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家文化常识
10843900000089

第89章 遁世离俗的生命历程

庄子和庄子哲学

庄子是一个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寓言、他传奇式的一生,本身就是对他的哲学信仰和思想的践履和说明。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生卒年不详。一般人认为,庄子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前286年,共活了83岁。为了叙述方便,根据《史记》、《庄子》和《列御寇》中关于庄子生活事迹的记载,我们可以大致把庄子的一生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穷困坎坷的身世

庄子的一生,是一个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经历的坎坷贫困的一生。据《列御寇》记载,庄子“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履,槁项黄馘”。就是说他住在贫民窟里,生活贫苦,面黄肌瘦,靠编织草鞋等勉强维持生活。有时生活难以为继,只好靠借债度日。

据《庄子·外物》(以下引《庄子》只注篇名)记载,庄子因为家境贫困,而去向管理河道的小官借米。但,这个小官却为富不仁,他装模作样地说:”好啊!等我年终收齐了我封邑内的租赋之后,一定借助给您很多钱,可以吗?”庄子听后,辛辣地嘲讽道:”我在来您这里的路上,正低头走着,忽然听到有人在半路上喊我。我寻声望去,发现是一条小鲫鱼正躺在干涸的车辙中紧张地呼吸。我就问:‘鲫鱼,你怎么了?’它回答说:‘我是东海龙宫的水官,您能用斗升之水救活我吗?’我告诉鲫鱼说:‘好啊!我正要南游吴国和越国,等我到了那里后,带很多的水来迎接您,可以吗?’鲫鱼听后,愤然叫道:‘我失去了我赖以活命的水,还能在哪里容身呢?现在,我只须斗升之水,就可活命,您却不肯施舍,等您从吴国和越国回来,就到干鱼市场上去找我吧!’”庄子一番话,说得那个小官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对于自己的穷困,庄子是毫不讳言的。据《庄子·山木》载,有一次,庄子穿了一件打着补丁的粗布衣服,脚穿一双用带子系着的草鞋来见魏王。魏王看着庄子这副落魄穷困的样子,不禁感慨地说:”先生为什么会如此疲惫呢?”庄子立即不卑不亢地回答说:”我只是贫穷,而不是疲惫。读书人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而又不能实现,那才叫疲惫。我穿旧衣、着敝履,这叫做贫穷,而不能叫做疲惫。”

庄子虽然贫穷,但正常人的生活似乎还是能够过上的。他不但有妻室儿女,而且,还经常有暇“钓于濮水”(《秋水》)。另据《山木》载,庄子出行的时候,还有弟子随行左右。这表明庄子乃是一名中下层知识分子,虽然身处穷困坎坷之境,却能够自得其乐。

二、逍遥恬淡的人生

庄子是一个“隐士”,或称“避世之士”。胡适在谈到庄子时,说庄子的学说只是一个“出世主义”。作为一个“出世”的哲学家,庄子极重视人的精神世界的追求,主张人活在世界上不能像儒家那样只知治外,(客观世界)而不知治内(主观世界)。为了实现自己治内的目的,庄子把获得最大限度的精神自由作为自己追求的最高目标,把恬淡逍遥的人生视为自己精神的最高享受。为此,庄子终身不仕,整日留连于山水,嬉戏于自然,”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

据说庄子年轻的时候,曾在家乡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官。可是,没干多久,庄子便觉得同自己的哲学信仰和生活情趣不合。于是,便辞官归隐,开始了他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隐士生活。

据《史记》记载,楚威王闻知庄子很有才能,便以厚金礼聘,请他做卿相。庄子听说后,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金、卿相,的确是重利尊位。但您难道看不见用于郊祭的牺牛吗?养了几年之后,便给它披上绣花衣裳送到太庙作祭品。到那时,它即使想做一头自由自在的小猪,也不可能了。你快走吧,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像一条小鱼,游戏于污泥浊水之中,自得其乐,也不愿为治国理政的俗事凡务所拖累。我将终身不仕,以实现我孜孜以求的精神自由。”

庄子不但自己终身不仕、傲视权贵,而且还对奴颜婢膝、追名逐利的势利小人表现出了极度的轻蔑和贱视。如宋国的新贵族曹商就曾受到庄子的嘲讽。曹商出使秦国,屡献媚于秦王,得秦王欢心,蒙赐车马百余辆,一夜之间成了宋国的富豪。后来,曹商找到庄子,自鸣得意地说:”居于偏僻的陋室之中,靠着编织草鞋养家糊口,弄得面黄肌瘦,食不果腹,这是我所做不到的。我的长处在于能够结交万乘之君,并能蒙其厚赐。”轻狂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庄子沉吟良久,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听人说,秦王患了一种难以启齿的病。他召集秦国所有的医生,并向他们许诺:如果有人能够舐掉他屁股上的毒疮,就可以得到一辆马车;如果再能替他舐痔疮,就可以得到五辆马车。总之,舐的地方愈卑下肮脏,得到的车辆自然也就越多。”接着,庄子话锋一转,紧盯着曹商追问道:”你莫非是替秦王舔过痔疮吧?要不然,你怎么会得到这么多车马呢?唉!你还是快点走吧,别弄脏了我!”曹商自讨没趣,灰溜溜地走了。

在庄子看来,曹商虽然用自己的卑下和谄谀换取了金钱和地位,但他丧失的却是人生最珍贵的东西:人格和尊严,恬淡和自由。

庄子恬淡逍遥的人生态度还表现在他对一国之相的傲视,把—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位视为“腐鼠”。据《秋水》记载,惠子在梁国为相,庄子打算去探望这位老朋友。消息传到梁国,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此次来梁,是要取代您的相位。”惠子听后,惊恐不已,连续三天三夜在梁国搜寻缉拿庄子。庄子听说以后,就径直去了梁国找到惠子,开门见山地对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鸀,你知道吗?这种鸟每次从南海飞往北海,一路上从不休息,除非有梧桐树,它才在枝头栖息一会儿;除了竹子的果实,它什么也不吃;除了清凉甘美的泉水,它什么也不饮。有一天,它飞过一片草地,看见一只猫头鹰正叼着一只已经腐烂的老鼠在东张西望。当猫头鹰看到鹓鸀时,连忙用翅膀遮住那只腐鼠,大声地喊叫着,要吓退鹓鸀。”说到这里,庄子紧接着追问惠子,”你现在派兵四处搜捕我,是不是也要护着你的相位,并以此来吓退我呢?”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一生虽然穷困潦倒,却从不为功名利禄折腰。他把自己的节操和信仰、把对精神自由的追求,看得如同生命一样宝贵。他安贫乐道,视名利如浮云,始终与统治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表现出了“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的恬淡逍遥的人生理想。

三、勤于论辩的学术生涯

庄子是一个善辩的哲学家。在庄子的学术论辩与著述中,惠子占有特别的地位。有人曾断言庄子的著作都是为了同惠子论辩而写成的。这话显然是有些夸张了,但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

庄子和惠子第一次见面,就跟惠子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他说:”今天我原以为是见到了凤凰,结果只是遇到了一只小小的麻雀啊!”自此次见面相识后,庄子和惠子曾就许多问题展开过争辩,如“有用”与“无用”,”有情”与“无情”,”大”与“小”等等。其中他们在濠水之上所进行的“鱼乐”之辩,尤为有趣。

据《庄子·秋水》记载,有一次,庄子与惠子同游于濠水之上。庄子说:”你看这条白色的小鱼,从容地游来游去,是何等的快乐!”惠子反驳道:”你又不是鱼,你怎么会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道:”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的快乐。但你也不是鱼,你当然也就不知道鱼是否快乐。”庄子说:”还是回到一开始提出来的问题上吧!你说‘你怎么会知道鱼的快乐?’你既然说出了这句话,并用这句话来问我,本身就表明你已经知道我是知道鱼的快乐的。我游于濠上而乐,由此知道鱼游于濠下也是快乐的。”

庄子和惠子争论了一辈子。及至惠子去世后,庄子感慨地说:”自从先生(指惠子)死后,我再也没有争论的对手了,我再也无法同别人讨论问题了!”惠子的去世,使庄子丧失了争辩的对象,竟无人再可与之对言。

据说,从此以后,庄子再也没有同别人争论过什么问题。

庄子死后,人们把庄子的思想和活动记录汇集到一起,就是我们今天研究庄子的主要史料《庄子》。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载,庄子曾著书10余万言,《汉书·艺文志》说《庄子》一书共52篇,只是多有散失。

现在,我们看到的《庄子》一书,是魏晋之际的玄学名士郭象注释整理的版本,共计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估计是对旧有的版本加以删节、合并而成的。

现存的《庄子》一书,虽然署名是庄子,但书中的33篇文章,不一定全是庄子所作,其中一部分可能是庄子的学生或庄子的后学所作。因此,书中的一些篇章也反映了庄子的学生和庄子后学的思想观点。目前,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庄子》内篇多出自庄子的手笔,而外、杂篇则多系庄子学生或后学所作。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因此主张,应该把《庄子》

看成是先秦(战国中期)到汉初道家,尤其是庄子一派著作的论文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