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金手指点子库
10868400000070

第70章 军事神点子(9)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丹麦、挪威、瑞典三个北欧国家都宣布中立。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除瑞典始终保持中立地位外,丹麦、挪威的中立地位都受到了破坏。应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全面爆发时,参战双方也都愿意尊重北欧三国中立,认为这对他们双方都没有坏处。后来的问题,首先是由瑞典北部耶利瓦勒铁矿的矿砂引发的。瑞典北部的铁矿蕴藏量达40亿吨,属欧洲第3位,且多为富矿。瑞典铁矿可说是德国战时工业的生命线。战争第一年,德国年消耗铁矿砂1500万吨,其中就有1100万吨要靠从瑞典进口。在夏季,瑞典的铁矿砂还可以用船只从瑞典港口律勒欧经波的尼亚湾,越过波罗的海运往德国。在与英法开战后,这也还是一条比较可靠的安全运输路线;因为从北海进入波罗的海的几处海峡,已被德国有效封锁,英国的军舰和潜艇都进不去。可是一到严冬,这条运输线就无法使用了,因为波的尼亚湾和波罗的海的海面结了厚厚的冰,船只无法通行。这时瑞典耶利瓦勒铁矿的矿砂,就只有经铁路运往挪威北部的港口纳尔维克,再用船只经挪威东部领海运往德国。这一运输线有两个优越条件:一是从所处纬度讲,虽然与前述波的尼亚湾运输线相近,其中有一段还处在北极圈内,纬度更高,但因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海面不结冰;二是由于挪威是中立国,而整个运输路线都在挪威领海以内,可以避免英国海军和空军的袭击。所以挪威的中立,对德国更有利。英国当时的海军大臣邱吉尔看到了这一点,大战爆发后最初几周即建议内阁批准在挪威领海布雷,但首相张伯伦不愿破坏挪威中立,不赞成邱吉尔的建议。1939年11月30日,苏联为防止日后苏德开战时,德国利用芬兰领土打击列宁格勒及苏军北部防线,向芬兰发动了先发制人的战争。苏联的这一行动,给邱吉尔提供了一个“假途灭虢”的借口和机会:组织英法远征军,以援助芬兰抗击苏联入侵为由,假道挪威、瑞典,顺势占领挪威沿海的纳尔维克等港口及瑞典的耶利瓦勒铁矿及运输矿砂的铁路线,从而一举截断德国的铁矿砂供应,卡死德国战时工业的生命线。这时,苏德战争尚未爆发,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还有效,从形式上看,苏联是站在德国一边的。因而英法以援助芬兰抗击苏联为名,出兵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就名正言顺了。然而,与此同时,德军参谋总部也看到了这一点。德国海军元帅多次提醒希特勒注意英法借口援助芬兰截断德国铁矿砂供应这一严重威胁,并建议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抢在美国之先,以保护铁矿运输线为由,出后占领挪威,实质上也是使的“假途灭虢”计。希特勒开始对英法军队是否会很快出兵挪威持怀疑态度,也不想破坏挪威中立,因而迟迟没有下决心,但在海军的促动下,仍部署了一个代号“威塞演习”的以入侵挪威为目标的行动计划。英法也因张伯伦的态度犹豫,加上英法之间协商和协调行动需要时间,而未能很快采取行动,但准备工作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然而,2月16日在挪威南部领海发生的一桩意外事件,促成英法和德国双方都进一步坚定了入侵挪威的决心。这一天,一条从南大西洋载回299名英国俘虏的德国船“阿尔特马克号”,受到英国驱逐舰的追逐,逃入挪威南部一个峡湾避难,邱吉尔了解到此船载有300名英国俘虏,便命令英舰哥萨克号驶入挪威领海解救俘虏。战斗中,打死德兵4人,打伤5人。当时,有两艘挪威炮艇在场,但未敢采取任何行动,看着英国军舰进入本国海域,救走了德国船上的英国战俘。事后,挪威政府为英国军舰侵入自己领海动武向英国政府提出抗议。英国政府则认为,挪威准许德国人使用自己的领海运输英国俘虏,违反了国际法。而希特勒则认为,挪威的抗议不过是故作姿态,挪威炮艇眼见英舰对德船动武而不干预,说明挪威政府甘当英国帮凶。由此,英、法、德都以保护航行安全为由,决心出兵挪威;因为芬兰已于1940年与苏联媾和,英法借口援助芬兰,借道挪威的理由已不存在。最后,英法将开始入侵挪威的时间定在1940年4月8日;而希特勒则将入侵时间定在4月9日晨5时15分。本来英法定的时间早一天,但因德国海军行动迅速诡秘(伪装为英国军舰),将士作战果断勇敢,却反倒比英、法抢先了一步。德国人“假道”成功了,英法人“假道”则成了泡影。

晋军易帅旗、披虎皮之谋略

“偷梁换柱”的计谋,也可以作为对敌斗争的计谋。它用调动敌人的谋略,以佯动诱使敌人频繁变更阵形,把敌人的主力调开,然后攻其弱点。

春秋时期,晋、楚为了争夺中原霸权,曾发生过城濮之战。战前楚军以咄咄逼人的态势首先向晋军求战,晋文公见楚军逼近,就下令军队后撤三舍之地,即后退90里(古时30里为一舍),在其盟国卫国的城濮(今山东范县临濮集)驻扎下来。楚军不知晋军这是为了示弱诱敌而采取的战略性后撤,反而认为晋军畏敌,更加求战心切,一直追到城濮,形成两国军队左中右三军对阵的局面。古代中军是主力,由主帅亲自指挥。战斗开始,晋下军在左,把驾车的马蒙上虎皮,首先向由陈、蔡联军组成的战斗力最弱的楚右军攻击,一举把它们击溃。与此同时,晋上军中竖起两面指挥大旗,冒充中军,佯示主将后撤,晋下军则在阵后把树枝拖在车后,扬起满天尘土,伪装溃逃;而晋的中军却隐蔽了起来。这时,楚军主帅子玉还不知道右军已被击垮,以为晋军惧楚而要逃跑,又把晋上军误认为中军,命令楚左军向晋上军发起追击,以致造成楚左军孤军深入、中军两翼暴露。晋军元帅先轸见楚军中计,指挥中军精锐拦腰杀过去,上军也立即杀个回马枪,前后夹击,把楚左军大部歼灭。子玉见左、右两军都被打垮,不得不急忙退出战场。此战双方兵力部署方法,都是以正兵当敌,而晋军自己“偷梁换柱”,以偏师冒充主力并使上下两军佯示后撤,调动了楚军,使之举措不当而失败。

南昌起义前的晚宴

1927年7月18日,朱德将军接到通知,要他马上到离南昌不远的一个小村子去参加党的一次秘密会议。当天傍晚,他来到村庄,进入一幢房屋的大厅里,党的主要领导人都已聚集在那里。他环顾四周,看过许多已经见过面的人,但也有不少人是久已闻名却从未见面的。从上海和四川死里逃生的周恩来、刘伯承都在那里,还有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苏兆征、农民部长谭平山,“铁军”第11军军长叶挺、12军军长贺龙,参谋长叶剑英,以及政治工作领导人员李立三、林祖涵等都到齐了。毛泽东也出席了这次重要会议。

会上,大家经过讨论,决定深刻汲取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走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道路,并决定以“铁军”为骨干,首先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会议结束后,同志们分别前往自己的岗位,毛泽东去汉口,只等南昌起义枪声一响便和武汉警备部队中一些黄埔军校学员一起率领部队南下湖南;苏兆征去长江一带发动工会团体为起义作准备。朱德、周恩来、叶挺、贺龙、刘伯承、叶剑英,李立三、张国焘、谭平山、林祖涵则为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成员。

朱德将军当时任南昌市警察局长,对南昌情况极为熟悉,了如指掌。经过分析,他认为:起义的主要障碍是驻扎在南昌附近的国民党第6军的几个团,还有驻扎在南昌市内和市郊的滇军第五路军的几个团。同时,还得警惕距离南昌约两天路程的滇军一个师的动向。朱德和指挥部的同志还分析:这次起义,“铁军”中除总司令张发奎、第4军军长黄琪翔外,都是可以依靠的力量;第四军的大部分队伍驻扎在九江,张发奎的司令部也设在那里;“铁军”在南昌的办事处负责人就是11军军长叶挺,第11军、12军的所有部队都驻扎在南昌附近;第4军有1个团布防在九江至南昌铁路沿线,也准备参加起议;此外,由朱德直接领导的南昌市全部警察和军官教育团也是可以依靠的。因此,从起义的整个形势看,是非常有利的。关键的问题是要解决驻扎在南昌附近的国民党第6军几个团和滇军第五路军几个团的问题,只要这个问题解决得好,起义便可以保证成功。

于是,朱德将军经过周密思考,并与指挥部的同志商量合计了一番后,设出了下述的“偷梁换柱”计:

8月1日,也就是决定起义的当天晚上,朱德将军发出请柬,宴请国民党第6军和滇军第5路军全体团以上军官(这便是国民党军的“梁”啊)。被请的客人因为知道朱德既曾是滇军的军官,又是国民党的领导人,便都应邀赴宴了。

这顿晚宴从下午6时一直吃到晚9时,饭后又留下来打麻将。朱德原计划让客人们打到半夜,这样起义便可顺利开始。可不巧,还没有到发动起义的时间,贺龙的第20军一名营长忽然心神不宁地推门进来,慌慌张张地报告说,他刚接到命令,要他把自己辖区内的滇军解除武装!(这便是要“换柱”!)一听这话,朱德猛然一惊,整个屋里也顿时一片寂静。幸好,朱德稍一定神,便想一计:他掉过头来对客人们哈哈一笑,说道:这纷乱时期,真是什么谣言都有啊!没什么,没什么,大家还是接着打牌吧!可未等朱德的话落音;一名滇军将军把椅子往后一推,站起来说道:也许是谣言,可我已听说过今天晚上要出事,大家还是回到自己岗位去吧!于是,人们都站起来准备回去。到了这时,朱德也不好强留,便一面打着哈哈,一面开着玩笑在门前送客,等到客人散尽,他便赶到指挥部,立即下达提前起义的命令。……不多一会儿,全城就响彻枪声,起义开始了,朱德和其他同志们连夜指挥,通宵达旦,到了天亮时,全城尽为“铁军”掌握,再过几个小时,离南昌稍远的几个村落也拿下来了。

“南昌起义成功了!”人们在欢呼着。

郑成功治罪郑芝莞

古代兵书中所谓“杀一人而三军震”,“赏一人而万人喜”,就包含有“指桑骂槐”谋略思想的运用,一切高明的将领无不运用这种手段来整治军纪,统率部队。

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郑成功率师进攻广州,把守卫厦门的任务交给其叔父郑芝莞。清福建巡抚张学圣闻讯,即令总兵马得功乘机袭击厦门。由于郑芝莞不听郑成功告诫,麻痹松懈,未加戒备,马得功仅率数十骑,乘船偷渡,便在厦门登陆。而郑芝莞则放弃指挥,带着家眷财物撤退到金门,使清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厦门。郑成功闻讯,率水陆大军回援。马得功遂急忙率其船队撤出厦门逃走,途经金门时,守卫金门的郑成功另一叔父郑鸿逵,竟念马得功曾是他的侍卫而未加拦阻,擅自放行。

郑成功收复厦门后,祭奠阵亡将士,一面严厉惩罚了临阵脱逃的几名将领,郑芝莞也在其中。在郑芝莞将被行刑时,郑鸿逵竟赶来求情。郑成功不禁怒火中烧,对他严厉斥责,并立即将郑芝莞斩首。郑鸿逵虽当年起兵有功,也受到撤职处分。将士们无不为之心悦诚服。

郑成功这样做,虽也是为了杀一儆百,但其行为是光明正大的,与耍弄权术者不可同日而语。

齐桓公攻遂警鲁

“指桑骂槐”,适用于驾驭自己的军队,也可用来维持和巩固某种联盟。春秋时期,大国诸侯为了争夺霸权,都曾胁迫一些小国加入自己的联盟。这中间他们都曾运用“指桑骂槐”的策略,使小国服从其调遣。齐桓公为了与南方的楚国争霸中原,首先需要把中原小国拉到自己方面来。公元前681年3月,齐桓公借周天子名义,邀宋、鲁、陈、蔡、卫、郑、曹、邾、遂等国,会盟于北杏(今山东东阿县境),想定盟称霸,并以此威慑楚国。但到期前来会盟的只有宋、陈、邾、蔡四国,齐桓公便约定此四国共同出兵讨伐不尊王命、不来会盟的国家,并决定首先把鲁国选定为讨伐对象。可是宋桓公不赞成伐鲁,事先溜走了,齐桓公又主张先伐宋。经过管仲对形势的分析,最后决定还是先拿鲁开刀,但他没有直接进攻鲁国,而是先攻下了鲁国的附庸国——遂国。齐灭遂是做给鲁国看的,鲁国在齐国的威胁下,终于同齐国结盟于柯(今山东东阿县西南)。第二年,齐桓公又遣大夫戚宁说服宋国与齐会盟,宋桓公果然派遣使者随戚宁到齐军中请和。继而齐桓公又帮助郑国公子突恢复了君位,控制了郑国。

当时黄河下游诸国中,尚能同齐国分庭抗礼的只有鲁、郑、宋。这三个国家都被制服后,齐桓公终于在公元前679年冬大会鲁、宋、陈、卫、郑、许、滑、滕等诸侯于宋国的幽地(今北京城西南),齐国的霸主地位得以确立。在这里齐桓公施行的正是打击一国,威震其余的“指桑骂槐”策略。

燕王装疯起义兵

明太祖驾崩后,因继承人皇太子朱标早已亡故,由长孙继位,是为惠帝,改年号建文,亦即建文皇帝。建文年纪虽小,却相当精明,他知道自己的环境,在十多个王叔的威胁之下,地位十分尴尬,为使皇权免受于控制,在黄子澄等策划下,大刀阔斧来个削藩运动。

燕王朱棣眼见各位王兄王弟一个个倒了。此趋势,必轮到自己,与其等死,不如先发制人,起兵发难。他的军师道衍以军备未足,时机尚未成熟,劝他再等机会,因此暂时隐忍,秘密练兵,预备行事。

有一次,燕王照例派一位亲信葛诚入京奏事,见了建文帝,建文帝有意收买葛诚,便召他进入密室,对他说“如果你能把燕王的活动情况及时报告于我,将来升你为公卿。”葛诚说:

“食君之禄,担君之忧,臣愿效犬马之劳,此次回去,必密报燕王举动,为陛下作内应。”

葛诚回到燕京后,怂恿燕王入京(南京)见帝,以释嫌疑,此计无非想驱羊入虎口。燕王与道衍商议,道衍力主不去,燕王却说:“此时我能举兵,便当举兵,若不能举兵,不如暂住一行,料他也无奈我何。”因此便毅然进京,果然有人怂恿建文帝将他扣留,但建文帝犹豫,一时又找不到借口,于一个月后,便放燕王返回燕京。

燕王相当精明,老奸巨猾,他最清楚自己的处境,一回来就诈病,病得很厉害,此举无非使朝廷不疑他有变。

建文帝虽放走燕王,却也时刻防备,并不因他“病重”而松懈。用了一个调虎离山计,以边境防卫为名,把燕王所属的劲旅调了一部分离开北京,派亲信工部待郎张为燕京布政使(行政长官)谢贵为都指挥(城防司令),把文武两权夺了过来,又制造借口把燕王的得力部属于谅、周铎两人杀了,罪名是阴谋叛变。

燕王眼见这种夺权把戏,无非因自己而发,为保全生命起见,便诈癫扮傻,溜出王府,整天在街边游荡,口出狂言,见物就抢,十足一个疯子。有一次,出门几天都没有回来,从人到处寻找,卒见他睡在泥淖里!扶起来他还必骂:“我好好睡在床上,干吗要抬我出去?”

张和谢贵知道此事,便入营去探病,想看个究竟。这时是暑天,只见燕王穿起皮袄,围炉而坐,还身子发抖,牙关打颤,不停地说天气太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