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松榆斋百记:人类文明交往散论
10861500000084

第84章 从伊斯兰生态文明看文明交往的整体性

生态文明交往是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交往关系,这种文明交往的特征就是它的整体性。要深入理解这种整体性,不但必须从科学价值上进行个案分析,也要从人文价值上进行个案分析。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在人文价值分析中,对宗教生态学的研究中寻求理解日益提到生态安全的日程。这方面,基督教、佛教、道教生态观研究比较深入,而伊斯兰生态观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对此,马明良《伊斯兰文明初探》,作了可贵的尝试。他在文章中,引用了我在《文明交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中下面一段话:“只讲物质、精神、制度文明,而不讲生态文明,也就疏忽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综合性和整体性交往关系;其结果便忽视了生态文明对人类文明交往的制约作用。”他着重谈了伊斯兰生态文明的总原则,具体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有助于人们理解伊斯兰生态文明特色和个性,从而也有助于对人类文明交往整体性的理解。我想,顺他的文章思路谈一谈文明交往的整体性问题。

首先,伊斯兰生态文明思想产生于中古时代的阿拉伯半岛,以后又在阿拉伯帝国时期传播于世界。时代和地缘环境决定了它的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伦理以及整体性的自然观。这种整体性表现为:(1)真主创造了自然万物,要求人们“观察天地之间的森罗万象”(《古兰经》10章101节),但不要为自己树立自然崇拜的太阳、水、火之神;(2)真主恩赐自然,反对破坏自然,“不要伐树毁林”,“对一只动物之暴行与对人之暴行有同样之罪孽”(《布哈里圣训录》),而“灾害因众人所犯的罪恶而显现于大陆和海洋,以至真主使他们尝试自己行为的一点报酬,以便他们悔悟”。(《古兰经》30章41节)。(3)阿拉伯伊斯兰学者总结开发自然的原则是:(一)公正(“给苏特”);(二)麦瓦则奴(“均衡”);而中国明清之际伊斯兰学者马注在《清真指南》中则把穆罕默德的“请你们慈爱大地上的一切”的“圣训”汉化为“能慈骨肉者,谓之独善;能慈同教者,谓之兼善;能慈外教者,谓之公善;能禽兽、昆虫、草木者,谓之普善”。

其次,2000年10月23——25日由伊斯兰会议组织、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和伊斯兰发展银行等机构代表及其他学、政、企业界人士参加的伊斯兰国家环保会议上,通过了著名的《吉达宣言》。这个宣言用以下几点有明了当代伊斯兰生态文明观的整体性。它的主要内容是:(1)恢复和发展伊斯兰的生态平衡理论和环保实践;(2)建立与当今全球环保事业相适应的、并能体现伊斯兰精神的伊斯兰环保机构;(3)鼓励专家学者致力于环保科学与伊斯兰法学相结合的学术研究,以便适应不断发展的环保形势;(4)强调环保教育的重要性和从伊斯兰的角度提高穆斯林大众环保意识的必要性;(5)强调清真寺、各种媒体、各级各类学校和民间组织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方面的责任和义务;(6)呼吁尽快建立伊斯兰世界环境信息中心,并利用互联网,加强交流,促进合作;(7)重视沙漠化和水资源短缺问题;(8)与国际组织特别是与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加强合作,以改善伊斯兰世界环境状况。

再次,从伊斯兰生态文明的演进中,可以看出人类对生态文明认识发展的整体性。伊斯兰生态文明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只要透过它神学的表层,便可以看出它和人类生态文明的发展是同步的。伊斯兰生态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共同繁荣的整体生态观,是与用文明态度对待大自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交往关系的认识层次是一致的。上述《吉达宣言》明确地表现了它已由工业文明上升到了生态文明层次。不仅如此,伊斯兰生态文明在其现代转换中,已经从文化价值观上确立了符合生态价值目标的大众化意向。在社会形态建设层次上,如生活方式的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文明交往,如生产方式上的技术、产业生态化目标,如社会结构整体生态化建设,也在前进。伊斯兰生态文明在世界生态文明的两个递进层次上,都有许多可借鉴价值。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对阿联酋在发展农业、绿化国土、防沙治沙、净化环境、减少沙尘等方面的赞誉,就是对伊斯兰生态文明在当代实践中的肯定。

最后,从伊斯兰生态文明的整体性中,使人最受启示的是对自然价值的两个思考方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但有伊斯兰生态文明的现代转换,更关键的是人类从科学与人文两个方向对人类价值取向的深刻转换。生态环境危机促使人们重视从科学方向去论证自然的内在价值,但这有一定难度。千百年来形成的、特别是在工业文明时期割裂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联系的对待自然改造方式,昭示我们必须从人文角度确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建设生态文明最需要的是建立在认识自然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基础之上的终级价值,这种价值是人类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终极关怀。这是一种自然道德伦理,是对人类之外的所有生命的珍爱和敬畏。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珍爱和敬畏生命不是对其他生命的施舍,而是人类自身生存进步的需要,是可以应用于具体问题的伦理法则、行为规范。它不同于宗教信仰和行为之处,在于它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角度来关爱自然、尊重生命的。也就是说,它不是以神为本的宗教自然观,而是以完善人类自身的。现代人应具有的伦理道德品质和对大自然所采取的一种态度。此外,生态的整体性还表现在现代人对环境的认识上。例如气候的变化和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据英国《自然》杂志的研究文章显示,气候的变化,会多角度、全方位影响到人类生活,对此不可不有全局战略眼光。

人和自然的交往的认识,从野蛮到文明,从事实到科学再到价值,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认识深化是随着交往深入而发展的。怎样谨慎地改造自然、保护自然,从而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最重要的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但这需要通过审美和自然目的生态链而向人的过渡。人的真正自由体现在人的道德素质的提高,这种道德素质可以使人情不自禁地欣赏大自然之美丽与和谐,从而珍爱大自然。马克思把人和自然视为一体,把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统一起来了。人文关怀、生命关怀之所以被强调,是因为敬畏生命是人高于其他生命的本质,是人不同与其他动物对待自然的特有情怀,是文明与野蛮的分野。人类从科学认识到伦理道德认识再到伦理道德实践,是人与自然交往中人的主体意识的升华。有了这种基础,就可以避免人类中心主义的随意地伤害、毁灭其他生命。经过了自然统治人、人统治自然的交往阶段之后,人类在生态文明阶段,将把对自然的爱护作为内在精神信念,使自然在不断满足人类长远利益的前提下,自觉地使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统一。自然界人化和人的自然化将是生态文明自觉的理想境界。这就是人与自然界交往中理性的、全面的人类自我一体化意识,是文明交往的整体性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