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天都烟云
10849600000042

第42章 孙中山为海原县城西门题写的石匾

李进兴

●孙中山为海原县城西门题写的石匾

●海原回族的抗日宣传单

●海原应入志的几个民国人物与地名

●民间说唱曲《鸦片显红》

●往事重提

一、抗战时期的永垂不朽碑重见天日记

二、民国《海原县志》追寻记

三、王政善的《鸿泥集》现世记

四、寻找西安州竹叶诗碑

五、民国年间流传于西北的“七笔勾”

2004年6月3日,《银川晚报》的《文化周刊》版刊登了徐党校先生撰写的《海原农家惊现孙中山石匾》一文。接着,14日《法制文萃报》12版《春秋纪事》又刊登徐党校先生撰写《宁夏惊现孙中山爱民工程石匾》一文。8月27日,《中国民族报》7版又刊登了《农家惊现孙中山石匾》一文。香港《文汇报》也刊登了郎宏伟先生对此石匾的撰文,后来又有众多新闻媒体陆续进行过报道。现就此石匾发现过程记述如下,以飨读者。

2000年11月,时值海原1920年大地震80周年,为纪念这一世界顶级灾难,我(时为县文物管理所所长)走访调查了海原大地震幸存者,并对其相关的一些实物进行拍摄,以便在续修县志时录用补遗。

1920年12月16日晚,寒风刺骨,黄土高原上一片凄凉,人们都已进入梦乡。然而突然间,山摇地动,房屋倒塌,地面裂缝,瞬时间所有村舍化为乌有,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却是一片废墟。据《中国民报》、《大陆报》、《民国日报》报道:“晚上七时地忽大震,地陷山合,枥马惊跃,墙倒房塌……城中死者,狼藉污秽,触目惊心。”并据史料记载,当时海原经历了有史以来损失最为惨重的一场地震,震级达8.5级,裂度达12度,地震释放的能量是唐山大地震的11倍。强烈的地震持续了十几分钟,11个地域广阔的山区成为重灾区,破坏范围超过7个法国的国土面积。这次地震,宏观地震中心在海原县西安镇盐池村,但震裂线东起西吉、固原,西至景泰县,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远在数千里的上海电灯在摇晃,越南海防市中央观象台上的天文钟被震停止了摆动。美国洛杉矶也有震感,香港最高法院正在审理案件,也因地震而受到干扰。世界上有96个地震台记录了这次地震。地震中造成23万人丧生,当时海原共有12.4万人,死亡7.36万人。这次地震还造成5.3万余间房屋倒塌,损失惨重,实属罕见。

一位90多岁高龄的大地震幸存者告诉我们:大地震后,海原县城所有建筑和城墙全部毁坏和倒塌。时任非常大总统的孙中山先生把海原县城的恢复重建工作列为他的爱民工程,在甘肃省政府成立了筹赈委员会(当时海原县归甘肃省管辖),具体负责海原县城的恢复重建工作。重建后,孙中山先生又为海原县城重建后的西城门题写石匾,曰:“涌金门”。意在经济腾飞,振兴山河,重建家园……当我听到此消息后,感到非常的高兴,便立即行动,四处寻找这块石匾的下落。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在海城镇西关行政村西湖自然村马生贵的家中找到了这块当年孙中山先生题写的石匾。当时这块石匾被平躺放置在水龙头下用于接水防渗,觉得非常的可惜。

该石匾长150厘米,高82厘米,厚10厘米。石匾的后面上方分别凿有3个直径40厘米的圆洞,圆洞与石匾厚16厘米。石匾正面的左边为“甘肃省筹赈处委员会”,右边年月落款为“中华民国十一年夏月壬戌”,正文为“涌金门”三个字。字体浓粗,苍劲有力,形神俱佳,古朴庄重。实为榜书、匾额佳作。遗憾的是这块石匾没有题写者的落款,难以辨认。但与孙中山先生所题写的“博爱”等字体相比较,如出一辙。

我们在与老马的交谈中,他把时间拉回到了37年前的那个特定岁月。1967年,刚年满18岁的马生贵和其他社员一样参与了拆除海原县城墙的活动。据老马回忆,石匾十分笨重,被拆下来后,右下角有一破损,加之属于“四旧”之物而无人敢要。他由于家庭出身成分好,就叫上几位好友用架子车拉到家中,因怕石匾牵连家人而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但他反复对父母讲,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打碎了多可惜,铺在地上又不违反政策,谁又把它能怎么样呢?因此而被“蒙混”过了关。

此后,我查阅了很多史料,却令人非常失望。由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县档案馆的一次失火,造成大量民国时期文献被焚烧。在没有查阅到有真实史料记录的情况下,是无法证实的,自然将其搁浅下来了。那么,这块石匾到底是谁题写的便成为一个历史之“谜”了。

虽然这块石匾是谁题写的难以下结论,但它是唯一反映海原1920年大地震仅有的一件实物。因当时县文物管理所的其他文物都寄存在县公安局看守所的两间平房内,加之经费和场地等诸多原因而没法征购。但我对老马讲,这块石匾非常珍贵,要把他保存好,待以后县上的展馆建好了一定来征集,将其陈列在馆内,让人们参观,了解那段悲惨的历史。2001年春,马生贵把石匾立起来当作照壁保护并沿用至今。

2002年,我对这块石匾再次进行了考证,认为这是孙中山先生的手迹。2004年3月15日,负责编纂大型《宁夏名匾》的徐党校先生来到海原收集资料。3月16日,应县委宣传部安排,让我接待并配合徐先生搞好这次资料收集。先去天都山拍摄了明万历、清康熙年间的碑刻;后又去九彩坪拱北拍摄了民国年间的碑刻。在交谈中,我提到了收藏在马生贵家的那块石匾。徐党校先生听到此言后,便迫不及待地要前去马家观看。当赶到马生贵家看到石匾上“涌金门”三个字时,赞叹不已。便毫不犹豫的拍摄下了这块石匾。我特意还在一边不时的提醒到,你看与孙中山先生的“博爱”有相似之处吗?对!非常像。没问题就是孙中山题写的石匾。由此,便引出文中首段记述的那些话。这块石匾就这样被各种新闻媒体刊登,也被世人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