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经方治疗脾胃病研究
10850400000040

第40章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治法”

温阳健脾,利水降浊。

“组成”

茯苓(四两),桂枝(去皮,三两),白术、甘草(炙,各二两)。

“服用方法”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方义分析”

苓桂术甘汤是温阳健脾、利水化饮的代表方,主治中阳虚弱,水饮内停诸证。茯苓补心益脾,淡渗利湿,消补兼施,利水中寓通阳;桂枝通阳化气,化气中兼有利水之功;白术健脾利湿,脾健则能运化水湿,久饮得消,新饮不生,与茯苓、桂枝相辅相成,绝饮之源。炙甘草健脾益气,兼以调和诸药。本方配伍严谨,温而不热,利而不峻,共凑温阳健脾,利水化饮的功效。《金匮要略》以之治中阳不足,饮停心下之胸胁支满,目眩短气,以及心下痞坚等,是温药和之代表方。

“方歌”

苓桂术甘代饮方,健脾利水又通阳;

饮邪上逆胸胁满,水饮得消悸眩去。

“历代论述”

钱潢《伤寒溯源集》:“伤寒本当以麻黄汤汗解,若吐下之,则治之为逆。心下者,胃脘之间也,逆满,气逆中满也。脉沉紧,沉为在里,紧则为寒。盖阴寒在里也。动经,经脉动也。身为振振摇,即上编振振欲擗地之渐也。地之渐也。言伤寒不以汗解,而妄吐下之,致胃中阳气败损,寒邪陷入而逆满。阴气上冲而头眩也。阴寒在里,故脉见沉紧也。阳气已为吐下所虚。若更发其汗,必至亡阳而致经脉动惕,身不自持而振振然摇动矣。动经振摇,与上编心悸头眩。身动而振振欲擗地者几希矣。故用桂枝以解散外邪,通行阳气,而以茯苓白术甘草补中气而治其吐下之虚也。然伤寒而不忌桂枝者。以桂枝本能解表,且不用全汤,无芍药之酸收故也。但药物平易,倘用之而未效。”

“现代研究”

1.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用苓桂术甘汤合左金丸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治疗组用茯苓10g,桂枝10g,白术20g,甘草5g,黄连15g,吴茱萸4.5g。煎取450ml,分早、中、晚3次,每次150ml,饭前温服,同时禁食生冷酸辣之品,并戒烟酒。对照组服吗叮啉片,每次10mg,每日3次,口服得乐冲剂,每次1包,每日3次。结果显示:治疗组之治愈率与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治疗慢性胃炎:以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慢性胃炎,有热者加黄连、吴茱萸;气虚加太子参、黄芪;刺痛加蒲黄、五灵脂,收效颇佳。唐艺凯亦用苓桂术甘汤治疗浅表性胃炎——胃痛、痞满痰饮证,兼四肢软无力,脾虚象明显,加党参、山药、莲米益气健脾;苔腻、胸膈胀满突出者加砂仁、厚朴化湿醒脾;苔白腻微黄口苦,加黄连、黄芩以清热。取得较好效果。

3.治疗小儿慢性唇炎:慢性唇炎在小儿从脾肾入手,由于小儿稚阴稚阳,素有肺脾肾功能不足,加之后天又过食生冷寒凉,导致肺、脾、肾功能失调,三焦气化不利,因脾开窍于口,其荣在唇,脾失健运,津液不能上荣于唇所致。属肾气不固,膀胱失约。肺为水之上源,水液的运行敷布与肺关系密切,因此,采用苓桂术甘汤温阳化气,培中渗湿;以干姜温脾肺之寒;黄芪补中益气;乌梅酸甘养阴;太子参益气生津;山茱萸补肾;少量木香理气助脾气升;用肉桂温阳化气。诸药合用使中阳得复,气化得行,升降得宜,而病自除。

“病案分析”

王某,女性,47岁。2002年9月16日初诊。因胃脘部疼痛反复发作4年,经多方中西医治疗,未见明显好转,来诊。2001年6月12日作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窦)炎。询问其疼痛在胃脘部,有胀感,纳呆,身体困倦,胸膈满闷,肠鸣有声,大便稀,每日1次,形体偏瘦,嗳气无异味,舌淡,苔白腻,脉细。观前医所用之法皆为健脾化湿、活血化瘀、清热利湿、行气通滞等。详审病情,辨证当是痰饮停于脾胃,脾胃升降失司之胃痛病。治以温阳蠲饮,健脾利水,选苓桂术甘汤。处方:茯苓15g,桂枝10g,白术15g,甘草6g,党参12g,法半夏12g,陈皮15g,厚朴12g,砂仁6g。方中加党参,健脾助阳,法半夏、陈皮、厚朴祛痰饮,砂仁化湿醒脾,五味药增强苓桂术甘汤之功效。3剂后胃脘疼减轻,30剂后症状消除。2003年1月4日复查胃镜,胃窦部浅表性胃炎痊愈。

按语:胃脘疼痛,或心下痞满,膈胀满,纳呆,形体消瘦,肠鸣有声,当属饮之表现。《金匮要略》云:“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声,谓之痰饮。”“心下有痰饮,胸膈支满。”另据胃镜检查,部分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部有灰白色黏液,这是痰饮表现。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痛、痞满具备痰饮证型。苓桂术甘汤温阳蠲饮,健脾利水振奋阳气,确中病机,药到病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