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我与鄂尔多斯学
10851100000030

第30章 从鄂尔多斯的经济发展看文化的社会价值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重要产业政策调整的机遇,立足资源优势和地区实际,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推动了一个传统农牧业地区向现代工业大市的历史性转变,使一个生态自然环境恶劣、人少地广的少数民族落后地区,迅速巨变为中国西部的经济强市。鄂尔多斯地区所发生的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其所引起的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已经成了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问题。人们自然要问,是什么原因使一个过去出了名的贫困地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迅速发展富裕起来?

就经济因素本身来讲,有几个原因是比较明显的,比如,一是以资源优势为基础,兴办了大批新兴企业,有了充分的条件反哺农牧业,改善生态环境,吸纳大批劳动力,为经济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二是经济制度的创新,在鄂尔多斯的经济结构中,非公有制经济占了主体,国有企业的有效改制,解决了制度上的障碍;三是良好投资环境的创造,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四是集团战略的成功实施,发挥了资产和资本聚集的优势,构成了鄂尔多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等。但是,从更深层次看,我们对鄂尔多斯在短时间内的巨大变化,还没有来得及认识得很清楚,很多人正在进行研究和探讨,有的叫它“鄂尔多斯现象”,有的叫它“鄂尔多斯模式”,有的叫它“鄂尔多斯奇迹”,甚至有人形象地称其为“鄂尔多斯风暴”。人们之所以对此高度关注,不仅因为它有其特殊性,而是更具有普遍意义,特别是对我们西部,除了经济因素本身外,更重要的还要从思想文化的形态上寻求深层次的原因,即如何通过观念创新和文化支撑,形成综合的发展动力,的确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思考和有益的启示。

正如鄂尔多斯市的领导同志所说,我们不仅要“挖煤”,还要“挖文化”。鄂尔多斯现象的核心和基础是这个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同时我们也看到,这几年来在经济增长的带动下,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出现了许多好的势头。包括文化产业、文化体制以及旅游业在内的各项文化事业都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对于整个文化事业的发展,我没有做过深入的了解,仅就组建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及其活动的影响和取得的成果来看,我认为这是经济增长以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文化现象,是一个标志。正是在经济快速增长、人们文化需求日益提升的大背景下,为鄂尔多斯学研究活动的开展注入了活力,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其一,对鄂尔多斯地区文化资源的丰厚性、特色和重点有了新的认识及新的评价,从而促使全社会对文化资源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其二,提出并探讨了“鄂尔多斯学”这个地方性学问的概念,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成为一个符合实际的概括,有了一个初步的框架,这对于建设有区域及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是一个必要的基础;其三,在形成对鄂尔多斯文化资源共识的基础上,调动了人们认识文化、开发文化、建设文化,从而在更高层面上推进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性,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我们注意到,内蒙古自治区在早几年就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任务,鄂尔多斯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地方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在建设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体系方面,迈出了非常积极的一步。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这是在新形势下对文化认识上的新概括和新表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所谓文化竞争力,就是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

从历史上看,任何时期先进的文化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一个动力,也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

鄂尔多斯是我们西部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地区。如何认识西部地区?在我们心中,西部绝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有两层含义:一是外在的西部,是指西部的自然、地理和资源;二是内在的西部,是指西部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西部地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发祥地,众多民族的诞生地,相当长时间的政治中心地。那种具有西部外在特征的地方,可能很多国家都有;而具有文化内涵那么丰富的西部地方,除了中国,可能并不多见。只有把外在的表象和内在的特征结合起来,才能认识一个完整的西部,而把握其内在特征,是从本质上认识西部的关键。鄂尔多斯就是这样一个地区。过去很长时间里我们看到的鄂尔多斯是干旱、贫瘠,生态脆弱,是荒漠和半荒漠,地理环境封闭。虽然有丰富的地下资源,却一直没有形成经济优势,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但在我们心中,还有一个充满了魅力和吸引力的鄂尔多斯,那就是它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和众多的民族,它的多彩和灿烂,它的活力和传统,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永远抹不掉的记忆。我们只有既看到外在的鄂尔多斯,又要看到内在的鄂尔多斯,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才能在今天的建设中注意到把外在的开发和内在的传统继承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经济文化互补互动,形成综合实力,取得经济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鄂尔多斯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特别是它保留了蒙古族传统文化最重要和最优秀的部分,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重要的文化资源,因为它植根于鄂尔多斯的土地和各族人民中,历经久远,不断丰富,是鄂尔多斯历史前进的依托和气脉,至今仍然充满着生命力。从今天的发展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到,这种文化的潜移默化、传统精神力量的影响作用已成为鄂尔多斯跨越式发展的“软实力”。

从历史的考察中我们看到,鄂尔多斯地区生活的各民族,在艰苦贫困的环境下,穷而弥坚的奋斗历程造就了他们易于民族聚合、信念执著、心胸开阔、淳朴忠厚、古道热肠的优秀品格,以及吃苦耐劳、不畏艰险、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些优秀品格和精神财富,在今天表现为群体性的摆脱贫困、渴望富裕的强烈抗争意识和解放思想、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气质。正是传统文化所体现的这种精神,铸就了人力资本中最具决定意义的精神因素。一旦有了合适的外部条件、政策环境,就会迸发出来,成为解放生产力、武装生产力的强大智力支撑和力量源泉。

从广泛意义上讲,鄂尔多斯文化是历史上多元文化的汇合与交融,这种多元性特质造就了鄂尔多斯人民所具有的宽阔胸怀、对异文化的包容,并主动学习汲取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民族特征。多年来,鄂尔多斯地区的各民族和睦相处,热情接纳四方移民,外来的建设者、投资者同样对鄂尔多斯倾注了深厚的感情,凝聚了开发建设的合力。在战略选择上,也同样渗透着包容的意识。鄂尔多斯工业化道路,并没有像许多大城市一样酿成生态危机。鄂尔多斯人特别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不能不与草原文化中蕴含着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宝贵智慧紧密相连。在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又改善了生态环境,这种源于传统文化中的自觉意识,在今天又体现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鄂尔多斯传统文化的开放性,为新时期走向更大的开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旦有了打破封闭、改革开放的良好外部环境,鄂尔多斯就立即积极摆脱地理位置和封闭习惯的局限性,实现地区发展的自我超越和强大。在这种趋势下,利用传统民族文化开展对外交流,进而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资金和现代管理,推动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精心打造民族品牌,在发扬民族文化和推进民族现代化的进程中,走出一条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的成功道路。

从以上的例证可以看出,文化的功能不容忽视,它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凝聚功能一个区域的传统文化是经历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积淀,最终融合在这个地区民族的血液里,它是这个地区各民族人民长期社会物质实践和精神生产活动的结晶,蕴含着相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共同心理特征,因而有着强大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是一种集体的潜意识,会在一定的场合下表现出来,尤其是当有了一定的外部环境作用和推动时,其表现就更为强烈。民族地区的文化实际上是这一地区各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意识,它所包含的价值观、精神气质、奋斗目标、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内容,在发挥民族文化凝聚功能的过程中,会转化为探索经济发展道路、凝聚各族人民共同追求、聪明智慧和奉献精神的强大力量。

(2)激励功能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人类社会实现自身本质力量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说,文化是社会变革的发动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当一种旧制度、旧体制无法适应生产力、无法适应经济基础进一步发展需要的时候,文化对新制度、新体制的建立起着重要的先导作用。蕴藏在新制度、新体制中的文化精神,一方面为批判、否定和超越旧制度、旧体制提供锐利武器,另一方面又以一种新的价值理念,给人们以理想、信念的支撑,推动人民群众去变革社会,促进社会制度的创新发展。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制度的选择、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政策的制定,无不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以及决策者文化水平的制约。二是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极高的组织效能。人受文化熏陶,依一定的文化而相互认同和联系,从而形成社会整体。文化的这种认同感和渗透力能够把这一地区人们的想法、要求和意志统一起来,从而促进和保证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在一定的组织内有序开展。三是提供精神动力。通过文化建设,可以使社会各个阶层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形成振兴民族经济的坚定信念,化为加快经济建设的强大动力。四是提供智力支持。通过文化的教化功能,培养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建设者和各种专门人才,推进科技创新,赋予经济发展以更强的竞争力。五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已日益成为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像电视、电影、出版、音像、文艺演出、工艺美术、体育比赛,乃至广告、信息、传播、娱乐等产业,已越来越发展为庞大的产业集团,成为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创造功能文化的本质在于创造。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文化,创新是文化的本质属性,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绵延不断的重要根源。以服饰文化为例,远古时代,人们以树叶兽皮遮体御寒。到了新石器时期,人们逐渐学会了用野麻纤维织成麻布,做成衣服。到了奴隶社会,人们的衣服已经成为等级的标志。随后,中国古代服饰在各民族服饰融合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变革,才发展为近代、现代的中国服饰,而且它还在不断变化中。在一定意义上说,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历史。继承与创新是文化传承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我们既是文化的享用者,又应该成为文化的创造者。

(4)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和地理环境的特点在意识形态的反映。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它对于一个民族的心理素质、民族性格、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以及审美意识的形成、情操的陶冶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该民族智慧的结晶,凝聚着该民族的感情、意志和追求,负载着民族的价值取向,反映了民族的历史传统和道德准则,影响着民族的生活方式。它体现着民族精神,构成该民族的要素,成为一个民族的标志。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作为上层建筑的民族传统文化对经济具有促进作用,也具有反作用。民族传统文化可以提供精神动力。通过文化建设,使社会各个阶层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形成振兴民族经济的坚定信念,化为加快经济建设的强大动力。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培育出的鄂尔多斯民族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正在发挥着动力作用、凝聚作用、创新作用和融合作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文化在与经济的相互交融中体现着越来越突出的文化生产力的作用。发展先进文化与发展先进生产力一样都是我们实现现代化的伟大战略任务。在文化建设中,还要注意到:第一,政府在制定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和相应政策时,要充分体现对文化传承与建设、民族需求与进步的高度重视;第二,要着眼于人、服务于人。无论是经济建设或文化建设,都是为了人民能够生存、能够发展、能够生活得更好,要给人民带来生活质量的提高,特别是人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第三,促进民族的发展,一定要使民族传统的继承和民族的进步协调统一起来。保护和发扬少数民族的传统,不是要保留这个民族的落后,而是要使他们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他们的全面进步与经济的提升紧密结合起来;第四,保护文化遗产。西部民族地区保留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遗迹。因为是遗产、遗迹,不可再生,加之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自然和人为等因素的破坏,所以任何时候都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而开发利用则是第二位的。我们相信,随着各级领导文化意识和文化观念的进一步提高,文化建设事业将会更加得到重视,文化竞争力将会不断得到提高,将会进一步发挥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灵魂的巨大作用,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以及正确的方向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