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平和是一种境界
10835800000002

第2章 良好的心态造就平和的人生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心态是真正的主人,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要么去驾驭命运,要么命运驾驭自己。心态的不同必然导致人格和作为的不同,而且会有天壤之别。不良的心态是形成不良性格与悲苦人生的主要根源,心态是我们命运的控制器,它是我们唯一能够完全掌握的东西。

不同的心态,不同的人生

谁都羡慕神童,期望自己有超常的智力,但是智商超常就等于前途无量吗?任何人从事任何事业和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技能,而最讲究技能高低的活动莫过于体育比赛,然而技能高就能取得好的成绩吗?身体的健康是一个人的第一财富,但是身体好了就是健康吗?其实只要稍加思考我们就可以对以上问题予以否定,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忽视一个关键的因素,那就是人的心理状态。天才和伟人之所以不同,其决定因素不是智商,不是技能也不是身体条件,而是人的心态。

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中都看到某种忧患。一个人内在的心态更直接地影响了个人的行动和思想。同时,心态也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事业和成就。

心态,也许它并不能决定问题的最终答案,但是,拥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它可以使你迈出自信和成功的第一步,从而为问题的顺利解决提供一个坚实的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持。有时候,问题表现得也是怪怪的,当你畏惧它的时候,它是那么的强大;而当你蔑视它的时候,它又是那么的渺小,这就是心态变化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心态是真正的主人,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要么去驾驭命运,要么命运驾驭自己。心态控制了一个人的行动和思想。同时,心态也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事业和成就。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两个石匠在山下挥汗如雨地工作,恰巧,有一位哲人途经此地。

哲人就问其中一个石匠:“你不觉得做石匠非常辛苦吗?”

那个石匠点了点头,一脸沮丧地说:“是的,我每天都要面对一些毫无生命的石头。为了完成一件任务,有时不知要磨坏多少根铁锥。”说着,他就伸出满是老茧的手给哲人看。哲人同情地望了他几眼。

哲人又走到另一个石匠身边问:“你不觉得做石匠非常辛苦吗?”

那个石匠送给哲人一个憨厚的微笑,说:“累是累了些,但是我能用手中的锤子和锥子赋予那些石头以生命,感到很快慰。尤其是,当我雕刻出的那些艺术品被运送到很远的城市摆放时,就会有许多人看到我的作品。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我也为此而感到自豪!”

听了之后,哲人拍了拍那个石匠的肩膀说:“幸运之神也会为你自豪的!”

许多年之后,第二个石匠成了远近闻名的雕刻师,他的每一件作品都能卖到很高的价钱;而第一个石匠,仍然在愁眉不展地做着与从前毫无分别的工作。

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在面对同一劳动的时候,却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第一个石匠认为自己只是在受苦受累,所以每天消极地面对着眼前的“苦难”;第二个石匠则站在更高的境界看待他的劳动,所以会因吃苦而感到幸福和自豪。之所以会导致这两种不同的感触,是因为心态在其中发挥着微妙的作用,而不同的心态又会导致他们在自己人生道路上的理想观所体现出来的不同的认知层面。第一个石匠,他把雕刻石头当成了自己的一大负担,以一种逆反的心理去抵触人生所面对的现实,那么对于他而言,也许服苦役将会是他终生的“使命”。第二个石匠,他深刻地领悟到了自己在做一件意义非同寻常的事情,他觉得自己眼前的每一块石头、自己洒的每一滴汗,都会创造出美好的艺术生命,良好的心态在这一刻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升华。这就是两个石匠所体现出来的两种不同的心态,那么,这两种不同的心态也就必然会导致他们在解决工作和生活的问题中所得到的不同的结果和回报。

生活到底是沉重的?还是轻松的?这完全依赖于我们怎么去看待它。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心态;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把握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调整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可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顺心;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选择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人的生活并非只是一种无奈,而是可以由自身主观努力去把握和调控的,而这种主观努力的起点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让好的心态将我们的人生之舟驶于幸福的堤岸。

生活对每个人都给予了成功的机会,只是每个人所具有的心态和所拥有的抱负不同罢了。心态好、抱负大者,生活愉快,事业有成;心态差、抱负小者,生活便是煎熬,事业注定无成。

心态的不同必然导致人格和作为的不同,而且会有天壤之别。不良的心态是形成不良性格与悲苦人生的主要根源,心态是我们命运的控制器,它是我们唯一能够完全掌握的东西。

保持心灵的平和

中国人喜欢把心灵的平和看做一种很高的追求,不仅佛家和道家都讲究这些东西,历史上的不少文化名人,毕生也都在追求平和的境界。

如今的人们,身居闹市,不要说心如止水,即使心灵的深处能够获得片刻的平和与宁静,那也是很难的事。因为在这个花花世界里,纷至沓来的困扰和难以抵御的诱惑,实在是太多了!

传说中世界的最初存在形式就是平和,后来盘古板斧开天地,咔嚓一声,从此天地诞生,随之各种声音便响了起来,平和从此就“没有”了。风声、雨声、雷声、虎哮、猿泣、鸟叫、虫鸣、人生鼎沸、机器轰鸣、枪声、炮声……

这是一个充满了嘈杂的时空,声波交叉重叠,在空气中无序地传播。平和就像沙漠中一潭清澈的泉水,显得越来越珍贵。我们总是被私心杂念、生活琐事、人情世事困扰,享受平和成了一种奢侈。正因为如此,心灵平和才是我们一生努力的方向。

一位修道颇深的道人,每逢天降大雨,就要坐在山崖上,栉风沐浴、闭目沉思。越是狂风暴雨,他越是做的端挺,气定神闲,悠然自得。

一个新来的徒弟感到好奇,试探性地问他:“师傅,你在风雨中想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什么也没想,只是得到一分心灵的平和。”道人淡淡地说。

滚滚红尘,繁杂人世,能够保持一份心灵的平和,随时回到自己的内心深处,细细品味生命的奥妙,这是一种修养。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在自己的《沉思录》里说了一句话:“一个人退回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回自己的心灵更为平和、更少苦恼。”心灵的平和正是人类幸福的根基。

在当今浮躁的空气里,我们原本澄澈明净的心变得浮躁不安起来。平和到底在哪里?我们如何在大千世界中求得心灵的平和,做到安之若素、坦荡从容呢?

一位国王提供了一份奖金,希望有画家能画出最平静的画。许多画家都来尝试。国王看完所有的画,只有两幅最为他所喜爱,他决定从中作出选择。

一幅画是一个平静的湖,湖面如镜,倒映出周围的群山,上面点缀着如絮的白云。大凡看到此画的人都认为这是描绘平和的最佳图画。

另一幅画也有山,但都为崎岖和光秃的山,上面是愤怒的天空,下着大雨,雷电交加。山边翻腾着一道涌起泡沫的瀑布,看来一点都不平静。

但当国王靠近一看时,他看见瀑布后面有一细小的树丛,其中有一鸟筑成的巢。在那里,在怒奔的水流中间,鸟坐在它的巢里,完全的平和。

最后,国王选择了后者。你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国王解释道,“平静并不等于一个完全没有困难和辛苦的地方,而是在那一切的纷乱中间,心中仍然平和,这才是平和静的真正意义。”

心灵的平和是你心中一片优美风景,一种超然的境界。春风得意时不会欣喜若狂;命途多舛时,不会自暴自弃;高朋满座时,不会昏眩失态;曲终人散时,不会寂寞孤独……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心的声音,只是非常微弱,生活太忙碌,嘈杂时就听不到了,唯有外界的声音平和下来,才能听到内心的声音。我们的直觉始终存在,只是很少去注意罢了。

一日,路经某建筑工地,见一位乡下进城的青年农民工,约二十岁出头,瘦削而英俊,头戴安全帽,坐在阴凉地方歇晌。看样子很累了,耳际边还有依稀的汗痕,但手中却捧了一份杂志,读得很是专注。他那神情是十分安闲的,周围有匆匆的行人、车辆以及卷扬机的轰鸣声,但这一切喧闹对他来讲仿佛听而不闻,视而不见。

我猜想,那青年所以能那么安闲和平和,他大概除了应得的工钱以外,便没有更多的奢望。或许他也为自己勾画了蓝图,那便是待工钱到手之后,寄给父母一些,用于养家糊口;或为明年的旧屋翻修添一些砖瓦;还可以挤出一些,给乡下的那个她买一件过夏的布裙。至于城里所经见的花花世界,鸳鸯蝴蝶,都不属于他,他挣了钱还是要回乡下去的。

那画面的情景很久也挥之不去,于是就想,客观世界的一切,原本就是那个样子,自己的心灵的平和,完全取决于自己的一种态度。若像那青年一样,摒弃不切实际的幻想与杂欲,按照实实在在的目标,心安理得地去做自己的事,要求不高,一步步都能实现,心灵自然也就平和起来了。

其实,平和一直没有远离我们。慢慢想来,在逝去的岁月里,不是有那么多平和的时刻吗?比如雪后霁夜、秋月晨辉,深冬的田野和初春的河畔,等等。还有嘈杂的集市,繁忙的公路,以及轰鸣的工厂,只要你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同样会体验到有一种平和。平和本是无处不在,关键是要让平和走进你的心灵。心灵的平和,才是真正的平和。

生活是一面镜子,心灵平和,你的生活是平和的;心浮气躁,你的生活亦是浮躁的。我们想要的那份平和与安宁,就在不远的某个地方张望,而我们首先要涤荡内心蠢蠢的浮躁与落寞的沮丧,让内心充盈触手的幸福平和。

活在平和简静中

要有时时静悟的简静心态,反省自己的不足,感受生活赐予的美妙。这样,时时鞭策自己,才会对生活充满了敬重。

平时喜爱书法,临池泼墨,确有健身之功。欣赏大家手笔,从中领略其精神风度,心灵意境,生活情趣,审美追求,真是一种乐趣。

中国书法讲究美,唐朝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出了具体的书法审美标准。他的“和之以闲雅”的观点,反映了士大夫阶层书家人格的规范和审美趣味。“和”有温和宽厚、融和、祥和的意思。中和的书法风格是以平和简静、含蓄蕴藉、法意相谐、推重静气为审美特征的。对中和之风的推重在《书谱》中随处可见。

在众多书法家中,孙过庭认为能够称得上“尽善尽美”的代表书家是王羲之。孙过庭所推重的是王羲之书法的“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这种状态就是一种内力充实、精神闲逸、文质相兼、奇变和谐的至佳状态,它与“神怡务闲”的精神状态有不相违、趋于合的一致性。

王羲之《兰亭序》里所抒写的正是一种温馨恬和、灵秀飘逸、平和简静、含蓄蕴藉的情趣,表现了一种至中极和的风格。书法运笔畅达精致,于朴实中时见灵秀之气,展示给人的是一种自然与率真。欣赏其书法,窥其创作心态,自由自在,意趣盎然,一笔一画,皆在不激不厉之中尽显淡然韵致,其中体现着萧散简约、平和静雅的韵致。

简静之美,乃书法之要义,生活的真谛不也如此吗?简静是自然之美,而我们需要的正是返归本性,过淳朴天真的生活。

简静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思想的升华。简静是一种安详,是对自己心灵的安慰。简静是一种心态,是对自己命运的负责。简静是一种本领,是对自己生存的保证。一个拥有简静心态的人,就能够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做到宠辱不惊,风雨不动,于是在大众浮躁心态流行的时候,自己还能够继续保持一颗简静的心,安心学习、工作和生活。

《明心宝鉴》里有一段话:“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世事静方见,人情淡始长。”心不安,永远不会有“稳”的感觉;欲望太强,就无法过古人那种咀嚼菜根却能津津有味的生活。只有真正安静下来用心去体会,才会明白人事的奥妙,才能体会平淡自然而其味无穷,才会安心于朴素宁静的生活。

喧嚣的社会,熙攘的人群,浮躁的人生,越发显示出简静的珍贵。简静是一种专注,是对生命的尊敬。简静是一种超脱,是对心灵的洗礼。简静平和的生活态度能净化一个人的心灵,放松疲惫不堪的身心,使人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宁静是生活的朴素,是精神得以活泼和生动的空间。《菜根谭》上说:“身不宜忙,而忙于闲暇之时,亦可儆惕惰气;心不可放,而放于收摄之后,亦可鼓畅天机。”这是讲如何处理一个人的忙与闲,以及心的收与放的关系问题。与其为名利而牺牲身体、劳耗精神,不如静下心来做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与其为了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而殚精竭虑、心力交瘁,不如放弃身外之物,安贫乐道,陶醉于物我两忘的精神幸福中。人生要想求得最大的幸福,就应该追求内心的悠闲自在,即使忙也要带着一份悠闲心情,不可把心沉没于追名逐利之中。

简静的最大好处是超然。用一种心平气和的心境去面对生活,面对人生,超然地摆脱世俗的喧闹与浮躁。简静是一种人生感悟,一种超脱无我的禅心。简静洗涤着每一个浮躁的心灵,保持着心灵的净土和绿洲,让心灵不沾污垢与尘埃,以简静之心应对纷繁复杂的烦躁之遇,一切繁华和纷绕都在静中化作虚无,心灵的境界在宁静中得到升华。

居里和居里夫人成功发现了镭,对于是否把镭申请为专利时,夫妻二人面临一个选择。如果申请专利,那么肯定很轻松地获得数亿美元的收入,这无疑会让自己还比较寒酸的生活获得很大改善,而且这一切又是多么合理和应当。

最终他们选择放弃把镭申请为专利。居里夫人说:“如果我们申请专利,那我们会获得亿万资产,也无疑会改变我们现在宁静的生活。难道现在的生活不是我们所要的吗?上帝已经赋予我们很多,我们不需要更多。更多的金钱不仅不会给我们所需要的任何财富,反而会打破我们简单而饱满的生活。”

伟大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评价说:“在我认识的所有著名人物里面,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盛名所颠倒的人。”当一个人的内心足够高贵时,外在的一切是非常微不足道的。

人生应当在淡定之中找到你事业的最爱,然后以一颗痴迷的心积极投入。物质利益不是和人生的追求成反比的。事实上,如果你安心做事,名利会离你更近一些。

有简静心态的人,往往是最清醒的,对人生的思考也是最深刻的。圣严法师说:“要有时时静悟的简静心态,反省自己的不足,感受生活赐予的美妙。这样,时时鞭策自己,才会对生活充满了敬重。”让我们活在平和简静之中,体味生活的从容,实现人生的超越。

改变心境,获得平和

人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旅途中总是有这样那样烦恼的事和人在纠缠着我们,我们是用快乐的态度去面对他们,还是用忧愁的心面对他们?

这是一个人生智慧的问题。快乐是一生,忧愁也是一生,我们为什么不能最大限度地让自己快乐地度过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呢?

我们都知道快乐的好处,但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不能做到呢,还是会沉浸在忧愁的情绪中呢?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尽快地转变自己的心境。

适时地改变心境,会让我们自省,让心绪变得平和。当你在内心主动的产生改变心境的想法时,其实你就已经开始自省,变得平和,因为内省平和,你才产生了改变心境的想法,这是互相作用的两个东西。比如,当你在工作的时候,遇到合作伙伴不认真工作,你是不是会抱怨,怎么会和这样的人一起工作呢?真是倒霉透了。其实,如果你改变心境,这样想:这项工作的合作伙伴,是在给我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我应该感谢他们。当你真心这样想的时候,你是不是就快乐起来了呢?

所以,当遇到让自己烦恼的事情的时候,适时的改变一下心境,不要去想为什么产生这么烦恼的事情,而要去想我怎样做才会更好,你就会更加快乐平和。

我刚毕业的时候,进入一家中型企业工作,在起初的一段时间里,我很不适应这份工作,总觉得做什么都不顺手,很快便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我跟我的一位朋友抱怨了这件事,我的本意是想让朋友安慰我一下,希望能够博得他的同情,但谁知,这位朋友非但没有给我安慰,反而却教训了我,他说:你何不试着改变一下自己的心境呢?也许你就会快乐起来的。

朋友的话让我沉思了很久。是啊,我们有时候就是爱把很小的事情复杂到天大成为解决不了的大事,认为自己无论如何也是解决不了的,从而给自己压力。其实,有什么事情是那么了不起的呢?我们虽然没有太多的财富,没有太多的权势,没有太多的智慧,没有太多的才能,但是我们身体健康,生活富足,家庭和睦,事业顺利,我们还要求什么呢?就这样改变一下心境,没有过不去的坎。

有两个年轻人,他们是大学同学,同时找到了一份工作,在一家公司里做策划。他们同一天进入这家公司。其中一个人在工作没几天后,就觉得公司里人际关系太复杂,人与人产生矛盾,不做事,感到自己很难适应这里的环境,于是他便很快跳槽走了。

当他找到另一份工作并开始上班的时候,他又发现这家公司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他还是不适应,于是又跳槽了。在第三家公司,他又发现这家公司的人都在钩心斗角,只得再次跳槽。就这样,他不断地跳槽,始终没有在一家公司工作很长时间。

这个时候,他虽然无奈,但还是没有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他没有办法工作了,于是,就去第一家公司找了他的那个仍然在那里工作的那个同学。同学仍然在这家公司工作,现在已经是部门经理了。这个人实在不能理解。那位同学什么也没有跟他说,只是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相传在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住着一位老人,老人有一个孙子,他每天带着孙子到街上迎接从四面八方来的客人。来这里的人看到老人,通常会跟老人打听这里的情况。

有人问:“老人家,这里的人们是不是都很和善啊,他们待人是不是都很热情啊?”老人便反问他:“你是从哪里来的啊,你们那里的人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那人回答:“唉,别提了,我们那里的人可难相处了,人人都钩心斗角、见利忘义,我正是因为受不了那里的人,才来到这里旅游散心的。”老人微笑着说:“那你还是回去吧,我们这里的人跟你们那里的人是一样的。”

又有人问老人:“老人家,这里的人们是不是都很和善啊,他们待人是不是都和您一样热情啊?”老人依然会问他:“你是从哪里来的啊,你们那里的人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那人答:“我们那里的人可好了,每个人都勤劳而善良,我们的人际关系也都非常好,我很喜欢我住的地方。”老人又微笑着回答:“我们这里的人跟你们那里的人是一样的。”

站在一旁的孙子对于爷爷的回答非常困惑,他问爷爷:“爷爷,怎么无论人家怎么说,您都是回答人家那一句话呀?”老人摸着孙子的头说:“不管你走到哪里,你面对的东西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只是你的心,你的心让你看到可爱的,你看到的就似乎可爱的,你的心让你看到可怕的,你看到的就是可怕的。所以,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要平和。”

不求改变环境,只求改变心境。你的心境是美好的,你看到的也会是美好的。不同的内心,看到的世界也不同,但其实星星还是那颗星星,世界依然是那个世界。你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就会发现很多美丽的风景;你带着满腹怨气去看,你就会觉得世界一无是处。

试着改变一下自己的心境吧,在改变心境的同时,自己的内心获得平和的力量,为自己更美好的未来积蓄力量。

身放闲处,心安静中

夜已静,人难闲。这是现实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写照。很多人觉得活得很累,其实很多时候是作茧自缚。那种“人闲桂花落”的恬淡平和的闲适意境成了心中的向往。

明人洪应明《菜根谭》有言:“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这话字句虽浅可是喻意深远,人若能处于“闲”处,生活的从容,何以能被随意差遣?心若能安宁平和,是非利害自然远离。

老子主张“为无为,则无不治”。世人常把“无为”挂在嘴边,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但一个人处在忙碌之时,置身功名富贵之中,的确需要静下心来修省一番,闲下身子安逸一下。此时如果能达到佛所谓“六根静净,四大皆空”的境界,就会把人间的荣辱得失、是非利害视同乌有。这利于帮助自我调节,防止陷入功名富贵的迷潭难以自拔。

《庄子·田子方》中有段肩吾与孙叔敖的对话,就像循循善诱的师训,润人心田。肩吾向孙叔敖问道:“你三次出任令尹却不显出荣耀,三次被罢官也没有露出忧愁的神色,起初我对你确实不敢相信,如今看见你容颜是那么欢畅自适,你的心里究竟是怎样的呢?”

孙叔敖说:“我哪里有什么过人之处啊!我认为官职爵禄的到来不必去推却,它们的离去也不可以去阻止。得与失都不是出自我自身,因而没有忧愁的神色罢了。我哪里有什么过人之处啊!况且我不知道这官爵是落在他人身上呢,还是落在我身上呢?落在他人身上吗?那就与我无关;落在我的身上吗?那就与他人无关。我正心安理得悠闲自在,我正踌躇满志四处张望,哪里有闲暇去顾及人的尊贵与卑贱啊。”

身闲,却闲得心中郁闷,闲得心有计较,闲得心痒难耐,此等闲处是身闲心躁,算不得真悠闲。真正的悠闲平和,是“身在闲处,心在静中”,是“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的那种恬然安闲,入此闲处,自能断了荣辱得失的牵挂,自能挡了是非利害的冲击。

佛教里有句话说:“万法本闲人自闹。”世间万事都有法,万法都是清凉自在的,只是有人为了身外之事,在终日奔波,忙乱烦躁。人心本自安闲,偏要追逐身外的名利声色,正是自己扰乱了自己。

人总容易沉迷于名利得失之中,天天都伤心费神,耗精耗气,这样神气就枯竭了,劳心劳力,片刻不得安闲,身体没有了滋养,人怎么能不枯朽呢?

《菜根谭》云:“从静中观物动,向闲中看人忙,才得超尘脱俗的趣味;遇忙处会偷闲,处闹中能取静,便是安身立命的功夫。”在众人熙熙攘攘之中,若能保持一颗安静的心,清醒地观察他人的行为,分析他人的动机,不受其口头言论的左右;在众人忙忙碌碌之时,能思考众人的盲目,理智地把握自己的人生,而不是随大流。

想一想:多少年来,无数个日日夜夜里,你忙忙碌碌,在追求什么?你为什么而欢呼、雀跃,为什么而喜、怒、哀、乐?你有没有认识到,你所有的喜怒哀乐、所有的情感波动,因何而起、因何而灭?究竟是什么东西主宰了你的心灵?你真的值得为那些东西而心动、受那些东西所主宰吗?

看看我们这个社会就知道,人人都忙得不可开交。想一想我们有多少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啊,我们还可能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背负着来自于家长、老师、领导、同事、朋友等人的期待活在这个世上,他们的期待虽然曾经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但有时也可能成为我们沉重的心理包袱。但是在所有的忙忙碌碌之中,我们想过没有,我们真的是在为自己活着吗?还是仅仅是为了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有没有想过,如何忙中偷闲、闹中取静,积极创造生活的乐趣、人生的境界?

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是能够在最繁忙、最混乱的时候静下心来,并有足够的涵养和功夫来了解和体察事态和人情的。这样的人,也许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忙碌不休的世界,在遇到挫折、打击的时候,心理承受能力也会比别人强。

世上追求名利的人很多,追求平和安闲的生活也大有人在。我们要学会安闲的度日,世间所有的纷杂和钩心斗角、名利是非都与我无关。放眼于广阔无垠的天地自然和历史长河之中,从一时一事的是非、得失、荣辱中超脱出来,淡泊名利,随遇而安。

人的快乐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自己的感受。平和安详何须山水,减去心头火亦凉。虽然粗衣淡饭但觉一尘不染;而忧患缠身,烦忧奔忙,虽衣锦厚味,但觉万状苦愁。

人生就像一场戏,尽管剧中曾经风光、繁华过,一旦落幕,一切归于寂静。我们不需要去逃脱人世,去过隐居山林的世外桃源生活。但是,一定要善于在闹中生活,善于在忙中找到自己心灵的归宿,学会平和处事。

享受生命中的平和悠闲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意境曾经让多少人心动向往。诗句出自陶渊明的《饮酒》,诗人写出了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陶渊明不愧为“闲适之祖”,读陶诗,繁世浮躁的心顿觉如浴清泉。

有时候在大街上,在公园里,在小河边,见到那些慢慢散步、神闲气定的人,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心生羡慕:“多么悠闲的人啊。”有时候到朋友的家里,看到朋友在自己的书房里宁静地读书写作,更会生出无限的感慨,这是多么悠闲的人生啊。

其实,我们所看到的,只不过是悠闲的外表和形式。悠闲是一种人生境界,平和的归处。悠闲的生活,是一种与世无争、心态宁静,不争名利,不争恩怨,独自坚守着自己的心灵世界。面对人生沉浮、成败荣辱,早已物我两忘、心静如水。这种境界,几人能有呢?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到处都充满了诱惑,面对一个一个的诱惑,你有能力拒之千里之外吗?这种能力就是一种坚守的能力,一种拒绝的能力,一种看淡世事的能力。有些人无所事事,貌似悠闲,那不是悠闲,而是游手好闲。有些人在大街上闲逛,目光呆滞、神情暗淡,那就更不是悠闲,而是一些心事重重的凡夫俗子。这些人只不过在无谓地消磨时光而已,他们不知道更不会理解什么是悠闲。

其实,平和悠闲并非只是有足够的时间,没有什么事,即便你忙忙碌碌、日理万机,只要你有一种达观的心态,有一种闲适的心境,你就拥有了平和的心境,你会在自己的感觉中充分享受着平和给你带来的轻松和快乐。

你看大街上,每个人都是行色匆匆,脸上有着或多或少的倦色或无奈。那一刻你想过没有:难道就是现在这样粗糙的日子?我们何时才能享受生命中的平和悠闲?

哲人说:“人常常为了心中的目标奔忙,却忽略了过程。”其实,在人生匆忙的旅途中,我们是可以用心来认真体味遇到的每一处风景的。每一个平和的瞬间,都会给你一个清朗的心境,教你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别人,认识你不可重复的旅程。

平和是生命本体的一种自然状态。在那种状态里,躯体和灵魂似乎一起消融、扩散、虚化,像山间的小溪舒缓地流淌,像天空的白云悠悠徜徉。

平和无法刻意去创造,而要靠心去感受。悠闲是一种品位,平和是一种境界,令生命优雅流畅盎然生机,悠闲而平和的生活是一种有弹性、有质量的生活。因此,悠闲无法做作。人不能一生悠闲,也不能一生没有悠闲,悠闲是对生命状态的一种调整,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种调整。

人能否拥有平和悠闲的感觉,取决于对生活的某种理解与领悟以及对自我身心的一种修炼,这便是获得平和悠闲生活的基础。但平和悠闲也不那么简单,那么轻易,因为它也是一种超物质的心灵感受。

记得有一次看一篇文章,盛赞法国人是悠闲的高手。文中说,法国人喜欢悠闲,从前他们打巷战的时候,也打得非常平和悠闲:在窗户旁,在墙基上,架上一支枪,一边瞄准等待目标,一边还哼着歌,腾出一只脚来打着节拍,结果就这么哼一阵,打一阵,怪不得那么多人羡慕法国人。

还有这么一首疑似法国人写下的诗句:“好像有什么在头上飞过,好像什么都没有,在一支歌的节拍里,细数流年,想想一生,实在太漫长。”真是豪气啊。

平和悠闲是一种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修身养性的人生状态,以及自我满足的个人选择的结合。追求悠闲是人心理的一种彻底的放松,身心极度的平和,生活非常的舒服闲散。悠闲人生有多种多样的乐趣。出去散散步,无忧无虑,任意而行,人随脚便,脚随心便,一副悠悠自得的神态;或者心不在天高地广,而在于鸟兽虫鱼,养一缸鱼,随意而观,看它们追逐、游戏,不由得心有所动,也是一种境界;再比如品茶、啜酒、哼小曲、下棋、养鸟、看戏、玩字画等等,无不充满着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平和悠闲实际上是一种高雅的活法,把人生看作是一种消遣,一种享受,而不是拼搏和竞争。

林语堂说过,悠闲是中国人性灵的一种表现。真正的悠闲人生来自于人心智的一种艺术活动,是一种人生品味。有了美的性灵,有了高雅的品位,你才能在各种生活中找着风韵,体验到雅致、柔和和亲昵,才能享受到平和悠闲的快乐。

人到中年,如果还不知道平和悠闲是一种境界,那就真的是虚度人生。一个中年人如果开始设想让自己如何过上平和悠闲的生活,这个中年人就已经找到了人生的真谛了。一个年轻人如果想让自己拥有平和的境界,就需要年轻时加倍努力,为自己的未来买单。

地球养育着无数的人,人们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有忙碌、轻松、紧张、悠闲等等。你愿意做哪一类人呢?

别将生命之弦绷得太紧,留一份平和悠闲给自己。从明天起,我们学着做一个平和悠闲的人,看雾升霞起,花开花落,感受万物,给自己的生活减一减速,有空望着天际发发呆,想想十万个为什么。

幸福来自内心的平和安详

人有了平和安详的感受,才是生命的真正享受,也才是真正在享受生命。

人活在世上,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幸福是人们向往追求的精神与物质结合的东西,是点点滴滴的心灵感受。

人,不管他物质生活充实或贫乏,只要他心里平和安详,就是在过着幸福的生活。不管他是处在什么样的地位,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如果心里紊乱不安,这种生活就无异是对生命的一种煎熬。因此,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身心的平和与安详。

以前,著名电视人杨澜以为事业上的成功是自己最大的追求,但现在,她觉得个人内心世界的安详和宁静、轻松与愉悦才是最重要的。人物传记,历史书,探索心灵的著作,都是杨澜喜欢的读物。她喜欢胡茵梦翻译的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著作《爱的觉醒》。在难得的度假期,在热带岛屿上,她就读这本书,坐在太阳底下,看一会儿睡一会儿。智者的言语给了她心灵的安详和快乐。

人有了平和安详的感受,才是生命的真正享受,也才是真正在享受生命。平和安详是永不枯竭的幸福泉源。内心安适,仰俯无愧,从一天到一年,从一年到一生,活得很踏实,秒秒感受安详,活在至真、至善、至美当中,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

人若让内心不安,幸福便无从建立。

《左传》中有个楚武王荆尸跟他夫人邓曼说:“余心荡。”荆尸说,他最近心乱得很,安定不下来,心里非常烦乱。邓曼说:“王心荡,王禄尽矣。”邓曼说,你既然失去内心的平和安详,你所拥有的一切也将会丧失了。隔了没有多久,楚武王果然去世了。所以,只有活在平和安详里才是真正的幸福,人若能生活在安详的心态里,就拥有了永不枯竭的幸福泉源,幸福就会永远追随着你。

平和安详是一种达观。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具有“万象皆空幻,达人须达观”的旷达胸怀,以他心直口快的个性,能屡遭坎坷而保持快乐,是与他身体力行“无故加之而不怒,猝然临之而不惊”的生存哲学分不开的,没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放达,又怎能有“也无风雨也无情”的境界?

平和安详是一种淡定。平和安详的人处处表现出一种从容优雅、宠辱不惊的心态。“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于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考中了进士,当了知县。他做县令,刚直不阿、豁达开朗、清正廉洁,对人民的苦难生活抱有同情态度,并且不满意那些残害人民的官僚,终因得罪贪赃枉法的大官员和豪绅去职。

郑板桥在官场中出污泥而不染,官职被免回到扬州心扉平静如水,并在心底深深渴望还乡后漫步于一方净土之上,尽情享受充满灵性的大自然,从中感受大自然赋予自己的惬意和安详,体悟生命的真实,生活的乐趣。这种旷达超然、不为物欲所累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他真正悟透了“不患得,斯无失”的人生真谛,所以,他一生生活得无拘无束,清心自在,惬意安乐。

平和安详是一种淡泊。人对于生死、得失、荣辱、富贵、贫贱等等不要看得过重,要克制、忍耐人性中的缺点,豁达地对待这些问题。懂得笑看得失、淡观荣辱的人,才是智者。

平和安详是人生最好的境界。安详显示着一种成熟,一种沉着,一种智慧。豁达的人,经历了风雨坎坷之后,为人处世有了万事随缘的感悟,不再如少年那般张狂,也不像青年那么浮躁,更不容易大喜大悲。他们言谈文雅有序,举止从容淡定,活得自在,快乐本色自然。面对生死得失、进退取舍持恒守泰,理性地总结成败荣辱、是非得失,作出明智选择。

《至人用心若镜》里讲述了一个故事:

有一天晚上,大含和尚一个人在方丈室读书。夜深人静时,房门被打开后进来一个拿刀的人。这个强盗见了大含和尚神态自若的样子,心中有些发虚。

大含和尚指着强盗手中刀发问说:“你是要东西还是索命?”强盗打起精神说:“我想要些钱。”和尚把钱口袋放在桌子上说:“你把这些钱拿去吧。”说完后继续读他的书。

强盗忐忑不安地拿着钱转身向外走,这时和尚发话说:“等一等。”强盗愣住了。只听和尚又接着说:“出去时请把门关好,以防坏人进来。”强盗听说惊出一身冷汗,顺从地关好了门。

大含和尚泰然自若的神态对强盗形成了强大的震慑力,这种无形的定力正是今天我们许多人所缺少的。一个人做到内心安详,往往就不会轻易被征服。面对随时发生的变故,做到处变不惊,泰然处之。

现代人总是注重工作成就、社会地位、生活条件等的改善,却忽视了对于自身平和心境的建设。到头来,非但未能从提高了的社会地位和增加了的荣誉、财富中品尝到幸福的滋味,反倒视生活为不堪忍受的累赘。

人一旦失去了平和安详,同时便会褪失了生命的华彩。倘使生活中缺少了平和安详,以挫折、无奈、怀疑、恐惧、忧虑的心态去过人生,那生活对生命来说,毫无疑问就是一种惩罚了。

心躁则暗,心静则明

静则生辉,动则生昏。人生的浮躁和欲望都是来自不清静、不安稳、不平和的心。

白居易《消暑》诗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读此诗,感觉有一股凉风扑面之爽快。看来,散热由心静,心静则身凉,乃是古今一理的消暑之道。

我们常常感到这不顺心,那不称意,其实,不是境不顺,是内心矛盾。物欲社会的诱惑,使人坐立不安心跳加快,过多欲念牵引的身心是一个烦躁的身心。而百非皆由烦躁生,只有远离诱惑,心才能进入一方静谧的世界。以静制欲,能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如此,暑夏里所需的那一份凉意,自然也会从心底升起。

心静,便能进入一种“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的妙境。以静心看世界,世界便是一片充满清幽安宁的绿洲,即使那鸟鸣蝉噪,也能令人感受到“林愈静山更幽”的意境来。心之皎皎,性之悠悠,全身心地沉浸到朝霞夕晖或明月清风之中,不知不觉地就忘却“今夕是何宵”了。而在心静中读一些诸如《历代游记选》、《四季风景诗三百首》等妙文奇诗,便能读出一方净土一派凉爽,心更纯,气更静,心纯气静中便有通体爽快之感。

心静是一种惬意的境界。心静而凉生,需有一个心境的营造,这便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要有一颗平常心。禅的最高境界是无字;音乐最高境界是无词;爱的最高境界是无言;生活的最高境界是理解;朋友的最高境界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个人的心的最高境界是心静。

心静是一种境界,一种智慧,一种思考,也是人生转折的必要过程,更是人生成功的必要成本。心静需要具备一种豁达自信的素质,需要一份恬然和难得的悟性。

由于意外的塌方事故,矿井下的设施几乎完全瘫痪了,几个老矿工被围在井下极深的坑道中。随着时间的流逝,连他们头上戴的矿灯也一个接一个地熄灭了。尽管他们在漆黑的世界里奋力四处寻找出路,但因辨不清方向而找不到出口。精疲力竭的几个老矿工,不得不坐下来歇息。

一个老矿工打破了沉闷,建议说:“现在,上面一定在想方设法地营救我们。与其这样盲目乱找,不如静静地坐在这里,看看是否能感觉到风的流动,因为风一定是从坑口吹来的。”

他们就在原地坐了很久很久,刚开始没有丝毫的感觉,可是过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变得敏锐,逐渐感受到有一丝微弱的风轻抚脸上。他们顺着风的来处,终于找到出路了。

心躁使他们在死亡线上徘徊,心静帮助他们走向了新生。遇事要冷静思考,只有心静了,看问题才能看得清楚,思考问题才能脉络清晰,才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有一个木匠在干活的时候,不小心将一块手表丢失了。他一面大声地抱怨自己倒霉,一面在满是木屑的地上寻找,可找了好久也没有找到。后来,几个伙伴与他一起找,还是没有找到。

等这些人去吃午饭的时候,木匠的孩子独自走进了寂静的厂房。没一会儿工夫,孩子居然找到手表了!

木匠又高兴又惊奇地问孩子:“你是怎么找到的?”小孩回答说:“我只是静静地坐在地上。刚刚换了两个地方,就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很快就知道手表在哪里了。”

心躁使众人劳而无功,心静使孩子马到成功。在很多情况下,心躁则暗,心静则明。

做人需明白动静之理。《菜根谭》告诉我们:“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理。”“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性情急躁粗心大意的人,做什么事都不容易成功;性情温和心绪平静的人,由于做事考虑周到而容易成功,所以各种福分也就自然到来。这一修养看似老生常谈,但能真正做到的却不多。

荀子在《劝学》中说,螃蟹有八只脚和两个坚硬锋利的鳌,竟然连自己栖身的洞穴都不会挖,一辈子都寄人篱下,挤在蛇或鳝鱼的穴中过日子。螃蟹一辈子活得如此窝囊,就是它的那八条腿害了它,腿一方便就喜欢四处乱逛,四处游逛变得浮躁好动。蚯蚓喜欢生活在安静的环境中,虽然无爪无牙,也无刚强筋骨,却能生存下去,靠的就是一心一意生活在泥土中的意志!蚯蚓的成功与螃蟹的无能,全在于前者因静而受益,后者因躁而吃亏。

唐朝司马永桢说:“静则生辉,动则生昏。”人生的浮躁和欲望都是来自不清静、不安稳的心。人如果都能有心静的自然和谐,有修身养性的积极处事态度,远离悲观厌世的消极逃避,能控于己、制于心,方可万事不乱,世俗人生就会少了许多烦恼。

清代王永彬的《围炉夜话》中说:“心静则明,水止乃能照物;品超斯远,云飞而不百碍空。”内心清静则自然明澈,就像静止的水能倒映事物一样。品格高超便能远离物累,就像浮云飘飞的天空一览无余一样。细细读来,颇有感悟。纷繁的生活,扰乱了人的心境,或忧或喜,或焦或燥,就是找不到平和。

道家说:修行宜绝迹于尘寰,悟道当涉足于世俗。我们终归是凡人,逃不开这繁华的尘世,那就只有改变自己的心,在纷繁的尘世,固守一片宁静的天空,任凭云卷云舒,天高云淡。

领略独处的平和妙境

如今,社会的快节奏让人无所适从。处身群体中,心灵被一只无形的手挑拨得集体加速,到最后,心灵疲惫不堪。

爱默生说:“人在独处的时候是最不孤独的,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获得一种大自在;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使流浪在众人之中的自我回到他真正的家。”当人处于群体中,自我会被稀释,欲望的浓度会被无限拔高,心灵会被“得不到”和“要得到”折磨到奄奄一息,而心灵一旦泯灭,两足的人和四足的兽也就没什么区别。所以,请让心灵在独处中憩息。

梭罗隐居瓦尔登湖畔,看日升月落,任一山风雨,远离尘嚣,只让他的心灵在独处中静静憩息。卢梭历尽人间冷暖,受尽世人白眼,晚年隐居,叹息“我这个最爱世人的人,却被世人驱逐了出来”,愤懑、不平在开始时始终缠绕着他,但当心灵在独处中憩息,疗养的日子增长,他也就接受了一切,“我现在每天都在向我的心灵发问,我的境况再也坏不到哪里去了,我也乐得与我的心灵做伴。”让心灵在独处中憩息,不是遁世,只是暂时离开群体,去细细审视安稳地熟睡的心灵的容颜,和这心灵里你的自我。不独梭罗、卢梭,在心灵受伤后,你我皆可,且须及时地让心灵在独处中憩息。

人,只有独处才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才能有自己的思想和自由的心灵。独处,是人的一种生存能力。人们往往把交往看做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缺乏独处能力的人,缺乏思考的内在需求。不能在独处中静心思考的人,人生是残缺的。在这五彩缤纷的世界中,许多人都心浮气躁,害怕孤独,哪里还有静静独处的耐心?

我的一个朋友远离家乡,一个人来到大城市。初来乍到,没有交识几个关系很近的朋友,又没有恋人,独处一室。他说,害怕自己独处,感到很孤独。我对他说,你要学会独处,习惯孤独,孤独是一种心境,置身于热闹之中未必就不孤独,群居也会孤独,独处也可以不孤独。

有时候,人往往是被生活热闹的表象掩盖了肤浅与苍白。往往是朋友越多,生活越热闹的人,独处时的寂寞越难熬;而有的人虽蛰居独处,却怡然自得,并无寂寞之感,这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当我寂寞时,我感到充实。”这是全然不同的思想境界造成的。

独处并不意味着孤独,乐于独处的人把独处看成是难得的享受。独处,有很多妙用。独对自然,心灵会像宇宙一样深邃;独观书籍,思想会像电波一样通达古今;独赏音乐,情绪会像雪莲一样玉洁冰清;独坐静思,自我会像大山一样坚实稳固。

独处的妙境在于静,心不染尘,外无一物,天地浑我一体,时光随心而滞,那种远离人境的静谧,真难再容一人。我们应该拥有一片静谧的空间,真正地享受一下独处的时光,彻底地忘掉一切烦恼和久积心头的忧郁,清心寡欲,逍遥自在,感受自我,静思内省,清除灵魂中的污垢,让灵魂彻底净化。

独处是一种处世态度,独处是一种性情,一种意愿。独处时可以思考,可以回归本真,可以使身心得到应有的调节。没有独处,就没有思考,就没有领悟,就没有思想火花。人人都有思考的潜能,但思考需要宁静的处所和精心的孕育。没有思考的愿望,没有灵魂的渴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生活。

爱默生说:“世人最艰巨的使命是什么?思考。”思考是生命的高级形式,乐于独处的人,在独处中观察、分析、思考,有了独到的见解和对生活独特的领悟。独处对于任何深刻的思考和深邃品质的培养,都是必不可少的。

独处静思摒除世俗的干扰,能比平时在忙碌的事务中,把问题想得更深、更透、更根本、也更全面。无数的伟人深深懂得独处的价值。毛泽东每每遇到重大问题时,喜欢灯下独处静思;爱因斯坦喜欢躺在小船里,在湖中静思“相对论”;罗斯福总统早年患小儿麻痹症,长期独居;杜鲁门总统也曾在密苏里州农场单独度过长期的青少年时代;耶稣、释迦牟尼、穆罕默德等人,每年都花费很多时间独处静思。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素说:“一个不具备精神独处能力的人,不可能成为伟人。”人在独处的环境下,阅读、思考,心灵交流产生灵感,沉思默察构筑观念,诸种观念诞生思想,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对于有自我的人,独处是最美好的体验,独处是灵魂成长的必然空间。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又有一种充实。在独处中,我们独自面对自己的灵魂,开始了与自己心灵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这样的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平和。

人的一生,太需要单独和自己待一会儿的时间了。繁华喧闹的城市,忙碌穿梭的脚步,行色匆匆的你我。我们需要拥有一个安静的角落,让心灵有一个栖息之所,安静地独处,寻求内心的丰富,体悟心灵平和之妙,咀嚼人生的真味。

给心灵一个平和的港湾

很多人一辈子在忙,却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这就是因为生活完全地主宰了我们,而不是我们去生活。这就要我们给自己的心灵一个平和的港湾。

现实给了我们巨大的生存压力,当我们的不满情感超过了我们的承受能力时,我们要给自己找一个心灵的归属地,一个能让自己充分休息、思考、自省的地方,否则,在人生的道路上,你就可能迷失方向。

一天,哲学家率领诸弟子走到街市上,整个街市车水马龙,叫卖声不绝于耳,一派繁荣兴隆的景象。

走出一程后,哲学家问弟子:“刚才所看到的商贩中,哪个面带喜悦之色呢?”一个弟子回答道:“我经过的那个鱼铺,买鱼的人很多,主人应接不暇,脸上一直漾着笑容……”弟子的话还没说完,哲学家便摇了摇头,说:“为利欲的心虽喜却不能持久。”

哲学家率众弟子继续往前走,前面是一大片农舍,鸡鸣桑树,犬吠深巷,三三两两的农人穿梭忙碌着。哲学家打发众弟子分头去好好地观察。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哲学家集合齐弟子又问:“刚才所见到的农人之中,哪个看起来更充实呢?”

一个弟子上前一步,答道:“村东头有个黑脸的农民,家里养着鸡鸭牛马,坡上有几十亩地,他忙乎完家里的事情,又到坡上侍弄田地,一刻也不闲着,始终汗流浃背,这个农民应该是充实的。”哲学家略微沉吟了一阵子,说:“来源于琐碎的充实,最后终归要迷失在琐碎当中,也不是最充实的。”

一行人继续往前走,前面是一面山坡,坡上是云彩般的羊群。一块巨石上坐着一位形容枯槁的老者,怀里抱着一杆鞭子,正在向远方眺望。哲学家随即止住了众弟子的脚步,说:“这位老者游目骋怀,是生活的主人。”众弟子面面相觑,心想,一个放羊的老头,可能孤独无依,食衣无着,怎么能是生活的主人呢?

哲学家看了看迷惑不解的弟子,朗声道:“难道你们看不到他的心灵在快乐地散步吗?”

人活一辈子,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让自己的心灵沾上世俗的尘埃和名利的污秽,即使他们看起来是光鲜的,但是他们却是活得最累的。

我们经常找不到时间去做我们真正想做的事。拥有了心灵的净土就能让我们为我们的生活留一些空白,利用这些空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让我们的生活平和了很多。

只有心灵得到自由和平和,人生才是圆满的。所以,从现在开始,好好守护我们的心灵,为自己留下一片心灵的净土。

面对沉重的生活压力,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自己给心灵找一个平和的港湾,自己给自己放假,就像我们与别人订下约定一样。除非有意外事故,否则我们要谨守约定。给自己放假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在日历上画出几个不让任何人打扰的空白日子,在这段日子里做些自己一直想做没空去做的事。

有一个常年为事业奔波的公司负责人,在很短的时间里根据这样的解决之道,制定了一份给自己放假的方式,一个月以后,再见着这位负责人跟换了个人一样,不仅没有以前的那种疲劳状态,甚至人都变得年轻了,他说:“当我在看我的日程表时,我发现这个星期五的一点半到四点半之间是属于我自己的时间。除非是有特殊的意外发生,任何人都不能从我手中抢走这段时间。也就是说,任何人要求我在这段时间做任何事——广播节目的采访,有人要等我的电话,或是客户需要我帮忙等,任何事都不行,因为我已经有计划了,而这个计划是跟我自己在一起。在这个月接近月底的时候,还有一天是划掉的空白日子,那也是个和自己约会的神圣时光,我敢确定那天绝不会被别的事填满的。”

我们可以从今天开始自己给自己放假,从日程表中挑选一段固定的时间,一周一次或一个月一次都可以,而且时间长短不拘,就算只是几小时也可以,重点在我们为自己留下了一点空白,让自己能有时间去思考。

给心灵一个平和的港湾,当我们把自己的心放松,感到生命是属于自己的时候,我们自己也能变得轻松很多,生活也充实很多,也更有能量去满足别人的需要。