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茧自缚一般用来形容那些自己设置框架最终束缚了自己手脚的人,通俗点讲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站在博弈的角度来说,就是双方最初是一种合作性博弈,一方为增强对方实力,同时为自己赢得好处而不懈努力,但最后博弈双方却变成了一种非合作性博弈,对方实力越强,对自己的危害越大,在对方掌握了全部信息资源,占据了天时、地利与人和的时候,博弈双方的对弈就变成了一边倒的趋势。
而凤凰涅?则指那种“置于死地而后生,置于绝地而后存”的博弈,一方在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让自己某方面的资本发挥到极限,从而赢得博弈的胜利。在历史上,那位奠定秦国强盛基础的商鞅就演绎了这两种经典博弈,令风云为之变色,让历史为之改变。
商鞅,本来姓姬,是卫国的贵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卫鞅。商鞅自幼爱好刑名之学,酷爱法律,希望用法律来辅佐国君,促使国家强大,威震诸侯。
当商鞅在学业上有所成就的时候,也是法家思想在各国成为香饽饽的时候。当时魏、楚各国相继变法,其中以魏国的李悝变法最为成功,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的国家,也是法家思想最浓厚的国家。年轻的商鞅怀着建功立业的理想来到魏国,成为魏相公叔痤的家臣。
年轻的商鞅非常善于学习,也善于辩论,在那个门第观念逐步消除的时代,商鞅的才干很快引起了魏相公叔痤的注意,他屡次向魏惠王推荐,但魏惠王觉得商鞅过于年轻而未任用。公叔痤临死前,给了魏惠王两条建议:要么任用商鞅为相,使他宏图大展;要么杀掉他,以免他离开魏国,帮助其他国家来对付魏国。这位古怪的老人爱惜商鞅的才学,又对商鞅说了实情,劝他赶快离开。
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两个人都不把这位老人的忠告当一回事。魏惠王把公叔痤箴言当成了胡话,根本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而商鞅却技高一筹,他反而安慰这位善良的老人,不要为自己提出的建议而内疚,因为魏惠王根本不会伤害自己。
他给公叔痤展示了自己运用信息论进行的博弈推断:魏惠王是当时天下最有权势的大王,志在天下,一定爱惜自己的声誉;商鞅是一个无名小卒,惠王认为对自己不会构成任何威胁;因此魏惠王不会因为相国的一句话而杀害商鞅损害自己的声誉。
结果不出商鞅所料,他没有死,魏国的法律政策,利弊得失也被他研究得滚瓜烂熟,但魏惠王既没有杀他,也没有任何重用他的苗头。商鞅在魏国陷入何去何从的困境。就在商鞅看不到在魏国发展的希望,苦苦寻找机会的时候。公元前361年,不甘心受各国歧视的秦孝公发布了求贤令。商鞅作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出魏入秦。这其实就是商鞅对自己未来一次凤凰涅?式的博弈,对于商鞅来说,他渴望在魏国建功立业,但在魏国待了这么多年,相国公叔痤反复推荐,魏惠王不为所动,这意味着他在魏国发展的希望微乎其微。最后商鞅抱着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心态进入了秦国,因为对他来说,再糟糕也大不了像在魏国一样不受任用。
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进入秦国。他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与孝公面谈三次,商鞅意识到秦国一切都没有定型,正是法家最需要的土壤,而孝公意识到商鞅可以帮助自己实现富国强兵的宿愿。君臣一拍即合,商鞅与拘泥保守的旧贵族展开了一场论战,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论述冲破了保守势力的阻拦。
公元前356年,商鞅为左庶长,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法律颁布之后,百姓半信半疑,如何取信于民,树立新法的权威成为商鞅面临的重要问题。商鞅导演了“城门立柱”的故事。他让人在国都南门立了长三丈的木柱,宣布搬到北门,赏给十金。百姓奇怪,没有人去做;增加到二十金,也没有人去做;增加到三十金,仍没有人做,大家觉得这根本是件不可信的事情。商鞅再次悬赏,增加到五十金,终于有人做了,并且得到五十金。这就是商鞅和老百姓展开的一场信任机制的博弈,对百姓来说,不移动这根“古怪”的木柱,他们得不到什么,也不会失去什么,但对商鞅而言,乃是一个如何取信于民的问题。对于那位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百姓来说,或许他也权衡了利弊得失:按照要求搬运木柱,最大的损失不过费点气力,被他人嘲笑;而如果商鞅兑现承诺的话,他则获得一笔一生难以寻求的财富。商鞅这一做法,轰动了整个都城,也赢得了百姓的信任。从此,百姓相信了新法的权威性。
商鞅对反对变法的贵族严厉镇压,太子被人唆使犯法,他毫不犹豫地对太子师傅公子虔处以酷刑。对那些出尔反尔的贵族将他们流放到边关。这使新法得以顺利推行。
商鞅的法律是异常残酷的,他在百姓中间实行“什伍”连坐制度,一家犯法,邻里都要受牵连:他实行“轻罪重刑”,认为“轻者不至,重者不来”;他建立了严密的登记制度,没有官方的文书,任何人寸步难行;他又建立了告密制度,对告密者给予重赏,在某种意义上,秦国变成了一个大囚笼,国君控制了一切大权,具有无上的权威,但也要依法行事,上至官僚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在这个大囚笼里按照既定的规则运行,不能有丝毫越轨。
变法的成效是显著的,新法推行十几年,秦国已经是“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乡邑大治。”国家实力增强,商鞅立刻将这种实力运用于对外战争。
公元前352年,商鞅率领秦军攻占魏国黄河以东的土地。公元前340年,魏国在马陵之战惨败,商鞅趁火打劫,利用自己与魏军统帅认识的机会,假意与魏军主帅把酒言欢,突然俘获魏军主帅,然后利用魏军群龙无首的机会,大破魏军,迫使魏惠王割让大片河西的土地与秦国讲和,从而为秦国打开了东进的道路。这时候的魏惠王回想相国公叔痤的金玉良言,已经后悔莫及,他自己陷入了自己设置的陷阱而不能自拔。
然而,公元前338年,商鞅变法最坚定的支持者,秦孝公死了,曾经犯过法的太子继位,就是秦惠文王。旧贵族利用惠文王对商鞅的成见,唆使秦王捉拿商鞅。商鞅闻讯,非常惊恐,他想逃跑,但没有个人的身份证明,没有政府的文牒,他寸步难行;秦王一道命令,到处都是捉拿告密之人;他想调动军队反抗,但没有国君授予的虎符,他无法调动任何一支部队。走投无路的商鞅回到自己封地组织武装反抗,但只能是以卵击石,最后被处以车裂之刑。
商鞅的一生,大起大落,在博弈策略上,他精明过人。但他没有意识到,自己与孝公的合作性博弈到秦惠文王会变成一场零和博弈,终于使自己作茧自缚,陷入囚笼。但他的变法对秦国何尝不是凤凰涅槃,这正如老子所说的,祸福的转化,实在难以预料,这也就是博弈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