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上下五千年(第十卷)
10887300000007

第7章 欧洲中世纪绘画

拜占庭绘画

西方大多数艺术,自4世纪以后变为拜占庭式。主要原因有四:首先,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为东、西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仍以罗马为都城。东罗马以君士坦丁堡(拜占庭)为国都,史称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成了基督教艺术最活跃的中心。其次,东罗马受“蛮族”破坏较少,在经济上,政治上都较稳定、繁荣,而且东罗马帝国的主要疆域正是古代希腊文化发达的中心地区,昔日罗马帝国的强盛之势也在这儿留下了痕迹。因此在拜占庭艺术中,可以看到古希腊、罗马传统的强大影响。再次,313年的米兰敕令,米兰教会正式立基督教为帝国国教,有帝国的庞大资源为艺术生产所支配。第四,几个世纪以来,基督教的地位一直卑微,此时,其社会声望日高,神职人员又拥有学问和权力。

拜占庭文化艺术与古代不同的是拜占庭接受了基督教,并以基督教为国教。在各种艺术上都染上了一层宗教色彩,美术作品的内容和题材与古代美术截然不同。一般说来,拜占庭艺术代表东方和希腊的主题的融合,既具有基督教的性质,又兼有东方色彩。其艺术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拜占庭艺术内容承袭早期基督教艺术的传统。内容以圣经故事以及基督神迹为主。其次,拜占庭艺术不是大众艺术,而是高贵、豪华、贵族化的样式。强调的是神性而不是人性,基督教神学是美术的主导精神。再次,拜占庭艺术是政教合一政体的产物。不仅为教会服务,而且为皇帝服务。第四,拜占庭艺术具有东方艺术的特色,喜欢颜色而不喜欢造型,喜欢装饰而不喜欢真实的表现。

拜占庭的主要绘画艺术是镶嵌画、湿壁画、圣像画和抄本画,其中镶嵌画在拜占庭艺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镶嵌画和湿壁画

拜占庭绘画以镶嵌画著名于世。这种以小块彩色玻璃和石子镶嵌而成的建筑装饰画成为教堂内部装饰的主要形式。几乎在拜占庭时期所有的建筑壁面上都留下过比较精彩的作品。所以,拜占庭造型艺术的成就较为明显地体现在镶嵌画艺术上。

从6世纪开始,镶嵌画成了拜占庭最流行的艺术,教堂的装饰和世俗建筑的天井、墙壁及地面都大量运用了镶嵌画。在镶嵌画中。色彩不是以模仿物体的自然颜色为目的,而是根据主题内容设色,即或对某些具体人物也有固定的配色,以便使观众一眼就能知道画中表现的是谁。如基督用蓝色或樱桃红色,有时用金色衬底,圣母玛利亚全用蓝色。圣徒用黄或蓝色,圣保罗用紫红色……,但呈在多人物或有背景的画面里,也注意整幅画面的色彩效果,使用补色并列或色块对比。的确,拜占庭镶嵌画利用色彩光谱的一切丰富变化取得绚烂与和谐,像不可思议的宝石色一样闪动着迷人的光彩。

拜占庭镶嵌画中也广泛运用了金色背景,并在金色小石块上覆盖一层薄薄的玻璃片以获得平面上闪光的效果。金色的背景起着对色彩协调作用,同时使画面富丽堂皇。金色背景使拜占庭镶嵌画发出闪烁的光芒,具有无穷丰富的表现力。拜占庭艺术追求的是崇高的灵化世界精神,使观者冥想进入一个超凡的境界。这也就是拜占庭镶嵌画和古代希腊罗马镶嵌画的区别。

拜占庭镶嵌画中最负盛名的是圣维塔尔教堂内部的镶嵌画。圣维塔尔教堂位于意大利的拉文纳。这儿原是东哥特王国的首都,540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占领该城,并把它建成东罗马帝国在西方的中心,圣维塔尔也就成了查士丁尼的皇家教堂。在教堂的主要祭坛上方是镶嵌画《荣耀基督》,两边是皇室参拜的行列,一边是《查士丁尼皇帝和廷臣》,人物被不成比例地拉长了,但显得非常肃穆、庄严。色彩和明暗变化被提炼到最纯粹、最简洁的程度,丝毫不强调立体感,仿佛人们面对的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抽象的精神符号。另一边是《皇后提奥多拉和女官》,在构图上略有变化,但也显得宁静端庄,在服饰上充分发挥了镶嵌画的长处,显示出珠光宝气、织锦彩缎的华丽,也给画面增添了几分梦幻般的神秘感。

拜占庭艺术中的湿壁画,虽然不像镶嵌画那样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有一定的特色。在教堂装饰中,要把教堂装饰成一种神圣的空间,选取镶嵌画无疑是得当的。但是由于镶嵌的高级材料,即使那些受到宫廷庇护的修道院也不易获得,所以那些小建筑或地处偏僻的教堂只得采用初期基督教以来代替镶嵌艺术的壁画手法。这类作品残存下来的,除了意大利半岛以外,主要是11世纪以后的东西。

湿壁画的色彩表现是和镶嵌画有较大区别的。首先是大块面的金色使用几乎不可能。代替镶嵌的金底在原则上只能用蓝色,整个画面较之镶嵌画要暗得多。在蓝色底子上描绘的人像常常是用白色和较淡的颜色。衣服即使用较深的颜色时,衣襞也多用白线来勾,而且强调光线的亮部,这些线和亮部的处理。不是为了表现物体的立体感,而是为了使暗底上的人像更为引人注目。湿壁画在技法上不受镶嵌手段的制约,线条可以得心应手的运用,色彩的浓谈变化和中间色的运用也较之镶嵌画容易。因而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拜占庭艺术中的湿壁画,其题材较为单一,主要以圣经故事为主。代表作有奥尼达教堂的《基督升天》。在这幅《基督升天》图中,人物和树木都有强烈的动感。这种动势成功地表现了惊奇地看到基督升天时使徒们的心理状况。由于湿壁画在颜色和线条方面的更易运用和把握,使得这幅作品较之用镶嵌形式表现的同类作品在情感的表现上要强烈得多。

圣像画和抄本画

圣像画是在木板上用蜡胶或蛋白调和颜料绘制的宗教人物。这类独幅圣像画是从希腊传播期的肖像画演变而来的,因此早期作品在艺术风格上接近古代肖像绘画。它与壁画有所区别,尤其是在13、14世纪时,圣像画中还兼用了镶嵌的手法。

拜占庭时期的圣像画,今天很少能见到。代表作品是君士坦丁堡的“符拉基米的圣母”。著名的“符拉基米的圣母”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圣母的形象已经不同于同一时代壁画中圣母像的那种威严得近于呆板的面孔,而是表现了一种稍带笑容的和充满母爱的生动形象。

抄本画作为一种插图绘画艺术,通过圣书、诗篇集、福音书、说教集、教会历史和世俗读物等表现了一种多样性的特点。9世纪末,抄本插图绘画画风精致细腻,因而得名细密画。此一时期细密画家虽然仍根据中世纪的圣像学公式作画,但由于模仿古代画法,也出现了一些生动优美和富有感情的作品。《格利戈里·纳集安津故事》手抄本细密画(880年-886年间作),就具有这些特点。在10世纪前半叶,仿古倾向达到了高峰。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巴黎圣诗集的著名细密画。细密画家从古代范本中不仅广泛利用了绘画手法和题材,而且继承了其中的艺术思想。细密画《弹七弦琴的大卫》,复活了希腊化时期的抒情形象。画面充满平静而明快的诗意:为琴声而陶醉的野兽聚集在大卫的周围,大卫身旁的乐神在激发着大卫的音乐灵感。这幅画有超然于尘世之上的哲理含义,以复杂的寓意颂扬造物主基督的思想。13世纪,受到十字军东征打击后,拜占庭的抄本绘画忠实地反映了高姆奥斯王朝的壁画和圣像画样式。14世纪以后,抄本画的一大特点,就是采用了缜密细致的写实手法,但还基本保持着超自然的象征性特点。

蛮族绘画艺术

5世纪到11世纪是欧洲民族大迁徙的时期。公元5世纪,来自东方和北方的曰耳曼人和汪达尔人等游牧民族部落,大规模迁徙到罗马帝国的核心地区。最终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由于这些游牧民族尚处于氏族社会解体阶段的生产水平,经济文化远落后于罗马,被“高贵的罗马人”称之为“蛮族”或“野蛮人”。“蛮族”的入侵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他们摧毁了高度发达但已渐趋衰败的奴隶制度,最终建立了新型的封建王国,确立了封建制度在欧洲的地位。他们在和当地居民混居后,带来了质朴原始的土著文化,为西欧中世纪艺术向前发展输入了新鲜血液。

蛮族艺术在绘画上取得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抄本画上。蛮族人的抄本画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扉页装饰;二是字母装饰;三是插图。

扉页装饰处于抄本的重要位置,它往往以充实的构图,鲜明的色彩和细腻的手法来表现。墨洛温王朝抄本画的最古老的作品当推现藏列宁格勒国立图书馆的《圣库莱尼奥斯的爱依尔书注解》。这个抄本的扉页装饰是一幅带有深刻寓意的象征性绘画。在一个长方形的构图中,中央位置是一圆形纹样,象征着太阳,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扉页的上下各有圣树和树枝,树的左右是一对富有装饰性的鸟。此种样式的构图代表了早期墨洛温王朝扉页装饰的基本特征。

现藏巴黎国立图书馆的《旧约七书注解》的扉页是8世纪中期抄本画盛行时的代表作,整个构图是把一个十字架和鹫的图案安排在一个圆拱形的神圣空间中。中间的十字架是由一个方块和四个三角形组成的。在三角形和圆拱的饰带中描绘了各种动态的圣兽,站立在十字架上的鹫象征着基督的复活。另外在圆拱的下面还有两只侧立的狮子,整个画面极为完整,有一种对称稳定的感觉,而其中的动物的千姿百态又给人以生动活泼的美感,两者的结合形成了一种动与静的强烈对比。

蛮族抄本绘画中还有许多扉页装饰的珍品,但总的说来不外乎上述的长方形和圆拱形两种构图,只是装饰的纹样略有变化而已。

字母装饰是抄本画中最令人惊异的一种。其装饰夸张的手法和程度是很少见的。许多字母装饰绘画中,一个字母就几乎占据了满满一页纸,而在这硕大的字母内又安排了繁缛的装饰纹样。尤其在抄本中的第一个字母都做了这样的处理。现存巴黎国立图书馆的《典礼书》中的第一个字母D的装饰就非常具有代表性。这个字母内侧表现的是“祭墓的圣女们”,字母右侧的圆弧中描绘了马利亚和基督,整个字母的空白处又由枝叶环绕补充。同时在石率色和金色底子上的紫红色勾线显得极为富丽并充满了宗教的神秘性,尤其是过于平板的字母和写实多变的枝叶对比,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效果。另外在正文的重要段落中间,每个字母也都进行了装饰,而且通常是整篇字母无一相同。变化手法之多完全体现了蛮族人丰富的想像能力。特别是那些人物和鸟鱼的形象与字母形状相互巧妙的安排,显示了他们卓越的装饰技巧。

插图装饰作为抄本的一种完全是为了图释抄本的内容。它往往采取比较现实的或约定俗成的象征性表现手法,这一点,可以让文盲充斥的社会中的教徒们更好地理解教义。此类插图中较多的作品一般都集中在加洛林王朝以后的时代。在这之前波恩国立图书馆藏的《福音书》插图可作为代表作品,画面的构图和表现手法,尤其是线条的运用体现了东方艺术的风味,可能也正是出自于从叙利亚和埃及移居到此的修道僧侣们之手。

8世纪,蛮族已经成为横行欧洲大陆的封建领主,法兰克国王查里曼成为欧洲最伟大的统治者之一。他经过数十年战争,把西欧大部分地区统一起来,建立起加洛林王朝。

查里曼的理想是恢复昔日罗马的繁盛,在文化上恢复罗马的传统。他召集了一大批文人学者在首都阿琛收集整理古籍,让艺术家仿照古典样式进行创作,以宫廷为中心形成了复兴古典文化的潮流,历史上称为“加洛林文艺复兴”。

加洛林王朝时的抄本绘画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著名的有查里曼福音书的插图《圣马太》。这幅作品在风格上力图恢复古代的写实手法。在构图、造型和人物的精神状态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充分显示出“宫廷”派绘画所具有的写实技巧。

罗马式绘画艺术

10世纪以后,西欧经济水平提高,封建制度稳固。教会势力与贵族力量并行发展,特别是修道院制度更为完备。十字军东征和大规模的传教活动扩充了教会的势力和影响。对圣人遗物的崇拜,掀起了各地朝拜的热潮。经济的发展和宗教的狂热使新的教堂和修道院层出不穷。为了追求更加壮观的效果,建筑普遍采用类似古罗马的拱顶和粱柱结合的体系,并采用希腊罗马时代的“纪念碑式”雕刻来装饰教堂,因此,此一时代的风格被称为“罗马式”。

罗马式艺术并非古代罗马艺术的复活,而是综合了各种艺术风格,包括近东、罗马、拜占庭等风格。所有罗马式艺术,尤其是建筑和纪念性雕刻,都体现出一种宏伟的观念和强有力的技巧。

罗马式的绘画主要有抄本画(抄本细密画)和壁画两种,它较之于同时期的建筑和雕刻要弱得多,基本上是在蛮族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绘画史上贡献不大。这主要是因为绘画艺术在他们看来难以体现罗马式艺术的精神——崇尚力的表现。当然由于此期绘画艺术同时不断受到东方艺术的影响,在绘画形式上还是比较丰富的。

抄本画

罗马式抄本绘画直接继承了加洛林和奥托王朝的传统,同时还接受了拜占庭十分兴盛的写实手法的影响,形成了自己多变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宗教势力的不断扩展,促进了罗马式抄本画的进一步发展。抄本所、宫廷以及全欧的大大小小的修道院和教堂,都成了抄本画的创作之地。

法兰西的抄本画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它不但基于加洛林的艺术传统,而且由于自己的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它能够受周围的文化艺术的影响。北西班牙的莫萨拉系统的抄本画在法兰西南部得到新的发展。法兰西北部更是受到英国系统抄本画的影响。现藏法国阿米亚图书馆的福音书插图“圣马可”就是带有加洛林艺术传统和英国影响的代表作品之一,画面中人物衣纹的勾勒和整幅作品线的运用都非常成功。

英国的罗马式抄本画中,始终保持着它的地方特点,人物形象的表现上手法写实。在德国,奥托时代的艺术形式一直支配着罗马式的抄本画艺术。

在意大利,有一组画卷特别引人注目,它绘制于13世纪初期,是具有拜占庭艺术强烈影响的罗马式抄本画。现藏意大利的撒莱路奈大教堂图书馆。

中世纪的抄本画虽然很盛行,但因限于复制条件和材料来源,一般只有修道院、大教堂或图书馆才能拥有,是修道士或传教者们的珍贵读物。而教育广大教徒主要是采用照本宣科的口述形式,或者利用教堂的雕刻、壁画和玻璃窗画等等。

壁画

罗马式的壁画主要是教堂壁画,它作为教堂的附属,其主要作用。一是为了装饰教堂的空间。它像抄本画一样要尽量表现出宗教的神秘性。二是为了教育广大信徒,因为它和抄本画不同之处是要直接与广大信徒见面,所以在表现手法上也存有明显的差异。

教堂壁画一般绘制在圆顶里和壁面上。在表现形式上,人物的轮廓线简洁粗重,在色彩上以大块平涂产生对比,造成一种强烈的效果,而且几乎不带有任何明暗或透视的因素。造成此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是,罗马式建筑内光线比较阴暗,而壁画往往又要绘制在远离观者的较高位置,这就要求绘画必须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表现力。

哥特式绘画艺术

“哥特式”一词的由来

哥特式一词是由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在给利奥十世的信中首先提出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用来贬低中世纪艺术为半开化的。野蛮的艺术的代名词。因为它既非哥特人的创造,也非哥特人所发展,它是罗马式艺术的一种更新的艺术形式。它的诞生地在法国,所以,有人称它为“法兰西艺术”,但这个名称也不确切,因为它所产生的影响远非如此,英国、法国和西班牙都曾受过它的影响。所以,为了消除误解,哥特式这个名称已为学术界所沿用。

哥特式美术产生的原因

1.从11世纪开始,由于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封建经济由农村转向城市,城市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2.城市中集中了大批的能工巧匠;3.修道院没落,教义和智慧的中心转向大学,城市建造的主教堂代替了原修道院教堂而占了主导地位,教堂作为公共场所,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建筑;4.罗马式建筑为哥特式建筑的发展打下了从建筑技术到建筑艺术的基础;5.高度系统化的经院哲学和世俗性的理想趣味联系在一起,促使了哥特式大教堂的高度发展。

哥特式绘画的特色

在哥特式美术中,教堂建筑在基督教世界被认为是中世纪文化的最高成就。它与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的样式都不相同。如果说罗马式建筑主要是以修道院的大教堂为代表,那么哥特式建筑则以都市市民的中心大教堂为代表。作为哥特式美术的另外两种形式——雕刻和绘画则是以教堂为轴心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哥特式绘画以彩色玻璃窗画为主,具有抽象装饰性。由于哥特式建筑的大窗子几乎占据了整个壁面,教堂内部的惯用手法——壁画已无用武之地。所以玻璃窗画发展起来。

哥特式玻璃窗画有两种,一种是镶嵌玻璃窗画,另一种是染色玻璃窗画。镶嵌玻璃窗画是最初的窗画,是先用铅条编织成各种物象的轮廓,然后用彩色玻璃镶嵌而成。单线图案和彩色玻璃相结合是其主要特点。法国亚眠大教堂的镶嵌窗玻璃画可为代表。

13世纪末期,由于教堂的大量需要,流行染色玻璃画。染色玻璃画的颜色比较丰富,但它的基本色调是红、黄、紫三种色彩。夏特尔教堂和希尔日教堂的染色玻璃窗是相当完美的艺术作品。阳光透过宽大的窗子射进教堂。光色缭绕,五彩缤纷,使教堂显得更加壮丽、神秘,充满了美妙的宗教气氛。

罗马式绘画除彩色玻璃画以外,尚有抄本画。而抄本画也是哥特式绘画艺术的主要方面,它继承了罗马式以后在巴黎等重要城市发展着,巴黎大学就曾是书籍出版的中心。

此期的抄本,由于主要是为修道士或牧师及较高社会阶层的人服务,所以书本插图制作非常精细。相比罗马式时期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抄本画以人物画为主,明显地受到染色玻璃的色彩艺术的影响,也把带有奇特和生动的哥特式建筑样式用进了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