫弟弟:人应该有修养之道,要不畏艰难,要忙中有闲。人的精神要旺盛,就要注意闭目静坐,睡眠起床有规律,欢喜和恼怒有节制,做事要谨慎,这样精神才会充沛,才会用之不竭。

忙中应留有闲

[原文]

试观古今来,能胜大任者,虽身极劳,事极忙,此心必常有休暇之致。故万汇杂投,应之绰有余裕。盖暇则静,静则明,自生休则通,通则灵。机常活明,与灵吾心,所恃以应酬万事者也。今弟与伯兄之身劳矣,事忙矣,兄以为犹未极也。乃遂若不胜其劳,不胜其忙,设猝然投以艰巨[1],且杂沓而加之,几何不颠倒错乱,顾此失彼哉?今伯兄既为当世贤士大夫所属意,而弟又兄所期为苍生待命之身,曷即予言而深思之[2],相与勉而行之乎?

——节录自《王壮武公遗集》

[注释]

[1]猝然:突然;出乎意外。

[2]曷:怎么。

[译文]

试看古今以来,能担当起重大责任的人,虽然身体极其劳累,事务极为繁忙,他们的心境必定常有休养闲暇的时候,所以面临纷繁杂乱的万事,应付起来绰绰有余。因为不忙乱就会冷静,而冷静就会头脑清醒。自生以来,不忙乱就会通达,而通达就会灵敏。身心保持健康,给我们的心里带来灵气,这就是倚仗来应付所有事情的东西。现在弟弟与长兄身体劳顿,事务忙碌,但我认为还没有达到极限。如果你不能承受这样的劳累,不能承受这样的忙碌,假设突然面临更艰巨的任务,而且加上一些纷繁杂乱的事情,怎么不会颠倒错乱、顾此失彼呢?现在长兄既已被当世的贤士大夫所看重,而弟弟又是我所期望的准备救天下百姓于水火之中的人,怎么不对我以上所说的话深思一番,相互勉励并去实行呢?

[评析]

王錱在这封家信中告诫弟弟:古往今来,能胜任大事的人,虽然身体极为劳顿,杂事缠身,但心却有休暇的时候。因此事越多就越要学会心静,心静就能明了,能给人以灵气,就可以应酬万事。这种方法对于日夜忙碌的人难道不是一种启发吗?

力求崇尚节俭和忠厚

[原文]

兄督所部,屡值死地[1],而稳如磐石,安如泰山,一若天地鬼神庇佑而呵护之。自维德薄,何幸至此?固仰赖朝廷威德,亦由我历代先祖以迄二亲累世忠厚。举天下相习于侈,而独守之以约;举天下群趋于薄,而独约之以厚。侈与薄,天下之所甚恶也;约与厚,天下之所甚嘉也。以累世之德泽而报之于无德无才之一身,兄敢不终夜战兢,惟惧或陨哉!兄思我二亲庭训严明,识力坚定,而伯兄与弟素能恪守先世遗诫与二亲教训。近日来,学行更有长进,亦断不至增二亲忧而贻之羞。独虑兄在营中,离群素居,药石罕投,非百炼之钢终恐久而必缺,非至坚之石谁能磨而不磷。吾弟能不时惠书,常如前数函之竭诚规谏,不以兄为不受善言之人,实为幸甚!又虑伯叔兄弟及子侄等或有不检,望伯兄与弟常相警惕,崇德以化之,积诚以感之,并时劝兄嫂弟妇以下,及时尽孝,小心侍奉二亲,毋贻后悔,是所至嘱[2]。

——节录自《王壮武公遗集》

[注释]

[1]值:置。

[2]贻:遗留。

[译文]

我现在带领的这个部队,一次又一次地处于危险的境地,却稳如磐石,安如泰山,就好像天地鬼神在保佑守护一样。我自认为积德不多,怎么会幸运到这个地步呢?这固然依赖朝廷的威望和恩德,也由于我家历代先祖直至双亲世世代代为人忠厚。全天下的人习惯于奢侈的时候,我们的先辈却恪守节俭;全天下的人大多趋向于刻薄的时候,我们的先辈却为人厚道。侈奢与刻薄,是天下的人都很痛恨的德行;节俭和厚道,是天下的人都很赞赏的德行。用世世代代积下来的德泽来回报在无德无才的我一人身上,所以为兄的哪敢不彻夜诚惶诚恐,只畏惧一时倾覆。我想我们的父母家教严明,见解和立场不曾动摇,而长兄和弟弟一向能敬守先辈们遗留下来的训诫以及父母双亲的教诲。近日来,学习和品行更有长进,也绝不会给父母增加忧虑并带来耻辱。只是担心我在军营中,远离亲友孤独地生活,很少用药物疗补身体,身体既不是经过百炼的钢铁,恐怕时间一久最终必定残破,又不是最坚韧的石头,谁能够做到不会磨损呢?弟弟能够不时地给我寄信,经常像前几次来信中那样非常诚恳地规劝我,不认为我是一个不接受好言相劝的人,我实在是非常有幸。又担心伯叔、兄弟及子侄等也许有不检点的地方,希望长兄与弟弟经常加以防备,崇尚好的品行来感化他们,积久形成诚实的性格来影响他们,并且时常劝导兄嫂弟媳和他们下面的人,要他们适时地尽孝道,小心侍奉父母双亲,不要留下遗憾和懊悔,这是我要特别叮嘱的。

[评析]

王錱在这封家信中告诫弟弟:侈奢和刻薄是天下人最痛恨的,节俭和忠厚是天下人最赞赏的。因此,一定要崇尚节俭和忠厚,鄙薄奢侈和刻薄。

勿坏忠厚家风

[原文]

新妇性情,前闻先姊言及,颇为敦厚笃实。加以吾弟刑于之化[1],当可成一贤孝妇。保臣弟闻能理家事,慰甚,但须常规其勿流于贪利忘义之一途。兄弟总要式好无犹,伊妇似朴诚,尚有若父风,或不至如若堂兄弟之所为。然若堂兄弟,闺门内闻颇和顺,亦可法也。弟总宜属其勿常往岳家,所生子女,勿常往外家,以其近城市,所见所闻无非浇漓诡谲之情形[2]。保臣近虽晓事,然恐站立不稳,致被渐染。而教婴儿尤宜慎之,切勿坏我家累世忠厚家风也。八哥近能习劳寡言否?勤耕作苦,天必佑之,切勿荒怠也。卓堂能节俭大佳,但须体认先祖“刻薄多由过俭来”之训,以防流弊。且视财太重,不但为怨之所聚,巳将漠然于兄弟、亲戚,友爱之情亦渐漓而不自觉。六兄收放有节,特恐流于琐屑,弊亦不可不防。吾观自古圣贤豪杰未有不慷爽者[3],愿六兄与卓堂共勉之。八嫂及卓堂弟妇均朴诚,颇能实心尽孝,然性皆褊急[4],少柔顺之致。而八嫂之遇尤艰,不能顺从听之,故尤多病,祈属八哥与卓堂有以教化之也。八哥爱子女而不知教,八嫂虽不似八哥之痴然,亦只知打骂,而不知所以为教。卓堂夫妇则兼有二弊,保臣夫妇恐亦均不免此。若不痛改诸病,大家相劝相勉,以期适中而尽善,安能使男儿养成令器,女儿为人家贤孝妇,不贻羞家门耶?

——节录自《王壮武公遗集》

[注释]

[1]刑于:以礼相待。

[2]浇漓:人情冷漠。诡谲:狡诈多端。

[3]慷爽:慷慨豪爽。

[4]褊急:气量小而性急躁。

[译文]

你的新媳妇的性格,以前听已逝的姐姐提到过,非常厚道诚实,加上你对她以礼相待来感动她,她应该可以成为一个贤惠孝顺的媳妇。我听说保臣弟能料理家事,感到很欣慰,但一定要经常规劝他不要走到贪利忘义的道路上去。兄弟之间总要和睦相处,不要互相指责。他的媳妇好像质朴诚实,还具有她父亲那样的风范,或许不至于像你堂兄弟所做的那样。然而,你的堂兄弟家庭内部听说很和顺,也是可以学习效法的。你应嘱咐媳妇不要经常回娘家去,今后她生的孩子也不要经常到外祖父家去。因为他们家靠近城市,所看到的和听到的不过是人情淡薄狡诈多端的情形。保臣弟近来虽然懂事一些,然而恐怕他立场不稳,以致被逐渐影响变坏。而教育小孩尤其应该谨慎,千万不要败坏了我家世世代代忠厚的家风。八哥最近能够习惯劳动而少说闲话吗?辛勤劳苦地耕作,上天必定会保佑他,千万不要荒疏懒惰。卓堂能够节俭是件大好事,但必须体会理解先祖父关于“刻薄大多因为过于节俭而产生”的教导,以防止过于节俭所产生的弊病。况且把钱财看得太重,不但会积聚怨恨,而且会对兄弟、亲戚也冷淡起来,友爱的感情也会渐渐地淡薄而自己不会察觉到。六兄收入支出有节制,只恐怕会流于琐碎,这一弊病也不可不防。我看自古以来圣贤豪杰没有不慷慨豪爽的,愿六兄与卓堂共勉。八嫂及卓堂弟媳都质朴诚实,很能真心实意地尽孝道,然而性恪都是气量小而急躁,这乃是缺少温柔和顺所造成的。而八嫂的遭遇更为艰难,她不能顺其自然地面对这种处境,所以尤其多毛病,请你叮嘱八哥与卓堂弟设法教育感化她。八哥溺爱子女,但不知道去教育他们,八嫂虽然不像八哥那样溺爱子女,也只知道打骂,而不知道怎样去教育他们。卓堂夫妇则兼有上述这两种毛病,保臣夫妇恐怕也都不免会有这样的毛病。如果不痛改各种毛病,大家互相劝导勉励,以期使教育子女的方法恰到好处,做到完美无缺,怎么能把男儿培养成优秀人才,把女儿教育成人家贤惠孝顺的媳妇,不为我们的家族留下耻辱呢?

[评析]

王錱在这封家信中告诫弟弟:为人要忠厚笃实,不要刻薄狡诈。兄弟要和睦,对长辈要恭敬孝顺。做事要勤奋刻苦,不能溺爱子女,要使教育子女的方法恰到好处,这样才能保持好的家风。这些话语虽然主要体现的是传统的为人处世的道理,甚至带有某些封建伦理道德观,但今人仍可借鉴其中有用的成分。

教子要严

[原文]

三哥溺爱子女,似比八哥更痴,亟需属其严为教训,无负严君之名[1],而无其实。诸侄颇多聪慧勤勉,当及今教以礼义,无令染外家风,以玷辱我族[2],是为至要。

——节录自《王壮武公遗集》

[注释]

[1]严君:旧称父母为严君,后多专指父亲。

[2]玷辱:使蒙受耻辱。

[译文]

三哥溺爱子女好像比八哥更过分,急需叮嘱他严格地教育训导,不要担着父亲的名分,而没有尽到做父亲的实际责任,各个侄儿都非常聪慧勤敏,应当及时地用礼义去教育他们,不要使他们染上了外面的风气,以使我们的家族蒙受耻辱,这是最重要的。

[评析]

王錱在这封家信中告诫弟弟:教育子女要严,不要溺爱子女,孩子们聪慧勤敏,更应及时用好的思想和行为去引导教育他们,不要让他们染上不良的习气。

家有不肖者宜反复教谕之

[原文]

前月及本月旬内,屡见手书[1],变故多端,神为之伤。而最伤神之处,则尤在念弟之遂为境所苦[2],而心中之垒块触处皆是,不能自己也[3]。甚矣哉!弟蹈吾去冬之复辙也[4]。家庭中有不肖者,反复教谕之[5]。当督责者即严行督责之,勿郁郁于心[6],增益疾病[7],以至两失也。兄每为弟设想,本有许多难处。然吾辈夙夜自命[8],将居何等,岂容因其难而遂已乎[9]?况其势又决不可已也。弟平心思之,今友朋中所遭,岂无苦于吾弟者乎?古人所处之难,而卒能善处之者,岂无为弟所当取法者乎[10]?兄以学问无成之身,谬出而为世用[11],此生恐遂终为废物。而伯兄又且摆脱不开,齐家之任非弟之责而谁之责乎[12]?望益勉之,毋徒自苦也。

——节录自《王壮武公遗集》

[注释]

[1]手书:手札。亲手写的书信。

[2]遂:竟;终。

[3]垒块:心中郁结的不平之气。触处:随处;到处。

[4]复辙:翻过车的道路,比喻曾经失败的做法。

[5]教谕:教育。

[6]郁郁:心里苦闷。

[7]增益:增加;增添。

[8]夙夜:早晚;朝夕。自命:自己认为、思考。

[9]已:停止。

[10]取法:效法;仿效。

[11]谬出:错误地出任。

[12]齐家:整治家庭。《礼·大学》,“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伯兄:长兄。

[译文]

上个月和本月的十来天里,多次收到你的来信。意外之事屡屡发生。我为此感到很伤脑筋。然而,最伤脑筋的事却是想着弟弟被处境所困,而心中的苦闷无法消除,很伤脑筋啊!你在重复我去年冬天的失败的做法!家里有不贤的人,就得对其反复进行教育,使之明白道理。该督责他的就要严厉督责他,不要闷闷不乐,积郁于心,增添自己的痛苦,以致彼此都遭受损失。要我每次都为你考虑,本有很多难处。然而,我们这些人日夜操心,为的是什么呢?岂能容许有困难就放弃努力?况且事物的发展趋势又绝不会让我们停下来的。你冷静地思考一下吧,亲朋戚友中那些遭遇不幸的人,难道没有比你更苦的吗?古时候的人处境艰难,而终究能妥善处理事务、对付困难的人当中,难道没有值得你学习和效法的吗?我在学问方面无所成就,本不该出任现在的职位,为国重用,这一辈子怕是没有什么作为了。而且长兄也不能脱身。所以,整治家庭的责任你不承担谁来承担?望你越发努力,不要只是一个人感到苦恼。

[评析]

王錱在这封家信中告诫弟弟:家庭中有不肖者,要反复教育之;要“取法”他人,向那些不畏艰难、善于处理事情的能人学习。同时,他自己虽是公认的文武双全的人,但却自谦为“学问无成”、“谬出而为世用”。

这封家信中,我们可以看出王錱重视家教的一贯思想以及他为人处世的态度。

不要花大力气钻研八股文以猎取功名

[原文]

兄欲以雷厉风行者挽天下颓靡已极之俗,欲以掀天揭地者回斯人苟且鄙狭之习,乃略示端倪[1],而弟且刺刺不休。于戏!已矣。且弟近日来应试事苦,不暇自克,又安望能窥吾微而砭吾病与?甚矣!烂时文之为害烈于弟,信之矣[2]。质美如察葊、石泉,天亟欲成之,以示转移之机。故当从事帖括时[3],必不令稍得志于时,及其决然舍去。专心看书,遂欣然有得。兄曾告弟而弟不悟,故前书决其必为刘蕡也[4]。惜弟之文犹愧刘蕡,不然,即作刘蒉,较世之以烂时文饵科名,死而即朽者,其相去奚啻霄壤耶[5]?特寄禀禀呈老亲一览[6],以见錱之不敢忘教耳。弟下第后心当稍静,或可解也。此间寂寞,立望好音惠我为幸。

——节录自《王壮武公遗集》

[注释]

[1]端倪:头绪。

[2]时文:时下流行的文体,旧时对当时科举考试所采用文体的通称,明清时用以称八股文。

[3]帖括:科举考试文体之名。唐代考试制度。明经科以“帖经”试士。后因应试的人多,考官常选偏僻的章句为题。考生因帖经难记,就总括经文,编成歌诀,便于熟读,以应付考试,叫帖括。

[4]刘蕡:唐朝人,在考试中应贤良对策,极言宦官祸国。考官怕得罪宦官,不敢录取他。同考的人说:“刘蕡不第,我辈登科,实厚颜矣!”令狐楚、牛僧儒都上书推荐他为幕府,授秘书郎。由于宦官诬陷,后贬柳州司户参军。

[5]奚啻:岂但;何只。霄壤:天地。

[6]禀禀:禀稿,即呈送父母的书信或上级的文件。

[译文]

我想用雷厉风行的行动来挽救天下颓丧至极、难以振作的风俗,想用翻转天地的力量来改变人们目光短浅、庸俗狭隘的习惯。才稍微表现出一点这样的想法,而弟弟就喋喋不休地开始嘲笑了。啊!完了。况且,近日来弟弟参加科举考试很辛苦,自己都忙不过来,又哪能指望你能够观察到我的细微之处来为我纠正错误呢?太过分了啊!科举考试中死板的八股文的危害比弟弟所了解的要严重得多!品性资质好的人如察葊、石泉,上天急于想要成全他们,给他们改变自己选择的机会。所以,当他们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绝不让他们在这个时候稍微如愿以偿,直到他们坚决地放弃考试,专心致志地读书的时候,才欣然有所收获。我曾经告诉过你,而你却没有领会。所以我在前一封信中肯定他们必定成为刘蕡。可惜弟弟的文章还不及刘蕡,不然的话,就是做刘蕡这样的人,比起世上那些用死板的八股文来获取科名、死去便烟消云散的人来说,彼此之间相差何止天壤之别呢?特意寄回家书一封,呈送给父母看看,以表示我不敢忘记父母的教诲。弟弟没有考中进士,心情应当平静,或许可以得到解脱。这里很寂寞,盼望立刻有你的好消息传来。

[评析]

王錱在这封家信中告诫弟弟:要学习勇于同宦官作斗争的唐朝士子刘蕡,不要花大力气钻研死板的八股文去获取功名。学刘蕡为人千古传颂,以八股文猎取功名死而即朽。因此,他敦劝弟弟,科考落榜,心应平静,应自己设法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