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天都烟云
10849600000025

第25章 海原回族来源简史

周彦奎 周治海

●海原回族来源简史

●回汉民族团结救县长

回族迁入海原的情况比较复杂。大体可分为五个时期。

元朝时期元代随着蒙古军队东来的穆斯林,有的为炮手或军匠,有的编入“探马赤军”,随蒙古贵族在同宋、金的战争中进入全国各地,他们“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元史,兵制》)。后来随着战争的逐步减少。元朝政府又命“探马赤军随地入社与编民等”。从此,大批回回军就地在社的编制下进行农垦,取得普通农民的身份,散居全国各地。

元朝时,六盘山一带曾是宿兵屯田的战略要地,忽必烈于1272年,封皇三子忙哥剌为安西王,分治秦蜀,镇守唐兀(西夏),驻兵六盘。忙哥剌死后,其长子阿难答于1280年袭位,“率士卒十五万”,镇守唐兀,其王府就设在今固原开城。冬居长安,夏居开城,岁以为常。元初,六盘山以北至黄河一带地广人稀,荒地很多,是重要的屯垦区之一。元朝政府先后多次在这一带安置军户屯田。1281年,命安西王府协济户及南山隘口军,于安西、延安、凤翔、六盘等处屯田。1292年3月,元世祖按枢密院意见,将经过清理延安、凤翔、京兆三路罢元籍军人为民者三千人,恢复军籍,迁于六盘山一带经营屯田(《固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概要》)。1296年“自六盘山至黄河立屯田署军万人”。1301年,“籍安西王所侵占田宅等四百余户为民”(《元史本纪》十九、二十)。1346年,又开设了今海原之海喇都屯田二处(《固原地区史志资料》八页)。这些驻屯在六盘山至黄河一带的元朝军人,尽系阿难答所部军队。据《多桑蒙古史》记载“阿难答幼受一回教之抚养,依回教,信之颇笃。因传布回教于唐兀之地所部士卒十五万人,闻从而信教者居其大半”。这些人大多数在社的编制下,投入农业生产而成为普通农民,其中一部分就屯居在今海原县境内,这就是海原回族的早期渊流。

阿难答所部军队中,不仅有窝阔台西征时带回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而且更大量的是依伊斯兰教的蒙古人,他们与其他回回人逐渐融合演变成回族的一部分。今海原回民中就有铁、脱等姓,当与蒙古名字铁木而,脱脱不花有联系,他们也自称先世为蒙古人,其姓乃取蒙古名之首音。

明朝时期明代海原回族人口在元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其原因有四:

一是安插归附土达的原因。明朝初年,不断有大批回回以归附土达的身份被安插在灵州、固原及海原,形成了许多回族聚居点。明洪武二年(1269),徐达平陕西时,故元平凉万户把丹率众归附,其部族多居在今固原开城至海原一带,时称土达。很明显,所谓土达,是指随阿难答改信了伊斯兰教,已经定居下来的蒙古族后裔。

二是沐昕后裔及家人来海原定居的原因,明初跟随朱元璋的开国功臣中,有好几位是回族,如常遇春、胡达海、沐英等。其中沐英从洪武九年至十四年(1376~1381)曾在西北6年,“西略川藏,耀兵昆仑”,子孙显赫,与明相始终。由于征战西北有功,钦赐武延川(西吉)、葫芦河、撒都川等草场6处,筑城沐家营(西吉),留第四子沐昕后裔一支及家人兰姓、马姓、土司张尕儿智等18户居住沐家营、杨郎(今固原杨郎乡)、古城(今固原黄铎堡乡羊圈堡)、张元、杨明、蔡祥(均在海原)6堡,今海原县境内就有兰姓回族,当与沐昕家人兰姓有联系。

三是强迫移民的原因。明初向地广人稀之处强迫移民,今海原县境内田、李二姓回族,就是明初从陕西发配而来的弟兄三人之后裔。据流传其兄弟三个两个姓田、一个姓李,田、李之间是表兄弟关系。他们三人由于生活所迫,偷吃了官府的甜菜,因而被发配到今海原县境内。当时三人来到今关桥乡脱场村居住。后来又分居三处,两个田姓分别居住在今脱场村和新红套子。一个李姓居住在今郑旗乡盖牌村。随着人口的逐步增多和分散,目前田姓回族群众已遍及全县大部分乡村,田姓之间至今互不通婚。李姓回族人口少于田姓,目前主要分居在郑旗乡的盖牌村、郑旗村、老鸦村、西沿村,史店乡的从家沟村、谢家沟村,谢家塬村、浪春村,高台乡水淌清村、张湾村、三岔河村、段塬村、关桥乡的圈湾村、贺堡村,兴隆乡的李堡村,西安乡北吉村,树台乡的堡洼村、相桐川村、关门山村、新庄子村、水担沟村等处。至今在田、李两姓回族中还流传着“田、李一家”和“老家是陕西省西安市柳树巷”的同一说法。

在海原的李姓回族中有“脱肠子”李家和“刺雀子”李家之分,上面所说的李姓回族是属“脱肠子”李家。由于他们的祖辈在海原境内最早是从脱场堡迁居盖牌的,所以人们就称其为脱场堡李家。后来人们在说笑取乐中将脱场堡说成“脱肠子”,人们就习惯于将这部分李家称为“脱肠子”李家。

四是回汉通婚的原因。东来的回回和汉族成员的结合,亦是构成回族人口发展的一个方面,尤其回汉通婚这一事实,无论是回男娶汉女,还是回女嫁汉男,都必须信仰伊斯兰教。海原回族人口因此也得到了发展。

清朝时期清同治年间,整个西北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回民起义,反抗清朝的民族压迫斗争失败后,回族人民遭到清政府的血腥屠杀,成千上万的回民死于刀下,为了逃避清政府的屠杀,陕、甘、青等地的回民四散逃生,不少就隐居在今海原县境内。据调查陕、甘籍回民尤多,他们都自称是清同治年间战乱后逃来避难的。另外也有来自山西、山东、云南等地的回民。据海原县政协副主席李清选说:“我太爷是山东济南府人,是清同治年间为了逃避屠杀而来海原县境内定居的,在我太爷的坟上有块石碑,上面写着‘李耳系山东济南府人氏’。这块碑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砸了。”

与此同时,清政府为“涣其群,孤其势”,强制回民分散,许多回民被强制迁徙安插到“水草不乏,川原相间,荒绝无主,各地自成片段”的偏僻荒凉地方。海原回族中就有一些是当时被强制迁徙而来的。据《海城县志》记载:“同治十三年乱后,招抚清水、秦安回民七百余户。迁插于南乡(海城南乡即今西吉县)、鹞子、石嘴、王昭、陶家四堡,将张家川、莲花城等地回民迁插于今李旺、罗川一带。光绪二十二年,西河、清水各回族又分住于沐家等堡西南一带”。当时“一县种类只分汉回。汉民居之十之二,回民居之十之八”。

民国时期马鸿逵统治宁夏,为了反共反人民,扩大兵源,规定凡住本省之男子,年在十八岁以上五十岁以下者,均有服工役、兵役之义务。反动政府按照“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办法,每年抓兵一次。为了逃避马鸿逵的抓兵,同心一带的回民投亲靠友,迁居海原县城镇及全县大部分乡村。今海原北部各乡村最多,这些回民主要有马、杨、王、周、金等姓。

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天津、东北等地的一些回民,为了响应党的号召来海原支援建设。这些人大部分与当地回民结婚,并定居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