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童年趣事
10842000000017

第17章 在卢浮宫博物馆

——罗丹

在中世纪的建筑中,用雕像作支柱的形式很普通,而用雕像的侧影却很特殊,不是由缩进的胸部,而是由向前高举的臂肘支撑形成的。

为人类赎罪的圣母坐着,俯首看着她的儿子,是支柱形;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双腿弯着,俯视这些人,是支柱形;苦痛的圣母,弯身在儿子的尸首上,也是支柱形。

米开朗基罗,我再说一次,无非是最后和最伟大的哥特式艺术的雕塑家。

内心的反思,苦痛,厌恶人生,反抗物质的锁链——这些就是他的灵感的因素。

这些奴隶是由似乎极易断的细绳捆绑的,但是雕塑家要指出的,主要是精神上的束缚,因为这些形象是用象征手法来表现的被教皇朱理二世压迫的人,他所塑的每个囚徒,都表现了人类的灵魂,想冲破自己的躯壳,以期获得无限的自由。

您瞧右边的那个奴隶,相貌像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早已猜到了最沉痛的、伟大的音乐家的容貌。

然而,沉郁、悲痛却折磨着米开朗基罗的一生。

“为什么要追求更多的生活和欢乐呢?人间的欢乐愈是诱惑你们,愈是对我们有害。”这是他的一首美好的十四行诗里的一句。

在另一首诗中,米开朗基罗又说:“一生下来便死去,是最幸福的人。”

他所作的雕像,都是被这种焦痛束缚着,似乎要扭断自己的身体。然而内心的无奈、压力那样大,似乎只好屈服。米开朗基罗到了老年,真想毁掉那些雕像——艺术再也不能满足他了;他需要“无限”。

他写道:“绘画、雕塑再也不会迷惑我,使我不转向在十字架上张着两臂迎接我们的神圣的基督。”

《耶稣基督的仿效》这本书的伟大的神秘的作家说得好:

“最高的智慧是:抛弃尘世,趋向天国。抛弃俗念,再不依恋易逝的事物和阻碍人类走向无限之路的欢乐。”

记得在佛罗伦萨的圆顶教堂欣赏米开朗基罗的《圣母哀悼基督》的雕刻时,我被深深地打动了。这个杰作,平常是在黑暗中,此刻为银白的火光照耀着——一个唱诗班的孩子,长得很好看,走近和他身材一样高的火把,拿到嘴边,吹灭了,于是,这座神奇的雕像再也看不见了。而这个孩子,就像是熄灭生命的死亡之神。在我的心里珍贵地留着这个强烈的印象。……米开朗基罗最珍爱的主题,如人类灵魂的深奥,努力和苦痛的神圣,的确是庄严伟大。

但是,他蔑视人生的想法我不赞同。

世间的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

为了在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爱人生吧!

至于我,我要不断训练自己观察自然时要冷静。我们应该走向宁静。基督教的神秘的焦痛,相当程度地还在我们身上存在着。

儿童的世界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