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上下五千年(第十卷)
10887300000003

第3章 文艺复兴时期工艺美术

陶工艺

文艺复兴时期,由于陶制品材料自身价值的低廉,迎合了新兴市民阶层的广泛需求,从而获得了大力发展。这个时期的陶器工艺首先是在意大利繁荣发展,并影响欧洲诸地的。当时的意大利,陶器工艺已取代了中世纪贵金属工艺的重要地位,各地陶器生产兴旺发达。佛罗伦萨、锡耶纳(Siena)、博洛尼亚(Bologna)和卡拉拉(Carrara)等地都是制陶业盛地,这些地区生产的陶器不仅满足国内的需要,还远销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陶器一般被称作“马略卡式陶器”。马略卡(Mallorca)是地中海的一个岛屿,西班牙瓦伦西亚(Valencia)的赭色釉陶曾经过此岛大量输入意大利,可见意大利陶器是受到伊斯兰陶器工艺影响的。但意大利的所谓马略卡式陶器在制作和装饰上与瓦伦西亚的赭色釉陶相去甚远。马略卡式陶器制作工艺首先是成型素烧,然后施白色陶衣,干后绘饰,再二次烧成。绘饰色彩以黄、青、绿、紫为主。绘饰内容早期多为图案化的植物、鸟兽和文字组合、纹章等等,还保留着晚期哥特式装饰的痕迹。晚期主要是表现神话故事、寓意人物和日常生活情景,手法写实,造型严谨。器形常见的有把手壶、大盘、敞口瓶和药瓶,另外还有用于铺地的陶砖等等。

意大利马略卡式陶器在文艺复兴时期对欧洲不少国家影响甚大。早在14世纪时,法国宫廷就曾招聘意大利陶工烧绿与紫色的陶砖。1512年,马略卡式陶器的制作,开始由意大利传入法国。1530年前后,法国的马略卡式陶器便已流行起来,而且各地陶窑都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16世纪后期,法国的陶器工艺呈露出独自的风格特征。著名的法国陶艺家伯尔拉尔·巴利希(1335-1590年)经过多年的探索,创造了所谓“田园风味的陶器”。这种类型的陶器以浮雕式的装饰手法代替了马略卡式陶器装饰的绘画性。常见的装饰题材是鱼、贝、昆虫、螫虾、蛇和蜥蜴等,表现手法写实,却趣味奇特。巴黎卢浮宫藏的《椭圆形陶盘》是巴利希的代表作。陶盘的长达53厘米,在盘的平面上用高浮雕手法表现了蛇、蛙、昆虫和其他动物植物形象,再加上黄、蓝、绿等色的透明铅釉,使整个陶盘装饰呈现着特殊的效果。

马略卡式陶器在德国和奥地利的影响并不大,这可能是因为马略卡式的日常陶器用品在这里不受重视,而制陶工艺发达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大量的砌壁炉或其他火炉用的陶砖。文艺复兴时期德国陶器工艺的两项重要成果是出现了带有盐釉高温烧制的炻器和通常被称作“哈夫拉式陶器”的色泽丰富的铅釉陶器。哈夫拉式陶器的主要产地是纽伦堡,这种陶器多以深蓝色器壁为主,其上饰以浮雕式的多彩人物形象。这种装饰手法曾在莱茵河流域,尤其是北方各地流行一时,出现过不少仿哈夫拉式陶器的作品。

玻璃工艺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玻璃器生产的中心是威尼斯,这里不仅全面地继承了古罗马以来业已形成的制作玻璃器的传统工艺,而且大量生产中世纪壁面镶嵌装饰所需要的材料。尤其是威尼斯因地理因素,受到伊斯兰先进的玻璃器工艺的影响。但严格地讲,文艺复兴时期玻璃器的生产并不在威尼斯城,而是在受到威尼斯共和国庇护的穆拉诺岛(Murano),所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玻璃工艺是以“穆拉诺式玻璃器”著称于世的。

早期的穆拉诺式玻璃器的装饰是在成型的器皿上加以彩绘,然后二次烧成。常见的有玻璃高脚酒杯、碗和盘等等,在器形上显示着对金属器或陶器的模仿。在装饰上是以彩绘形式表现神话故事、寓意人物、以及现实生活中的骑士、淑女,也偶然可见以抄本装饰画为范本的宗教绘画内容,壁地多呈深蓝或赤紫的半透明色。

至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这种带有绘画性装饰和珐琅式技法的玻璃器逐渐为透明程度完好的玻璃器所代替。这种玻璃器质地细腻,造型优美,器壁很薄,色彩自然而变化丰富,充分发挥了玻璃器自身材料和工艺的性能。另外,还出现了一些模仿大理石或玛瑙纹样与色彩的玻璃器,效果或高贵典雅,或富丽华美。

威尼斯玻璃制品常常以涂金、上釉等方法装饰,但也有其他装饰技术与制品实际制作更紧密联系在一起。透明的玻璃中可以嵌入不透明的白色线条以形成一种“嵌线玻璃”(Vetro a fili)或者另一种更为精致的“嵌网玻璃”(Vetro a reticello)“另外,尚有一种起皱的”冰纹玻璃“和”罗马式玻璃具有新奇而独特的艺术效果。

金属工艺

金属工艺在文艺复兴时期虽然已不占有像中世纪那样的重要地位,尤其是贵金属在刚刚兴起的市民阶级中缺少市场。但是,金属工艺在此期还是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文艺复兴时期,不少优秀的艺术大师都曾涉足金工行业。

在意大利,金属工艺到了15世纪后期和16世纪随着市民阶级生活的富裕有了相当的发展。据记载,1474年仅佛罗伦萨就有44个金银细工师的作坊。当时最著名的金工师是贝维努·切利尼(Benvenuto Cellini,1500-1571年),他出生在佛罗伦萨,对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十分倾心,由他撰写的自传和技法论是研究文艺复兴时期金属工艺的重要文献。他的杰出代表作是为法兰索奥一世制作的《金制御用盐缸》,缸体全部由黄金做成,在椭圆形的台座上雕刻着两个相对而坐的神像(地神和海神),周围还有象征着四季的浮雕大象,作品豪华而精致,形成了与中世纪贵金属工艺风格迥异的装饰特征。

在欧洲其他国家,文艺复兴时期的金属工艺发展并不平衡。有些地区因不断的战乱使金属工艺发展受到阻碍,当时比较兴盛的是法国和德国。这两个国家的金工技艺较之陶器或玻璃器似乎较少受到意大利的影响,但就其自身而言,这种影响仍然是明显存在的。如切利尼就曾应法兰索奥一世之邀,在法国逗留过四五年时间,他有30多个弟子,其中多数是外国人,以至他被看作是具有代表当时欧洲最高金属工艺水平的金工师。

在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欧洲国家里,法国是贵金属工艺的中心,这是与法国王室势力的强大和资力的雄厚分不开的。在这里与中世纪贵金属工艺呈现出不同岁月的是器物种类和装饰内容。法国文艺复兴的金银制品多为餐具、烛台、摆动件,以及刀剑甲胄和壁炉的装饰等等。在装饰内容上虽然也常见对哥特式建筑物局部的模仿,但更多的是装饰着人物或动植物形象,题材有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

在德国,纽伦堡是银器制作的最大中心,丢勒就是以银器工匠的身份跨进艺术殿堂的。当时在纽伦堡有一大批技艺精湛的金工师,其中声名极高的文策尔·雅姆尼策(Wenzel Jamnitzer,1508-1585)深受皇宫贵族的欢迎,他的作品大多为宫廷所藏。据说,他发明了一种旋转的印戳用来制作线脚和重复的缘饰,丰富了金属工艺的装饰技法。这种用印戳压印出的缘饰不仅出现在他自己作坊的产品上,也出现在受他影响的作品上。从现藏于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的《银制台饰》和慕尼黑莱奇蒂宝物馆的《螺形水壶》两件代表作品上显示出,雅姆尼策不仅具有完美的金工技艺,而且在装饰手法上也吸取了“田园风味陶器”的某些特点——以写实工细的手法表现了昆虫或其他爬虫类,从而形成了趣味别致的装饰效果。

约翰·泰纳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纽伦堡著名的金工师。《豪华银杯》即出自他手。作品造型富于变化,充满着动势,洋溢着华贵高雅的宫廷气息。装饰则以繁复多变的植物纹样为主,布满器皿每个部位,增加了纤秀豪华之感。显然,这是在银——这一单纯的材料条件下,匠师为了不产生乏味的感觉而追求的丰富肌理效果。

染织工艺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染织工艺相当发达。佛罗伦萨、锡耶纳和米兰等城市都是当时机织业的中心,有的工坊规模颇为可观。从现存的织物来看,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图案设计都受到东方的影响。在这些织物中以织锦较为出色。这类织锦既有红或蓝等单色的,也有双色、三色或加金丝的花锦。在装饰题材上有宗教、神话故事和中世纪的骑士、淑女,以及各种花卉图案,表现手法写实,与同时期的造型艺术具有共同特点。15世纪意大利织物纹样中最有特色的是石榴纹,花、叶形状复杂,构图充实,制作精细,效果富丽华贵。16世纪织物纹样的特色不很明显,表现手法渐趋图案化,常以对称的构图和大结构的花卉纹样构成明快安定的效果,色彩更加强烈,机织技艺也愈加精巧。

织锦工艺是14世纪后期才在欧洲各地广泛流传的。除了意大利以外,法国的巴黎和巴德兰的布鲁塞尔、安特卫普等城市也都有较大规模的织锦作坊。尤其是当时的皇宫邸宅都时兴以织锦作壁面装饰,需求量颇大,导致了织锦业的兴盛,同时也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巴黎织锦的装饰题材多以英雄传说或骑士故事等人物为主,并配以景物,追求一种色调淡雅、风格清新的装饰效果。布鲁塞尔织锦的装饰题材以宗教故事或历史传说为主,在表现手法上带有绘画式的特点,当时不少绘画大师的壁画作品已成为粉本。

另外,文艺复兴时期用作服装面料的染织工艺也有很大发展。海上新航道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使东方古国的织锦、丝绸和印花棉布等高档面料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从而也促使欧洲本土的毛料和天鹅绒等纺织品的奢华程度不断升级。有些面料还在织锦和天鹅绒里织进了闪闪发光的金丝银线,效果华丽而奇特。

木工艺

欧洲文艺复兴式的木工艺主要体现在各类家具的设计制作上,最早兴盛于15世纪后半期的意大利,并在其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风靡法国、英国、德国和尼德兰等国。在这些国家里,同时期的家具设计和制作工艺也各具特色。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木工艺的3大中心地是佛罗伦萨、罗马和威尼斯。

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城市,这里的木工艺在当时的意大利也是首屈一指的。佛罗伦萨制作的胡桃木柜子名闻遐迩,这种柜子正面呈长方形,带有高高的底座,四角柜架常采用半附柱或螺旋形支柱的形式,顶盖有檐板。正面常绘饰或雕刻着神话传说、寓言故事、风俗活动和祝福等情景。

文艺复兴盛期时佛罗伦萨的扶手靠椅相当流行,它常由四根平直方腿组成,前腿正面和椅背刻有华美的图案,有的甚至用天鹅绒或皮革加以装衬。其实,自16世纪中期以后,佛罗伦萨的家具设计已基本上失去了早期简洁单纯的特征,而日趋豪华精美。当然,普通市民所用的家具还仍然不失原有的风格。

罗马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另一个木工艺中心。这里是教廷的所在地,同时又是人文主义者活跃的场所,但仅从家具的装饰工艺上可看出教皇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教皇当时倡导罗马的家具装饰应模仿古代大理石雕刻和浮雕艺术,结果是罗马的家具装饰大多成了古代雕刻艺术的复制品,这与佛罗伦萨家具注重材料特性,结构性能和形式的多样化相比,显然是未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威尼斯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一个富足的商业和手工业城市,威尼斯人的享乐主义倾向在工艺美术的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木工艺也同样如此,就总的样式而言,它是哥特式窗格装饰与文艺复兴式装饰的结合,而其特色则是各种装饰手法的广泛运用。常见的有石膏浮雕、贴金、漆绘、骨片和象牙的镶嵌、嵌木细工,以及天鹅绒衬垫等等,从而形成了一种豪华精美的风格。

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木工艺的中心是巴黎,在这里,家具设计和制作工艺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仅以巴黎的碗橱为例,这种碗橱尽管在造型上还保持着旧式双门结构的某些特点,但在装饰手法和形式上却是新颖的。橱面常以线条简洁的半附柱分割,顶端雕有檐板、带饰和下垂状的花草纹样,橱门上则以浅浮雕的手法表现寓言人物和神话故事。尤其是后期制作的胡桃木的碗橱还采用了大理石镶嵌的装饰手法,石膏浮雕的纹饰也大多贴金,从而显得华贵精巧。

文艺复兴晚期法国的木工艺也像意大利似的流于装饰的繁缛琐碎,早期简洁而典雅的装饰纹样已为女像柱或扭曲半附柱的装饰所替代,似乎已预示着巴洛克式家具的出现。

英国文艺复兴式的木工艺装饰更多的是表现了一种该民族固有的单纯而明快、刚劲而严谨的风格特征,即使是伊丽莎白(Elizabeth)王宫或贵族邸宅里的家具装饰也基本如此。这种风格较为明显地反映在碗橱、长桌、四柱床和供桌等家具中。桌子和床多采用方基柱头和回栏式的支柱,有的还采用巨型瓶状的支柱,柱体通常刻有漕纹和茛苕叶图案,腰部造型略嫌臃肿。带有旋腿、高背的座椅同样给人以粗拙和厚实的感觉,尤其是一些追求纯粹直线造型的橱柜,完全体现了英国文艺复兴式木工艺的特征。不过,到了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斯图亚特(Stuart)王室和查理一世宫廷的家具装饰已日趋豪华,带有天鹅绒坐垫和帷盖的大椅子、四柱床已完全失去了原有的风格特征。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国文艺复兴式木工艺风格的多样性。

德国文艺复兴时期木工艺的中心是纽伦堡。这里的木工艺早期接受意大利影响比较明显,如在半附柱和檐板等装饰手法适用十分广泛,一般碗橱的正面常采用一组、两组或三组的柱头装饰,有的还在顶柱部位的山墙形中嵌以小型壁龛,以至成为一个建筑物的缩景。这类碗橱以枞木为主要材料,多以木纹细腻的木岑木(白蜡木)作贴饰,兼或也以菩提木和橡木作雕刻装饰。纽伦堡家具装饰晚期趋于精巧繁复,所谓的耳形装饰和涡卷花饰都足以证明。

除纽伦堡以外,德国木工艺的繁盛地还有法兰克福、巴赛尔和奥格斯堡(Augsburg)等城市。这些城市的大型碗橱、供桌、座椅和雕壁装饰等相当出色,其中尤以奥格斯堡的装饰橱柜最为著名。这种装饰橱柜是由传统的珍品橱和箱形的台座组合而成的。橱柜的正面和台座分别饰以精美的圆柱和生动的人物,全身遍布黄杨木雕刻和镶饰,另外如象牙、大理石和金属镶嵌,铜质浮雕,镀金人像、漆画和玻璃背面镀银等工艺手法都在这件作品上发挥得尽善尽美。

“尼德兰”(Netherland)意即低凹之地,相当于现在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的部分地区。早在中世纪时这里就是北欧主要的国际贸易中心之一,文艺复兴式木工艺的发展要比德国北部的某些地区更为先进。布鲁塞尔、安特卫普和里格是文艺复兴早期木工艺的三大中心,它们以高超的雕刻技艺和叶簇装饰的形式形成独特的风格,并曾影响过德国北部的家具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