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谦忍大智慧(人生大智慧)
10868200000001

第1章 唯“忍”之一字——忍字妙解

中国古时候的先贤极为推崇“忍”,视“忍”字为最妙,奉忍为“众妙之门”;工业强国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及港台地区,也非常重视“忍”,将“忍”作为工业伦理学来研究。“忍”字为什么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其妙在何处?那就让我们来打开这扇“众妙之门”,追根溯源,探索一下“忍”的本意吧!

以“忍”组词,人们可以随便说出一大串词语,例如忍耐、忍受、忍让,以及忍饥挨饿,忍气吞声,忍痛割爱,忍辱负重等等。但“忍”作为人的性情、性格和行为方式、处世态度时,人们往往很平常地把它同无能、窝囊、废物、懦夫等相联在一起,久而久之“忍”在生活词典里便成为一个被贬责的对象。其实,这实在是一种误解。

“忍”字在古文字学和古之人生中却是一个褒义词。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这样注释“忍”:“忍,能也”。清朝的段玉裁被公认为注解《说文》的天下第一人,他在“忍”字注中注释说:“贤者称能,而强壮称能杰。凡敢于行曰能,今俗所谓能干也。敢于止亦曰能。今俗所谓能耐也。能耐本一字,俗殊其言。忍之义兼行止,敢于杀人谓之忍,俗所谓忍害也。敢于不杀人亦谓之忍,俗所谓忍耐也。”忍字原来并非人们通常了解的那么简单、单纯。它既有积极、也有消极意义。积极意义解作能人、能杰、能干、敢行;消极意义则可解为残忍,杀人也敢。一个“忍”字竟会解出反差如此之大的意义来,不能说不妙。

古人在使用“忍”字时,一般有四种意义:

一曰忍耐、容忍。

《论语八佾(yì)》:“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也就是说连这也能忍,那么还有什么不能忍耐的呢?

二曰堪、忍受。

张衡《东京赋》:“百姓不能忍”。李善注解:“忍,堪也”。说白了,就是不堪忍受,无法忍受。

三曰克制、抑制。

《荀子儒效》:“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性,然后能修”。大意是从主观意志上抑制私欲,然后才能为公;在行为上克制住性情,这才能够修好。

四曰残忍。

《新书道术》:“恻隐怜人谓之慈,反慈为忍”。也就是说有恻隐之心,怜悯之意是仁慈,反之则是残忍。

在古书中,由“忍”组成的多音词,以表前之义为多。

其中既有对忍字的注解,也是阐释了忍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