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华家训(第五卷)
10889800000024

第24章 苏洵家训

[撰主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以前“少不喜学”;二十七岁到四十八岁刻苦攻读,遂通六经、百家之说;四十八岁领儿子苏轼、苏辙进京应试,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文二十二篇,荐于宰相韩琦,授秘书省校书郎。洵长于古文,笔力雄健,论议畅明。著有《嘉祐集》二十卷,《谥法》三卷,并参与编纂建隆(宋太祖年号)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后世称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合称“三苏”。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

注意性格特点并学会避祸趋福之道

[原文]

轮、辐、盖、轸[1],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2]。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3]。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4],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5],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节录自《戒子通录》

[注释]

[1]轮:车轮。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直木条。盖:车盖。轸:车箱底部四周的横木。

[2]轼:车箱前扶手横木。

[3]不外饰:外表上不加掩饰。

[4]辙:此处指道路。

[5]仆:向前倾跌。

[译文]

车轮、车辐、车盖、车轸,对车来说都有重要的功用和职能。而设在车箱前供人扶手的横木即“轼”这个东西,似乎就没有什么用处了。虽然如此,但如果去掉轼,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不是一部完整的车子了。轼儿啊!我担心你锋芒毕露而不注意外表上的掩饰,会招来祸患。

没有辙,车就无处行走。可是,人们讲车子的功用时,却往往没有辙的份。虽然如此,但如果车翻马死,祸患却不会波及到辙。这个辙,是善于在祸福之间自处的。辙儿啊!我知道你有避祸趋福之道了。

[评析]

苏洵在这篇家训中告诫儿子注意自己性格的特点,在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里努力学会避祸趋福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