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松榆斋百记:人类文明交往散论
10861500000003

第3章 读书和写作

阅读是一种乐趣,写作也是一种乐趣。阅读一本好书,往往会改变人的一生;写作一本好书,不仅仅对人类文明作一份贡献,也能培育人的精神境界。学人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是学者本人的阅读史和写作史。

有句拉丁古谚语:“每本书都有自己的命运。”读每本不同命运的书,从中可以体味到书中暗示的力量,可以考察出一本书中折射的时代镜缘。读书是书适合人,而不是人适合书。如果说,书更适合人,效果最好的就是,通过读书而思考,通过思考而写作,用写作而巩固思考的结果。

每年4月23日是世界图书与出版日,这个日子的意义,是希望散居于世界各地的人们,无论老少穷富,无论患病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同样,21世纪是学习型社会,在这个社会中,要全民阅读,也要提高全民写作水平,尤其是大学生、研究生的写作水平。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水平。

现在对研究生要求已成定规,必须在规定刊物发定规定数量的文章,方能进行学位论文写作。我可能是这种规范操作较高的提倡者。从1990年起,我就要求研究生把读书和写作结合起来,把写学位论文和发表文章结合起来。“亲近图书,拿起笔来!”这也是我对科研人员的经常呼唤。

综观中国学术史,没有读而不写的,只有写而不轻发表的。黄侃重视基本功是值得称道的,基本功就包括写作,不过他把写作和发表彻底分开,告诫学生30岁以前不要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自己声明50岁以前不著书。任凯南则与他相反,劝学生30岁以前要大胆发表一点东西,否则30岁以后就没有勇气拿出自己的东西了,而他自己终生也没有出版过一本书。我很同意朱光潜的边读书边写作的观点,带着有研究性的问题,边读边思边写,可以更认真、更仔细、更可以成为材料的主人、更可以心知其意,更可以发现新问题,更能在广集博览中,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深思而自得,择其成熟者而发表之,既可见诸社会,又可鼓舞自己,何乐而不为。

读书和写作是治学的基本功。现在谈创新,当然至关重要,但同时要强调固本,强调强化基础。阅读和写作,对创新和固本都是不可缺少的。顾炎武写作《天下郡国利病书》,查阅了地方志和奏疏文集二千多卷,写明代全国地理总志《肇域志》历时二十余年。钱钟书通读《全唐诗》五遍,须知《全唐诗》九百多卷,作者二千二百多人。古往今来,学术积累历来是治学之基,奠此基者,不能离眼勤、手勤、脑勤这三者的密切结合。据我的体会,手勤是眼勤和脑勤关键环节。记下平时的读书心得,及时写作笔记,适时写成论文,使写的过程成为消化读书的过程和思考、整理、提高的过程。写作不但可以积累知识,备忘集成,而且可以磨炼韧性,修炼意志,养成习惯。如果长期只读而懒于动笔,很可能久而久之,眼高手低,徒增苦恼了。

写作最经常的方式是写笔记、心得,而发表文章是在笔记、心得等原始积累基础上的成果。许多大学者的论著,直接来源于阅读心得。当然不是所有阅读心得都可以转化为论文。心得只是零星的积累和灵感的闪光,它离真正意义上的自觉写作还有相当长距离。而且,文章是改出来的。写成之后,不急于发表,在抽斗里放些时间,以便认真修改、补充和潜心锤炼。修改文章,一是要严谨,如韩愈所说:“唯陈言之务去”;二是要遵守学术规范;三是要有流畅美。总之,要精益求精,在质量上坚高标准,力求发挥文字的意义之美、文字的传神之美、文字的文体之美、文字的文体形式之美,以至于文字的声音节奏之美。现在有的学者叹息说,学坛上表面热热闹闹,成果数量多得惊人,但有创见之作不多;也有人说,过去学术界出书不如现在多,但以文、以书面世后,多为学生学人所尊重,而今出书比发文容易,只要有钱即可,有一些被大版广告式的书评炒作的“精品”,实为学术垃圾。下述的忧虑,决非耸人听闻:若类似局而不改变,这个时代将是一个著述数量最多而传世之作最少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