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说好就牵手:走进现代都市走婚群落
10840700000025

第25章 的婚,想说爱你不容易

的婚,警笛长鸣“我女儿才17岁,还在读高二,她喜欢上网,不太爱说话,我和她爸原认为孩子做完功课上上网也没啥,就没管她。没想到前几天这孩子遇到什么网上离婚,竟然怄得接连两天滴水未进,险些把命都丢了。”昨天,一位自称家居玉林小区姓王的女士打来电话,带着哭腔诉说了这件发生在她家的不幸事。她希望有关部门管管这些网上对青少年成长不利的“乱七八糟”的东西。

王女士称,20日晚上,女儿小怡11点左右才回家,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进屋就抱住被子一阵抽泣。无论她怎样哄劝都无济于事,“女儿到底发生了啥事?”把夫妻俩急慌了。第二天,孩子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都闻讯赶来看小怡,但小怡就是不说话,饭不吃、水不喝,双目空洞无神,一家人被整得六神无主。

昨日上午,小怡的爸爸突然想到小怡平时最要好的同学小倩,就专程把小倩请到家里看望女儿,小怡一见小倩便扑上去抱着她大哭:“我遭‘打死你’甩了!”在小倩劝说下,小怡才慢慢回过神来。

原来,两个月前小怡在网上认识了名叫“打死你”的网友,两人一见如故,3个小时里便经历了从“认识”、“相爱”到“结婚”的全部过程。“结婚登记”后,两人在网上聊天室举行了“婚礼”,当时还有10多个网友闹了“洞房”。婚后,两人便在网上挣钱买房子、种花、照顾“Baby”、饲养宠物等等,体验“婚姻生活”。可是,前几天“打死你”却在网上申请了“离婚”,与小怡拜拜了。随即,他杳无音讯,消失在网上,小怡在网上苦候了5个小时都没结果。

警惕网婚的陷阱

2月14日是情人节。提前几天,许多网站的虚拟社区便装扮得别出心裁,征文的、征婚的、征友的帖子随处可见,“红玫瑰”更是处处绽开。看来,网站的确需要引导。设怎样的虚拟社区对网民有益?这是一个大问题。

谁最热衷“的婚”?

“你有几个老婆?”

“5个,你呢?”

“我有8个!”

不要以为这是《鹿鼎记》中韦小宝的对话,这是网吧里一群十四五岁男女学生的对话。据调查,对“的婚”最钟情者当属十几岁青少年。笔者春节回老家探亲,在偏僻的县城,发现网吧随处可见。一大早网吧门前就排满了自行车,进去一看,几乎全是十几岁满脸稚气的孩子。问他们上网干什么?一位网名叫“我是美美”的女孩子满不在乎地说:“聊天”。据她说她有3个“老公”。她说,在网上谈朋友很安全,家长和学校都不会发现。

目前的网上聊天室里,青少年是绝对的“主力军”,聊天的主要内容就是和网上“恋人”谈情说爱。

对此家长怎么看呢?笔者随机采访了几位中学生家长,对于孩子们的“的婚”现象,许多家长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道。家长本来工作就忙,再加上不懂电脑知识,不知道孩子上网究竟在干什么。有的家长一看到孩子上网就认为是在学习。

除了“的婚”外,网上还有一些虚拟游戏也有类似值得担忧的问题。如某一女性网站推出的“网上养男人”游戏,据称甚得女大学生的青睐。笔者试着上了一下,发现挑逗的“性谈”非常恶俗露骨,令人作呕。难怪有识之士对此深为忧虑。据调查,网上受害者年轻女性居多,女孩子感情脆弱易冲动,往往被网友的甜言蜜语所迷惑。教育专家指出,网络是虚拟的世界,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判断能力较差,通过网上接触与异性会面、交往极易上当受骗,孩子们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候,过多地沉浸在虚拟的世界里,严重影响孩子们世界观的形成。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学校和全社会都应该负起责任,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引导,以免孩子们误入歧途。

“的婚”让人困惑让人忧

树女(教师):我认为网站开设这种游戏很无聊。让某些人发泄一下沉淀在骨子里的纳妾情结,实在有悖于时代的文明和进步。因为在网上你是和活生生的人交流,有交流就有共鸣,有共鸣就会有“故事”。你想,要玩这种游戏,必定要在网上花很多时间。与其花这么多时间在网上“追求恋人”、过“夫妻生活”,还不如把时间、精力花在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和夫妻感情的培养上。

陈清(职员):自己明明有家还要在网上再成个家,这不是搞婚外恋吗?“的婚”说白了就是人骨子里恶俗自私的表露。我老公从网上搞了一个“老婆”,他们对婚姻生活的细节无所不谈,甚至穿什么睡衣睡觉都要问。晚上常常聊到十一二点。我想和他离婚,可他说得很轻松,不就是玩玩吗,还当真?什么“的婚”游戏,我看纯粹是耍流氓。虽说他们没有同居,但他的“的婚”对我的精神折磨不亚于同居。

顾晓鸣(复旦大学教授):“的婚”或许就是21世纪这个虚拟时代来临的标志。为什么会出现“的婚”?就是人有许多隐蔽的欲望不想显示给别人看,但又想实现这个欲望,这就需要通过虚拟空间来实现。“的婚”是一种值得深入观察的当代文化现象,它是人类在坚持一夫一妻制情感困境中的一种尝试。现实中,离婚往往是“想换一个处境”的想法的沉重后果,但“新妇不如故”的体验往往伴随着结了又离、离了又结的人们,虚拟的网络以它特有的方式显露出它的真相罢了。“的婚”带来的社会影响和后果,已越来越凸现出来。它对当事者的精神折磨严重地影响了夫妻感情生活,无异于精神“犯罪”。

从法律的角度看,“的婚”不是真正的婚姻,当事人只是借助网络体验“婚姻”,它类似小孩子的“过家家”。由于“的婚”是“虚拟”的,参与其中的男女心态各异,各有所求。有的怀着玩世不恭的游戏心态,他或她本无意爱一个人,也无意为这样的“婚姻”负责,纯粹是“玩儿个心跳”;有的因为对已有的现实婚姻种种不满足,便到网上寻找“梦中情人”,从追求“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发展到追求“柏拉图式”的精神婚姻,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找精神寄托;也有的真的倾注真情,指望在通过“的婚”的体验中找到“意中人”,期待有朝一日走下网络,把网上夫妻变成现实夫妻。然而,由于“的婚”本身的无序性、随意性和隐蔽性,恋情的滥用和畸形发展,给公民道德尤其是家庭道德建设带来了难以预计的负面效应。

人们常说,婚姻是男女心灵碰撞的结果,是真爱的结晶。对那些抱着游戏心态的人,“的婚”不过是逢场做戏,以婚姻的神圣名义,演绎一段虚情假意的故事,在网上,有的一男娶多妻,有的一女嫁多夫,甚至可以用多个网名与同一异性结为“夫妻”。然而,“的婚”尽管是虚拟的,但这“婚姻”面纱后面,毕竟是两个真实的人,虚假的“卿卿我我”,长期的相互欺骗,势必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其做人的准则。

家庭美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忠于爱情,矢志不渝是调节夫妻关系的道德准则,夫妻之间应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助、互让、互谅、互慰。现实生活中“包二奶”、“养情人”等社会丑恶现象理所当然遭到人们的强烈谴责,那么,一些在网上再度“成家”的“妻子”、“丈夫”相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妻子、丈夫,算不算另一种形式的“二奶”、“二爷”呢?它无疑也是对现实婚姻的背叛,势必弱化了人们对家庭的责任,对爱情的忠贞。一些自控能力差的人,从“的婚”发展到现实生活中的婚外恋以至重婚,很可能只是一步之遥,“的婚”对现实婚姻家庭的冲击,对家庭美德的破坏不可低估。热衷于“的婚”的未婚者,极有可能陷入骗局。尽管生活中有一些未婚男女通过“网恋”结良缘的事例,但在网上“捉迷藏”,毕竟是危险的游戏。就有这样的事:那个情投意合的“他”是个初中生;“模范夫妻”的“他”和“她”竟然是“同性恋”,遭遇尴尬不说,借“的婚”之名骗财骗色、以“的婚”为中介嫖娼卖淫也时有发生。

有人说,没有“的婚”,婚姻欺骗也会存在。这正好说明“的婚”不是孤立现象,它同现实生活中的婚姻道德问题是连在一起的。不同的是,“的婚”中的道德问题更难发觉、对陷进去的人的道德心理影响更深层,对道德的“防洪堤”的冲击力也更大。又因为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婚姻,其消极的影响容易被人们忽视。因此,在享受网络带来的种种好处时,我们必须对类似“的婚”这样的所谓“新事物”给予足够的关注,引导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