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金手指点子库
10868400000001

第1章 成才宝点子(1)

培养青少年自助宝点子

天下才子必读书

当我们研究成功人士的事业时,常常发现:他们的成功一直可以追溯到他们拿起书籍的那一天。

在我们接触过的事业成功人士之中,大多数都酷爱读书——自小学开始,经由中学、大学,以至于成年之后。

区别成功人士和普通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前者喜欢读书——他们对电视缺乏兴趣。

成功人士的阅读兴趣始于小学(不限于学校指定的功课),直至中学、大学,以至今后。

大约有3/4的成功人士在小学和中学时读过的书,是其他人无论如何也赶不上的。

有60%左右的成功人士,在大学时,看的书超出同班的人很多。

时至今日,这些成功人土的年平均阅读量也在20本书上下,小说与文学传记各占阅读种类的一半,高出普通人很多。

也许你对教育工作者在过去的12个月平均阅读25本书不会感到任何惊讶,还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如果是在同一时期,成功人士也阅读了15本或20本书,你又做何感想呢?

对于那些成功人士,一年要阅读的书平均起来每人大概要有20本左右,或每三周至少看一本书以上,他们阅读书籍的内容包括10本小说类的书,10本传记文学类的书,这就说明有半数以上的成功人士都有很大的阅读量。

事实上,有19%的成功人士说他们一年至少要阅读26本书,这些书是小说类与传记文学类各占一半。

虽然有很多成功人士都把不同的嗜好及家庭的活动作为他们最喜爱的休闲娱乐,但是至今为止阅读仍是最流行的一种消遣方式,这并没有什么可让人惊讶的,因为成功与阅读之间具有互补的作用,但是成功人士到底是如何进行他们自己的读书计划呢?

JCPENNEY百货公司的前任董事长赛伯特在《道德的经理人》一书中曾说:

“我无法告诉你,若想事业成功,需要阅读些什么书的准则,但我可提供一些指南,或许可以助你对成功的想像。首先,让我们考虑你每天需花多少时间阅读周边的事物,如非商业书信或工作所需的报纸、杂志、书等。”

“我每天花上数小时在‘课外’读物上。假如我搭乘火车或飞机旅行的话,通常会阅读并细察时刻表及各个站名之类的资料;当我出门度假时,每天也会花二至三小时在一般性的阅读上……而看书的重点应该放在有意义的课外阅读上,千万不要吝于做这件事。”

我们绝不能低估书籍的价值。

书虽然是一种没有声音的东西,但是它对人类的影响却是非常深远的,如果你定期阅读了各种成功人士的传记或自传。经过和书中的成功人士对比之后,我们就会从他们的成功之中预见出自己的成功。

俄国著名的学者赫尔岑说过:“书是和人类一起成长起来的,一切震撼智慧的学说,一切打动心灵的热情都在书里结晶形成;书本中记述了人类生活的宏大规模的自由,记述了叫做世界史的宏伟自传。”

你的生命是一个过程,你的人生也是一个过程,你的读书生涯更是一个过程。既然是过程,若比喻为一段旅程,那么便会有起点、途中和终点;若说成一件事,那么便会有开始、发展和结束。无论你所处时代如何,背景如何,环境如何,这个过程都贯穿始终,无一例外。

书籍是一种工具,它能在黑暗的日子鼓励你,使你大胆地走入一个别开生面的境界,使你适应这种境界的需要。

金圣叹说过,天下才子必读书。

读书,是你事业的必由之路,是你走向成功的钥匙。

《曾国藩家书》的作者曾国藩是值得你学习的典范。

曾国藩在兄弟5人中排行老大。曾国藩的祖父从他们幼年时就开始教育他们,“人以懦弱无刚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君子在下则排一方之难,在上则息万物之器”。

曾国藩小时候读书非常发愤,他在6岁时人私塾,8岁时学五经,14岁时应童子试,22岁时考秀才,28岁时中进士,翰林院检讨,1846年时任文渊阁大学士;1847年任内阁学士兼任礼部侍郎。

曾国藩10年内连升10级,官至二品,可谓少年得志,官运亨通。他刻苦修身,读书是他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曾国藩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严重影响,所以对于自己的品德修养从不放弃,直至其年老体衰,思想成熟之时,也从未放弃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省和检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一生的最佳写照。

曾国藩对于求学要求严格,志向抱负也很高。他曾对他的弟弟们说过:“不能不趁30以前立场猛进也”,读书讲究“志、识、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游,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观海,如井蛙窥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曾国藩对于择师交友非常重视,并在立场上向圣贤看齐。他曾在一诗中写道:“莫言书生终龌龊,万一雉卵变蛟龙。”

曾国藩在其远大志向的激励之下,勤俭谨慎,学修不断。清政府称他为“学本有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并称赞他是“中兴第一名臣”。

在非常重视“立德、立功、立言”的湖湘学派之中,曾国藩既是一名佼佼者,又是一名推波助澜者,因而毛泽东就曾在青年时致黎锦熙的一封长信中这样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在这封信里,可以看出,毛泽东非常佩服曾国藩。

蒋介石也把曾国藩视为终生学习的楷模,并在其任黄埔军校校长时,把《曾胡兵书》列为了黄埔军校的必修课目之一。

蒋介石经常向其子蒋经国讲述在学习曾国藩时所获得的心得和体会,并再三叮嘱蒋经国要终生对《曾国藩家书》进行学习和研究。

曾国藩成功的顶峰是击败太平军。他向洋人卑颜屈膝,其所处理的“天津教案”是他一生的转折点。章太炎曾对他作了一个比较客观而又逼真的评价,“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由于曾国藩在早年时曾致力于读书,其学术研究的内容包括了从历史、理学到书法、古文和各种典章制度。他渴望通过多作一些学问,而与当朝的大学问家梅曾亮、何绍基等媲美,但是,他最终也没能够成为一名有所著述的大学者,因为他还没有开始著书立说,就已官至二品,并从此开始忙于官场内的事,再到后来,他又投身于戎马征战之中,使他更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著书立说,研究学问。

南怀瑾曾在《论语别裁》中说过:“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

今人研究曾国藩时,也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了。该书记载了曾国藩一生之中的主要活动和他在政治、治军、治学上的主要思想,其内容之丰富包括了用人、理财、修身、持家、教子、交友、处世等许多方面,曾国藩家书真实细密,平常而又深入,是一部真实生动的生活宝鉴。

许多成功人士,没有像曾国藩那样受过良好的教育,因为许多人是穷苦人家的孩子,他们之所以能成功,除了有一个远大的志向、坚强的性格和家庭的影响外,往往得益于某种启迪。这种启迪除了书之外,还能是什么呢?

比如说爱迪生由于某种原因,仅在学校进行了三个月的学习便退学了,可以说爱迪生没能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的母亲是他的真正启蒙老师。母亲教会他算术、历史、地理、英文、文学等多门课程,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断地扩大爱迪生的知识面,开发爱迪生的智力,同时他的母亲还常常教导他要好好读书,长大之后要作出一番事业。

母亲还经常为爱迪生购买一些科普读物,在这些读物中有一本题名为《派克科学读本》的书把爱迪生深深地吸引住了,并为爱迪生丰富的想象力插上了一对科学的翅膀。

如果你认为爱迪生的成功,除了受到母亲的教育启蒙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外,还与偶得《派克科学读本》而获得了开启人生成功的这把钥匙有关,那么,富兰克林的成就不仅仅因早年受惠于某本书的启迪。

恐怕没有人会在富兰克林这个名字的面前无动于衷,因为即使你不是一个美国人,没有享受过富兰克林对于美国民主所作出的一切贡献,但你总会感受到避雷针的好处吧,富兰克林就是它的发明人。

富兰克林的成功可以说是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只要你读过《富兰克林自传》就能够从找中到答案。

富兰克林在家里中排行最小,他有着一个结实的身子,圆圆的脸,灵活而又机智的眼睛。他与别的孩子一样,调皮淘气。可是他喜爱读书。在圣诞节快要来临之时,父亲抚摸着他的头发,关爱地问:“贝恩,你圣诞节最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礼物?”

富兰克林回答说:“书包,爸爸我要书包!我有了书包后,就能像吉美那样去上学了!”

这个回答大大出乎了父亲的意料。

富兰克林七岁那年,就已经能读书了,父亲书架上的书,几乎全被他读遍了。

他还能写出一些短小的诗歌,而且曾经把他写的诗附在父亲写的信里,寄给了家住伦敦的伯父,并且受到了伯父的称赞。由于家境困难,富兰克林只好中途辍学到詹姆士的印刷所当了一名学徒,当时他年仅12岁。

在这一期间,富兰克林结识了一名书店的学徒,他利用与书店学徒的关系,将他所喜爱的书在晚上借出,第二天早上归还,从此以后他就开始夜夜苦读。

小富兰克林爱读书的习惯远近闻名。由于晚上读书时需要大量的蜡烛,他悄悄地告诉伙伴们,请他们为他收集一些点剩的蜡烛带到印刷所里来,好在晚上读书之时用,后来伙伴们的家长知道了这件事,就主动为他积攒一些,有时还送给他一支。

因为富兰克林刻苦读书的精神使周围的大人和孩子们都非常敬佩,所以,大家都想方设法地帮助他。

他回家时,他的朋友与家长们就把平时积攒下来的一些蜡烛头作为礼物送给他。

每次富兰克林从印刷所回家时,家长们总会送给他一包礼物——蜡烛头。

俗话说得好,学然后知不足。对于富兰克林的求知欲来说,就像一块永远不会吸饱的海绵。

他读的书越多,越觉得自己在知识上的贫乏,就越想到群书之中博览一番。

富兰克林为了满足读到更多书的愿望,他召集了几个爱好读书的朋友共同组织了一个读书俱乐部,取名为“共同社”,其成员都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建立了一个小型图书馆,使每个成员都能读到更多的书。

在“共同社”的支持下,三年之后,富兰克林又创办了一个规模更大的费城公共图书馆。这个图书馆的创办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资助,并且越办越火,后来竟成为了北美公共图书馆之母。

在此以后,富兰克林也开始得到了事业上的成功,他又计划建立了美国第一家图书馆。

这时共有100人捐款,罗克登大律师还把捐赠的一些事宜表述为法律的形式,并使之成为了北美洲募捐图书馆之母。

康德曾经这样说过:“富兰克林是从天上偷窃火种的第二个普罗米修斯。”

同样,列宁从小也爱读书,五岁的时候就开始识字,很快列宁就能诵读出许多诗歌和故事了。但是列宁因为在青年时期从事了革命活动因而被学校开除了。

在萨马拉,他苦苦自学了一年半之久,以校外生的身份参加了彼得堡大学法律系的毕业考试,最后他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该大学的甲等毕业证。

即使是在沙皇政府的监狱里,也没有让列宁忘记读书,列宁曾在彼得堡被关押了14个月之久,在这14个月之中,他利用监狱图书馆读了14个月的书。他一边读书,一边收集各种资料进行研究。

一天,列宁的姐姐在探望他时说:“听说你的案子快要结案了,你很可能快要出来了。

列宁却风趣地说:“还早咧,我的资料还没有收集齐呢!”列宁在一生之中都极重视读书与学习。在其逝世的前几个月,他还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然后要检查,使学问真正深入到我们的血肉里面去。”

爱因斯坦也极其重视读书,他在中学时代,就喜欢读那些自然科学的故事,对于陨星,地震,风暴,等方面的书,都要进行如饥似渴的阅读,在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时,他曾为自己制订了一份学年、学期、每个月读书计划,依次阅读哲学家柏拉图、休谟、笛卡儿、培根、亚里士多德、康德和物理学家牛顿、麦克斯韦、赫兹、拉普拉斯等人的著作。

在渊博知识的基础上,爱因斯坦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大文学家鲁迅也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勤奋读书的好习惯。他平时除了写作外,就是读书,当他感到累了或困了就靠在藤椅之上翻翻报纸看看杂志,把读书当作了一种休息与娱乐。

即使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天,在他呼吸十分微弱,血压反常的情况之下,他还向许广平要了一份当天的报纸,对上面的消息和文章作了详细的阅读。

读书动机与读书成就

叶挺由于家贫,上学要靠亲友资助。他很喜欢读中国民族英雄的作品,如文天祥的《正气歌》与岳飞的《满江红》等等。由于叶挺学习时非常刻苦,所以他在中学毕业之后,就以优等生的资格进入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叶挺不仅对军事知识努力学习,而且对各种进步书刊也如饥似渴地阅读,以求探索革命的真理。在这些书刊中《新青年》对他的影响最大。他曾经给《新青年》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表达了当时青年彷徨的心情和他矢志救国救民的革命理想。

他曾说道,“吾辈青年,坐沉沉黑狱中”,并决心“振污世起衰弱”。

这就是我们要谈到的读书动机。

甘肃的会宁县是一个全国有名的贫困县,该县的年降水量只有几百立方毫米,所以那里的人民只能靠天收获,生活非常贫困,他们只能以土豆、玉米为主食。然而这里的学子升入大学或更高学府的机会却是其它地方无法相比的,该县被誉为“状元县”。

为什么这么贫困的地区会成为状元县呢?

记者走访了会宁地区的一些在校学子和已升入高校或工作了多年的会宁人,他们的答案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为了摆脱贫困,为了发展会宁的经济。

正是由于这一动机,千千万万的会宁人打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口号“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因此有数不清的会宁学子在苦苦地攻读,走出了会宁,使得会宁地区成为了全国有名的状元县。

动机,是人的一种生理愿望,人在动机的驱使之下,总会想尽办法为实现这一愿望而努力,并克服掉重重的阻碍,最终也要达到目的。

从道理上来说,读书动机应是内动的。

譬如:儿童们之所以会去读书,其读书的动机多是内动的。内动多由人们在乎时经常说的求知欲或好奇心所引发。

如果因好奇心或求知欲而从事的活动,你就无需对其施加外力进行管束,你只要顺其活动不加任何阻挡,其就会得到极大的满足。

人们在儿童期,一些活动的动机属于内动居多,譬如:学骑自行车、做一些游戏、摆弄玩具、看动画片等等,外力均无法导致。当然这种动机在成人之中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