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柏山的女儿彭小莲在2003年11月13日上海《社会科学报》上,发表了《面对胡风先生》一文。文中由胡风事件谈到中国社会的群体性特征,要求摆脱个性,独立思考不易。她说:胡风“为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抉择付出了自由;为维护自己尊严,丧失了健康;为了做一个真实的人,他付出了做人的代价。”胡风被监禁了24年,彭小莲见他时是1981年,他反映迟钝而欲站不能,但仍说:对不起彭柏山一家。彭小莲在《面对胡风先生》一文中,对这些现象追溯到从秦始皇统一中国直至今日的未中断的文明,谈到了这个文明中依靠高度中央集权独特统治手段的“文字狱”。她写道:“这个传统,从焚书坑儒到破四旧,从延安整风到王实味事件,到“批判胡风集团”,最后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的诞生。
受胡风株连的贾植芳,后来有《狱里狱外》一书,生命暮年的他在扉页上写下了“我在这个世界的追求、爱憎、信念以及个人遭遇,都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一生四次入狱的他,能无声的保存了自己的尊严和学术人性,灵魂没有被吓出窍,没有趋炎附势,没有变成软骨者,是难能可贵的。
由《面对胡风先生》一文所谈焚书坑儒事,我想起1945年7月5日毛泽东赠书傅斯年《焚书坑》书条幅。1945年7月1日,傅斯年与褚辅成、冷遹、黄炎培、左舜生、章伯钧六位国民党参政员从重庆飞往延安,与中共商谈国共团结,共建国内和平问题。由于毛泽东与史学家傅斯年早在北京大学相识,所以安排一个晚上的单独交谈,内容涉及陈胜、吴广、刘邦,傅斯年请毛泽东题字。毛泽东在7月5日题条幅并附信如下:“孟真先生:遵嘱写了数字,不像样子,聊作纪念,今日阐陈胜、吴广之说,未免过谦,故借唐人语以广之。敬颂旅安。”唐人,即晚唐诗人章碣,其《焚书坑》诗是:“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烬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1945年,已经过了整风运动,王实味事件,三八节有感事件,都过了,但后来连绵不断的政治高压运动尚未大规模到来,毛泽东还可以同黄炎培谈民主,还可以题《焚书坑》诗,而到文化大革命,他就可又大捧秦始皇和大批孔学的“粃糠”了。
学术个性的拦路虎是唯书、唯上、唯己。学术个性的敌人是教条主义、个人崇拜、顺流而下。学术个性化的本质是不断发达的独立思考能力,这种能力是人类头脑具有的天赋,是人类在生存斗争中不断解决矛盾而由野蛮进化到文明的标志。独立思考之难就是学术个性化之难,特别是在政治高压、学阀专行、文化专制环境下,尤其难上加难。唯其如此,少数坚强者方显本色,而许多软骨者则亟需补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