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经方治疗脾胃病研究
10850400000042

第42章 茯苓甘草汤

“治法”

温中化饮,通阳利水。

“组成”

茯苓二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生姜(切)三两。

“服用方法”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方解”

茯苓甘草汤是《伤寒论》中治疗胃阳虚水停证的代表方剂。方中以茯苓淡渗利水为君;桂枝通阳化气为臣;生姜走而不守,温胃阳而辛散水气为佐;甘草健脾和中调和为使。诸药合用,以渗水为主,通阳为辅,通阳利水则诸证悉解。

本方以茯苓、生姜为主,以治中焦停水;茯苓甘草汤与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三方仅一味之差,方中茯苓、桂枝、甘草是共有的,故它们均有化气行水的作用,治疗水饮内停证。茯苓甘草汤选用生姜,温胃散水,治疗胃阳不足,水停中焦,以心下悸为主。苓桂术甘汤选用白术,重在健脾,治疗脾失健运,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为主;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选用大枣,意在缓其冲逆,治疗心阳不足,水停下焦如奔豚之症。

“方义分析”

茯苓甘草与桂姜,胃中停水悸为殃;

气趋小腹或成泄,健胃泻水厥亦良。

“历代论述”

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茯苓甘草汤,治汗出不渴,其义兴阳以统阴,而有调和营卫之妙。甘草佐茯苓,渗里缓中并用,是留津液以安营,生姜佐桂枝,散外固表并施,是行阳气而实卫,自无汗出亡阳之虞。”

“现代研究”

1.实验研究

观察茯苓甘草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液体排空及胃窦中一氧化氮及乙酰胆碱酯酶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提示茯苓甘草汤可能通过提高胃窦部的乙酰胆碱酯酶降低一氧化氮的含量的综合作用以改善大鼠胃液体排空延迟。采用改良的K-B法,发现50%、100%茯苓甘草汤对宋内氏痢疾杆菌均有低敏感度抑菌作用。采用小白鼠利尿实验法发现,50%茯苓甘草汤在服药后2h有类似速尿样明显的利尿作用。

2.临床研究

应用茯苓甘草汤治疗顽固性便秘取得较好疗效。

“病案分析”

申某,女,73岁,长春市人,2001年7月30日初诊。主诉:便秘30余年,浮肿、心悸10余年,加重2周。现病史:30余年前因生活操劳、作息不规律引起便秘,自认为是正常现象未在意,以后形成习惯性便秘,一般5~7天,长则10天以上1次。10余年前因劳累、心情不畅出现双下肢浮肿、心悸,随劳动、活动量大小加重或减轻,诊为冠心病。2周前因过怒、过累、不欲进食而至今未大便,心悸加重,常觉气短,胸闷乏力,双腿沉重,行走困难。伴颜面发紧,双手胀痛,饮食减少。查:T 36.2℃,P 76次/分钟,R 19次/分钟,Bp 16/11kPa。身体略瘦,颜面虚浮,面色晦暗,双手不温,微肿。唇舌淡,齿痕明显,脉沉弱。既往无特殊记载,心电图报告心肌缺血。中医诊断:便秘、心悸、水肿。西医诊断:习惯性便秘、冠心病、心功能Ⅲ级。证属心脾两虚,治宜补益心脾,温阳化气。处方:茯苓30g,当归30g,桂枝30g,生姜15g,炙甘草10g,制附子8g,番泻叶代茶,便通为度。7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每日3次。2001年8月6日二诊:浮肿、心悸明显减轻,服药当日大便,至今大便3次。自觉面色好转,饮食量增,能做轻微家务。查:T 36.4℃,P 82次/分钟,R 20次/分钟,Bp16/11kPa。唇舌淡红,脉沉。调方:茯苓30g,当归30g,桂枝30g,生姜8g,炙甘草5g,制附子5g,大黄5g。7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每日3次。2001年8月13日三诊:大便每日1次,心悸胸闷气短消失,饮食正常。除行走时间长后踝部稍见浮肿外,余无不适。继服7剂,10天服完停药。嘱平时常食鲫鱼汤。同年12月随访,未再复发。

按语:便秘30余年,浮肿、心悸10余年,症状较重,病情复杂,用茯苓甘草汤独出心裁,补益心脾,温阳化气而取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