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经方治疗脾胃病研究
10850400000050

第50章 炙甘草汤

“治法”

通阳复脉,滋阴养血。

“组成”

甘草四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

“服用方法”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阿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烊化,冲服)。

“方义分析”

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为君,《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配伍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共为臣药。佐以桂枝、生姜辛行温通,温心阳,通血脉,诸厚味滋腻之品得姜、桂则滋而不腻。用法中加清酒煎服,以清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是为使药。诸药合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使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心动悸、脉结代,皆得其平。

“方歌”

结代脉需四两甘,枣枚三十桂姜三;

半斤麻麦一斤地,二两参胶酒水涵。

“历代论述”

汪昂《医方集解》:“此手足太阴药也。人参、麦冬、甘草、大枣益中气而复脉;生地、阿胶助营血而宁心;麻仁润滑以缓脾胃;姜、桂辛温以散余邪;加清酒以助药力也。”

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人参、麻仁之甘以润脾津;生地、阿胶之咸苦,以滋肝液;重用地、冬浊味,恐其不能上升,故君以炙甘草之气厚、桂枝之轻扬,载引地、冬上承肺燥,佐以清酒芳香入血,引领地、冬归心复脉;仍使以姜、枣和营卫,则津液悉上供于心肺矣。脉络之病,取重心经,故又名复脉。”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夫血脉始于足少阴肾,生于足阳明胃,主于手少阴心。结者,阴气结而不上,与阳明化合也。代者,阳气下不至关也。上下不和则中焦之血液不生,是以心主之神气虚而悸动也。炙甘草汤主之,用甘草、人参、麦冬、姜、枣宣助中焦胃气,以生此精汁;生地配麻仁助少阴之气,上合于阳明;桂枝配阿胶导君火之神下交而化赤。阴阳和而上下交,精血生而经脉平矣。”

“现代研究”

1.治疗萎缩性胃炎:李氏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分型大致为胃阴不足,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脾胃气虚,并应用炙甘草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21例,疗效满意。

2.治疗便秘:雷氏用本方治老年体弱,血虚津少,肠失濡润之血虚便秘。

3.治疗溃疡等:王氏等报道,消化系统溃疡病、肝炎、肝癌符合气血不足,阴阳两亏的病理机制者,均可应用。

“病案分析”

侯某,女,70岁,2006年12月1日入院。纳呆1年,加重1个月。咳嗽、咯痰10余年,曾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多年。现症:纳呆,乏力,心下痞闷,眠差,心烦,口干不欲饮,大便三四日一行,质干结,量少,晨起咳嗽,吐白痰,舌淡红、苔少,脉细。胸片示双肺纹理增粗,透亮度增加。曾行胃镜检查结果为萎缩性胃炎,行子宫切除术后8年。入院诊断为萎缩性胃炎,慢性阻塞性肺病。辨证为气阴两虚。投炙甘草汤方化裁,药用:炙甘草、桂枝、麦冬、阿胶、麻仁各12g,党参15 g,生地、黄芪各30g,白芍、沙参各9g,生姜5片,大枣5枚。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20余剂,食欲好转,睡眠安,大便日一行,质可。舌苔薄白,脉仍细。好转出院。

按语:炙甘草汤重在阴阳并补,而阴阳又是互根互用的,故治萎缩性胃炎十分恰当,对于脾胃阳虚者,宜寒温并用,可去生地黄、阿胶、麦冬、麻仁,加饴糖、白芍、花椒;脾阴不足则去辛温之姜、桂,加酸敛、甘润之品为伍以滋养阴津;络损癖结者则滋阴、软坚散结并行,去辛温之品,酌加生牡蛎、生鳖甲、生龟板等;胃阴亏损肝郁者,在滋胃阴同时配疏肝之品,随证化裁,颇获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