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二君酒至半酣,晏子起身对景公说:“园中金桃已经成熟,我想摘上几个为二位国君祝寿。”景公准奏,下令管理御园的官吏前去摘取。晏子说:“金桃十分宝贵,世之稀物,臣当亲往监摘”。晏子走后,景公对鲁昭公说:“这棵桃树是先君在位时海外人献的种子,已经长了30年,往年却只开花不结果,今年是第一次结果,也只有几个。今日君侯降临,寡人不敢独享,特取来与君一同品尝。”鲁昭公拱手称谢。过了一会儿,晏子领着管理御园的官吏进来了,将精致的雕花盘子献上。盘子里放着六个鲜桃,个头硕大,颜色桃红似火,香气袭人。景公问道:“就这么几个么?”晏子说:“还有三四个没熟的,只有这六个是熟透了的。”景公命晏子布酒。晏子手捧玉爵杯,恭敬地走到鲁昭公面前,左右献上金桃,晏子致词说:“桃大如斗、天下罕有,两君食之,千秋同寿。”鲁昭公喝了一杯酒,取桃一个吃了,赞不绝口。景公如是,吃了鲜桃之后说:“此桃是难得之物,叔孙大夫贤名播于四方,应该吃一个挑子。”叔孙诸施礼说:“我哪里赶得上相国呢?晏相国内修国政,外服诸侯,功劳最大,这个桃应该他吃。”景公说:“既然二位谦让,那就每人饮酒一杯,食桃一个。
”二人谢赏,把桃子吃了。晏子说:“盘中还有两个挑子,大王可传令群臣,谁的功劳大,谁就吃桃好不好?”
景公同意,立即传下令去,让每个大臣都说说自己的功劳,相国评功赐桃。公孙接首先站出来,拍着胸膛说:“有一次我陪大王打猎,突然蹿了一只猛虎,是我冲上去,将猛虎打死,救了国君,这个功劳大不大?”晏子说:“保驾功大,可赐酒一杯,桃一个。”公孙接饮酒食桃,意气扬扬,站到一旁。
接着古冶子跳了出来,声如炸雷似地喊道:“打死一只虎何足为奇!有一次我护送国君过黄河,一只大鼋兴风作浪,要伤害国君,我跳到水里,舍身杀死大鼋,救了国君,这个功劳大不大?”晏子赶忙赐酒赏桃,古冶子眉飞色舞地站一旁。
“齐邦三杰”的第三个勇士田开疆一看桃子吃光,急得跳上来,大叫大嚷:“那年我奉命讨伐徐国,舍死入生,斩其名将,俘敌5000余人,徐国投降了,连附近的郑国和菖国也吓得归附了我国,这么大的功劳难道不该吃桃吗?”晏子说:“田将军之功当然高出公孙接和古冶子二位,但桃子已经没有了,只好等到明年了。”景公也说。“你的功劳确实最大,可惜说迟了。”田开疆手按剑柄,气急败坏地说道:“杀鼋打虎算什么!我南征北战,血战沙场,反而吃不到桃,在两位国君面前受辱,遭人耻笑,我还有什么面目站在朝廷之上?”说罢,自刎身亡。
公孙接大惊,也拔出剑来说:“我有小功而吃桃,田将军有大功反不能吃桃。我吃桃时没有谦让,是无礼;看见结拜兄弟死了而不能跟从,是不勇啊!”说罢,也自刎而死。
古冶子一看,立即跳出来说:“我们三人誓同生死,亲如骨肉,他们二人已死,我如苟活,于心何安?”说完,也举剑自杀了。晏婴二桃杀三士,为齐景公除去了潜在威胁。
鸡蛋里挑骨头
俗话说:“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似乎当权者的刑罚主要是用来对付平民百姓的手段。其实不完全是这样,对于掌权者来说,刑罚主要还是用来对付他身边那些与他朝夕相处、距离最近、关系最密切的部下。被称为中华民族始祖的黄帝曾经说过一句说:“上下一日百战。”这句话揭示了上下级之间矛盾冲突的频繁、尖锐和持久。
为了除掉潜在的威胁,许多掌权者甚至不惜用各种手段来对付与之朝夕相处的部下,他们信奉一个非常自私的逻辑,那就是“宁肯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彼此朝夕相处,若要是鸡蛋里挑骨头,找一个两个攻击对方的借口并非难事。更何况“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狼要吃羊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冠冕堂皇的借口。
为了整治部下,掌权者往往会以“莫须有”的罪名强加于人,使对方有口难辨。同一件事此时他认为是你的功绩,彼时很可能又被当作罪过。
春秋时期,弥子瑕很受国君卫灵公的宠爱。
有一次,天色已经很晚了,弥子瑕的母亲忽然得了病。有人把这个消息连夜告知弥子瑕,弥子瑕甚为着急。他就不顾一切地跑到宫里,擅自驾着卫灵公的车去给母亲看病。
按卫国的法律规定,私自驾驶国君车子者,判处砍脚的酷刑。
当卫灵公听说此事后,不但没判弥子瑕的罪,反而夸奖他说:“孝顺啊!为了母亲,宁愿犯被砍脚的罪呀!”
一天,卫灵公到果园中游玩,看到这秀丽的田园风光,顿觉视野开阔,心旷神恰。
正在这时,同游的弥子瑕从树上摘下一个挑子,他尝了一口,觉得很甜,便献给了卫灵公。
卫灵公在兴奋之时,又有自己的宠臣献桃,于是便乘兴说道:“弥子瑕真是一位忠臣贤士啊。因为尊敬国君而舍弃了自己的口福。”
时光过得真快。转眼间弥子瑕就到了年老体衰,脑子迟钝的年纪了。卫灵公对他宠爱与日俱减。终于有一天,因为一件小事,他得罪了卫灵公。
卫灵公左思右想,搜肠刮肚,总算罗列出了弥子瑕的两罪状:“以前他曾经假传我的命令驾我的车子,又曾把他吃剩下的桃子给我吃。”
要想惩处朝夕相处的臣下,还怕找不到借口吗?面对这样的君主,作臣下的真是哑巴吃黄莲——有苦难言。
宋朝靖康年间,金兵南侵,灭北宋并掳走徽、钦二帝。钦宗之弟赵构建立南宋政权。当时,各地百姓奋起抗金,朝廷中也有几位大将足使金兵闻风丧胆,这就是岳飞、韩世忠和张浚,时称三大将。尤其是岳飞,当时年仅二十几岁,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又善于带兵,作战勇敢无敌,金兵一看到岳飞的旗帜就吓得屁滚尿流,金营里有句口头禅,“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如果有一个好的领导者,抗击金兵收复山河还是很有希望的。可赵构却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人,金兵不来,他就罢免一切抗战派将领,专门起用那些投降派的官员,一味向金人求和。金兵打来时,才慌忙起用抗战将领带兵出去抵挡。当时,岳飞等人并不十分了解宋高宗偏安江南甘当儿皇帝的心理,仍以收复河山,精忠报国为己任。这便引起了宋高宗的不满。
赵构向金人求和的借口就是要尽孝道。当时徽、钦二帝被拘押在北庭,只有与金人议和,割地称臣,才有可能迎回二帝和太后,这样他也算尽了孝心。其实他心里也明白,无论怎样金人也不会活着放回二帝。所以他每次倡导和议都必以此为理由。其实,他的真正用心并不在此,他还有更为隐蔽无法说出的心曲,这就是他并不太愿意迎请二帝还朝。因为如果二帝真的还朝,他的皇帝宝座就会动摇,最起码是有麻烦。所以他最厌烦听岳飞说:“收复河山,迎请二圣还朝”之类的话,但这在表面上又说不出口。再说,金人势力正盛,与其作战多有麻烦,不得安宁,自己也无法享受。如与金人讲和,便可偏安江南一隅,国家再穷,供养一个小朝廷的享用还是宽绰有余的。岳飞和韩世忠等人反对议和,主张武力抗金,这不能不引起赵构的不满。但这两位都是朝中大将,抵挡金兵暂时还离不开他们,只等议和既成必欲去之而后快。
1140年,岳飞率军北伐,在郾城大败金兀术统率的金军主力。随后,岳家军乘胜追击,逼近开封。眼看收复中原已是胜利在望,宋高宗和秦桧却命令岳飞班师,连续以圣旨的名义发出十二道金牌,结果使抗金大业毁于一旦。
岳飞班师回朝后,赵构重用秦桧向金人求和。为了取媚于金人,又无中生有制造冤狱,将岳飞父子逮捕。岳飞入狱后,秦桧等人挖空心思、罗织罪名。然而,岳飞为人正直,精忠报国深受部将及同燎的敬仰与尊重,各种罪名均不能成立。最后,秦桧意在赵构指使下,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这位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民族英雄。
岳飞被捕后,大将韩世忠曾当面质问秦桧,岳飞究竟犯了什么罪,秦桧吱唔半天才答道:“虽未有实据,恐怕是莫须有的事情。”韩世忠愤愤地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宋高宗伙同秦桧害死岳飞,挤走韩世忠和其它主战派将领,终于达到了向金人卑躬乞和的目的。
“拖”出官来“拖”出财
有一句话说:“好死不如赖活。”乍听起来,似乎这赖活着是一种苟且偷生的无奈。然而实际上,好多事情看起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挺过一道关口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活着总比死了好,因为不管死得如何痛快,如何轰轰烈烈,它代表的只能是一切现实的结束,包括“希望”!可是只要活着,虽然活得很痛苦,很绝望,但总是存在着“希望”!也许这个“希望”在遥远的未来才可能实现,可是再怎么说这还是“希望”啊!但人一死,便什么都没有了。
因此,与其“好死”,不如“赖活”。
说到底,关键是你有没有毅力挺住暂时的不幸和压力,能不能坚持渡过最最困难的日子。
因此,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认为,拖也是一种处世艺术。对于打不垮的敌人,拖也要把它拖垮。
1940年春天的英国政府处在激烈的动荡之中。绥靖首相张伯伦受到舆论的猛烈抨击,邱吉尔却因力主对德宣战而受到人们的格外尊重,以致欢迎邱取代张出任英国首相的呼声几乎形成一边倒的局面,连邱吉尔本人也深信非他莫属。
可是邱吉尔清楚,能否取得首相职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下院中占压倒多数的保守党的赞成票。因此,他认定急于求成反而会一事无成。他一改过去对保守党取攻击态度的做法,以沉默为先,并表示:如果有人建议自己在除他之外新首相领导下供职,他只有一个答复,既不同意,也不反对。
果然,当保守党的一位领袖提出另一位新首相人选时,前首相问邱吉尔先生是否同意参加新政府时,能言善辩的邱吉尔一言不发,足足沉默了两分钟之久。沉默意味着反对,大家都知道,邱吉尔拒绝进入的政府,一定会很快被愤怒的民众推翻。
邱吉尔不急于表态,终于使决策会议不得不重新考虑新首相人选问题,而最后使邱吉尔荣登首相宝座。
纵观邱吉尔的这一过程,用一个字概括,就是“拖”。咬定青山不放松,管它东南西北风。
邱吉尔认准了政治目标,志在必得,却采用了非攻击性的手段,拖垮了对手,就使得自己能够站到领奖台上。
拖,是一种玄机,也是一种睿智。放长线,能拖出大鱼;处逆境,能拖出前程。拖能化害为利,拖能变退为进。最重要的,由于拖延,不干脆的表现,能够给自己赢得更多的思考时间,从而从容以待未定的情况。
有一位长期在基层做“二把手”工作的朋友总结过:“二把手处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说好做就好做,说不好做就不好做。但有一条必须记住,如果要当好二把手,就得该办的办,该拖的拖,不管是来自一把手的政令,还是来自下属的民意,上下同欲的要立马实施,上下矛盾的,就该缓一缓。否则,弄得上怨下愤,这二把手人就难做了。
实际上拖一拖,缓一缓,大家都可以再想一想事情的全部,合适与否?可以与否?想通了,都没气了,反过来不但不会埋怨你办事不力,还会感谢你的缓兵之宜。
江汉平原某地有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因为一部在全国荣获大奖的小说而声誉鹊起。正值地方文化建设好时候,几个城市的文联机构意欲引进这个难得的人才。按说作家是一个民办教师,不会计较待遇的优劣,只要能进城,比别人过年还高兴。但作家想:越是优越的环境越能为创作提供便利,家庭住房,家人工作,孩子上学,不得不做一个全面的考虑。
于是,他同时向几个引进单位透露了有意前往的意思,却又迟迟不作启程的打算。弄得几个地方竞相加码,把能够优惠的条件都提出来让作家过目,他最后选择了一个最能满足自己要求的城市定居下来。
作家的智慧不仅表现在构筑一个浪漫的艺术世界,而且在现实的生活空间里,也有着超人的谋略。半推半就,待价而沽,“犹抱琵琶半遮面”,说白了就是“拖”,是在等待一种更为有力的利益的吸引。
鄂西北某县张君,善于察言观色,审时度势,与当他父母官联系甚紧,遂为心腹,不免人仗权势,掺和着有一些逾越雷池之举。后来父母官偶露端倪,引起上级注意,而这位父母官却自信法力无边,竟肆无忌惮地指使张君再度引使不当伎俩。
张君深感大树将倾,唯恐牵连太深。但是树干犹在,尚不便厉言相绝。于是,他使出了另一路招数:拖着不办,其间父母官追问过几回,张君均以种种理由搪塞过去。
不久,父母官易地降职使用,张君因为刹车及时,免遭株连厄运。一拖而避迎头风,不愧是张君自我保护的一道防风屏障。
有人说,时间是最好的润滑剂。为人处世,与人交往,不可避免地会有磕磕碰碰,有时甚至是误解、攻击。面对如此这般的纠纷和矛盾,解释也许显得多余,甚至越解释越被误以为真。这时你不防也“拖力而行”,让时间去愈合人为的伤口。
如此,即使是在最最平常的生活里,这种处世处艺术也不会显得多余,那就是:拖!
用人决策绝点子
企业选择优秀人才的十大条件
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的根本,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因此如何选择优秀的人才为企业工作,已经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决定因素。换言之,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极大地影响着企业的成败。一般说来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以下各项条件:
一、敬业态度
对企业用人需求的调查结果表明,工作态度及敬业精神是企业遴选人才时应优先考虑的条件。对企业忠诚和工作积极主动是企业最欢迎的人,而那些动辄想跳槽、耐心不足、不虚心、办事不踏实的人,则是讲究团体效益的企业里不受欢迎的人。
很多企业主认为,年轻的职工对待遇和福利的要求愈来愈高,会对工作不安心以及对企业愈来愈不忠诚。日前这类职工频繁流动的现象已使不少企业将保持职工队伍的稳定性作为企业人事管理的最高目标。
一般说来,人的智力相差不会太大,工作成效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对工作的负责态度,以及勇于承担任务的精神。在工作中遇到挫折而仍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的职工,其成效必然较高,并因此受到上级领导和同事们的倚重和信赖。
二、专业能力或学习潜力
现代社会分工细致,各行各业所需的专业知识愈来愈专、愈精。因此,专业知识及工作能力已成为企业招聘人才时重点考虑的问题。但在愈来愈多的企业重视教育训练,自行培养人才的趋势下,新进人员是否具备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也不是企业选择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取而代之的是该人接受训练的可能性,即学习潜力如何。
所谓具有学习潜力,是指素质不错,有极高的追求成功的动机、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强的人。现在有愈来愈多的企业在选择人才时,倾向于选用有学习潜力的人,而不是已有专业知识与能力的人。近来企业更流行的做法是在招聘人员时,加考其志向及智力方面的试题,其目的在于测验应聘者的潜力如何。
三、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一个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一个再有学问、再有能力的人,如果道德品质不好,将会对企业造成极大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