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上下五千年(第十卷)
10887300000005

第5章 新古典主义时期工艺美术

陶瓷工艺

新古典主义前期的陶瓷工艺仍然是在法国、德国和英国比较兴盛,它们在罗可可式陶瓷工艺的基础上显示了新的风格特征。

在法国,自1770年开始,塞弗尔窑的陶瓷装饰便常以古典题材为主。当时流行的一种带盖的瓷壶,造型较大,有的高达50多厘米,通体呈青釉色,多作希腊神话题材的装饰。80年代以后,法国瓷器的新古典主义装饰趣味愈加明显,不少作品均以古典花饰和女性像为主要题材。当然,此时罗可可的遗风尚存,如对华丽装饰的重视远甚于器物的实用性表现。

在德国,自1765年起就在王室瓷窑的瓶类制品中有了所谓的“古希腊罗马式”,起初仅是器物的装饰出现了古典题材,后来连瓶子的造型也模仿古代大理石坛的形状。当时烧制的咖啡具、茶具和餐具均配以古典纹饰,深受人们的欢迎。王室瓷窑还烧制过不少带有神话人物、帝王骑士和诗人、学者形象的圆形瓷制纪念章,在造型和装饰上颇似古代钱币。普鲁士国王腓特列·威廉二世(Friedrich WilhelmⅡ,1786-1797)期间是德国陶瓷工艺进一步倾向于新古典主义装饰的时期。此期的德国瓷塑工艺也具有古典趣味,瓷塑题材主要来自古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和英雄传说。

在英国,韦奇伍德创办的埃多努尼亚工场,生产了一大批模仿古希腊陶瓶的陶器。韦奇伍德既制作实用瓷,也生产装饰用瓷。他最著名的装饰瓷器是用“黑瓷”和他发明的“碧玉炻器”制成的。前者是一种质地紧密、极为坚固的黑色炻器,可耐高温焙烧,而且能够在雕琢玉石用的砂轮上抛光;后者则是一种白色的素坯,可用金属氧化物通体着色,或者在着色后用浸入同样金属质泥釉中的方法,获得一个绝对均匀无光泽的底子。其色彩有各种浓淡的蓝、绿、淡紫色、黄、褐色和黑色。用这种底子能够将模塑的白色装饰浮雕有效地衬托出来。因此碧玉炻器与硬石雕刻极为相似,常被用来模仿那些小型的硬石雕刻的浮雕装饰。约翰·弗拉克斯曼(John Flaxman,1755-1826)也被看作是英国陶瓷工艺新古典主义的创始人,他在陶瓷烧制和装饰手法上都显示了一定的时代特色。

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艺术风格,被称为“帝国风格”(Empire Style),实际上,它是新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阶段,也是法国在主题和模式方面有意识地转到传统的古代而开创的新风尚。“帝国风格”持续到19世纪20年代,而且它是拿破仑(Napoleon Bonaparte,1769-1821)执政时期法国的官方艺术。

塞弗尔窑在这时制作雅致而又精美的产品,是整个欧洲瓷器市场上的典范。19世纪初带有维也纳风光的绘画和肖像画获得很大发展。这期间维也纳窑的彩绘瓷,位于欧洲最佳的产品之列。

染织工艺

染织工艺在新古典主义时期也出现了某些新的特色。仅以法国为例,当时除了奥比索、坡埃和戈贝兰工场的织物仍享誉全欧外,各地的缎子、天鹅绒、麻纱、刺绣、印花绸、波斯和印度的锦缎,以及图案精美、色彩雅致的印花布等也相当流行。织物中常见的色彩是蓝、黄、绿、粉红、淡紫、玫瑰色和灰、白等,条纹布也曾风行一时。在久盛不衰的织锦壁毯纹样设计上较为明显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特色。

染织作品在新古典主义时期出现了两个最显著的变化:一是图案明显地增加了蓝、绿、灰等较为冷静肃穆的色彩;二是图案明显地增加了“满天星纹”。这类染织作品被广泛地运用在室内的装饰,如壁面、地毯和家具、沙发的包衬中。它与以前的罗可可的那种躁动不安的环境相比,是一个极为冷静而安宁的空间。

在做工上,这一时期的染织工艺继承了罗可可时期优异的制作技法,仍然保持着精湛而细腻的宫廷艺术的特色。有些染织作品甚至在加工技艺和审美水平上都超过了罗可可时期,反映出时代进步的特征。

除大量用于室内装饰的染织工艺作品外,此期还生产有相当批量的各种花色的服装面料,它们为当时的人们,特别是宫廷中的王公贵族的服装制作,提供了良好的材料。

作为男服的面料,在色调上愈加追求严肃高雅,所以多用深重颜色的面料。西服的背心则采用较为华丽光亮的织物如绢、丝绸、天鹅绒等制作,颜色多为绿、白、蓝、黄、棕等,或用格子料,以烘托素雅的外衣。大衣多用厚质的毛料、呢绒、长毛绒等面料,最流行的颜色是蓝和铜色,其次是灰色和浅黄色。

新古典主义时期女子服装所用的面料中,重新出现了用闪光的缎子、绢、丝绸等。染织面料的色彩趋向漂亮艳丽,常见的有白、粉红、印度红、浅黄和绿色,还有各种对比强烈的条纹和格子等花色。带有刺绣的毛料,呢绒、天鹅绒、缎子,以及镶衬上各种高贵皮毛的面料,也因风格独特而备受人们喜爱。

另外,新古典主义时期染织工艺中的披肩也极具特色,不仅材质优良,纹饰华美,制作工艺极为精致,因而价格昂贵。这种披肩还分为夏用和冬用两种,各有不同面料,以开司米(Cashmere)和毛皮的披肩最为昂贵和实用。

金属工艺

新古典主义时期的金属工艺,尤其是贵金属工艺,在罗可可时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与其他工艺美术种类一样,这时的金属工艺不论在造型设计、还是在制作技术和装饰手法上,都明显地摆脱了罗可可时期的那种矫揉造作、刻意追求浮华绮丽装饰效果的风尚,呈露出精致而典雅、庄重而含蓄的工艺特征。从大量金属工艺制品的造型风格和装饰特征来看,受古罗马银器的影响很大,因而透着一股浓浓的罗马风,有些作品简直就是罗马银器的翻版,可见这一时期人们对古典艺术的重视程度。

新古典主义风格的金属工艺,主要体现在宫廷和王公贵族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餐饮具、祭器和陈设品,以及家具装饰、室内装饰等方面,运用十分广泛。从整体来看,这时的金属工艺作为实用的占多数,作为装饰的则较少,另外,金属与其他材质相搭配而制作工艺品是一个显著特征。因此,新古典主义时期金属工艺的装饰手法丰富而新奇。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法国的金工技师们为拿破仑结婚而专门制作的《咖啡具》中得以领略。

奥地利制《嵌象牙浮雕银壶》和德国制《银制高脚盖杯》也是新古典主义时期金属工艺的优秀例作。前者以优美而奇特的形制和华丽的装饰,令人感悟到古罗马银器的意蕴和巴洛克装饰的某些特征,特别是壶的把手和嘴部的连接及其富于变化的造型,为典雅的壶体和壶足注入了新的艺术内涵;后者则以冷静的同心圆的造型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富于韵律的、优美典丽的形态和视觉效果。作品通体皆以银制成,大部分以镀金手法处理,装饰纹样繁丽而精细,效果格外豪华,盖纽以人物立雕进行装饰,令这件实用的器具又多了一项观赏与装饰的功能,可见设计制作者的匠心。

除餐饮器具之外,金属工艺的陈设品和装饰物,在新古典主义时期也得到了大力发展。从风格特征上来看,这时的作品,已具有浓郁的古典主义雕刻的风范,表现手法极其细腻,特别是人物的面部表情和衣纹质感,刻画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这类金属雕像的工艺,在法国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就,我们从一件37厘米高的《青铜人像》中,便可领略新古典主义金工艺术的风采。作品中人物动态优美而富于线条变化,整个形象充满着强烈的动势和巨大的活动,犹如一位呼之欲出的古希腊女神,着实令人为之倾倒。

玻璃工艺

新古典主义时期,玻璃工艺在制作技术和艺术品位上都有了相当的提高,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玻璃工艺不仅在意大利和法国,而且在德国、捷克、奥地利和英国等地也十分繁盛,有大量造型新颖、装饰别致的制品问世,为欧洲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增添了奇光异彩。

玻璃工艺在此期主要作为宫廷和贵族阶层的日用器具的制作,如玻璃盖杯、酒杯及各种罐、瓶等容器;还作为灯具、壁镜等室内装饰的制作。另外,在新建造的一些教堂里,彩绘玻璃窗也作为重要的装饰手段而颇受欢迎。

新古典主义时期的玻璃器物在造型上表现出对称而和谐的特征,一般都是同心圆的处理手法,因此,尽管玻璃器皿的造型线有变化多端,但由于其对称的基本形式决定了造型的庄重典雅与和谐统一。在装饰上,这时的玻璃工艺继承和发扬了威尼斯的刻花技法和德国的彩绘手法,以及在古罗马时代即有创造的热溶镶嵌技法等,总之,溶各种技法为一炉的作品时有出现。但由于欧洲各地区的环境、民族等诸因素方面的差异,也影响到玻璃制品在各国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譬如,在西欧和南欧,玻璃工艺作品显示出了豪华而瑰丽的风貌;而在东欧和北欧则呈现出较为遒劲大方、庄重典雅的气质。

进入19世纪,捷克的玻璃工艺发展极为迅速,并以造型大方、装饰典雅、制作精良而跻身于欧洲玻璃工艺前列,从而成为继威尼斯、纽伦堡等地之后,又一盏显亮在世界玻璃艺坛上的明灯。由于捷克玻璃工艺的良好声誉和上乘的质量,使得它在新古典主义时期各国宫廷和新兴市民阶层中的地位愈来愈高,以至于它成了新古典主义玻璃工艺的代表了。我们从捷克制作的大量《玻璃盖杯》中不难体味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晶莹透亮的材质、挺拔的造型和华美而典雅的装饰,无一不反映了技师们卓绝的工艺技能和具有时代感的审美意识。

奥地利的维也纳,玻璃工艺在新古典主义时期也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制作工艺和装饰手法看上去与捷克的大相径庭,表现出豪华繁丽的宫廷艺术的特征。不仅在玻璃器具上进行立体的刻花装饰,而且善于在其上进行彩绘,内容多以田园风光和宫廷生活的情节为主题。另外,为了增加豪华程度,在器皿的口缘等部为描金,也是维也纳玻璃装饰的一大特色。在维也纳制的《彩绘玻璃酒杯》中,这一特征反映的很明显。

除上述玻璃器皿外,尚有大量玻璃装饰用品为新古典主义艺术增色不少。它们在各宫廷、教堂及市民阶层的室内装饰中发挥了极为可观的作用,丰富和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