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经方治疗脾胃病研究
10850400000026

第26章 生姜泻心汤

“治法”

和胃降逆,散水消痞。

“组成”

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服用方法”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白术,加黄连并泻肝法。

“方义分析”

生姜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再加生姜四两而成。其组方原则仍属辛开苦降,阴阳并调之法。但因本证胃虚食滞,兼有水饮内停。故重用生姜为君,协同少量干姜,开结散水,温胃,降逆止呕。姜夏相配,以增强和胃降逆化饮消痞之功。姜夏与芩连为伍,辛开苦降,以开泄寒热错杂之痞塞。更佐以人参、甘草、大枣补益脾胃而复中焦升降之职。诸药相合,共奏和胃降逆、宣散水气、化饮消痞之功效。

“方歌”

生姜甘草人参枣,益肺生津温肺好;

化浊降逆除痰涎,肺痿虚寒效最高。

“历代论述”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解,谓大邪退散也。胃为中土,温润则和,不和者,汗后亡津液,邪乍退散,正未全复而尚弱也。痞硬,伏饮搏膈也。噫,饱食臭也。食臭,毈(毈,音段duan,孵卵不成鸟之败卵)气也。平人过饱伤食,则噫食臭。病人初瘥,脾胃尚弱,化输未强,虽无过饱,犹之过饱而然也。水气,亦谓饮也。雷鸣者,脾为阴,胃为阳,阴阳不和,薄动之声也。下利者,惟阴阳之不和,则水谷不分清,所以杂进而走注也。”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太阳篇下》:“汗解之后,胃中不和,既不能运行真气,亦不能消化饮食,于是心中痞硬,干噫食臭,《金匮》所谓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令人噫是也。噫,嗳食气也。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土德不及,水邪为殃也。故以泻心消痞,加生姜以和胃。”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辨太阳病脉证》:“伤寒汗出,外邪已解之后,唯是胃中不和,不和则气滞内结,故为心下痞硬,不和则气逆而上冲,故为干噫。盖胃为所司者,水谷也,胃气和则谷消而水化矣,兹则谷不消而作腐,故为食臭,水不化而横流,故为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水谷不消,糟粕未成而遽下,逆其势则不平,所谓物不得其平则鸣者是也,以生姜泻心汤主之。”

“现代研究”

1.实验研究

(1)抗胃溃疡:用几种实验性胃溃疡模型(应激型、消炎痛型、盐酸—乙醇型、幽门结扎型)大鼠,观察生姜泻心汤的抗溃疡作用。结果表明生姜泻心汤对这四种模型都有显著抑制作用,并降低胃液中胃蛋白酶活性和升高PGE2水平。加强五肽胃泌素和毛果芸香碱诱发胃液的作用,同时也抑制胃蛋白酶活性和升高PGE2水平;对组织胺诱发胃液除显著升高PGE2水平外,对其他无显著影响。提示生姜泻心汤对胃溃疡的攻击因子和防御因子的平衡有一定效应。

(2)调节胃肠运动:通过观察生姜泻心汤对大鼠胃排空作用的影响证实,该方对大鼠的胃排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大鼠血中生姜泻心汤黄芩苷、甘草次酸含量与生姜泻心汤的抑制胃排空作用之间存在着正相关(P﹤0.05);黄芩苷有促进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舒张的作用。结论:黄芩苷、甘草次酸可能是生姜泻心汤抑制胃运动的物质基础之一。观察生姜泻心汤对伊立替康化疗后迟发性腹泻模型大鼠肠黏膜免疫屏障的影响,证实本方可以提高大鼠肠黏膜免疫功能,并且可改善肠黏膜损伤程度,预防大鼠腹泄。

(3)防治反流性食管炎:通过实验证实生姜泻心汤能降低大鼠反流性食管炎模型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提高抗氧化能力,具有防治大鼠反流性食管炎的作用。

2.临床研究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胃中不和,兼水饮食滞的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凡证见心下痞硬,胃脘嘈杂,干噫食臭,呕吐酸水,腹中雷鸣下利,脉弦滑,苔腻者,均可用本方或其加减治疗。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胃炎、胃溃疡、幽门梗阻、胃肠功能紊乱、胃下垂、慢性结肠炎、心下痞、胃脘痛、呕吐、泄泻、嘈杂、胃扭转、胃弛缓扩张等。

(1)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周芝友共观察治疗反流性食管炎143例,随机分成2组进行临床观察。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吞咽困难等临床表现。治疗组72例,对照组71例。治疗组:以生姜泻心汤合丁香柿蒂散加减。每日1剂,治疗观察不超过1月。对照组:口服多潘立酮(吗叮啉)10~20mg,每日2次;氢氧化铝凝胶10~30mL,每日3次;奥美拉唑每日20mg,有消化性溃疡者加服阿莫西林胶囊0.5g,每日4次,2周。治疗观察不超过1月。结果治疗组72例,临床治愈63例,好转9例,总有效率100%,复发率9.5%;对照组71例,临床治愈59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94.4%,复发率18.64%。治疗组总有效率、复发率优于对照组(P﹤0.05)。

(2)治疗泄泻:以生姜泻心汤加减治疗水热互结型泄泻49例,所有病例每日3次以上,腹中雷鸣,干噫食臭,脉滑数而按之无力,舌胖嫩,苔水滑。辨证属气虚不运、水走肠间之水热互结型泄泻。49例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痊愈44例,有效5例,无效0例,所有病例全部有效。以生姜泻心汤加味治小儿腹泻56例,男性29例,女性27例。共同症状:外感发热,腹胀肠鸣,泄泻,大便色黄秽臭。结果:治愈48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以生姜泻心汤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30例,结果30例全部治愈。

(3)治疗急性胃肠炎:以生姜泻心汤加减治疗急性胃肠炎157例,治疗过程中不用西药抗生素。治疗结果:157例中,显效152例,有效3例,无效2例(其中1例患者服药1剂后,因出差改服西药)。结论:生姜泻心汤治疗急性胃肠炎疗效不逊于西医,且有效高价廉、服用方便、毒副作用小的特点。

(4)治疗幽门梗阻:以生姜泻心汤治疗幽门梗阻52例,其中完全性梗阻14例,不完全性梗阻38例。52例患者中,服药2~5剂后解除梗阻占30.8%;6~10剂占30.8%;11~15剂占23%;16~20剂占15.4%。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呕吐,上腹痛和上腹部明显振水音。治后诸症完全消除,食欲渐增,体重增加。

“病案分析”

1.孙某,男,50岁,1988年10月初诊。素患慢性胃炎,胃下垂七八年,近日因饮食不节,而致心下痞满,自觉有物阻于其中,气上下不行,且重似铅块,稍动则有水声,呕逆欲吐,不欲进食,食后胀甚,嗳气腐臭味重,口干不欲饮水,伴有下利两三次,若进食荤腻之物,则诸症加重。舌苔白腻,舌尖略红,脉沉弦。腹软,心窝部有振水声。证属寒热错杂,痞塞于中,水饮不化而成。治当和胃散饮。方药:生姜15g,法半夏10g,党参12g,干姜5g,黄芩5g,黄连5g,炙甘草6g,大枣7枚,内金10g,茯苓12g,川朴10g,水煎温服。进药6剂,利止胀轻。继续服用3周,诸证消失。

按语:生姜泻心汤为治水痞之方。本例患者心下有水声,呕不欲食,与该方证候相符,故用之殊效。

2.潘某,初患头痛,往来寒热,余以小柴胡汤,愈之已逾旬矣。后复得疾,诸医杂治益剧。延诊时云:胸中痞满,欲呕不呕,大便溏泄,腹中水奔作响,脉之紧而数,予生姜泻心汤。一剂和,二剂愈。生姜9g,法半夏9g,黄连3g,黄芩6g,党参12g,干姜6g,甘草3g,大枣3g。

熊寥笙注:本案为病后胃气虚,脾失健运,水谷不消之症。患者胸中痞满,欲呕不呕,大便溏泄,腹中水奔作响,现症与《伤寒论》“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极为吻合,故治以生姜泻心汤,药症合拍,不用加减。本汤所治心下痞硬,干噫食臭,此火症也。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此水病也。唯其有此火在胃中,水在肠间之实据,若用热散寒,则势益剧,用寒攻热,则水势横行。法当寒热并举,攻补兼施,此和胃气。方用黄连、黄芩之苦寒,此泻心胸之痞热;生姜、半夏之辛温,以散胁下之水气;人参、大枣之甘温,以补中州之土虚;干姜之辛温,炙甘草之甘温,以温里寒。芩连必得干姜而痞散,半夏必得生姜而水消,句曰泻心,实以安心,即以和胃也。一方而备虚、水、寒、热之治,学者能于此等方讲求其而推之,则操纵在我,运用自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