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有时候并不仅仅是双方博弈,有可能是三方甚至多方博弈。博弈的双方或者多方所拥有的本钱都差不多,但为什么有的最后赢得金银满钵,而有些人则输得一塌糊涂?有的明明拥有雄厚的本钱,占有极大的优势,但最后却成为输家。这其中除了博弈策略是否得当是一个原因,还有就是对博弈的成本认识问题。
对任何参与博弈的一方来说,首先要看清楚和对手的博弈是双赢性质的博弈还是零和博弈。如果是一场零和博弈,那就必须争取用零的机会成本去谋求最大的利益。
对于处于乱世中的博弈参与人来说,更是需要如此,因为在博弈规则尚不明晰的条件下,如果一方追求双赢,而一方追求的却是让自己的边际效用无限扩大从而满足自己的愿望,那必然是慈善家斗不过野心家。而真正把慈善家和野心家都玩得转的,史学家一再讴歌的唐太宗李世民算是一个经典性的博弈天才。
李世民是李渊的次子,四岁时曾有相面先生预言说,此子将来必能济世安民,因以为名。隋朝本来是一个相当强盛的王朝,隋炀帝虽然不乏文采,在政治上却是个好大喜功之徒,无止境的兵役和徭役,最终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从611年起,山东邹平人王薄举起了反隋第一面大旗,短短两年时间,全国各地起义军发展到百余支,人数几百万,隋朝统治政权陷入了农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当时隋朝和起义军的主战场在河北、河南、山东和长江流域。就在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地展开时,隋炀帝让李渊当太原留守,镇守山西一带,保护首都长安的侧翼。
李渊虽然文武全才,而且和隋炀帝有着姻亲关系,在担任太原留守的过程中,也不断消灭小股反隋势力。但农民起义的势力越来越大,连隋炀帝自己也没有信心了,躲在江都,一头扎进温柔乡等死。
就在李渊是做隋朝的臣子还是另谋出路上进退两难时,李世民登场了。李世民少年就有大志,当他看到隋政权不稳定时,便广交英雄豪杰,积极招兵买马,准备举兵反隋,夺取天下。他的密友、晋阳县令刘文静因受瓦岗军首领李密株连,被捕入狱。李世民以探视为名,与他在狱中拟订了招募兵士、西入关中、创立帝业的起兵计划,并通过隋晋阳宫副监裴寂将这个计划转告给了李渊。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隋朝只能控制全国的主要大城市和部分地区,已经失去了号令全国的权威,各地割据势力纷纷崛起,已经汇成了瓦岗军、河北和江淮三大义军主力,而隋政权的各个地方势力也对中央的号令阳奉阴违。
在这种形势下,如果继续追随隋政权,只会跟随这个腐朽的政权一起灭亡,即使隋政权能够延续,也是砧板上的肉,只能任人随时宰割。偏安一隅的李氏必然受到义军和其他反隋势力的攻击。相反,李氏家族反叛隋朝,隋朝已经失去了主动进攻的势头,隋朝灭亡,李氏可以名正言顺地和其他势力争夺天下;隋朝即使苟延残喘,李氏也能割据称雄,独霸一方,任何一种结局都比坐以待毙要强。
所以,在李世民向李渊阐明利害得失之后,李氏父子终于也打起了反隋的旗号,试图在天下大乱之际分一杯羹。其实,当时李氏家族的形势一目了然,其和隋政权的博弈形势:
形势正如李世民所分析的,由于隋军主力集中在河东和义军对峙,李氏家族的军队很快攻占长安,先声夺人。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谋杀后,李渊称帝,正式建立大唐,开始了争夺天下的斗争。在李氏与各个势力集团的斗争中,又是李世民披坚执锐,打下了唐朝的大半江山。
武德元年(618)三月,盘踞金城(今甘肃兰州)的薛举、薛仁杲父子率部进犯关中,李世民奉命率兵征讨,将其击败。薛仁杲投降后被处死。武德二年(619)十月,马邑(今山西朔县东北)人刘武周叛乱,率众南下,相继打败了李元吉、裴寂等唐将,几乎占领河东全境,关中震动。李世民主动请缨,一举击败了刘武周的精锐部队宋金刚部,并收降了骁将尉迟敬德和寻相等。接着,李世民又麾军北进,终于在武德三年(620)四月歼灭了刘武周,收复了河东全境。
武德三年,李世民开始夺取洛阳,开始了他夺取天下最艰难的一次大战。620年八月,李世民完成对洛阳的包围,但到第二年二月,因为洛阳城坚固而没有攻下。王世充粮食消耗殆尽,唐军将士也思归心情迫切。在这紧要关头,河北的窦建德领兵十万,号称三十万,为救王世充而大举南下。
面对重兵来袭,李世民的部下分为两派意见,以薛收为主的一派认为,应该在围困洛阳的同时,派精锐骑兵抢占虎牢关。在击败窦建德之后,王世充也就不攻自破了。但是,屈突通等将领认为去虎牢关会腹背受敌,应该先退守新安,再寻机而战。
最后李世民决定,一方面派兵继续围困洛阳,一方面自己则率领精锐骑兵与窦建德决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虎牢关大战。从当时的局势来看,李世民这一决策是相当英明的,当时他和两大强劲对手的博弈矩阵:
从当时的战略形势来说,如果让窦建德和王世充会合,只能使对手的势力更加强大。对窦建德来说,他的威信和实力将会更大更高。
对王世充来说,他能够从长期围困中恢复元气。两大势力集团联手,势必形成一场长年累月的拉锯战,唐军甚至有失败的可能。唐军只能迎战,使对手不能会合,争取各个击破,赢得这场大战的胜利。
而从战术上说,唐军和窦建德对阵是有取胜机会的,王世充自保尚且不足,不可能对唐军两面夹击,而虎牢关地势险要,唐军长年作战,而且又是骑兵,抵消了窦建德的人数优势。所以,尽管双方会战,看起来是一个双输的博弈,对唐军来说,却是在敌人进攻的前提下,把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的唯一良策。
结果正如李世民所料,窦建德骄傲轻敌,被李世民打败。王世充失去外援,最后只能投降。这样李世民平定了隋末以来两个势力最强的集团,最终为李氏赢得了天下。
李世民用刀子为自己的家族夺得天下,最终也是靠刀子让自己从秦王变成了皇帝。
按照中国古代社会嫡长子继承制,李世民没有机会继承王位。但大唐的天下大半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现在拱手让给兄长,他又不甘心。因此,在赢得天下后,秦王和太子的争斗成为重头戏。李世民网罗了一批谋士和骁勇善战的将领。但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拥有比秦王府更庞大的亲兵卫队。
朝廷和地方上的大臣分成两派,但支持太子比支持李世民的要多。在这种情况下,公元626年,六月三日,李世民向李渊告发兄长淫乱后宫,李渊答应第二天早朝时对质,处理此事。第二天,李世民命属将伏兵于长安宫城北门口即玄武门。
当李建成和李元吉走到临湖殿时,发觉守门的士卒不是自己的属下,便想回头。但此时李世民骑马赶来,双方发生了激战,李元吉射了三箭没有射中李世民,李世民却一箭将李建成射死,尉迟敬德领骑兵将李元吉射死。
然后,尉迟敬德向李渊报告说李建成和李元吉要造反,已经被秦王杀死,李渊只好下诏平息了两派的激战。六月六日,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八月,李渊传位给李世民,自己做了太上皇。如果不讨论伦理道德,李世民这手干得是非常干净利落的:
从矩阵图可以看出,由于李世民势力弱小,而且李渊和朝廷及地方权臣大多偏向李建成,所以,李世民被动等待只能是坐以待毙,要么被对手除去,要么像曹丕对待曹植一样,一辈子窝窝囊囊地过日子,名为王爷,实如囚犯。所以,在实力弱小而又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只有出其不意,把对手彻底打垮,才能赢得天下,使自己的边际效用达到最大。
在这一博弈中,李建成一死,李渊马上下诏说太子谋反,才隔了两个月,就把帝位拱手送给了李世民。这实际上是非常明智的做法,刀子操在他人手中,连自己兄弟都敢杀,还有什么不敢做呢?
李世民即位后,内政固然不用说,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也可以看见他的机会成本和边际效用的运用。他对付边境的少数民族都是文武并用,而且更注重“文”的一手。当时,吐蕃在松赞干布的统治下,国力空前强盛,居然头脑发热,向大唐挑衅。而此时唐朝已经处理好北方的突厥,国力如日中天。但唐太宗还是在打败吐蕃之后,与之和亲,送文成公主入藏。这种策略我们仍可以用博弈来解释:
作为同样的强国,双方都好战,只能是兵祸连年,形成一个双输的博弈,而任何一方诉诸武力都会使战乱不休。但在对手小受挫折之后,与之和亲,李世民成了松赞干布的岳丈,唐王朝输入大量的技术和艺术人员,从情感和文化上同化吐蕃。正是因为这一手,使唐以后,吐蕃一直奉行臣服中央王朝的政策。这可是李世民博弈策略为自己和后人赢得的巨大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