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经方治疗脾胃病研究
10850400000108

第108章 栀子豉汤

“治法”

清热除烦,调和上下。

“组成”

栀子十四枚(掰,味甘寒),香豉四合(绵裹,味苦寒)。

“服用方法”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方义分析”

方中栀子苦寒,质轻,宣散郁热,色红可入心,导心火下行,豆豉宣散郁热,同时可以通降胃气而护胃,色黑可引阴气上升。两药合用,从而可使热清神定,阴液得补,使阴阳调和而诸证得解。

“方歌”

栀子豉汤治虚烦,懊恼颠倒不得眠;

呕吐少气加姜草,胸窒结痛药不添。

“历代论述”

钱潢《伤寒溯源集》:“下利后者,言下利已过之后也。下利得止,则知阳气已回矣。而更烦,则知阳已稍胜。虽不能更上而作喉痹,亦不得下走而更便脓血矣。然则阳邪在膈而烦,按之心下软者,既非胃实可下之证,亦非热邪在胃。欲作痈脓之比,乃下利之后,正气已虚,热气初复之胜气所致。乃六气胜复之虚邪,是为虚烦。虚邪在膈,无用攻发,故当如太阳汗吐下后之心中懊。虚烦不得眠,心中结痛等证之法,及阳明下后之胃虚烦热之治,亦宜以栀子豉汤吐之。”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栀子凌冬不凋,得冬令水阴之气,味苦色赤形园小而象心,能启阴气上资于心,复能导心中之烦热以下行;豆乃肾之谷,色黑性沉,窨熟而成,轻浮主启阴脏之精上资于心胃,阴液上滋于心而虚烦自解,津液还入胃中而胃气自和。”

张秉成《成方便读》:“治太阳表证已罢,欲传胃腑,邪入于胸,尚未及于腑者。故用吐法以宣散其邪。所谓在上者因而越之是也。又治伤寒误用汗吐下后,津液重伤,邪乘虚入,因致虚烦不眠,心中结痛等证。栀子免赤入心,苦寒能降,善引上焦心肺之烦热屈曲下行,以之先煎,取其性之和缓;豆豉用黑豆蒸窨而成,其气香而化腐,其性凉而除热,其味甘而变苦,故其治能除热化腐,宣发上焦之邪,用之作吐,似亦宜然,且以之后入者,欲其猛悍,恐久煎则力过耳。”

“现代研究”

1.实验研究

药理研究报道,栀子有抗菌、抗炎、抗病毒、解热、保肝、利胆、阵痛等作用。淡豆豉有雌激素样作用、抗骨质疏松、抗肿瘤、降低胆固醇、心血管保护、抗早老年性痴呆、抗氧化、抗自由基、降低过氧化脂质等作用。

2.临床研究

(1)治疗身热微烦兼下利证:使用栀子豉汤治疗疾病时,尚须顾及病体差异,即素有脾胃阳虚或脾肾阳虚者,当慎用。

(2)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启膈散合栀子豉汤化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40例疗效观察。治疗结果:经4周治疗,痊愈26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栀子豉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184例,临床观察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92%,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用中医清宣郁热、畅通利气的法则治疗本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对修复食管黏膜皱襞有积极作用。

(3)治疗胃神经官能症:金氏以栀子豉汤治疗本方,药用:山栀子20g,淡豆豉15g,柴胡10g,香附10g,牡丹皮10g,半夏10g,代赭石10g,茯神10g,治疗多例均获痊愈。

“病案分析”

赵某,女,53岁,1999年6月10日初诊。患者自述,多年来心悸少寐、情绪欲怒、胃脘部不适、嗳气吞酸、食少乏味、胸闷不畅、心烦不安,甚则懊恼,伴有呕吐、大便干、小便正常。时感咽部有异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头晕,四肢乏力,曾去某医院多次检查均正常,诊断为胃神经官能症。服中西药多年效果不明显,故来我院就诊,症状如前,舌苔薄黄、脉弦。其病机肝经上贯膈布两肋、循喉咙。肝郁不畅、久而化热、热扰胸膈所致诸症。治宜清热解郁之法。方药:山栀子20g,淡豆豉15g,柴胡10g,香附10g,牡丹皮10g,半夏10g,代赭石10g,茯神10g。5剂,日1剂,水煎服。

6月16日复诊:服上药咽部如有异物消失,胸闷、心烦不安、懊恼欲呕吐已有明显好转,精神也舒畅,效不更方继服之。共服25剂诸恙悉平,连访3年再未复发。

按语:本案为中医药治疗胃神经官能症的典型病例,值得细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