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面对某些无法治愈的疾病和药物的毒副作业,现代医药的窘境使得天然药物成为世界潮流,而中药材则是天然药物的新宠。
据“第二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组委会介绍,目前全球使用天然药物的人数约为40亿,世界各国不断放宽对中医药的限制,其销量也大幅度攀升,使中医药产业在全球正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机遇。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中药材的开发利用在未来十年内将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兴起。
德国是西欧使用中药材最多的国家,服用人口超过其总人口的58%,在德国的大部分药店都可以买到中药材,中药材的年销售额高达22亿美元;澳大利亚是最近几年中药材最火爆的市场之一,进口量自1992年以来增长了4倍多,并逐步成为澳大利亚医药市场的主力军;美国NIH(国立卫生研究院)对300多种中药材进行筛选和有效成分研究,不再要求中药材是所谓“单体纯品”,而是“安全、有效、可控的混合物”,为中药走进美国主流市场清除了法律障碍。
兰州中药材历史悠久。从大地湾和马家窑、齐家坪等地出土的文物看,我们的祖先早在5000多年前就已陆续发现了一些野生植物,不但能食用,而且能治病救人。据统计,甘肃的4000多种野生植物中,光中药材就达951中,较有名气的有党参、当归、甘草、大黄等,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好,为全国之冠。
兰州也是中药材的传统产地,兴隆山、吐鲁沟等地出产的党参、大黄、猪苓、黄芪、苁蓉等100多种中药材非常有名。尤其产于马啣山的马党参以营养价值高、含有多种维生素而遐迩闻名。关于马党参,兰州民间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
相传,很古很古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有一天,玉皇大帝一时心血来潮,打发镇海仙童退掉海水,马啣山才露出水面。一个叫张义的老人领着女儿樱秋来到这里,发现这里风和日丽,气候宜人,非常适宜中药材生长。于是,便起早摸黑,披星戴月,辛辛苦苦地开辟出一片荒地种植药材。很快,这里便长满了郁郁葱葱的药苗。这种中药材既能壮阳补气,又能起死回生,远近乡邻有了疾病伤痛,都求救于张义爷孙俩,都夸这中药材比灵芝还管用。张义便给起了个名字叫马党参。
这消息很快传到一个财主耳朵里,这家伙贪婪又狠毒,带了一帮打手,说整个马啣山都是他家的,让张义爷孙俩滚蛋。张义一看多年经营的中药材就这么被人家霸占,急忙和财主论理,却遭到财主的毒打。这一幕恰好被镇海仙童看见了,他便挺身而出,来到人间处死了那可恶的财主,可是张义也因为伤势太重,含恨永远离开了人世。
镇海仙童看见悲痛欲绝的樱秋,顿生怜悯之心,便留下来照顾她,久而久之,他们便相爱了。镇海仙童也忘了回天宫的事,不久和樱秋结了婚,一心一意种起了马党参。很快,这件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玉帝非常生气,责令他立即回宫。可是镇海仙童不忍心丢下樱秋,迟迟不肯回天宫。玉帝恼怒万分,立即将镇海仙童开除天籍,打向人间,压在马啣山下。从此以后,樱秋就一辈子守着马啣山种植中药材。据说兴隆山的100多种药材全都是她亲手种植的,尤其马党参长得最旺,名气也最大。
以上故事,只是一个美好的传说,正是这个美好的传说,才说明兰州曾经是药材之乡。但是,相对于甘肃其他地方如祁连山区、陇南山区及岷县、陇西等地区来说,兰州的中药材资源却显得相对薄弱,但在中药人才培养、中药材市场的培育、中药材研制、中药材加工生产等方面却代表了甘肃乃至全国的最高水平,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
兰州地区的中医水平很高,名医荟萃,不论是临床还是理论,都为祖国的中医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王三祝、关文清、王仲英等,均是大名鼎鼎的兰州名医,对中药材有独到的研究。
兰州不仅名医层出不穷,而且在中医药开发上也不遗余力。明清时期,由于受我国名医名家的影响,尤其受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的影响,兰州的中药材开发进入高潮。到了清末,由于天灾人祸,林区和二阴山区的野生药材逐年减少,野生药材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一些以种植中药材为生的农户开始出现,这时候,中药材交易和小市场也风行起来。到了民国末期,中药材的年收购量由清末的1000万千克,发展到2000万千克,建国初期甚至达到3000万千克以上。兰州市的药铺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总数达42家之多,比较有名的有安泰堂、庆仁堂、万全堂、天益堂、义泰堂、德生堂等20多家。其中规模较大的安泰堂有员工40多人,庆仁堂有15人,均为前店后厂,加工制作各种中药材,并制作各种中成丸、散、水、浆药。安泰堂当时加工生产的人参再造丸、天王补心丸、健儿素、清凉眼药等驰名省内外。20世纪50年代中期,从上海迁入兰州的兰州佛慈制药厂和兰州中药厂的成立,使兰州中成药的加工水平更上一层楼。特别是兰州佛慈制药厂生产的“六味地黄丸”等,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至今畅销不衰。
佛慈制药厂于1929年创建于上海闸北区同济路164号。创始人是爱国实业家玉慧观。建厂时聘请上海佛教界著名人士太虚法师为名誉董事长。太虚法师以“我佛慈悲,药物可普救众生”为愿望,取佛光普照之意取名佛慈大药厂,产品商标定为佛光。第一任总理冯明政,是中药西制的倡导者和先行者。佛慈制药厂主要从事中草药、中药材的生产,来料加工和销售,以“科学提炼,改良国药”为宗旨,独树一帜。1956年,为支援西北,为开发利用甘肃当归优势及丰富的药材资源,发展医药生产,经甘肃省政府驻上海迁厂工作组与上海市政府研究决定,并报轻化工部同意,上海佛慈大药厂迁到兰州市酒泉路157号,更名为兰州佛慈制药厂。现已成为一家现代中药企业,进入国家中药工业生产50强之列。2002年企业所在的黄河北大街被命名为佛慈大街。其生产的当归丸、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当归浸膏片驰名中外。
2006年9月6日,对于兰州佛慈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佛慈迁兰整整50个春秋。在经历了初创时期、厂长负责制、承包制、中外合作、股份制等探索发展后,佛慈人始终以“改良国药”、“慈悲济世”为理念,凭着打造“百年佛慈”的不懈追求,终于以骄人的业绩奠定了自己在兰州中医药界的领军地位。在这喜庆的日子,新佛慈这个中华老字号正以科学发展观,采取自研,合作,引进及仿制的科研开发思路,把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力作为两个支点,坚持天人合一的理念,坚持诚信立业,努力提升品牌影响力。公司已与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农业大学合作,在药材之乡建立了近4000亩的绿色药材种植基地。一项投资1.6亿元,占地百亩的“再造佛慈”工程即将动工。佛慈人新的奋斗目标是:以佛慈为主体,以佛光制药、平凉制药为两翼发展药业,带动相关产业,力争2006年产值达到5亿元,2008年达到10亿元。但是佛慈人也非常清醒,面对来自国际社会的文化、技术壁垒的挑战和“洋中药”开始兴起的新形势,佛慈人只有始终坚持“绿色中药和中药现代化,为全人类的健康服务”的理念,佛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近几年来,兰州涌现了众多类似于佛慈制药厂这样以中药材加工销售为主的专业药厂,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药材的旺盛需求也带动了中药材市场的火爆。黄河、首阳、文峰三大中药材市场,年交易额超过亿斤,金额达10亿元,已接近全省西药销售额,在全国15大药材市场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据说,甘肃的党参、当归的价格升降,可随时波及全国,成了全国中药材的“晴雨表”。兰州黄河药材市场是甘肃省最大的药材市场,年交易额高达数亿元。每年来兰采购中药材的客商除西北、西南地区外,还有山西、河南、湖南、北京、广东、福建、浙江等省市甚至有港台、东南亚和美洲、非洲等地数千人,常驻客户高达2000多人。有客商赞誉道:“兰州药材全是宝,漂洋过海不得了。”
如今的兰州已成为中药材的集散地、批发交易地、科研生产地。兰州的中药材市场,经过多年的培育也逐步走向成熟,具备了产销、储运、加工、服务、食宿等一条龙的服务体系,深受国内外客户的好评。随着中药材疗效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药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2001年9月,“中国西部药材交易会”在兰州黄河市场召开,各路客商纷至沓来,成交额突破20亿大关,再次证明了兰州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