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上下五千年(第十卷)
10887300000009

第9章 17世纪欧洲绘画

17世纪意大利绘画

16世纪末,文艺复兴美术的中心意大利逐渐走向衰落,一些大师相继去世,自此以后,意大利美术进入一个相当混乱和复杂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产生了样式主义风格。

17世纪初,意大利样式主义慢慢分化,逐渐形成了3种艺术流派:罗马的巴洛克艺术、学院派艺术、现实主义艺术。

1.罗马巴洛克艺术:巴洛克风格(又称巴洛克样式)是一种宫廷风格。巴洛克艺术大致有以下特点:无论建筑、雕刻、绘画都强调运动感、空间感、豪华感、激情感,有时还带有点神秘感。雕刻和绘画多表现宗教题材。

2.学院派艺术:欧洲的学院派艺术首先在意大利形成。17世纪卡拉奇兄弟创造了自己的风格和欧洲第一所美术院校,在学院中,崇尚希腊罗马。称学院中的古典主义或学院派艺术。

3.现实主义艺术:以写实主义的卡拉瓦乔为代表,又称卡拉瓦乔写实主义。

巴洛克绘画

17世纪意大利的所谓正统的美术是为封建贵族和宗教服务的罗马巴洛克美术。

巴洛克美术产生于意大利,后扩散到整个欧洲,尤其是天主教流行的国家。此后又随着宗教的传播,其影响远及拉美和非洲一些国家。中国圆明园里就有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建筑师就是从法国和意大利等国来的传教士们。

意大利巴洛克艺术的特征:

首先是它的华丽性。由于服务的对象是上层人物和贵族,故而力求豪华之能事是它的特点。

其次,文艺复兴美术强调理性的宁静与和谐,而巴洛克美术则强调非理性的无穷幻想和幻觉,极力打破和谐和宁静。

第三,是它的激情性。巴洛克美术总是充满激情的,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

第四,是它的运动性。即是说,它在内容上是充满激情的,而它的外在形式则强调运动感。

第五,是它的空间性。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基本上是平面的,而巴洛克美术则非常强调空间和立体感。

第六,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美术十分强调综合的特点,而且有多种综合形式。

第七,是它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巴洛克艺术与天主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作品的题材方面,一般多表现一些殉教、幻觉、神迷的故事和情节。

第八,是有一定的背离现实生活的倾向。

概括起来,意大利巴洛克艺术大致有以上八个特点,在欧洲其他国家也大致一样。下面主要介绍一下巴洛克绘画艺术。

巴洛克绘画艺术要比巴洛克建筑艺术出现得晚一些,也并未在17世纪意大利画坛中占主导位置,也没有产生像建筑和雕塑方面如贝尼尼或博罗米尼那样的大师。

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的罗马教廷和贵族好像对建筑与雕刻感到更大的兴趣。而矫饰主义的绘画也没有走出艺术的误区。若想给绘画带来新的生命,就必须进行一场彻底的革命。但这一革命由卡拉瓦乔的现实主义绘画和卡拉奇兄弟的学院主义来完成,而巴洛克绘画还是由矫饰主义发展而来。

由矫饰主义向巴洛克绘画过渡的第一位画家是费德里格·巴罗奇奥(死于1612年)。他的作品以宗教题材为主。矫饰主义绘画对他的影响还是十分顽固的,作品的构图或人物的造型往往过分虚构夸大和华而不实。然而画中那种浑厚明朗的色调多少注入了一些新的因素,并且带有格列柯的某些影响。

17世纪罗马的巴洛克绘画主要是装饰壁画,架上绘画和肖像画十分少见。负有盛名的彼切洛·考尔东诺(1596年-1669年)和路加·卓尔丹诺(1634年-1705年)是巴洛克绘画的主要代表人物。

彼切洛·考尔东诺是当时社会上极受欢迎的一位画家。他的作品大都满足了教皇、国王、贵族或富商巨贾的要求。他有巨大的创作潜力,构思灵活、绘制敏捷,但却因为一味迎合,无形中降低了作品的艺术质量。画家绘制了大量的装饰壁画,著名的有《巴尔比林府的天顶画》和《佛罗伦萨比奇宫的壁画》等等。他的壁画作品带有比较明显的巴洛克风格,在空间的处理上往往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构图上具有变幻莫测、灵活多变的特点;人物造型上带有矫饰主义的媚态的夸张。然而他的壁画的成功之处。是在于风格上与博罗米尼建筑的相协调,完成了巴洛克建筑、雕刻和绘画一体化的任务。

路加·卓尔丹诺是考尔东诺的得意弟子。他擅长于各种类型的人物性格的刻画,在色彩上也倾心于繁复多变。他的许多作品超越了他的老师考尔东诺的成就,然而在建筑风景的绘饰上却相差甚远。

总的来说,巴洛克绘画相比巴洛克建筑和雕刻,其成就不大。实际上,真正决定17世纪意大利绘画发展的还是卡拉瓦乔的现实主义和卡拉奇兄弟的学院古典主义。

卡拉瓦乔现实主义

16世纪末17世纪初,意大利画坛上出现了光辉灿烂的现实主义绘画,它是承续了文艺复兴大师们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鲜明的世俗化精神,并与矫饰主义和巴洛克艺术的不断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它的主要创始人和传播者是卡拉瓦乔,因而又被称为卡拉瓦乔主义。卡拉瓦乔主义影响了整个欧洲,把现实主义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具有鲜明民主主义思想色彩的卡拉瓦乔艺术的产生,正是与意大利的动荡时代有关。16世纪至17世纪,意大利人民的起义斗争连续不断,这种斗争也影响了一些出身下层的艺术家。他们的苦闷和反抗情绪必然会反映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之中。卡拉瓦乔的产生正像同时代产生的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物一样,是历史的必然。

米开朗基罗·达·卡拉瓦乔(1573年-1610年)是17世纪意大利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卡拉瓦乔出生于北意伦巴底一个贫苦之家,由于他出生的村子叫卡拉瓦乔,所以别人送给他这样一个绰号。

卡拉瓦乔的艺术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1)早期,卡拉瓦乔曾跟从米兰的西蒙·彼得尔查诺学习绘画,在这位老师的影响下,曾接触过矫饰主义艺术,但对他影响最深的还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大师的作品和仑巴底的悲惨的现实生活。16世纪90年代,他来到了罗马,开始寻找自己的艺术道路。在罗马,矫饰主义风格引不起他的兴趣,引起他的兴趣的是那些历代大师留下来的静物画和风俗画。卡拉瓦乔早期画了反映现实生活的风俗画代表作是《女卜者》、《玩纸牌的人》、《奏吉他的人》、《捧水果的少年》等。

《女卜者》描绘的大概是卡拉瓦乔偶然见到的一个街头情景。一个吉普赛女人,很可能是以占卜为生的流浪者,她有吉晋赛人看手相的本领,带有狡猾的目光和一丝淡淡的微笑,捉住一只具有绅士风度的年轻人的手。整幅作品构图简洁,一男一女两个半身像相互联系在一起,由于只刻画了人物的半身,从而免去了一切不必要的细节。使人物的形象十分突出鲜明。这种半身风俗画好像是卡拉瓦乔在早期作品中酷爱的一种形式。《玩纸牌的人》、《奏吉他的人》都是采用了这种形式。

卡拉瓦乔的早期作品都带有一种自然主义的倾向,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2)从1597年到1606年是卡拉瓦乔创作活动的盛期。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艺术风格已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它彻底克服了矫饰主义的影响,另辟蹊径,把在风俗画中所获得的新手法应用到宗教绘画中去,这是他对宗教绘画的重大突破之一。

1598年,他为罗马法兰契奇教堂所画的《基督召唤使徒马太》,是一幅具有极为浓厚的风俗意味的宗教画。作品一问世,就引起了争议,在争吵中卡拉瓦乔误杀了对手迫使他离开罗马而迁移到那不勒斯。从此开始了一生的流浪生活。漫长的流浪生活,使画家得到了充分接触和观察下层社会人们生活的机会,并使他成为具有大胆革新精神和在自己作品中歌颂普通人民的17世纪意大利第一流的艺术家。

卡拉瓦乔盛期时的代表作是《圣母升天》、《圣保罗的改革》等,这些作品完全是徒有宗教虚名的风俗画作品。

(3)从1606年到1610年,卡拉瓦乔进入创作的晚期。在这段时间里,画家创作了《洗礼者约翰的斩首》和《圣路乔的埋葬》等作品。他临死前的绝笔之作是《基督的降临》和《基督的笞刑》,这些画面的处理被称为“黑绘法”。1610年,卡拉瓦乔患病而死,死时年仅37岁。

卡拉瓦乔创造的现实主义画风不仅对意大利而且对整个欧洲都具有强烈的影响。鲁本斯、委拉斯凯兹、伦勃朗、勒南兄弟等欧洲画家,都或多或少地、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卡拉瓦乔的影响。他的出现。预示了欧洲17世纪现实主义的绘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卡拉奇兄弟的学院主义

17世纪意大利学院主义在理论上的奠基人是贝里格,在实践上的创始人是卡拉奇兄弟,即洛多维柯·卡拉奇(1555年-1619年),阿戈斯蒂诺·卡拉奇(1557年-1602年)和阿尼巴·卡拉奇(1560年-1609年)。

他们中的最年长者和实际上的艺术指导者是洛多维柯·卡拉奇,他们兄弟三人共同树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1590年在意大利的波伦亚地区建立了欧洲第一所美术学院——波伦亚学院。他们把它叫做“有志于造型艺术者的学院”,开起了比例学、解剖学、透视学和建筑学等课程,形成了一个严整的美术教育体系,这个学院成了以后欧洲各国美术学院的蓝本,在世界美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对欧洲美术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学院派的艺术主张是:要保持古代和文艺复兴盛期大师艺术的永恒性,把这些艺术看成是不可逾越的楷模,实际上却是鼓吹折中主义艺术。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阿尼巴·卡拉奇。他是古典主义绘画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古典主义风景画的奠基者。在三兄弟中,他年龄最小。他很早就崭露出杰出的绘画才能,1595年他应招去了罗马,1697年至1600年间,他为罗马的法尔涅塞宫殿创作了一幅以爱神为主的壁画。当时的罗马因为摆脱了宗教争端的烦恼,提倡绘制具有“永久纪念性的大艺术作品”。阿尼巴的这幅天顶壁画便是“大艺术”的最初作品。在当时的罗马,阿尼巴享有“绘画复兴者”的崇高声誉。阿尼巴的这一幅天顶壁画重新恢复了欧洲纪念碑式壁画的优秀传统,它曾经成为欧洲各国17世纪画家们的真正艺术学院。

阿尼巴·卡拉奇还创造了新祭坛画的典型样式。他的祭坛画带有许多等身高的人物,坐在烟雾缭绕中的宝座上的玛利亚,以崇高圣洁的形象与站在前景上的世俗的圣人们连接在一起。另外,阿尼巴还是欧洲古典风景画的奠基人之一,他于1604年创作的《逃亡埃及》就已经显露了风景画的端倪,他几乎是把这一宗教故事当作风景画来创作的。他大胆地使宗教人物在画面中只占很小的位置,而津津有味地去描写意大利庄严典雅的大自然风光。他的这种画法,后来为17世纪的法国古典主义画家洛兰和普桑等师承并发展了,并最终形成了欧洲古典主义的风景画。阿尼巴还留下了许多独幅画和肖像画,其中著名的有《酣睡的维纳斯》、《圣母哭子》、《弹曼陀林的男子像》。

从阿尼巴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出学院主义对“自然美”和“理想美”的追求,而且更多地是对理想美的迷恋,有时甚至需要用别出心裁的宏大构图,强烈的运动感和明暗对比,以及夸张的神情姿态和美化的形象来弥补作品内容的单调和贫乏。

阿尼巴1609年因患疟疾而死,年仅49岁。他和卡拉瓦乔一样都是中年夭折。阿尼巴去世后,他所创立的古典主义艺术由波伦亚的一批画家继承并继续得到发展。波伦亚的这群画家中较为著名的有多梅尼奇诺(1581年-1641年)、列尼(1575年-1642年)和阿里巴尼(1578年-1660年)等人。

17世纪佛兰德斯绘画

16世纪下半期的尼德兰革命,终于以荷兰的独立和佛兰德斯的妥协而告终。在这块曾经产生过凡·埃克、包西和勃鲁盖尔等一代绘画大师的土地上也因革命后的分裂出现了南北两个各具民族艺术特色的派别:一个是以伦勃朗为首的17世纪荷兰绘画;一个是以鲁本斯为首的17世纪佛兰德斯绘画。

佛兰德斯的艺术中心是安特卫普,而安特卫普又是西欧最大的艺术中心。

17世纪佛兰德斯的美术上的代表人物是鲁本斯,他不仅代表了17世纪佛兰德斯绘画的最高成就,而且他那众多的弟子和助手,对当时的绘画也形成了重要的影响。所以17世纪佛兰德斯的绘画可以称为“鲁本斯的时代”。

鲁本斯的艺术世界

在17世纪,鲁本斯与西班牙的委拉斯凯兹以及荷兰的伦勃朗并称为欧洲绘画承前启后的大师。

在这三位艺术大师中,鲁本斯的历史地位显得尤为突出,他不仅以自己的艺术活动代表了佛兰德斯的绘画,成为佛兰德斯派最伟大的画家,同时,他的艺术成就还几乎代表了17世纪整个西欧绘画,因为即使委拉斯凯兹也受到过他的重大影响,而伦勃朗也因为坎坷多难的一生而未造成像鲁本斯那样强烈的影响。

彼得·保尔·鲁本斯(1577年-1640年)的父亲是安特卫普的法学家,因被指控信奉新教而逃亡德国,鲁本斯的幼年是随着父母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鲁本斯10岁时,父亲客死他乡,他随着母亲回到安特卫普,先进拉丁文学校,后出任贵族侍从,不久,就转学绘画。1600年。鲁本斯去意大利,任曼托瓦公爵的宫廷画家,开始了为期八年的进修。1608年鲁本斯回到安特卫普,成为阿尔布雷希特大公的宫廷画家。这期间,他还从事过政治和外交活动。

鲁本斯是一个极富学养的艺术家,他的兴趣之广泛、学问之渊博和造诣之高深可能只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达·芬奇或丢勒等人才能与之相比。他一生经历丰富,始终过着忙碌和充满活力的生活;他漫游过欧洲各地,还精通八种语言;他富有家藏,曾收集过大量的古物和艺术珍品;他是一个外交家,曾与欧洲的许多名流学者和艺术大师交往甚密;他酷爱研读古典文学作品,其兴趣不在绘画之下;他具有巨大的创作才能,一生的作品数量惊人,题材也十分广泛,他从事过宗教画、神话画、历史画、肖像画。风俗画的创作,还留下过书籍插图的精品,甚至在都市装饰工作方面也做出过杰出成就。他享有着巨大的声誉。

鲁本斯将华丽宏伟的巴洛克艺术风格与尼德兰艺术传统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独特风格。其作品形象生动,色彩明亮,装饰性很强并往往有一股澎湃的动势。他发挥丰富的想像力,大胆的创造精神,画了许多剧烈冲突的场面。他的杰出的艺术代表作品有《阿马松之战》、《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苏珊·芙尔曼》等。

《阿马松之战》体现了英雄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画面上充满强烈的动感,气势磅礴,情感奔放。《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是描写罗马神话中众神之王朱必特和丽达所生的孪生兄弟卡斯托和普鲁克斯抢劫迈锡尼王两个女儿的故事。画家在这幅作品中感兴趣的并不是对情节本身的描写,而在于通过抢劫和挣扎这两个互相对立的并带有强烈的动势的动作。把四个人物组成一个很不寻常的构图。四个主要人物和两匹高头大马错综复杂地扭结在一起,形成一种强烈的动势。卡斯托和普鲁克斯,以及两匹马浓重的棕、黑、青灰色,与女子肌肤的明亮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在表现妇女的造型上,鲁本斯强调的是粗壮有力和肉感。鲁本斯笔下的女人基本上都是这一类型,粗壮存力,富有肉感。鲁本斯的这一特点是和他的艺术趣味迎合宫廷贵族和上层人士的享乐需要分不开的。它反映了鲁本斯和当时上层社会的审美趣味。《苏珊·芙尔曼》是鲁本斯第二个妻子的妹妹的肖像。这幅作品可以使我们看到鲁本斯熟练的写实技巧,流畅的笔法和华丽的色彩。

鲁本斯的绘画艺术对欧洲艺术的发展影响很大,同时代的画家对他无不尊重,他众多的弟子和助手对他更是极尽模仿之能事。鲁本斯在欧洲绘画史上的地位是重要的,19世纪法国浪漫派的德拉克罗瓦,印象派的雷诺阿,英国的庚斯博罗等都从不同程度上受到他的影响。

凡·代克的肖像画艺术

17世纪的佛兰德斯绘画艺术,鲁本斯的艺术已达到了历史的高峰,而出自于他的门下的大量弟子和助手们更为繁荣和活跃佛兰德斯的绘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他们中间,最伟大的代表画家就是凡·代克,他具有非凡的才能,是17世纪佛兰德斯最杰出的画家之一。

凡·代克(1599年-1641年)出生在安特卫普的一个富有的绢织物商人家庭。11岁时,跟画家赫德里克·凡·巴伦学画。14岁时所绘的《自画像》已表明他是早熟的天才。16岁时开始在自己的绘画工作室独立工作。1617年成为鲁本斯的自由合作者与助手。1620年末,他去了英国伦敦,在不久后的归国途中,他便赴意大利,并在意大利工作了6年之久,形成了自己的肖像画风格。1632年,他受聘为英国查理一世的宫廷首席画师。第2次去伦敦,并在那里终其一生。

凡·代克一生从事过宗教画,神话画和风景画,但他主要是作为一个肖像画家活跃在佛兰德斯画坛。他一生创作十分勤奋,在其42年的岁月中,竟然创作了1500件艺术作品。他的肖像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早期的肖像画体现出16世纪尼德兰肖像画的传统,比较朴实。后期的肖像画由于主要是描写宫廷贵族而风格典雅华丽。

凡·代克多数肖像画作品都是半身像,有的甚至还加上特定的环境描写。他的最著名的代表作是《查理一世行猎像》、《红衣主教班提沃格里欧像》、《乔·库尔赛·尼肖尔多和他的儿子》、《查理一世和他的子女》以及《亲王威廉二世及其未婚妻》等等。

凡·代克在绘画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绘画艺术对西欧绘画的发展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他的肖像画直接导致了英国雷诺兹和庚斯博罗等人的肖像画艺术风格的形成,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他是英国派肖像画风格的创始人。

具有民族艺术传统的画家约尔丹斯

约尔丹斯(1593年-1678年)是一个风俗画家。他生于安特卫普,比鲁本斯年幼15岁。但却和鲁本斯先后同窗,从师过阿达姆·凡·奴尔特,并与老师的女儿结成良缘。他在奴尔特工房里学画时,鲁本斯已经成为名震画坛的艺术大师。他与鲁本斯是远房亲戚,并是终身的挚友。他于1615年成为安特卫普画家公会的会员,此后开始了一系列独立的艺术活动,后来接受鲁本斯的邀请,与其合作完成过重要的创作任务。如在1634至1635年间。他曾受邀参加了装饰布置佛兰德斯继任执政斐迪南主教亲王入城式的工作;于1637年至1638年间,他还参加了为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的狩猎宫绘制油画的工作。在和鲁本斯的合作中,约尔丹斯很少受鲁本斯的影响而较多地保留了自己的风格。

约尔丹斯和鲁本斯不同,他不画迎合宫廷贵族的画。在绘画艺术上走向了与鲁本斯不同的艺术道路,其主要艺术成就表现在继承和发扬了佛兰德斯风俗画派的传统。他热爱自己的家乡,也从未离开过安特卫普,他在自己的民族艺术的传统中汲取营养,忠实地继承和发展了佛兰德斯素朴的写实传统。他的作品虽然大多取材于神话传说,但他却以故事的形式反映了当时民众生活的情况。他的具有风俗化性质的作品在当时颇受中产阶级和农民的欢迎。

约尔丹斯的代表作有《萨提尔在农家作客》、《丰收》、《豆王的节日》等。描写佛兰德斯的民众生活,充满生活情趣和乐观主义。自约尔丹斯以后,佛兰德斯就没有出现过什么特别杰出的画家,而美术的中心也逐渐转移到荷兰去了。

17世纪荷兰绘画

1609年荷兰共和国的独立,促进了荷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繁荣,使17世纪的荷兰成为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17世纪的荷兰。没有其他国家那样强大的宗教势力,是宗教信仰和学术思想比较自由的地方,新思想、新文化广泛传播,科学技术十分发达,在数学、天文学、生理学和光学等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发明创造。在美术方面,由于荷兰人民信奉新教(加尔文教),使具有资产阶级特色的新教荷兰艺术,与旧天主教的佛兰德斯的艺术形成对照,所以17世纪的荷兰画派独具风貌。荷兰人生活简朴,工作勤奋,在艺术上不爱巴洛克那套过分华丽的东西。由于新教仪式主张简约,不准在新教的教堂内设置雕塑和绘画,所以人们不再需要壁画和大型绘画,于是小型而精致的油画就普遍地发展起来。在荷兰绘画中很少有宗教题材的巨幅壁画,而大多是描写家常小景、眼前风光的小幅油画。这种油画最适于发挥“焦点透视”的长处,也适于表现目光所接的明暗和色彩,所以在荷兰画家中那些善画小画的人,被称作“荷兰小画派”。

就荷兰17世纪的艺术风格来说,它是现实主义风格。其形成期是30年代以前,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人物画家哈尔斯;40年代到60年代是荷兰绘画艺术的全盛时期,也是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伦勃朗的艺术创作的黄金时代和风俗画家维米尔的艺术活跃期;从70年代开始,荷兰绘画艺术由于资产阶级统治的影响和几位现实主义大师的去世,已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光辉,而走上了脱离生活的学院派道路。

由于17世纪荷兰的主要画家代表是伦勃朗,因而有人称其为“伦勃朗的时代”。

荷兰画派的奠基人——肖像画家哈尔斯

弗朗斯·哈尔斯(1581年-1666年)是17世纪荷兰杰出的肖像画家和风俗画家。荷兰现实主义画派的奠基人。他生于一个服装工人家庭。早年从师卡·凡·曼德尔学画。1601年或1611年他加入哈勒姆圣路加公会。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荷兰的港口城市哈勒姆度过的。当他作为画家开始独立创作时。正是荷兰人民革命斗争获得胜利之初,荷兰共和国正处于蓬勃向上繁荣发展的时期。

哈尔斯一生主要从事于肖像画创作,在他的早期和盛期的作品中充分表现了荷兰市民健康、愉快、充满生命力的形象,从20年代到30年代,他广泛地描绘了荷兰各阶层的人物,如军官、市民、音乐师、酒徒、少女、孩子等各色人物,优秀代表作品有《微笑的骑士》、《弹曼陀林的小丑》、《吉卜赛女郎》,《扬克·兰普和他的情人》等。

哈尔斯刻画人物时,特别注意面部表情,善于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使画面生动活泼,决不矫揉造作。虽然多为单人半身肖像,却常常使人联想到画面之外还有其他人物,构成一个情节,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哈尔斯除了画单人肖像外,还创作了一些团体肖像画,除了同样体现他荷兰人健康快乐的一面外,还表现出他善于打破团体肖像画的拘谨、呆板的局限,创造出一种生动活泼的场面,如《哈勒姆圣乔治市民卫队军官们的宴会》。

哈尔斯晚年几乎被人们所遗忘,十分孤寂。甚至连逐渐成长起来的年轻艺术家也对他是陌生的。1666年9月1曰,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在贫困和寂寞中离开了人间,被埋葬在哈列姆的巴波大教堂里。

17世纪荷兰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伦勃朗(1606年-1669年)

伦勃朗是17世纪荷兰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也是17世纪整个欧洲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是肖像画、风俗画、历史画和风景画大师,几乎擅长于绘画艺术的一切表现形式、油画、版画、素描尤为精到。他在艺术技法上的探索和艺术风格的形成方面对欧洲的绘画艺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时空范围。他与鲁本斯和委拉斯凯兹一起被称作为欧洲文艺复兴和近代绘画的承前启后的大师。

伦勃朗于1606年7月15日出生在莱登市的一个磨坊主的家庭。最初在莱登大学学习法律,后转而学画,曾先后向画家斯威楞伯格和拉斯特曼学习绘画,后吸收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明暗对比方法加以发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在早期画了一些以《圣经》故事和希腊神话为题材而加以世俗化的油画和腐蚀版画,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铅笔素描、鹅毛笔结合着毛笔的素描。1632年他迁居阿姆靳特丹,因创作《杜普教授的解剖课》而一举成名,并和一个贵族女儿莎士基亚结了婚,过了10年幸福的生活。这个时候他在艺术创作上获得了辉煌的成就,创作了《画家和他的妻子》、《基督受难》、《圣家族》、《基督被抬下十字架》和《丹娜依》等一系列作品。

到30年代末期,伦勃朗的艺术追求与荷兰权贵阶层的要求之间产生了矛盾,在1642年,伦勃朗的妻子去世了,这使画家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也就是在这一年,他的艺术追求与荷兰权贵阶层之间的矛盾表现了出来,他的巨幅作品《夜巡》遭到了订件人的反对。然而这幅油画作品具有独特的历史画性质,并引起人们对于不久之前的荷兰人民解放斗争的回忆。在这个时期,伦勃朗的创作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40年代的创作,在性质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丧失了早期作品的生机勃勃与激动人心的特点。伦勃朗画那些非常安静,人物画得很小的《圣经》故事画。同时继续创作他的肖像画与风景画。这一时期伦勃朗的油画特点,是明暗调子的丰富与微妙和温暖的色彩。

50年代伦勃朗创作了许多他所创作的最出色的心理描写的肖像画,擅长以概括的手法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60年代是画家生活最困难的时候。由于订货日益减少,画家几乎毫无收入。尽管几百年后的今天,他的一幅画已经是价值连城,一幅版画也值三百万美元,但是在当时,他的画有时只能卖两盾一幅,有的只能换取一罐水酒。1662年他的后妻斯托费尔斯也逝世了,六年后他的爱子蒂士斯也离开了人间,年过花甲的老艺术家已是心力交瘁,在生活的不断打击下日趋衰弱了,由于视力的衰弱。也几乎完全放弃了铜版画的创作。伦勃朗在这个时期里喜欢用芦苇笔画素描。但是,此期生活和事业的不幸遭遇,并没有摧毁伦勃朗的坚强意志和无限的创造力,相反地。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就是在这些艰难的岁月里创作出来的。如《呢绒商同业工会的理事们》、《大卫在索罗门前弹琴》、《浪子回家》等。

在伦毂朗一生的作品中,他的油画艺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这只是画家艺术创作的一个方面,因为他的版画和素描在他的艺术创作中几乎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素描和版画作品,他的著名的版画作品有《三棵树》、《三个十字架》、《浮士德》等。

伦勃朗给予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17世纪现实主义的大师,他一生勤奋,创造性的劳动从未间断。虽然他的很多作品已经遗失,但今天仍保存了他500幅左右的油画,将近300幅蚀刻版画和1500多幅素描。

风俗画家维米尔

维米尔(1632年-1675年)是荷兰著名的风俗画家,也作肖像和风景画。维米尔与哈尔斯、伦勃朗被认为是17世纪荷兰绘画的三个重要的代表人物。

维米尔出生于荷兰德尔夫特市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经营一家客店并兼做卖画的生意。1653年维米尔加入德尔夫特市圣路加公会成为正式画家。1663年和1669年两次被选为该会会长。他在美术史上曾被称为“谜一样的画家”。自从他去世后,他的名字一度被人们遗忘,直到19世纪中叶的马奈一代人,才重新发现了他,此后,他的名声在20世纪越来越高,被人比喻为“沉睡了两个世纪的司芬克斯”。

维米尔一生只留下35幅油画作品。但是在这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却有不少精品之作。维米尔的油画作品以风俗画为主。最初,他主要从事宗教和神话题材的大场面的绘画制作,后来才从事肖像画和风俗画的创作,并在风俗画上显示了特别的才能。著名的代表作品有《倒牛奶的妇女》、《包头帕的少女》、《做花边的女子》、《画家和他的画室》等。

维米尔的艺术具有极其鲜明的个人特色。他是表现宁静生活的诗人。描绘光影变化的大师。他不用明暗法去强调戏剧性效果。而是减弱它的对比强度,用以造成微妙的光影变化和空间感,达到抒情的目的。他的作品多以市民家庭妇女为主角,描绘她们的日常生活,富于生活情趣。但他又区别于当时盛行的荷兰风俗画,无意于情节上引人入胜,而是着力通过生活场面发掘诗意,颇能以朴实真挚的抒情风格打动人心。他是一个生活恬淡、安贫乐道、乐于绘事的艺术家。他的绘画喜欢用蓝、黄两种色调,喜欢表现漫射光线的微妙变化,它使画面不仅充满空间感,而且给狭小天地上抹上一层抒情的色彩。明亮而温暖的阳光给人以宁静和愉悦之感。除光线和色彩外,他的造型也有独到之处,他注重用大色块描绘近于几何形的大形体,而不屑在细节上作纤毫毕露的刻画,给人以浑成大器的印象。可以用“简洁洗练,朴实凝重”八个宇加以概括。和荷兰小画派的画家相比。他在艺术成就上显然要高得多。

荷兰风景画家路伊斯达尔和霍贝玛

路伊斯达尔(1628年-1682年)是荷兰卓越的油画家和版画家,17世纪杰出的风景画家之一。

路伊斯达尔出生在哈雷姆城,曾受过叔父萨洛蒙·路伊斯达尔(1600年-1629年)的熏陶。曾游历德国和荷兰等地。1665年到阿姆斯特丹,在艺术上深受伦勃朗的影响,一生创作了约500幅风景画,但这并没有改变他贫困的境遇,晚年死于救济医院。他的死几乎无人知晓,他的作品也直到18世纪才得到应有的承认。路伊斯达尔在他早期的风景画中。就已经显示出他是荷兰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的继承者。他喜欢描绘海洋、平原、农村等景色。在一些采取低透视构图的作品上,生动地表现出荷兰田野的优美,他的作品以构图气派宏伟,描绘精致而凝重著称。代表作品有《风车》、《爱格孟特乡村风景》、《犹太人基地》等。画家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表达了对自己乡土的自然景物的深厚感情。

路伊斯达尔的风景画上,光具有银灰的稍冷的色调。这种光使得他的绘画具有一种心平气和的情绪。他虽然不描写古代题材,但他的作品却体现了古典作品的美丽。他的作品在形成西欧的现实主义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

霍贝玛(1638年-1709年)也是荷兰风景画家,17世纪荷兰最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之一。他出生于阿姆斯特丹,是路伊斯达尔的学生,在阿姆斯特丹工作。生前不受当时上层社会所赏识,死后名气很大。对其生平所知寥寥,只知道他30岁时才结婚,后半生境况不佳。因为生活贫困而放弃绘画改作税收人,还在一家酒店当过差,最终赤贫而死。

霍贝玛的风景画在技法上受其业师的影响。但与老师不同,画风朴素明朗,善于真实地表现自然界多变的景象,洋溢着一种较为明快的气氛,散发出一种淡雅的泥土气息,展示了荷兰田园风光的丰富多彩。代表作品有《磨坊》、《村舍》、《林间小道》等。

《林间小道》是霍贝玛为后世留下的风景画楷模。它不仅是霍贝玛的不朽杰作。也是荷兰风景画的杰作。这幅作品是在写生的基础上根据严格的古典结构在画室里完成的。在这幅画上,乡间的宁静景致,别有一番情趣,令人心旷神怡。

17世纪西班牙绘画

从16世纪的格列柯开始,西班牙绘画进入了她的黄金时代。17世纪,西班牙出现了里维拉、苏巴朗和委拉斯凯兹等绘画大师。

人们习惯上把17世纪的西班牙美术称之为“委拉斯凯兹时代”。同时,这一段时朗,欧洲正值巴洛克美术盛行之时,所以美术史上也常把17世纪西班牙美术称为巴洛克绘画。

17世纪西班牙的现实主义绘画有两大发源地和集中地:巴仑比亚和塞维利亚。

巴仑比亚地处西班牙的东海岸。它与意大利交往频繁,可以直接受意大利卡拉瓦乔的现实主义艺术思潮的影响。同时,这里,天高皇帝远,宫廷和教会的势力软弱无力,即使是为教会的创作的作品也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的因素。这个潮流的代表人物是里维拉。

塞维利亚,是西班牙现实主义绘画的另一个中心。它位于西班牙的西南部,担负着与新大陆的全部贸易任务,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之一。苏巴朗和委拉斯凯兹等一些现实主义画家就是在这里获得了成功。

巴仑比亚的画家——里维拉

里维拉(1591年-1652年)出生于西班牙的巴仑比亚,少年时期随父亲去意大利。长期定居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早期受到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提香等人的影响,卡拉瓦乔的现实主义艺术对他影响尤为直接和深刻。在那不勒斯时。成为那里公认的领袖人物,与意大利大师们共享声誉。他个子矮小,意大利称他为“小西班牙人”。

17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是里维拉创作活动的早期。在这段时间,主要是创作宗教题材的绘画作品。1628年他绘制了一幅《圣塞巴斯其扬殉教》。在这幅作品中,他通过宗教的悲剧性场面,歌颂了他理想中的英雄形象。他把圣者描绘成一个具有坚强性格的和充满精神力量的人物,他那神圣的躯体是完美无瑕的。整个画面充满着一种肃穆的宗教气氛。几年以后,他又创作了另一幅宗教画《圣保罗的殉教》。这幅画是描写的基督十二使徒之一保罗殉教的场面。画面气氛十分悲惨,有着深刻的感染力。这幅宗教绘画已标志着里维拉对于宗教题材绘画的个人风格的形成。他与16世纪下半期的格列柯不同,格列柯在他的作品中强调的是宗教本质的一面和带有神秘主义色彩,而里维拉却尽量使宗教画带上更多世俗化的意味。这在他的另一幅作品《圣女德列萨》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圣女德列萨》是里维拉40年代创作盛期时的一幅代表作品。它具有强烈的世俗气氛。里维拉尽量使他宗教画中的人物不去过多地表示对上帝的赞美和虔诚。而是通过笔下的人物去歌颂西班牙人民在长期的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中所孕育起来的对信仰的坚定不移和一种大无畏的气质。同时是用农民般的朴实、有力的粗犷来形成自己艺术语言。这种具有明显世俗化因素的宗教画在此以前并不多见。17世纪40年代是里维拉创作活动的盛期阶段,他除了创作了许多宗教画以外,还绘制了一些肖像作品。著名的有《圣安东尼奥》、《德谟克里特像》、《赫拉克里特像》,《跛足男孩》等。这些肖像画作品,艺术手法臻于成熟。画面具有强烈的表现效果,深沉而厚重。人物的造型上更加强调明暗和体积感的塑造,强烈而又集中的光线增强了对比,使画面显得突出而生动。尤其是一些细部的处理,细腻而不琐碎。显示了画家坚实的造型功底。

里维拉晚年时曾一度搁笔,隐居在那不勒斯郊外,深居简出。直到画家临死的前一年才又重新拿起画笔,创作了他晚年的代表作品《博士来拜》。这幅作品不受宗教题材的限制而着重渲染了画面中悲剧的气氛。

里维拉的一生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他以自己的艺术实践为西班牙的现实主义绘画做出了贡献。

塞维利亚派的绘画——苏巴朗和委拉斯凯兹

1.具有现实主义因素的宗教画家苏巴朗

苏巴朗(1598年-1664年)是17世纪西班牙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出生在农村,具有农民的气质,而且终身都未曾改变,一生也从未离开过西班牙,过着隐士般的生活。

他的艺术主要是描写寂静的僧侣世界。代表作《圣劳伦斯殉教》无疑是一幅不仅在西班牙而且在欧洲也能称得上佳作的作品。画面上圣者劳伦斯正在从容地走向火刑架。他画的虽然是殉教情节,但是画面上丝毫没有悲剧气氛。

苏巴朗也是一个出色的肖像画家,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有:《依·别列斯肖像》、《萨拉曼卡大学博士像》、《圣母童年》等作品。

苏巴朗也是欧洲最早的静物画家之一。他的静物画不同于小荷兰画派的作品。没有荷兰作品中的那种奢华气,有的是宁静而朴素的僧侣生活。代表作有1633年画的一幅《有橘子和柠檬的静物》。这一作品使我们感觉到,在宁静的僧房里,阳光柔和地落在桌子上,暗色的背景衬托出闪光的器皿和色彩清新诱人的橘子。他的艺术特色是善于发现宁静中的美。

2.17世纪西班牙最伟大的画家委拉斯凯兹

委拉斯凯兹(1599年-1660年)把西班牙17世纪现实主义的绘画推向高潮。他是戈雅以前的西班牙最伟大的画家,他的名字几乎代表了17世纪西班牙绘画的全部光荣。

委拉斯凯兹是个早熟的天才画家。他少年从师于当时著名的画家兼艺术理论家巴契科。在委拉斯凯兹的成长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他的家乡塞维利亚的下层人民的生活。他经常接近一些流浪汉、老妇、小贩、儿童等等,并且在他的绘画中注意刻画出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卖水的人》(1617年)就是他早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这个卖水者的形象中,反映着西班牙人民特有的严肃、冷静的性格和粗犷沉着的力量。此一时期的作品还有《音乐师》、《女混血儿》、《煎蛋的妇女》等。1622年,委拉斯凯兹来到马德里,1623年被任命为宫廷画师。从24岁开始一直到61岁去世,在宫内度过了他近40年的艺术生涯。

委拉斯凯兹在西班牙宫中结识了佛兰德斯来的画家鲁本斯,在鲁本斯的劝说下,委拉斯凯兹29岁游学意大利。两年后回到西班牙。第一次从意大利回来。他画了大量的肖像,这些肖像作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宫廷肖像;二是亲友的肖像;三是表现下层人民的肖像。第一类作品有腓力四世立像,王子罗塔萨尔和王后的肖像,公主马利亚·德丽萨的肖像画等。第二类有《马·蒙塔耶斯像》(1636),《拿扇子的妇人》。第三类作品像《伊索》和《默尼普》和侏儒丑角肖像等。

1649年委拉斯凯兹第二次去意大利为皇家采购时,画了他的又一幅肖像画力作《教皇英诺森十世》。它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教皇的复杂性格特征,表现了委拉斯凯兹不媚权贵,只忠于客观对象真实性的现实主义精神。

晚年时,委拉斯凯兹的最主要的作品是《宫女》、《纺织女》等。《宫女》是委拉斯凯兹晚年在繁杂的宫廷事务中创作的一幅杰作,这幅作品表面上好像是为小公主和宫女的画像,实际上是画家本人的一幅特殊形式的肖像画,画家以给国王、王后画像,小公主和宫女们闯进画室的情节,画下了自己正在作画的形象。《纺织女》是委拉斯凯兹继《宫女》之后的又一杰作。此画描绘了天上人间两个纺织世界。发人深思的是作为主要故事情节的天上的纺织世界反倒为背景,作为衬托的人间的纺织女成了全画的主角。可以说明画家虽然以神话故事为题,但他更重视人间,特别是重视他在宫廷中常见到的他很同情的劳动妇女。这一作品与《宫女》一样,充满着光亮与生气,突出地表现了画家在处理光和色彩上的成就。所以19世纪法国印象派画家马奈把委拉斯凯兹奉为他们的先驱。

17世纪下半期的西班牙绘画大师牟里罗

牟里罗(1618年-1682年)是西班牙17世纪下半期继承现实主义传统的最后一个代表,又是艺术上走向唯美主义的先驱。因此,他成为过渡期最典型的画家之一。

牟里罗生于塞维利亚,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此度过的。他早年曾游历佛兰德斯,1646年,曾在首都马德里住了三年,在委拉斯凯兹的帮助指导下学习绘画。1660年,他参与创建塞维利亚美术学院工作,并荣任第一任院长。在教学上主张探讨艺术表现自然的原则。

牟里罗把握了描绘风景的高度技巧,他往往在主体性油画中用风景作为背景。他在50-60年代创作了一系列宗教画,在他的宗教画中,画得最多的是圣母像,所以有人称他为“西班牙的拉斐尔”。他笔下的圣母具有鲜明的西班牙民族风格。著名的作品《圣母升天》和《清净受胎》就是两幅动人的描绘圣母的作品。

牟里罗最有力的作品还是风俗画,他的风俗画有描绘赌博的,有描绘贪美食或吃水果的,有描绘卖花者。有描绘少年乞丐的。但他在这方面的作品缺乏委拉斯凯兹的深度和力量。著名的代表作有《小乞丐》、《孩子和狗》、《吃水果的少年》等。

牟里罗作为一个艺术家,在风俗画和宗教绘画上都做出了巨大的成就。他在宗教题材的绘画中,广泛地运用日常生活的情节,赋予作品以抒情性,神在他的作品中被人化了,宗教被世俗化了。他的风俗画更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特征。牟里罗按照人们公认的美的公式指导自己的绘画。他精到地掌握了油画技巧,表现了丰富的层次变化而非丰富的色彩,表现了优雅的色调所形成的和谐,表现了刻画空间的细致入微。牟里罗长期受到人们的推崇,在当时,他获得的荣誉几乎要超过他的老师委拉斯凯兹。

17世纪法国绘画

17世纪的法国,其艺术中的主要潮流是古典主义。

试分析一下古典主义的含义可能有助干我们进一步了解17世纪的法国艺术。

1.古典主义是17世纪到19世纪初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流行的一种艺术思潮。它起源于法国,却对欧洲各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是17世纪法国笛卡儿为代表的唯理论,它主张通过理性来认识世界,认为理性是真理的标准,是真正知识的惟一源泉,从而否认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必要性。在艺术创作中它反对想像力,否认自然是艺术创作的对象。这种唯理论在艺术中的反映就是古典主义。

3.古典主义有三个特征:一是古典主义把人的理性提高到首要位置,认为仅凭理性就可以表现世界的真实,所以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只重视纯客观的描写,而不掺杂任何主观感情。二是古典主义注重艺术的形式,把艺术分为高级的和低级的两部分,从形式上去模仿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作品。高级的是指历史画、宗教画和神话画;低级的是指风俗画、肖像画、风景画和静物画。三是古典主义注重一般的类型的表现,而排斥特殊的个性表现,认为艺术不应该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4.古典主义在欧洲各国或各个时代的艺术中都得到了不同的反映。在法国,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大多醉心于用古代艺术的形式表现现代社会的道德观点,他们广泛地利用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主题,追求形式的合理性和明朗性,提倡完美的造型和抽象的理想化,不免脱离了当时现实的具体形象。

17世纪法国绘画和同时期的其他艺术形式几乎具有同样的特点,经历了3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从17世纪初到17世纪30年代,即亨利四世在位的最后10年和马丽·美帝奇王后摄政时期,此时国家正忙于宗教战争的善后工作。在艺术上一方面受到佛兰德斯和意大利的强烈影响,同时也在外来的艺术中不断吸取营养,孕育着法国自己的艺术样式。亦即古典主义艺术的准备阶段。

2.第二阶段是从30年代初到60年代末,即主教黎世留独揽大权的时期。此时的法国已成为欧洲世界的强国。在艺术上古典主义已完全确立,进入17世纪法国艺术的黄金时期,一大批杰出的古典主义画家如普桑、洛兰等都活跃在这个阶段,法国已逐渐成为欧洲的艺术中心。

3.第三个阶段是路易十四当权的时期,“太阳王”的光辉已照耀在欧洲大陆上。法国甚至在国际上都取得了一定的地位。在艺术上,由于路易十四的倡导,学院主义的绘画已逐渐盛行,与古典主义分庭抗礼。

从巴洛克到古典主义

17世纪之初的两股艺术潮流是巴洛克艺术和一部分完全根绝巴洛克艺术成分的从事历史画和宗教画创作的画家。其中,第二种艺术潮流孕育着法国的艺术样式并启露了法国古典主义的萌芽。

法国巴洛克艺术的代表人物是西蒙·富埃(1590年-1649年)。他在意大利生活了13年,归国后任路易十三的首席画师,在巴黎地区的香底怡、圣日耳曼昂莱、枫丹白露作了大量壁画。从现存卢浮宫的《丰盛》、《神庙中的拜见》、《对神庙的祭献》中可以看到他丰富的色彩,宏大的气魄,优美的环形节奏,以及和谐的衣褶造型。

17世纪初期的法国绘画主要是受到了意大利的影响,当时几乎每一个稍有成就的画家都曾去意大利留过学。他们不仅去学习古代艺术和文艺复兴艺术,而且尤为重视当时盛行的三大流派:巴洛克艺术、卡拉瓦乔的现实主义和卡拉奇兄弟的学院派艺术。

富埃使巴洛克艺术在法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受意大利艺术的局限,也未能做出独创性的成就。

就在此期,惟一可以和巴黎巴洛克艺术对抗的画派是以17世纪初期法国最伟大的画家雅克·卡洛为首的南锡画派。

卡洛创作历史画和风俗画,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代表作有组画《狂想曲》、《战争的苦难》和版画《绞死的树》等。

古典主义绘画的全面兴起

17世纪初期,巴黎的巴洛克艺术虽然称雄一时。但巴洛克艺术终究在法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巴洛克艺术的激烈的运动感,夸张的形体和强烈的色彩与法国人特有的温和和节制是格格不入的。

当时巴黎是宫廷所在地和上层社会的集聚之地,巴洛克艺术正迎合了他们的口味。巴黎以外,几乎没有巴洛克艺术的市场。而与法国人精神相一致的古典主义的艺术却在不断形成。洛林就是古典主义艺术活跃的地方,当时活跃在洛林的伟大画家是拉图尔。

拉图尔(1583年-1652年)是一位写实主义画家,他受到卡拉瓦乔艺术的强烈影响,是风靡欧洲的“黑绘法”的法国杰出代表画家。他一生主要从事宗教画和风俗画的创作,也常常描写日常生活的题材。

拉图尔是一个偏爱夜光的画家。他常常把作品处理在晚上,都以一根正在燃烧的蜡烛为光源。他因此而被称为“烛光画家”。著名的作品有《圣保罗的忏悔》、《圣女马多列努》、《基督的降临》、《圣诞》,《工匠圣约瑟》和《救圣保罗的天使》等。在这些作品中,拉图尔强调画面构图的单纯性,反对巴洛克那种激越的运动感和对细部的带有装饰性的刻画。赋予整个画面以崇高的精神性。它笔下的人物动人的朴素、端庄而理智的样子,已经形成了一种古典主义的造型样式。

17世纪的法国绘画是丰富多彩的,勒南三兄弟的市民写实美术为法国17世纪的绘画艺术发展做出了贡献。

勒南三兄弟,安东尼·勒南(1588年-1648年)、路易·勒南(1593年-1648年),马修·勒南(1603年-1677年),是法国17世纪最具有地方特色的画家。兄弟三人都以描绘农民生活为主,农民、乞丐始终是他们最重要的画题。他们质朴写实的风格在17世纪法国美术中独树一帜。三兄弟中路易·勒南成就最大。40年代是他们的艺术的最活跃期,代表作有《农民的家庭》、《农民的午餐》、《幸福家庭》、《铁匠铺》和《午餐前的祈祷》等,都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其中路易·勒南的《农民的家庭》是其中的精品,画家以真挚的感情真实描绘了农民生活的简陋和贫困,同时又表现出这些下层人物虽然衣衫破旧,但却具有人类的尊严和法国传统所特有的安详沉着的性格。勒南兄弟的这种具有深厚的思想内容的现实主义美术传统,对后来18、19世纪法国以夏尔丹、杜米埃、米勒、库尔贝等人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美术有重要的影响。

17世纪法国绘画大师普桑和洛兰

17世纪的法国绘画反映在法国古典主义纪念性绘画上的最杰出的画家是普桑和洛兰。普桑是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的创始人,洛兰是杰出的古典主义风景画家。

普桑(1594年-1665年)出生在诺曼底地区累桑德里的军人家庭,17岁开始学画。19岁去了巴黎,1624年定居罗马。他在17世纪法国艺术史上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他吸取了意大利古代艺术和文艺复兴的先进艺术的同时。始终保持着法国民族艺术的传统。他主张以“崇高的风格”去进行绘画创作,认为画家的职责是:(1)应描写高贵庄严的行为,要合乎逻辑;(2)不是画实际出现的情形,而是画应该出现的情况;(3)绘画要追求普遍和典型的东西,影响人的心智更重于影响人的感官;(4)色彩不要太炽烈,动态和构图不要过于紧张。

普桑在绘画中追求文学效果。作品具有宏大的气度和端庄的美感。是古典主义的创始者。代表作品有《诗人的灵感》、《花神的胜利》、《阿尔卡迪的牧人》等。

《阿尔卡迪的牧人》是普桑最著名的作品。这幅作品描写3个牧羊人和他们的女友,正在一座墓前猜测和解释墓碑上刻的铭文:“即使在阿尔卡迪亚也有我”。阿尔卡迪亚是希腊的一个地区,被人称之为乐土。这个坟墓和它的墓志铭告诉年轻的牧羊人和他们的女友,即使在这样美好的地方,死亡也是不可避免的。故画中一个牧羊人神态严肃,不安地看着那个妇女。此画的含义颇为费解,似乎含有“人生无常美景难再”的感慨。但普桑在描绘这一富有哲理的思想时。处处赋予它古典主义艺术所要求的崇高感情。不仅画面上是一片宁静优雅、牧歌式的抒情气氛,而且构图均衡对称。人物姿态从容庄重,宛若四尊古代希腊雕像。普桑的这种艺术风格为17、18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美术奠定了基础,故后人称他为“法国绘画之父”。

洛兰是17世纪法国最伟大的风景画家,几乎终生致力于风景画的创作,对其他绘画题材几乎从未涉及。

洛兰(1600年-1682年)出生在洛林的南锡附近,12岁时双亲病故。作为孤儿的洛兰被人带到罗马,成了画家达西的仆人,正因如此,洛兰接触到了绘画,他利用一切时间向达西学画,显示了杰出的才能。1625年他曾回到祖国,两年后重返罗马。直到去世,都没有离开过意大利。

洛兰风景画的两个特点,一是具有古典风景画的风格,在他的风景中常常出现希腊罗马郊外的风景和古代建筑物的废墟。使画面带有一种寂静幽深的效果,从而引起人们对于古代生活的向往。二是洛兰对光线在风景中的运用表现了格外的兴趣,常常面对太阳作画,利用光线的变化使画面充满了生机。

他的代表作有《克娄巴特拉在塔尔斯登岸》、《圣保罗登舟》等,都以海空一色、宁静优美的画面令人赏心悦目。

法国美术院的成立和勒布仑的艺术

1648年,由主教黎世留的提案成立了国立美术院。并逐步成为法国美术活动的中心之一。当时裸体模特不许一般的画家所用,但美术院有使用裸体模特的特权。

夏尔·勒布仑(1619年-1690年)是国立美术院的院长和首席画家。勒布仑是寓埃的高足,擅长装饰性绘画。也是一个肖像画家。他在造就法国统一艺术风格方面的作用是无人能比的。其油画代表作《大法官塞基埃的骑马像》宏伟壮观。画中人春风得意,雍容华贵,服装与坐骑富丽堂皇,马侧的两排随从安排得错落有致,动态神情极具变化。勒布仑在担任首席宫廷画师的同时,还领导美术学院和戈伯兰壁毯厂,主持凡尔赛宫镜厅和卢浮宫阿波罗厅的装饰工作,建立起以普桑的古典主义为主,从意大利巴洛克艺术中汲取营养的官方学院艺术风格。

17世纪法国的绘画在欧洲美术史上的意义是重大的,它从此代替了意大利成为整个欧洲美术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