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克智杨孝峰整理
徐洪泽,化名程秀,男,汉族,1924年1月31日生于海原(祖籍四川)。1938年毕业于城北完小(现海原一小),1941年6月毕业于固原一中,9月考入青海省西宁市河西中学高中。因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京、津沦陷后,一些大中学院的教授、教师纷纷逃至甘肃、青海等地任教。1944年经一位姓朱的教授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年秋天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1947年10月,学校党的组织被叛徒泄密,他的身份暴露后被迫离校,后转入上海市地下组织,仍搞大中院校地下党组织的发展巩固工作。
1948年6月,接上级组织任务,为迎接上海解放,他继续做大中院校党的地下活动,发动教职员工、学生自觉护校以及保护上海文物、古迹、景点等工作。10月,在匣北某地开会时,被敌特发现并包围,有9人脱险,3人被捕。数日后,组织将他和邓斌等5名同学转入天津,后又转入北京。在黄克诚同志领导下,按照上级组织“和平或战争”解放北京的两手准备的战略布置,做文物、古迹及大中院校的保卫工作。
1949年1月,经组织同意,派往天津市委宣传部工作,先后任市文教局副局长、局长、教育厅长等职。期间,负责由天津市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月刊杂志《历史教学》,兼总编。1955年至1968年还兼任人民出版社21个编辑组的文史副组长、组长。1969年在批斗文化部长周杨时,凡担任编辑组长、副组长的全部作陪,他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陪斗停职反省。同时他所编辑的期刊、杂志也被封刊停办。
1970年5月,全家被下放到天津市西郊区张跃公社东硫城大队劳动,接受教育。
1976年11月,落实政策重回天津市委并恢复原职。这期间,他还担任过天津市文联副主席、天津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社会科学职改领导小组组长、评委等职。
恢复工作后,组织上安排他继续做行政领导,但他没有同意,并对组织说:“我这个人不适合搞行政领导,我一直是搞学术的,还是叫我回到天津师院做教授讲学吧!”经组织同意后,在天津师院任教。任教不久,便恢复了《历史教学》杂志,并担任主编。为办好杂志,引申期刊内涵,从单纯的大学历史教学提高到中外史学研究、评论等,不断扩大期刊的发行量,由单一的中文版改为中、英、日文三种版本,远销日、英、美等国28个国家的大中院校及史学研究机构。
1991年离职休养,享受副省级待遇。1998年10月31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于天津,享年74岁。
△附记:
徐元礼捐金抗日
徐洪泽的父亲徐元礼(字和轩,祖籍四川),前清佾生,为民国时期海原的知名绅士。创办“义和公”商铺,经营皮货。曾任海原县商会会长,热心地方公益事业,为新立海原中学捐款100万元。据民国海原县参议会秘书席居正老人回忆:民国三十二年腊月,他给儿子徐洪泽办婚事,将所收的一大笔喜金捐给甘肃省政府,作为抗日费用。省政府主席谷正伦题赠匾额“义堪风世”,以褒扬他的爱国精神。
(杨文侠提供)
△附徐洪泽诗词四首
浪淘沙
——下放农村插队落户
何处不安家?
岂计穷奢。
农村前景正无涯。
朝荷锨锄迎旭日,
夕送流霞。
纵读书五车,
漫自矜夸。
薄才那敌玉无瑕。
廿载勤劳无是处,
耗了年华。
1970年夏
浪淘沙
——题雪景图
彩笔写山川,
雪映云烟,
引我梦绕天都山。
胡马北风情每在,
早谢朱颜。
别近三十年,
喜改新天,
苍龙就缚饕蚊歼。
蜡象银蛇应犹似,
换了人间。
1974年
临江仙
——春日乡居
扫净冱阴苏众草,
灌田流水淙淙。
红桃绿柳舞东风。
农忙人起早,
大地生意浓。
盈架图书方丈地,
唯伊共我从容。
闲来兀自数晨钟。
长安何处是?
极目送飞鸿。
1978年春
重回历史教学编辑部工作
汗血尝曾柢下浇,
花繁那吝玉颜凋。
十年风雨飘摇后,
笑掩余哀理嫩条。
1978年11月
有感二首
一
男儿有泪不轻弹,
身病犹存一片丹。
不改追随经世志,
岱宗那便谢泥丸。
二
凯独钧天擅乐声,
燕秦筑缶亦铮铮。
甘将热血衅钟鼓,
为奏元元治世情。
198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