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现代生活百科
10868300000191

第191章 毛笔书法学习与欣赏(19)

此文稿书法顿挫纵横,一泻千里,终为千古绝调,有“天下第二行书”之誉。是帖流传有绪,据元张晏跋:当时宣和尝收,后为庸工剪去印记,元代时于“岁”字旁犹有天水圆印痕迹。现已不见。元初在鲜于枢手并有跋。明时在吴廷家,后辗转入清内府。内中钤有“赵子昂氏”、“鲜于枢伯机父”、“张晏私印”、“句曲外史”、“石渠宝芨”、“嘉庆”、“宣统御览之宝”等鉴藏印。前隔水有题识;幅后有张晏、鲜于枢、王项龄、徐乾学等跋。又有周密、屠约、僧德一、王图炳等观款。著录于《宣和书谱》、《清河书画舫》等。刻入宋《博古堂》、《忠义堂》等帖。明《停云馆》、《戏鸿堂》、《玉烟堂》等丛帖亦有刻入。

参考:宋黄庭坚《山谷题跋》,宋《宣和书谱》,明张丑《清河书画舫》,朱关田《颜真卿传》。

释文: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阳)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口。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方期戬彀,何图逆贼闲,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颜真霸顿挫郁渤的《祭伯文稿》

自署书于乾元元年(758,肃宗至德三年)。甲秀堂帖本。行草书,文1篇。凡36行,计410字。原刻早佚。故宫博物院藏。《祭伯文稿》,又称《告伯父文稿》,全称《祭伯父豪州刺史文》。是书为乾元元年(758)颜真卿十月被酷吏唐之诬,以蒲州刺史左迁饶州刺史,10月21日途经洛阳时,仓促奠告于鹞店高村伯父墓前的祭文稿本。所书评者谓:“与争座帖大略相似,予未敢以伯仲评之也”(陈敬宗),“祭伯父文与祭季明侄稿法同,而顿挫郁渤,小似逊之,然风神奕奕,则祭季明侄稿小似不及也。”(王世贞)故与《争座位稿》、《祭侄文稿》合称“三稿”,声传遐迩。但因真迹早佚,精刻流传亦少。首见宋《博古堂帖》(又名《越州石氏帖》)收入,拓本似已不传。今见最早刻帖为宋《甲秀堂帖》,后明《郁冈斋帖》《丛帖》等亦收入,惜均不精。

今所收为《甲秀堂帖》本,模刻尤存颜书神彩,反观《祭侄稿》墨迹,觉一气相通也。两行年月部分的书法与《祭侄文稿》墨迹本首行相互参看,自可印证,且较《争座位帖》、《祭侄文稿》尤见和雅。

参考:容庚《丛帖目》,杨震方《碑帖叙录》,马宗霍《书林藻鉴》,张彦生《善本碑帖录》,朱关田《颜真卿年表》。

释文:祭伯父豪州刺史文,维乾元元年岁在次戊戌,十月庚子朔廿一日庚申。饶州诸军事、饶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真卿敢昭告于亡伯,故朝议大夫豪州刺史府君之灵。日者羯胡禄山,扰河洛,生灵涂炭,兵甲靡夷。二兄杲卿,任常山郡太守,忠义愤发。首开土门,擒斩逆竖、挫其凶慝。(先蒙授尉卿兼御史中丞。)城孤援绝,身陷贼庭,(圣朝哀荣,褒赠太子太保,甥侄季明卢逖等被贼害者八人并赠五品京官。)嫂及儿女,皆被拘囚。睿略昭宣,宇宙清廓,脱于贼手,并得归京。真卿比在平原遭罹凶逆,与杲卿同心协德,亦著微诚。二圣悯焉,授户部侍郎河北采访招讨使,又迁工部宪部二尚书,再兼御史大夫,出为同蒲饶三州刺史。圣恩锡类。大门赠华州刺史。兄弟儿侄,尽蒙国恩。允南授膳部郎中,允臧授侍御史。威明试太仆丞。真卿男颇授太子洗马。诸侄男等,顶授协律郎,授秘书省校书郎,赐绯鱼袋。袁衡华亭丞,泉明颢颖等并蒙迁改。一门之内,生死哀荣。真卿将赴饶州至东京,得申拜扫,又伏增感咽,谨以清酌遮羞之奠以伯母河南县君元氏配。尚飨。

颜真卿自撰题《谒金天王神祠题记》

自署书于乾元元年(758)十月初九。拓本。楷书,自撰题记一则。凡4行,计22字。早期拓本藏故宫博物院。

唐肃宗至德三年(758)三月,颜真卿自同州刺史改任蒲州(州治在今山西永济),由于御史唐诬告,同年十月左迁饶州(州治在今江西鄱阳)。此篇题记即是颜真卿赴饶州之任,途经华阴,与监察御史王延昌等同游华山华岳庙时所题记,时铭刻于北周《华岳颂碑》右侧,时年五十岁。

是记保存完好,清代中期拓本,字体基本未损。碑原存华山华岳庙内。

参考:朱关田《颜真卿年谱》。

释文:皇唐乾元元年岁次戊戌冬十月戊中,真卿自蒲州刺史蒙……颜真卿问道向禅的《麻姑仙坛记》

书于大历六年(771)四月。拓本。楷书,文一篇。

《麻姑仙坛记》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大历六年(771),颜真卿在抚州刺史任上,曾于四月游览南城县麻姑山麻姑仙坛并撰文记述麻姑得道成仙事,时年63岁。此时正值鲁公仕途失意之际,故时有问道向禅之心,所以他撰书这样的碑记是体现了某种特殊心境的。据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称:所传拓本为横刻帖本,传宋时有原墨迹木刻本。碑刻原在江西建昌府南城县西南22里山顶。今已无原碑拓传世。此帖传世本有大、中、小三种,因原石均佚,摹刻又多,故佳制难觅。《善本碑帖录》载:“宋刻帖本就有张之洞、何子贞、端方、罗振玉藏本和戴熙、赵之谦跋本等数种,可见此刻帖传世情况的复杂。

大字本。拓本。字径约5厘米。原石在抚州南城,今佚。现存明藩益王(朱祜滨)重刻本,书法端严整肃。据徐自强《北图藏石刻叙录》称:“有翻刻本,文中‘历’字缺笔,为清人所作,笔法亦劣于益王重刻本”。今收入者系原戴熙跋本(藏上海博物馆)的影印本。凡183行。点画清晰,极少漫漶。察其中“历”字无缺笔,显非翻刻本。后有巴达生、徐仲繇、禀达受、戴熙等人跋语。禀跋称此本是“宋库裱”,亦正与张彦生所记相合。戴跋谓“此本与何(子贞)无二”,可见清时宋刻本数种并传于世,故此拓为保存较好的佳刻拓本无疑。张彦生所记其余数种,不见流传,尚待察考。

中字本。拓本。字径近2厘米。首见于宋忠义堂留元刚刻本,现藏浙江省博物馆。但历来金石家著录此记者,均言及大、小字本而不及于中字本,不知何故。清代有多种翻刻中字本行世,已无足观。故颜真卿当时是否有大、中、小三种字本之书写,犹有疑问。按说留元刚本刻于宋代嘉定年间,为传世最早鲁公集刻,当较可靠,但也不能排除宋人在推重鲁公的时代风气下,做些手脚。何以《忠义堂帖》收入以后,元明时期中字本未见受到重视?此迷只好存疑待考。

又据徐自强《北图藏石刻叙录》称:馆藏有宋拓,拓片前题:“咸丰辛酉三月廿七得于吴山子先生之孙寿年,时同避寇上海,光绪壬午重装四叶,天放楼记。”此本未见,录以备考。

小字本。拓本。字径1厘米左右。凡46行,计901字。据张彦生《善本碑帖录》:宋刻帖不见收入小字本。明刻停云馆帖始刻入。世传以南城刻本为贵。原刻在江西抚州南城县,但宋、明记载已异。最早拓本为所见上海郭若愚藏本,石完整,字清晰,后有明李日华、陈万言等跋,并有万盖卿上款。未见。故宫博物院藏。

又据徐自强《北图藏石刻叙录》称:小字本,宋景祐年间出土,出土时已缺一角。至明正德年间又一次出土,故有宋、明拓之别。故此本真伪之辨,各家见解不同。有疑其为宋一学佛者陈无已所书一说。欧阳修始疑终信,记人《集古录》。北图藏有宋拓本,未见,录以待考。因徐说异于张说,尚难结论,有待研究。

《善本碑帖录》谓:小字本十行登山之“登”字首多一笔,而大中字本均作登,不多笔。察今所收故宫博物院藏小字本之十行“登”字,首确多一笔,当为小字本无疑。但据徐自强《石刻叙录》说:(大字本)有一翻刻本,文中“历”字为缺笔,书作“万”,乃清人所作。不解何以故宫藏小字本“历”亦作“万”为缺笔字?是否此小字本亦为清人仿大字翻刻本又翻刻的?或者是别有原因,不详所以,姑置疑。

参考:赵明诚《金石录》,张彦生《善本碑帖录》,徐自强《北图藏石刻叙录》,容庚《丛帖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