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经方治疗脾胃病研究
10850400000073

第73章 四逆辈

§§第四章 太阴病方剂

“治法”

健脾温肾。

“组成”

四逆辈指四逆汤一类方剂,包括四逆、理中、附子等汤在内。

“服用方法”

根据四递辈所代指的方剂不同而采用不同服法。

“方义分析”

四逆辈针对太阴病属于里虚寒证,按照“寒者温之”、“虚者补之”的原则,应以温中散寒、健脾燥湿为治。而在遣方用药方面,应根据病情的轻重不同,使用不同的处方。若属太阴病,当以理中丸(汤)为代表方;若虚寒较重,由脾及肾者,则四逆汤类,亦可酌用,量其轻重。总括而言:宜四逆辈。

四逆汤的病机为阳虚阴盛。寒邪深入少明,肾中阳气衰微,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外则四肢厥逆,恶寒倦卧,神疲欲寐,内则呕吐不渴,腹痛下利。舌苔白滑,脉象细微,是不仅肾阳衰微,而且心脾之阳亦衰,阴寒独盛之危候。此时,非大剂辛热不足以回阳破阴而救逆。

方中用大辛大热之附子为君药,附子纯阳有毒,为补益先天命门真火之第一要剂,通行十二经,生用尤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干姜温中焦之阳而除里寒,助附子伸发阳气,为臣药;生附子有大毒,与干姜同用,其性峻烈,故又用益气温中之炙甘草为佐药,既能解毒,又能缓姜、附辛烈之性。合而回阳救逆,又不致有爆散之虞。

“历代论述”

《医宗金鉴》:“四逆辈者,指四逆、理中、附子等汤而言也。”

钱潢《伤寒溯源集》:“四逆汤者,所以治四肢厥逆而名之也……以甘草为君者、以过程甘和而性缓,可缓阴气之上逆。干姜温中可以救胃阳而温脾土,即所谓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然,此所以脾主四肢也。附子辛热,直走下焦,大补命门之真阳,故能治下焦逆上之寒邪,助清阳之升发而腾达于四肢,则阳回气暖,而四肢无厥逆之患矣。”

“病案分析”

1.倪某,膈气14天,粒米不入,始吐清水,次吐绿水,次吐黑水,呼吸将绝。喻曰:一昼夜先服理中汤6剂,不令其绝,来早转方,一剂全安。

按语:《伤寒论》云: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汤主之。吾于此病分别用之者有二道:一者黑水为胃底之水,此水且出,则胃中之津液久已不存,不敢用半夏以燥其胃也;一者以将绝之气,止存一丝,以代赭坠之,恐其立断,必先以理中分理阴阳,俾气易于降下,然后代赭得以建奇奏绩。乃用旋覆花一味煎汤,调代赭石末二匙与之。才一入口,即觉气转丹田,呕止索食。后调理将息而愈。

2.黎庇留医案:冯某,年已古稀,忽患下利清谷,请高姓医,诊治数日。高因负盛名,而熟读伤寒者也,俱大补大温之剂,附子理中,更重加归芪之类。乃服药以来,下利不少减,且四肢厥逆,无脉胃败!予诊毕,断曰:症诚重笃,但必利止后,脉渐出,始有生理。即用四逆汤,日夜连服,次日下利止,而脉仍未出。即于原方加参续进。是日,颇能纳食。次日诊之,脉渐可循,生气还出也。复诊,据言昨夜不能成寐。盖由下后,心阴已虚,心肾未能相交。于是改用黄连阿胶汤,一剂即能熟睡。此症连用姜附,忽改芩连,所谓帆随风转也。由是调养数日,即告复原。

按语:年逾古稀而下利清谷,显系真阳虚衰,釜底无薪。前医给予理中加归芪之属治之不效,盖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况当归尤多滑利之弊,故不效也。更医从肾论治,以四逆汤补火生土,利遂止。但因四逆回阳功伟,而救液功逊,故脉不出。惟以四逆加人参汤回阳救逆,其脉始渐出。可见,临证选方用药,不敢差之丝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