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松榆斋百记:人类文明交往散论
10861500000075

第75章 巴米扬的大佛像——多文明融合的主题

罗伯特·拜伦的《穿行内陆亚洲》,原书名为《The Road to Oxiana》,Oxiana,即乌湃河或阿姆河流域(平原),主要在阿富汗及中亚地区。1933年6月9日,他在该书中巴米扬佛像的几段评述是可圈可点的:(1)玄奘623年到此,正值穆罕默德死去之年。阿拉伯人7世纪末前到巴米扬。通过150年,众多朝圣的佛教徒才全部销声匿迹。“我们不难想像当时的阿拉伯人,对这些佛教僧侣(最多有5000人)及其在这血红山谷中的偶像,是什么观感?1000年后的纳迪尔沙,在破坏较大那座佛教像的腿部时,心里一定是同样想法。”(P。363)(2)他对两座大佛像评价是“无任何艺术价值……只是大而无当的庞然大物”(P。363——364)。“当年有许多出家人以凿子为工具,奉命以来自印度或中国的某个恐怖的半希腊式神像为本,开凿这两座佛像”(P。364)。不过,他还是详细描绘了佛像的全景,引用了美国旅行家马森(Charles Masson,1800——1853)“在100年前,于此地看一段钵罗钵文的题字”,以证明波斯萨珊王朝的影响。他的结论是:“这些主题显示出,波斯、印度、中国及希腊文化曾于五、六世纪在巴米扬交汇。能目睹这种文化融合的纪录是种有趣的经验,但其孕育出的成果却叫人不敢恭维。惟一例外的是下面那排菩萨。哈金(J。Hackin,法国考古学家,负责巴米扬佛像发掘工作)说,这些菩萨比是其他的都要古老。他们给人宁静安详的感觉,优雅而空灵,这是佛教圣像的最高境界”。(P。364——365)。(3)悬崖上石窟“有些凿工十分细腻,甚至还有个石窟有阿拉伯式绶带,它可能是600年后加兹温?那座礼拜五清真寺的原型。不过此地与伊斯兰建筑最明显的关联、也是它曾借用古代拜火教仪式的明证,是显现在一处方形石窟之内,该室的圆顶坐落在四个内拱角上,每个内拱角又是由五个同圆心的拱形所组成。这种不寻常的设计如果再补一个拱形,就和土耳其斯坦卡桑(kasan)地区的一座14世纪陵墓如出一辙”(P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