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胃肠病辨治心法
10848000000018

第18章 中药护膜剂微观辨治胃病——治胃病求本之法

中药护膜剂是一种用质地较黏的中药研成的细粉,口服后可附着于胃黏膜表面,具有制酸、敛疮、生肌、止痛之功效,使胃黏膜处在一个良性环境中,并能促进损伤的胃黏膜修复。此法在中医临床辨证分型的基础上,结合胃镜下观察胃黏膜及病理活检结果,确立胃黏膜相微观辨治类型,然后口服适宜的中药护膜剂。

1.胃寒型

1.1 镜下表现胃镜下胃黏膜色泽淡红或苍白,充血区域呈斑片样,黏膜下血管纹呈灰蓝色,黏膜反光减弱,黏液稀薄。

1.2 临床症状患者表现为全身寒象。

1.3 治疗选用大剂量干山药为主,性温质黏,既可补脾,又可渗湿;配鹿角霜,性味咸温,吸湿性强,可补虚助阳,入络止痛;加少量肉桂末,可排除胃肠积气,缓解胃肠道平滑肌痉挛;另加白芍、甘草缓急止痛,诸药为散或糊,易附着于胃黏膜表面,对胃寒型的胃黏膜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2.胃热型

2.1 镜下表现胃镜下胃黏膜呈樱桃红或绛色,充血区域弥漫,血管纹呈紫红色网状,黏膜面干燥,脆性增加。

2.2 临床症状患者表现胃热症状。

2.3 治疗选用珍珠粉、海螵蛸、瓦楞子、滑石、栀子、虎杖、忍冬藤等药。珍珠粉清热解毒、制酸止痛;海螵蛸、瓦楞子、滑石可抑制胃酸分泌,促进黏膜修复;栀子、虎杖、忍冬藤既可清热利湿止痛,还可抑制胃液分泌,对胃酸的释放亦有抑制作用,上药合用可使胃黏膜处于一个良性的环境之中。

3.胃络瘀滞型

3.1 镜下表现胃镜下胃黏膜呈暗红色,充血区域局限或斑点样,血管纹暗红呈树枝样,黏膜薄,可见瘀点、瘀斑,黏液灰白或褐色。

3.2 临床症状患者可伴有血瘀症状。

3.3 治疗选用白及、地榆、三七、血竭、五灵脂。其中白及粉干燥的黏液质有强大的吸水膨胀作用,内服不易被吸收,有消除局部的炎症水肿作用,可保护黏膜的溃疡面;地榆粉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使渗出减少,减轻组织水肿,形成一层保护薄膜;三七粉、血竭、五灵脂可化瘀止痛。

4.胃络灼伤型

4.1 镜下表现胃镜下黏膜呈暗红色,弥漫性充血,血管纹紫暗,黏膜脆性增加或僵硬,有点状或片状糜烂,有紫红色或鲜红色出血点,黏液黄稠或污秽。

4.2 临床症状患者伴有血热见证。

4.3 治疗选用玉竹、黄精、石斛、天花粉为末,既可滋阴清热,又可养胃生津,且黏性很强,可附着于胃黏膜上,保护胃黏膜。因上药易于碍胃,可加神曲、木瓜等药以助运化。黏膜糜烂者,可用鱼鳔切成小块,蛤粉炒珠,配白及等分为末服之,对胃黏膜点状或片状糜烂有修复功效。

5.增生型

5.1 镜下表现胃镜下黏膜粗糙,疣状增生或黏膜呈颗粒状、结节样增生。

5.2 临床症状患者以胀满为主,伴有精神、神志方面的改变,如焦虑、烦闷等症状。

5.3 治疗用肿节风、石见穿、白蔹、姜黄、鸡内金。其中,肿节风活血止痛,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对利血平所致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有明显的抗溃疡作用,主要表现为对胃黏膜有较强的保护和修复作用;石见穿和白蔹为末,内服后可减轻疼痛,有解毒止痛散结作用;片姜黄活血化瘀止痛;鸡内金具有促进胃肠排空和消食散结作用。诸药合用可使症状改善,胃黏膜复常。

以上各型,如果胃黏膜活检有幽门腺化生或肠腺化生,以及不典型增生者,可有用蜥蜴粉解毒散结,配以三七粉、白花蛇舌草、土茯苓研末冲服,可增强疗效;如果幽门螺杆菌呈阳性,可加大蒲公英和仙鹤草的剂量,既能杀菌消炎,还可护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