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弈中,信息对双方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有时候掌握信息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博弈双方的成败,特别是在零和博弈中,由于一方的所得正是另一方所失去的。所以博弈双方都不遗余力地保护自己的信息,打探对方的信息。
在博弈学上,人们根据博弈双方掌握的信息分为完全信息博弈与不完全信息博弈。在前一种博弈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拥有全部的相关信息,只拥有部分相关信息的便属于后一种博弈。在对抗性博弈中,固然要知己知彼;在合作性博弈中,如果一方掌握的信息量不如对手,往往也会败北;如果合作性博弈的双方都处于不完全信息博弈状态,其结局往往就会演变成为囚徒困境,结果成为“双输”博弈。
在中国历代王朝的宫廷斗争中,有一种较为常见的博弈就是宦官和外戚、朝臣的博弈,为什么在这类博弈中,与皇帝有着血缘关系的外戚,饱读诗书,满腹韬略的朝臣士大夫往往斗不过目不识丁的宦官。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宦官更接近皇帝,掌握了第一手信息,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迅速改变自己的博弈方略。
面对这种情况,后代人总喜欢归结于皇帝的昏庸。但作为皇帝,他真的宁愿看着自己的江山败落下去吗?他宁愿自己成为傀儡吗?关键在于,皇帝他本身也处于不完全信息博弈状态,这就使他在博弈中很难分清谁是对手,谁是自己的盟友,只能依据自己有限的信息作出判断,从而采取了错误的博弈策略。东汉的汉桓帝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他一辈子都没有选择好自己的秘书班子。
东汉从汉章帝以后,一直是娃娃皇帝继位,公元146年,年仅八岁的汉质帝只因为一句“此跋扈将军也”,就被亲自挑选立他为帝的大将军梁冀毒死。15岁的刘志被掌握朝政大权的梁冀立为皇帝,梁太后又把自己的妹妹梁莹嫁给他。这位少年天子成为东汉帝国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刘志的皇帝生涯一直与外戚、宦官和朝臣纠缠不清。在历史上以昏庸出名,但如果从博弈学上来说,他的失败,主要是由于信息缺损而造成的不完全信息博弈,分不清敌友。他对外戚不恭顺不行,对宦官不依赖不行,而完全依靠宦官,党人又不答应,以致他这一生与外戚、宦官和党人捆绑在一起,浑浑噩噩地走完自己的人生旅程。
汉桓帝刘志是被梁冀推上帝位的,因而他对梁氏家族的拥戴心存感激。另一方面,梁冀依仗梁太后在朝廷内外飞扬跋扈,特别是连弑皇帝都不受惩罚,刘志怎敢轻举妄动。所以他对于外戚梁氏,可以说是感激中带着恐惧,尤怨中带着无奈。也就是说,汉桓帝的第一任秘书班子是未经他任免由外戚自告奋勇担任的。
汉桓帝146年继位,最初几年太后临朝听政。150年,梁太后临死前,才下诏“归政于帝”,但实际上朝政一直掌握在梁氏集团手中。随着桓帝年纪的逐渐增长,作为皇帝,梁氏独揽朝纲不能不时常让他感到失落与怨愤,随着年龄增长,对权力的渴望度日渐加深,而尝到权力甜头的梁冀又不肯让出自己的权力,这最终导致汉桓帝与梁氏外戚形成一种零和博弈。其形势:
对于梁氏集团来说,作为外戚,在皇帝年幼的时候掌握了朝政大权,固然可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但在皇帝成年以后,还是贪恋权力不放,这无疑剥夺了皇帝的权力,就为自己埋下了覆亡的危机。而皇帝在成年以后,作为最高专制君王,失去了权力,只会使他感到危机,甚至让他感到自己的生命安全都缺乏保障,因而他必须千方百计夺回自己的权力。所以在汉桓帝长大以后,皇帝和外戚的权力之争就成为一种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
汉桓帝要夺回自己失去的权势,而他却完全处于一种信息封闭的状态。朝廷上下,到处都是梁冀的亲朋故旧;宫廷内外,到处都是梁冀的亲信党羽。皇帝的一切行动都在梁氏集团严密的监控之中,这就使他只能从离自己最近的宦官集团中寻找盟友。
一次,桓帝走进厕所,并随口叫进来宦官唐衡。于是汉桓帝在唐衡的协助下,与中常侍单超,小黄门史左?、中常侍徐璜、黄门令具瑗组成了一个夺权班子。当梁冀听到风声准备动手时,汉桓帝先发制人,159年八月初十日,桓帝派具瑗率领骑兵、虎贲、羽林、都候剑戟士共一千多人,包围梁冀住宅,梁冀夫妇自杀,所有族人无论老小尽皆处死,依附梁氏的公卿、列校、刺史、二千石的官员被处死几十人,以至出现了“朝廷为空”的局面。
梁氏集团的覆灭,使桓帝终于成为汉帝国的实际统治者。这时候的汉桓帝已经28岁,掌权的汉桓帝论功行赏,单超、徐璜、具瑗、左?、唐衡五人均被封为侯,单超食邑2万户,其他四人各1万户,世称“五侯”,并担任朝廷要职,于是汉桓帝的第二届秘书班子是他自己委任的宦官集团。
但事实证明,宦官是一个比外戚更加腐败的群体,他们竞相建筑宅第,互相攀比奢华,其兄弟亲戚,无恶不作,行同盗匪,暴虐天下。在当时有一首民谣讽刺他们的势力:左回天,具独坐,徐卧虎,唐雨堕。意思是左?有回天之力,具瑗有独尊之势,徐璜有猛虎之强,唐衡有降雨之能。这首民谣把宦官势力的强大非常形象地描绘出来。
宦官的专权,引起了朝廷中朝臣和正直士大夫的普遍不满,一些正直官僚和太学生密切配合,遥相呼应,他们臧否人物,抨击时政,他们组织“清议”,对宦官的腐败行径进行猛烈抨击,成为一个与宦官相对立的群体,这些人被以宦官为代表的人们诬称为“党人”。掌握权力的官僚利用自己的职权进行猛烈回击,打击宦官集团。宦官与朝臣和士大夫形成一种博弈局面,在这场博弈中,以朝臣和士大夫为主的党人和宦官集团都有打击对方和向对方屈服两种策略选择。斗争是异常激烈的,简直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这使双方不存在相互屈服的可能。
但饱受济世安民,报国忠君儒家思想熏陶的党人得到民众和众多官僚的普遍支持,最终还是败在宦官手中。166年,河内方士张成,得知朝廷要公布大赦令,便纵容儿子去杀掉仇人。李膺接到报案,立即派人将凶手捉拿归案,并立即处死了张成。
宦官唆使张成的弟子牢修上书控告李膺等“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桓帝大怒,下旨令各地逮捕党人。李膺、杜密、陈翔以及范滂等二百余人被捕下狱。后来经过皇后父亲窦武求情,释放部分党人,但“禁锢”终身,不许为官。
在这场博弈中,为什么代表进步势力的党人会败在众人轻视的宦官集团手中,关键是宦官集团利用在汉桓帝左右的机会,将皇帝拉到了自己这一边,使皇帝成为自己的后盾。也就是说,党人反对宦官,无疑就是反对皇帝。
党人的出发点是忠君,但党人越是忠君,就对宦官抗击得越厉害,与桓帝的对抗也就越深。而对汉桓帝来说,一来宦官帮助他消除梁冀外戚势力、夺回领导权;二来近臣除了外戚就是宦官,外戚既已清除,便只有宦官,思维定势使他更加倚重宦官;三是宦官日夜在汉桓帝身边,知道他的各种欲望,能够满足他各种奢侈的欲望。而在宦官与外戚斗争中,朝臣和士大夫习惯总是站在外戚一方,当皇帝沉溺于各种享乐的时候,又总是想办法劝阻。
综合这些因素,所以,在宦官与外戚和朝臣的斗争中,宦官占据了信息优势。而以汉桓帝为代表的娃娃皇帝,他们年幼时深受外戚的压迫,长大后又被宦官群体包围,他们根本无法掌握朝臣的准确信息,也就不会信任朝臣,将自己和国家的命运托付给宦官,从而使一个个封建帝国走向灭亡。
桓帝无法选择好自己的秘书班子,关键还在于他处于信息劣势,他与外戚、宦官、朝臣的博弈都是一种不完全的信息博弈,这就只能让他成为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