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兰州的“生态”,还得说一个人,这个人大家也许都非常熟悉了,他曾是著名的农学家,曾是甘肃省的建设厅长,曾是中国农学会顾问,还曾经是青香蕉、金冠、早旭、奥登堡等优质苹果的“引路人”。这个人叫张心一。
张心一,祖籍甘肃永靖,1897年生于兰州,1992年病逝于北京。曾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就读,获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任金陵大学教授。张心一是我国近代农业统计与土地利用及水土保持的先行者之一,是著名的学者。他所著的《中国农业概况估计》,被国际上誉为“张心一数字”而广泛引用。他还是颇有政绩的官员,1941年至1946年任甘肃省建设厅厅长,他在担任甘肃省建设厅长期间,主持兴建了大型水利工程鸳鸯池、湟惠渠,并在洮河林场树立了科学经营林业、保持水土的样板,还把徐家山选定为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的实验基地。张心一不仅是著名的学者、杰出的政府官员,还是有名的企业家,他先后创办了甘肃水利公司、林业公司、牧业公司、矿业公司、兴隆公司、水泥公司、电厂、机器厂等企业,为兰州植被恢复的科学试验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支持。徐家山的改造成功,使美国著名生态学家罗德明惊叹不已,而张心一也被认为是甘肃水土保持和荒山改造的奠基人。
张心一不仅是缔造兰州著名品牌“白兰瓜”的功臣,还是引荐青香蕉、金冠、早旭、奥登堡等优质苹果的热心人,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虽然后来在国务院农林部工作,但他一直关心甘肃的水土保持和荒山绿化。1992年,张心一在北京逝世,根据他的遗嘱,在徐家山举行了他的骨灰抛撒仪式,并在柏树台立“张心一纪念碑”。
这里要讲的就是他一心想绿化徐家山,努力改变兰州生态环境的故事。
张心一留学归来回到兰州后,怀着改造山河、恢复植被、改变兰州自然生态的雄心壮志,提出在兰州北山植树种草的建议,有人却认为他是异想天开,吹牛说大话。张心一满不在乎,坚持向自己认准的目标前进。他亲自到盐场堡徐家山一带考察。当时的徐家山,植被破坏严重,光秃秃的,荒凉不堪。
有一天,他路过一位姓徐的农家门口,惊讶地发现长着几棵大树。张心一惊喜万分,急忙进屋向主人请教。
主人说:“只要有水,只要管理好,树一定能种活。”
张心一听完主人的话,高兴得不得了,决定把徐家山作为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的实验基地。很快,他组织林业技术人员在徐家山动手挖水平沟,植树种草,做水土保持实验。
经过多年的努力,在金城关到枣树沟一带方圆近10000米的荒山上,竟然奇迹般地栽活了近10万棵白榆和13万多株红柳、侧柏和洋槐。当时被张心一请来协助工作的被美国人誉为“生态学之父”的水土保持专家罗德明(音译)看到徐家山的变化时,惊叹万分,认为是世界奇迹。后来,张心一通过罗德明从美国引进了90多种耐旱、耐寒、耐瘠薄的草籽,大多数种植成功。现在被农民誉为“肥田宝草”的草木樨就是当时引进的。
但是,张心一的“生态”抱负却屡遭挫折,他辛辛苦苦栽活的10多万株树木最终因干旱而死,只有徐家山山顶的侧柏依然郁郁葱葱,见证了张心一绿化荒山、改变兰州生态的决心和勇气。
解放后,徐家山成为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的重点地区,大力发展造林绿化工程,栽种有云衫、侧柏、圆柏、油松、白榆、山楂、刺槐、桃、月季等乔、灌木,森林覆盖率达到61.7%。自然生态的改善,也吸引了斑鸠、啄木鸟、金翅雀、麻雀、乌鸦、猫头鹰、布谷、兔子、松鼠、狗獾等动物的光顾。到了20世纪90年代,徐家山已是绿树成阴,鸟语花香,昔日的荒山奇迹般地变成了森林。1992年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看到徐家山日新月异的变化,张心一曾感慨地说:“没有人民政权,将是一事无成。”
后来,张心一到北京工作,仍念念不忘兰州的生态建设。1986年,年迈体弱的他躺在病床上,还投书兰州军区司令员郑维山,提出绿化西北的建议。
1992年,张心一在北京逝世,根据他的遗嘱,在徐家山举行了他的骨灰抛撒仪式,也许,他早就把绿化徐家山当作了自己的毕生追求。张老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为兰州生态建设所做的艰难的开创性贡献却是永恒的,是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敬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