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胃肠病辨治心法
10848000000053

第53章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脱敏增强动力法

据统计,全国约1/4以上的人在一生中患过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d, FD),占整个就诊人数的2%~5%,占消化科就诊人数的30%,每年消耗大量的医疗资金用于本病的诊断与治疗。目前西医用胃复安、吗丁啉、西沙比利等促胃动力剂治疗FD,但有时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且疗效并非十分满意。由于FD的病因、病机比较复杂,中医分型也繁杂多变,目前尚未制订出一套完整的被大家公认的辨证分型方案,因此,大多数医家均按自己的临床认识辨证分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随意性,临床上无法重复应用,使FD难以得到彻底的治疗。笔者自1995年~2003年,根据FD现代研究机制,从抗过敏、降低肠道敏感性入手,应用蜥蜴脱敏动力散治疗FD300余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将完整随访病例90例(其中中药治疗组60例,对照组30例)的临床治疗结果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试验对象的纳入标准均符合罗马Ⅱ功能性胃肠疾病分类及FD诊断标准:上腹部不适、疼痛,饱胀伴餐后加重,早饱,食欲不振,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在最近12个月中连续或间断发作4周,经内镜等常规检查排除与症状有关的器质性病变及与排便习惯和(或)粪便性状改变有关的肠易激综合征(IBS)。

90例均为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60例,其中男19例,女41例;年龄19~68岁,平均42岁;病程2月~16年,平均4年。对照组30例,其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16~53岁,平均40岁;病程1月~8年,平均3年。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分布上无显著差异(P≥0.05)。

2.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自拟蜥蜴脱敏动力散,由蜥蜴、乌梅、乌药、柴胡、五味子、牡蛎、焦山楂、枳实、白芍、干姜等组成,上方等分为末,过80目筛,装瓶,每瓶100g,钴60消毒后备用。每次3g,每日3次,开水调成糊状,饭后服用。

对照组吗丁啉,每次10mg,每日3次。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停用其他药物,服药前后记录患者的症状变化与不良反应。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与症状改善情况。用药期间忌生冷、辛辣、油腻之品,注意情绪变化,每周随访1次。

3.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主要症状(上腹胀满和不适)完全消失,饮食正常。

有效主要症状均有明显改善,饮食增加或基本正常。

无效主要症状改善不明显或短期缓解,但很快又反复。

4.治疗结果

可以看出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在改善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在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胃肠功能上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典型病例”

张某,女,40岁,1998年3月12日初诊。自述:上腹部反复胀痛两年余,服药则好转,药停则胀痛发作,每遇情志波动则加重,痛苦异常,多次行B超及胃镜检查无明显异常。现症:上腹部胀满疼痛,伴有恶心欲吐,食后加重,嗳气则舒,善饥,但见食则恶,时有头晕、心烦,大便时干时稀,小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弦细。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用蜥蜴脱敏动力散,药用蜥蜴、乌梅、乌药、柴胡、五味子、牡蛎、焦山楂、枳实、白芍、干姜等分为末,每次3g,每日3次,开水调成糊状,饭后服用。服药2周后,症状明显减轻,食量增加,一个疗程结束后上述症状消失,饮食正常,随访至今未复发。

5.讨论

FD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精神应激、焦虑、抑郁、多疑及神经、精神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因素会使胃对物理或化学刺激的敏感性增强,从而使内脏处于一种高敏状态,可能与胃受体激活的阈值下降,炎症通过产生组胺、缓激肽和其他介质而可能使疼痛受体的阈值下降,导致胃窦运动障碍,胃排空异常,最终导致FD的发生。因此,假如能够找到降低内脏敏感或过敏的药物,消除组胺等使内脏的敏感性降低,将是找到彻底治愈FD的金钥匙。

中医对于FD的发生有独到的见解,在临床中发现,有20%的FD患者具有精神症状,65%的患者具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些精神紊乱与“肝郁”有高度相关性。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明确指出:“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泻中满之证,在所不免。”叶天士曰:“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肝气横逆,犯于脾胃,则致胃脘胀痛,牵及两胁,嗳气、纳呆,导致FD的发生。所以《医学正传》指出其治疗原则为:“见痞之病,当先疏肝。”但疏肝之药多为理气之品,其性辛温、芳香,辛香燥烈之性,易散肝气,伤肝阴。我们在临床治疗FD时,仿干祖望先生“截敏乌梅汤”法,用蜥蜴、乌梅、乌药、柴胡、五味子、牡蛎、焦山楂、枳实、白芍、干姜等分为末治疗,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

近年来,通过临床研究发现蜥蜴能明显消除患者的胃肠道症状,提高胃肠功能,对胃肠道有特殊的亲和力和靶向治疗作用,可降低或抑制胃肠道超敏反应的发生。药用乌梅、五味子,取其酸收之性,入肝之体,缓肝之性,使肝体条达,木能疏土,土得木而达之,同时肝主疏泄,助脾胃运化,胃液性酸,肝主酸,肝气疏泄,可以调节胃液分泌,以助消化。现代研究发现乌梅可对抗豚鼠的蛋白质过敏及组胺休克,有明显的抗过敏作用;另有报道乌梅对胃肠黏膜有抗过敏作用,并对大肠杆菌等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并可缓解平滑肌痉挛。经动物试验表明,乌梅有显著的消炎、强壮及健脾作用。因此选用乌梅治疗FD既可提高胃肠功能,又可降低胃肠道敏感性。柴胡可明显改善消化系统及精神神经症状,消化系统症状在治疗第3日起明显减轻,且逐渐好转,至第14日症状明显减轻。腹部胀满在治疗第7日时明显减轻,食欲不振、便秘等在短期内均明显减轻。精神症状在治疗第2日起明显减轻,并持续到14日。五味子性酸敛肝,使肝体平和,并可抑制组胺的释放,对抗化学调节介质和抑制钙的移动,有明显的抗过敏作用,尤其对高钾诱发的豚鼠结肠带收缩的抑制作用有量效关系。乌药对平滑肌有双重作用,既可增加肠蠕动,促进肠道气体的排出,又能使兔离体小肠紧张度降低,并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生牡蛎中含有糖原,能够增进肝脏的功能且具有保肝作用,达到平肝潜阳,安神养心宁志的目的,消除精神紧张状态。枳实不但有增强小肠平滑肌紧张程度和位相性收缩功能的作用,且体外检测对大鼠腹膜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能力亦显示较强的抗过敏活性。白芍含有芍药甙,有消除腹部挛急的作用。干姜的辛辣之性,可增强食欲,提高胃肠蠕动,且其特征成分姜烯酚类具有抗过敏活性。焦山楂消食和胃,活血入络。诸药合用,可提高胃肠功能,增强自身免疫力,消除胃肠敏感性,达到疏肝舒肝,调畅情志,行气消胀,增加食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