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金手指点子库
10868400000006

第6章 成才宝点子(6)

创造了无数财富的创造学祖师希尔博士,这样肯定地提醒人们说。想像力是灵魂的工场,也是成功的“核反应堆”,它可以给你带来一个成功的目标,让世界上许多事物向你展示出新奇的面目。

但仅仅于此还不够,你还必须以坚定的信念,去加以实现。

关于行动的重要性,诺伯特威尔在谈到科学的创造过程时说过:“科学家动手解决一个确定会有答案的难题时,他的整个态度才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此时他实际上已经找到了一半的答案。”

因此,当我们有一个成功创意存在于大脑中时,不妨相信成功已经在某处存在,仅只需要我们动手去捉住“她”罢了。

挖掘青少年的创造能力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倡导下,“创造力”这一概念,走遍了世界各地。特别是80年代,这个术语几乎变成了神奇的咒语,对各行业有类似“芝麻开门”

般的魔力。

但是,科学家们认为,人们愈深入挖掘创造力,就愈会发现创造力是如此神秘和令人困惑。

早在一百多年前,法国心理学家波杨就不无遗憾地感叹道:“迄今为止,我们仅仅获悉了创造发明的一般状况。”一个世纪过去了,经几代学者艰辛的努力,情形也无多大改观。

1988年,斯腾伯格在《创造力的性质》一书中,提出了“创造力三维模型理论”。

该理论认为,创造力由既相互独立,又相联系的三种维度组成。

第一种维度是智力维度,包括内部关联型智力、经验关联型智力、外部关联型智力三方面。

第二种维度是智力方式维度。它实际是个体的习惯化,常使智力维度带有倾向和风格。

第三种维度是人格维度,包括容忍度、内部动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求知欲、冒险性以及乐意为获取知识去工作等特征。

我们知道,创造力是三种维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人的创造能力,与智力水平、认知方式、人格素质密切相关。

1创造力六因素

斯腾伯格是位不断创新的学者。1993年,他与洛巴特在分析创造力构成成份的各种理论和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创造力多因素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个体的创造力是否能充分发挥,受六个因素影响,并且可以从资源、能力、观念、评价上理解创造力。

影响创造力的因素包括:

(1)智力

它是创造力发挥的必要条件,将影响你对问题的感知、表征定义、再定义及选择解决策略等过程。

(2)知识

即有关的经验、知识结构、给创造性思维提供信息,帮创造者了解其在领域中所处的位置。知识可能会约束创造力的发挥,使人循规蹈矩。

(3)认知风格

即认知活动过程的倾向性。斯腾伯格和克登认为认知风格有三种:立法式认知风格、执行式认知风格和司法式认知风格。创造型个体具有立法式认知风格。

(4)人格特征

个体人格特征对创造力的发挥有影响,其中容忍力、毅力、冒险性和坚持性以及成长的愿望和自尊非常重要。

(5)动机

这是个体从事创造活动的动力。

(6)环境

环境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也可以抑制创造力。

上述六种因素对创造力互相影响,以综

合效果发挥作用。

斯腾伯格和洛巴特根据该理论指出,创造力发挥的关键是创造力六因素的投入和它们的凝聚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低创造力的原因在于没有投入足够适合的成份,这六因素须有效聚合后才能产生出高创造。

2人类的创造潜力是无限的

在西方,“创造”被定义为“无中生有”。

翻开《圣经》,开篇《创世纪》写道: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上帝说道:“要有光。”于是有了光。

亚里士多德将“创造”定义为“产生前所未有的事物。”然而,普遍为人接受的创造力定义尚不存在。

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把创造力定义为:根据目的和任务,运用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

这里的产品是指思维成果。它既可以是新设想、新概念、新理论,也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多年来,人们总这样认为,创造只是个别人的专利。这给“创造”二字涂上了神秘的色彩。实际上,创造并不神秘,神智健全的人都存在着创造潜力。

创造潜力宛如沉浮在大海中的冰山,你只看到了它露出水面的极小部分,而绝大部分却被你忽视,被自卑所淹没。

假若你能意识到这点,就会对孩子充满信心,就会唤醒沉睡的创造意识,使孩子由普通人向创造人转化。

假若你能了解创造的能力,并让孩子通过学习和锻炼来强化这种能力,必然会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生命的潜能。

3创造力三大成分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曼贝尔认为个体的创造力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

(1)有关领域的技能

这是特定领域中开展活动的基础。该成分包括:实际知识,专门技能和该领域的“天赋”。

(2)有关创造性的技能

包括认知风格,意识或潜意识诱发的新观念知识,工作方式。

(3)工作动机

包括人的工作态度,对所能接受工作的理解。

我们认为,创造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原则,而且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1培养创造的兴趣

从儿童到青年,人的创造能力在持续地发展,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创造的兴趣直接推动了能力的发展。

因为创造的灵感有时不来自于本专业的启示而是来自于新的学科或似乎不相关的事物。

所以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格拉肖曾说道:“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以开阔思路,抽时间读读小说,逛逛动物园,却有好处,可以帮助提高想像力,这同理解力和记忆力一样重要。”

而维纳创立控制论,是从生物、机器、人类的控制活动中总结出一般规律。

今天学科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交叉学科、综合学科层出不穷,狭窄的知识面是很不利于创造性思维产生的。

兴趣就好比汽车的发动机,是支撑创造的进行。当然,创造的兴趣中应包括好奇心、求知欲等内容。

在人处于幼年时期时,特别是在三四岁时,因为接触:身边世界的时间不久,并且自己的知识有限,对眼中所见的东西无不充满好奇。

你不是经常发现那些三四岁的小孩瞪着一双双圆圆的眼睛看着这个世界吗?

有些小孩还具有天赋的创造能力,他们喜欢拿着笔到处乱画,虽然他们什么字都不会写;他们也喜欢做各种各样奇怪的动作,表现出他们心中的喜悦或恼怒之情。

这些画或奇怪的动作并没有人教他们,就是因为他们有着表现自己想法的兴趣,所以他们做了,这就是人的创造力的最初表现。

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我们身上具有的创造力,我们要有意识地去培养我们的能力。

为此,我们要培养我们创造的兴趣。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人的兴趣是愈加广泛的,涉及的范围从儿时的搭积木、唱儿歌到学生时的画画、读书、小发明等。

但是,在青年期以前人的兴趣普遍表现出一个特点,那就是兴趣倾向不明显,经常变化,见异思迁,没有“水滴石穿”的精神。

所以,人的真正兴趣是在青年期培养起来的,并且你会发现一个人在青年期培养起来的兴趣一般会伴随人一辈子。

把兴趣转到创造上来,我们应该注意培养人的兴趣的长期性,因为创造需要长时间的努力研究(当然极少数的例外)。

假若兴趣不专一,人的创造行为往往会半途而废。只有在创造过程中自始至终保持兴趣专一,才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发现问题,寻找方法,查找资料,验证结论、创造之中去。

就拿中外历史来说,没有几个科学家真的是兴趣非常广泛,今天喜欢物理,明天喜欢化学,后天喜欢文学的,他们大多数终生沉迷于自己的专一学术领域,并对此作终生不懈的努力。

比如爱因斯坦专心于物理、门捷列夫执迷于化学而海明威奉献半生给文学一样,他们都是兴趣与创造相结合的例子。

青少年时期,兴趣还易受主观情绪的影响。表现在平时有了兴趣,但一遇到失败和挫折,因心理承受力较弱,所以容易中途放弃,从而丧失创造的机会。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初高中生的学习,他们平时对学习比较感兴趣,一旦遇到考试失败,相当一部分人就会灰心意冷,情绪低落。

我们说过,这里的兴趣是包含了求知欲、好奇心的。所以,作为培养兴趣的一个方面就要注意合理对待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当小孩问出类似荒谬的问题时,不可批评他们的无知,而应对他们的敢于提问,敢于探索的精神提出表扬,就好像培育一颗萌芽中的绿茵似的。

假若引导合理,青少年的兴趣就能得到合理的发展,创造性也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2锻炼创造的意志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去克服各种困难,从而达到预期目的的心理活动。”

意志决定了一个人的创造活动能否成功。

因为创造活动是一个充满困难的、有时还十分漫长的过程。就像二万五千里长征,没有顽强的意志,你很难取得最终的胜利。

中外历史上有许多事例证明了这一点。

同样,那些取得创造成功的人的共同特点也就是具有顽强的意志:

马克思是伟大的天才,《资本论》可称为他的一大创造。

他在书中创立了剩余价值的学说,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真相。然而,他的这一创造却离不开他的勤奋与顽强的意志。为了写《资本论》,马克思在英国图书馆翻阅和摘录的资料达1500多种,他常年累月地坐在图书馆第一排第二号座位上。他一边看书,一边晃动脚跟,以至地板上磨出了两个明显的脚印。

马克思思考问题时,习惯在房间里来回踱步,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他在地毯上踩出了一条清晰的小道。这条小道是他思考的记录,是勤奋与意志的见证。

孙中山数次失败,但是毕生呕心沥血,为了中国革命事业奉献一生,从未中途退却。

鲁迅,黑暗年代中进步思想的一面旗手,不断遭到来自四面八方的阵阵攻击,但他依然稳稳地立在那里,没有低头,没有弯腰,“横眉冷对千夫指”,依然用他的笔投出一排排的匕首,与黑暗抗争。

他们以他们顽强的意志换来了伟大的成功。

孙中山创建了中华民国,成为“国父”。鲁迅创造出了“鲁迅文学”、“鲁迅精神”。

青少年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就必须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包括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另外除了上面所说的坚持性对创造很重要外,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等意志因素对创造也是十分重要的。

意志中自觉性十分简单,一个人不自觉创造,在别人的要求强制下是不可能取得创造成功的。

因为创造是一个充分发掘大脑潜能的过程,只有自觉,才能使大脑中的各个门户全都打开,这样创造就比较顺利了。

假若是被迫或强制;那么大脑中的有些门户就会关闭,这样无疑是为创造增加障碍,如一个人在别人的强制下去搞一项研究,他自然会产生一种潜意识的对抗性,这样使他的思维活动放慢,创造性能力自然受到压制。

意志中的果断性因素,我们也可以从历史上的许多例子中认识到果断性对创造性的影响。

假若溴元素的发现者在看到与碘相似的物质时还优柔寡断,停滞不前,这创造发现的良机就会溜走;假若发现了电磁波,而不敢把它运用于无线电通讯,那么第一声无线电波的“嘀嗒”声不知又要迟响多少年。

意志中还包括一个自制力因素,这个因素以对创造性的影响非常大。

在创造过程中会产生动摇,或产生停止、放弃的想法,这时候最需要的是自制力,要用自制力阻止自己各种不利创造的行为或想法。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要时刻提醒自己,向着目标靠近。

3掌握创造技术

经过无数心理学家的研究和总结,大家得出了共同认可的几个创造技法,一般是指“脑轰法”、“原型启发法”、“核对法”、“综摄法”。

脑轰法简单地说就是许多人在一块儿共同思考和交流,以便在短时间内激发人的创造灵感,找到创造方法和途径。

采用这种方法一般是十来个人聚在一块,先提出待解决的问题,然而各人相继发言。

各人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也许会产生连锁效应,会引起其它人脑中的相关想像,提高人的思维活动速度,增强思维效果。

譬如下面的一些例子也许可以简单地说明脑轰法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在当专利局小职员时,曾与几位好友经常讨论哲学、物理学,他的许多发现都源出于此。

法国布尔巴基学派完成了数学史上的一次大综合,这与他们的充分讨论有很大的关系,学术名城哥廷根咖啡馆,经常是灵感爆发的地方,学者们和学生们一边喝着咖啡,一面讨论问题,台布上总是写着各种瞬间浮现的想法,这些东西要保存一段时间,侍者从不轻易揩掉,因为他们知道,这些随便涂写的公式,很可能有灵感的闪光和天才的发现。

有的学者还提出了脑轰法应遵循的一些原则:

1人数在十人左右效果较好。

2不要轻易批评他人的设想,以免阻碍创造性设想的出现。

3自由发表见解和设想,畅所欲言,主意越多、越新越好。

4,提倡综合与改进,可以发挥别人的设想。

原型启发法是指研究者从其它事物中受到刺激、影响,从中得到解决问题的启示。

一般来说,原型能否对人的创造产生启发作用,取决于两个前提:

一是创造物要具备与原型的外形或基本功能有某些相似之处;二是取决于创造者的思维状态,能否从原型的特点中有所发现或产生联想。

这两个前提对原型启发法来说是十分的重要。

假若原型与创造物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原型就不会刺激到人脑中有关创造物的信息,就无法与这些信息联系起来。

有的原型是与创造物在外形上比较相似,譬如可口可乐的包装瓶的设计者看到妇女身上穿的裙就联想到了这种形状瓶的美观与实用,所以就按照这个形状设计了被一直在使用的可口可乐瓶。

另外,飞机的发明也可以说是属于这一类的。

鸟儿借助于翅膀等飞翔,所以飞机也设计成鸟的形状,有翅、有尾。

另一种相似是创造物与原型在功能上有相似之处。

譬如潜艇的设计就是考虑到了它的原型启示物鱼鳔的功能。

假若创造者没有发现原型物的特点,当然也就不会有所创造,这就是第二个前提条件的反映。

当然,一般的创造者大多是怀着一定的创造目的在积极思维的,他们的反应极其的敏锐,假若有与创造目标相一致的事物出现,他们立刻能产生反应并由原型物产生一定的联想,从而完成最终的创造。

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理的事例便是最好的证明。

阿基米德整天想的是如何测出王冠到底是纯金的还是纯银的这一问题,即使在他被抬到澡堂中的时候他还是想着这个问题,所以当他一进入澡盆时人的上浮与水的排开马上刺激到他的神经,联想产生,从而找到了测量的方法,同时也提出了著名的浮力定理。

英国科学家巴贝吉找出让计算机自动运算的方法也可算是原型启发法的一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